手册

更新时间:2023-03-08 07:44:3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

岩石描述方法

1. 岩屑描述的基本方法

1.1 岩屑描述前的准备工作 1.1.1 资料上的准备。

a. 地质工程师在开始岩屑描述之前必须认真学习钻井地质设计,熟悉正在施工井将要

钻遇的地层层序、组段特征、岩性特征、含油气特征、标志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岩性预测、油气预测、岩屑录井要求等。

b.查看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构造、地层、断层的展布情况,熟悉施工井区

的地层、断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分析在施工井可能出现的变化。 c. 收集邻井资料,做好井间地层柱状剖面对比图。

d.收集将要描述井段的钻时数据、气测数据及相关钻井参数(包括钻头类型、钻头新

旧程度、钻压、排量、起下钻位置、加单根位置、循环钻井液位置等参数)。 1.1.2 物资上的准备

a. 准备好岩屑描述用的《岩屑描述薄》、2H铅笔、单面刀片、橡皮擦、草稿本。 b.准备好做岩石简易实验的稀盐酸(5~10%)、镁试剂(10%)、氯仿、酒精灯、滤纸。 c. 准备好装岩屑的盘子、挑岩屑用的镊子、采样用的袋子(大、中、小不同规格)。 d.调试好观察岩屑用的双目镜,准备好放大镜(10倍或20倍)、荧光灯及标准对比系

列等。

1.2 岩屑的粗描工作 1.2.1 原始资料收集

a. 地质工程师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应首先收集将要描述井段的钻时、气测、工程参

数资料(包括钻头类型、钻头新旧程度、钻压、排量、起下钻位置、加单根位置、循环钻井液位置等参数)。

b.对照钻井地质设计,了解将要描述井段的岩性特征。

c. 按照远看大套分层,近看岩性变化的原则,对岩屑进行粗描。通过远看找出大套岩

性组合的变化点,确定分层位置和地层界线位置(岩屑未干时,在岩屑晾晒场地进行)。近看——就是逐包细查岩屑百分比的变化,确定岩石单包定名。 1.3 岩屑细描工作

1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经过在岩屑晾晒场地的粗描,基本上形成了描述段岩性的初步轮廓,但要具体确定每一包砂样的岩性,还需对干燥后的砂样进行细描。

a. 细描时要认真查看新岩屑出现的位置,仔细检查砂样中不同类型岩石含量的变化情

况,进一步落实岩性分层界线的井深,并对大套观察时初步分层界线进行校正。(有时候大套观察所划分的岩性分层界线会比实际界线推后1~2个捞砂间距)。 b.通过观察和借助双目镜、放大镜、小刀和各种化学试剂来判定岩石性质。要观察、

描述岩石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按照综合定名原则对岩石定名。综合命名通式: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分。如褐灰色油浸厚层状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岩屑、岩心描述时构造不参与定名)。

c. 通过肉眼观察和借助荧光灯、氯仿等化学试剂以及滴水试验来确定储集岩的含油气

性。

d.通过湿水、滴酸和手搓来确定泥质岩的吸水性、可塑性以及灰质含量。通过手感及

牙咬来确定泥质岩的含砂情况;根据泥质岩的颜色和污手情况来确定其含有机质情况。

e. 对于不能确定或有疑虑的岩石,先临时定名,再采薄片样品,送实验室鉴定。 1.4 关于岩屑百分比

岩屑百分比是分包岩石定名的根本依据,因此,在岩屑细描时一定要认真观察砂样中岩屑百分比的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岩屑百分比与岩性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 一包砂样中新出现的成分代表岩石的换层,一般情况下,新成分出现,并呈现不断

增加的趋势,表明进入了一个新岩性层。新岩性的岩屑百分比应大于50%,如果小于50%则要考虑半包定名。

b.如果新岩屑出现的比例较低(一般含量低于30%),并且不呈增加趋势,而是一出现

就减少并被别的成分代替,说明该新出现成分为薄层或条带。

c. 一般情况下,单包定名岩性的岩屑百分含量应大于70%,上一层岩屑的拖尾不应该

超过两包,正常情况下为两包,首包拖尾岩屑的百分含量应小于或等于30%,末包拖尾岩屑的百分含量应小于或等于10%。

d.半包定名时,其岩屑百分比的含量应在50%左右,一般情况下是新出现岩性含量略

少,约40~50%,老岩性的含量略高,约占50~60%。正常情况下,捞砂间距为1包/1米时,不考虑半包定名,只有特殊层位、标志层、地层分界线处才考虑半包定名。

2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对于捞砂间距大于1包/1米的井段,则可以根据钻时、岩屑百分比及其它参数决定是否半包定名。

e. 岩屑百分比是一个目估的非精确数字,因此其精度不会太高,在数字上采取5进制

即可,如5、10、15、20、25、30等,但特殊矿物是不受此限制的,如充填裂缝、溶洞的结晶方解石、石英,指相矿物黄铁矿、海绿石等以及生物化石、砾石等要用精确的百分数来表示,如用1、2、3、4、5、6、<1%等来表示其含量。 1.5 分层描述原则

a. 岩性分层综述优先考虑不同大类岩石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泥质岩类[包括泥岩、页岩、

(含)粉砂质泥岩、(含)砂质泥岩、(含)灰质泥岩、(含)云质泥岩、(含)炭质泥岩等]与砂岩类(含过渡性砂质岩)的组合关系;泥质岩类与碳酸盐岩类(灰岩、白云岩及过渡性碳酸盐岩)的组合关系;泥质岩类与火成岩类(岩浆岩、火山岩及沉积火山岩)的组合关系;泥质岩类与变质岩类(板岩、千枚岩、片岩、石英岩、变质砂岩、大理岩、片麻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的组合关系;砂质岩类与碳酸盐岩类的组合关系;砂质岩类与变质岩类的组合关系;砂质岩类与火成岩类的组合关系;碳酸盐岩类与变质岩类的组合关系;碳酸盐类与火成岩类的组合关系;火成岩类与变质岩类的组合关系等。

b.当不存在异类岩石组合关系时,再考虑同类岩石间的组合关系。如某井段全部为泥

岩和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时,此时才考虑泥岩与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间的组合关系。再如某井段全部为灰岩,其中有泥晶灰岩和泥晶砂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此时应考虑这三种灰岩之间的组合关系。

c. 在描述分层岩石组合关系时,要按下列规定描述: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

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厚互层;2:1_5:1者称略等厚互层;5:1-10:1者称不等厚互层;>10:1者称夹层。①对于三层间的组合关系——即两层相同岩性中间为一层不同岩性时,其厚度比<5:1者,其组合关系为夹层(上、下两层相同者夹中间一层不同者);其厚度比>5:1者(指中间层的厚度大,上下层的厚度小),其岩性组合关系为“**岩(中部的岩石),顶、底部为××岩”。②分层组合中出现两种以上组合关系时,应取其最低层次的组合关系,如出现等厚~略等厚互层时,应取略等厚互层。③岩性组合呈渐变关系时,即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岩性的组合关系呈渐变形式,从一种组合关系变成另一种组合关系,而又不好将其分为两层或多层时,可采用复合命名法——即采用两种组合关系联合综述。如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3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等厚~略等厚互层等。特别说明:关于岩性组合关系中各种互层类型另外一种理解是该分层中的一类岩石的最厚层与另一类岩石的最薄层间的厚度比来决定其组合关系类型,而不考虑其相邻层的组合关系。(甲方有要求时,可按此种理解执行)。 d.关于岩性分层描述的几种规定或惯例。①一般情况下,每个分层的厚度不应超过30m

(个别层位、特殊层位分层厚度可以超过30m);②所分小层应以砂岩或其它储集岩作底(特殊情况下泥岩也可以作底);③参与岩性定名的油气显示层必须单独分层描述,不管其厚度多大;④特殊标志层必须单独分层描述;⑤同种岩性中间不能划开;⑥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层应尽可能分开描述;⑦小层分层不能跨地层界线与时代;⑧一个油气显示层中间不能划开;⑨小层分层时应尽可能考虑工区已有划分习惯和

11油气显示应放在该油气显油砂组的岩性组合;⑩应尽量避免薄的单层岩性分层;○

示所在层的岩性描述之后描述。

e. 岩屑分层描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层号、井深、视厚、层位、分层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描述(具体描述内容、方法在下节中叙述)、油气显示情况。一般情况下其描述顺序为:砂质岩类(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类(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岩性),火成岩类(侵入岩、喷出岩、火山沉积岩),变质岩类,化学沉积岩类(盐岩、石膏等),泥质岩类。碎屑岩特征描述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来进行。

f. 其它需要描述或标注的内容包括:在对应的采样位置标注采样编号、地层分层界线

(在备注栏中注明)、开始描述之前应将施工井的概况、常规地质录井要求等写在最前面。每个组段分层描述结束后,应将组段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描述在该组段最后一层之后。标志层、油砂层组应在岩性描述后加以说明。

2.碎屑岩描述方法

岩屑观察描述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物理化学反应特征等。 2.1 颜色描述

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如褐灰色,灰绿色、黄灰色等);两种颜色混杂时,主要颜色放在前面,次要颜色放在后面,如“灰色、灰绿色”,灰色为主要颜色;多种颜色相互混杂时,两种以上

4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的含量相互接近时,用杂色表示。 2.2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 2.2.1 粒级划分标准

表1 碎屑岩粒级划分表 岩 石 名 称 巨砾(角砾)岩 粗砾(角砾)岩 中砾(角砾)岩 细砾(角砾)岩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极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泥 2.2.2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 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

的那种粒级命名。

b. 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

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 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

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 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如表:

表2 砂泥岩过渡岩性分类表

岩 石 名 称 砂 岩 含泥质砂岩 泥质砂岩 砂质泥岩 含砂质泥岩 泥 岩

粒 径(mm) >64 16-64 4-16 1-4 0.5-1 0.25-0.5 0.125-0.25 0.0625-0.125 0.0313-0.0625 0.0157-0.0313 <0.0157 Φ 值 <-6 -6~-4 -4~-2 -2~0 1-0 2-1 3-2 4-3 5-4 6-5 >6 含 量(%) 砂 质 95-100 75-95 50-75 25-50 5-25 0-5 5

泥 质 5-0 25-5 50-25 75-50 95-75 100-95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2.2.3 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 2.2.3.1 粒度分类:

a. 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

b. 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 c. 砾石含量在10-30%之间者为砾质砂(泥)岩 d. 砾石含量≥1、≤10%为含砾砂(泥)岩 2.2.3.2 圆度分类

砾岩:圆状、次圆状砾石含量≥50%

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 2.2.3.3 成分分类

a. 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 b. 复成分砾(角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岩(角

砾岩)。

2.3 碎屑岩成分命名 2.3.1 成份分类

a. 按杂基含量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含量<15%。 b. 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见下图)

Q(石英)

100 1 95 2 3

75

4 5 6 7

F(长石) R(岩屑) 100 75 50 25 100

图1 砂岩和杂砂岩按碎屑组分的划分

1——石英砂岩或石英杂砂岩; 2——长石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杂砂岩; 3——岩屑石英砂岩或岩屑石英杂砂岩;4——长石砂岩或长石杂砂岩; 5——岩屑长石砂岩或岩屑

6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长石杂砂岩; 6——长石岩屑砂岩或长石岩屑杂砂岩;7——岩屑砂岩或岩屑杂砂岩

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它硅质岩岩屑等,反映成分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岩等岩屑 。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映大地构造状况。 2.3.2 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分。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钻井地质中构造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 以某粒级含量≥50%为基本名称。如:细粒石英砂岩 b. 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细砂岩 c. 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如含铜砂岩

d. 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名。如:玄武岩质

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

e. 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称不等粒砂(砾)岩。

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放后。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粉砂级占45%,称细-粉砂岩。 2.4 磨圆及分选

2.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划分为四级 a. b. c. d.

棱角状:棱角明显。 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 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 圆状:磨圆良好。

2.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 a. b. c.

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 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2.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

7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2.5.1 胶结物的成分

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一般可用简易试验鉴定。

2.5.2 胶结类型及程度

胶结类型可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大都需在放大镜下判定。现场可观察胶结程度,一般分为四级:

a. 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常呈粒状。 b. 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 )胶结,岩石容易捻碎。

c. 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要为泥质,有时少量灰质胶结,岩石用手可以捻碎成

颗粒状,但较困难。

d. 致密:胶结物含量多,多为灰质、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

粒。

3.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

一般描述颜色、质纯性、吸水性、可塑性、造浆性、硬度、加酸反应等,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等也要详细描述。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

3.1 软硬程度 a. 软:用指甲可刻动。 b. 较硬:用小刀可刻画。 3 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 3.2 可塑性

a. 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 b. 中等: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易断裂。 c. 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3.3 断口:受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

a. 平坦状:断口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

b. 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 c.

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

d. 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

8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e. 锯齿状:断口象锯齿。

4. 煤的描述方法 4.1 煤的描述内容

一般描述颜色、光泽、断口、可燃性等。 4.2 煤的分类及各种煤的特征

煤主要按级别和物理结构分类,前者主要根据煤的变质程度分类,后者主要是生物岩石学分类。目前煤的常用分类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烛煤及藻煤等,其主要特征如下:

(1)、褐煤:褐色或褐黑色、光泽暗淡、断口粗糙、燃烧快、火焰带烟,通常具木质构

造残留。

(2)、烟煤: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快,火焰带烟,常具明暗相间的

纹层。

(3)、无烟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燃烧略慢,火焰高,少烟,热量

大。

(4)烛煤及藻煤:灰-灰黑色,油脂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燃,火焰长、带烟,无

层理。其中烛煤常由孢子、树脂木片等微小碎屑及暗煤组成。藻煤则常含大量油质海藻。

其中烟煤有四种变种:镜煤、亮煤、暗煤、丝煤。其特征如下:

① 镜煤:亮黑色、半金属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易碎,部分易污手,(形似玻璃或玉)

有时有形似植物的条纹,常具薄的水平纹理。

② 亮煤:亮黑色,具丝绢光泽,断口光滑,常具次级纹层。

③ 暗煤:黑色或铅灰色,光泽晦暗,断口粗糙,纹理稳定,外观松散或似土状。 ④ 丝煤:光泽暗淡,断口粗糙。孔隙发育,并常充填有方解石(或矿物木炭)、黄铁

矿。 5. 岩石构造

描述内容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岩层倾角等。 5.1 单层分类名称

单层厚度大于2m称块状:2-0.5m称厚层状:0.5-0.1m称中层状:0.1-0.01m称薄层状:小于0.01m称页状。

9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5.2 层的组合分类 名称

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厚互层;2:1_5:1者称略等厚互层;5:1-10:1者称不等厚互层;>10:1者称夹层。 5.3 层理类型

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需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厚度。对不同类型的层理,描述重点也有所区别。层理类型分:1.块状层理;2.韵律层理;3.粒序层理;4.水平层理;5.平行层理;6.波状层理; 7.交错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层理的厚度分类:层理的厚度大于1m称特大型层理;1-0.1m称大型层理;0.1-0.03m称中型层理;0.03-0.01m称小型层理;小于0.01m称微细层理。 5.4 层面描述

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及侵蚀下切痕迹的特征以及揉皱构造、撹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其它一切能够观察到的构造特征都应详尽描述。 6. 接触关系

注意层序上的变化,以便发现他们之间的接触关系是不整合还是假整合或整合,有无侵蚀面及断层等。要求系统观察下列情况:

6.1 寻找岩层的沉积旋回特点及变化规律,注意岩性有无重复出现或缺失的情况。 6.2 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无底砾岩、底砂岩、风化壳及侵蚀痕迹等。 6.3 岩层倾角变化情况。 6.4 有无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

6.5 化石、岩性特征、矿物成分及岩石结构等特征的突变。 7. 古生物化石

要描述其门类、个体大小、数量、分布产状及保存情况等。 8. 裂缝发育情况

注意观察描述裂缝产状、数量、宽度、长度、充填情况、次生矿物种类、结晶情况和裂缝间连通情况等(详见碳酸盐岩裂缝部分)。 9.其它

在有岩浆岩产出的地区,应注意沉积岩石是否受岩浆岩烘烤、穿插,有无次生变质、重结晶现象等。

10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10. 油、气、水情况

根据岩屑含油饱满程度,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的百分比及荧光试验等综合考虑,确定含油级别。

a. 油砂(均匀含油):岩屑含油饱满、油味浓、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75%%以上,荧光

干照和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成珠。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岩屑具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50%-75%%,荧光干照

和溶于有机试剂均有显示,在含油岩屑上滴水不渗。

c. 油斑(斑状含油):岩屑有油味,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10%-50%,荧光干照和溶于

有机试剂均有显示。

d. 油迹(微含油)岩屑略具油味,荧光干照或溶于有机试剂有显示,含油岩屑占本层岩

屑10%以下。

此外,岩屑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亦应详加记录。 含油岩屑应及时挑样封装起来,以供观察和采样。含油岩屑禁止用火烤。

11.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

11.1 颜色描述

碳酸盐岩以灰色为主。要注意观察、描述颜色的变化与矿物色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的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度的关系:与铁质、有机质等混合物含量的关系。还应注意表生风化作用的影响。 11.2 岩石命名

11.2.1 在现场工作中,用5-10%的稀盐酸和镁试剂对碳酸盐岩进行试验,作初步的成分分类命名(见表3)。

表3 碳酸盐的现场简易实验分类表

岩石名称 试 剂 盐 酸 5-10% 镁试剂10% 石灰岩 白云质 石灰岩 灰 质 白云岩 白云岩 泥灰岩 石膏 立即起泡反应稍待片刻才起泡较弱反应强烈起泡并不起泡或起泡强度中等,反应起泡,反应强完后岩样表面无反应 有响声 很慢很微弱 有延续性 度微弱 有粘土膜 无蓝色沉淀 少许蓝色沉淀 有蓝色沉淀 明显蓝色沉淀 无蓝色沉淀 无反应

在用稀盐酸区分岩石类型时,应注意岩石的新鲜程度、岩石的孔隙性及渗透性、岩

11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石表面粘附的碳酸盐粉末等因素的影响,要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再结合其它岩性特征定出岩石名称。

11.2.2 按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表4 方解石、白云石及泥质等组分的含量进行分类表 岩 类 石灰岩类 方解石(%) 100-90 90-75 75-50 50-25 25-10 10-0 白云石(%) 0-10 10-25 25-50 50-75 75-90 90-100 岩石名称 石灰岩 含白云质灰岩 白云质灰岩 灰质白云岩 含灰质白云岩 白云岩 白云岩类 表5 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间的过渡类型分类命名表 岩 类 灰 岩 白云岩类 方解石或白云石(%) 100-90 90-75 75-50 50-25 泥岩类

11.2.3 成分命名原则

e. 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如灰岩、白云岩。

f. 某矿物含量为25-50%为岩石辅助名称,在基本名称前以“质”表示,如泥质灰岩。 g. 某矿物含量为10-25%,为次要辅助名称,加在辅助名称前以“含”表示,符号用

岩石基本名称花纹,如含白云质灰岩。

h. 某矿物<10%,一般不参加定名,具特殊意义的可参与定名,加在“含”者之前。

如:海绿石4%、泥质10%、白云石30%、方解石65%,定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

i. 当碳酸盐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原则参加定名。如:砂质灰岩。

j. 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各矿物含量皆小于50%时,则主要考虑方解

石加白云石总含量与泥质含量的多少而定。碳酸盐矿物多则泥质在前,反之则泥质在后。两个碳酸盐矿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如:泥质含量<10%时,称

25-10 10-0 粘土矿物 (%) 0-10 10-25 25-50 50-75 75-90 90-100 岩石名称 灰岩或白云岩 含泥质灰岩或含泥质白云岩 泥灰岩或泥质白云岩 灰质泥岩或白云质泥岩 含灰质泥岩或含白云质泥岩 泥岩 12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云灰岩或灰云岩。

白云石含量为10-25%时,称含白云质灰岩(不论泥质含量多少,灰质始终放在联合名称之后),其余类推。岩石花纹不表示“含”,如含白云质泥灰岩,岩石花纹中只表示泥灰岩即可。

泥质、方解石、白云石含量都>25%时,称泥云灰岩或泥灰云岩。

k. 如岩石由方解石、泥质、砂质组成时,各矿物含量均<50%时,则把含量25-50%

的成分,以少在前,多在后的方式联合定名,含量<25%时原则同上。如:砂质35%,泥质20%,方解石45%。定名:含泥砂质灰岩。砂质28%、泥质32%、方解石40%。定名砂质泥质灰岩。

l. 交代作用(后生变化)形成的矿物在名称中的表示方法。

a) 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等),其含量已达到定

名标准时,则在紧接的该矿物名称后注上“化”。如:白云石45%、方解石55%、白云石系交代方解石而来的,称白云岩化灰岩。

b) 去白云化、去膏化作用达到25%以上者,可直接在岩石名称前面分别注上“去

白云化”、“去膏化”。如:去白云化灰岩。

11.2.4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和命名

真正化学和生物化学成因的微晶或泥晶石灰岩,属低能沉积环境,具微晶或泥晶结构(一般称正常化学岩)。

经波浪及流水作用(岸流、底流、潮汐流等)或重力作用改造的石灰岩,称为颗粒灰岩或粒屑灰岩,具有典型的颗粒结构特征(一般称异地石灰岩)。

生物作用为主形成的石灰岩(一般称原地礁灰岩)。如原地(生物)灰岩(包括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具有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或生物障积、粘结结构。

重结晶灰岩为前三类岩石经过强烈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具有各种晶粒结构及原生残余结构。

11.2.4.1 结构-成因分类

主要以粒屑(颗粒)、胶结物(亮晶)、基质(微晶或泥晶)三种组份进行结构分类,按颗粒、亮晶、泥晶(组份)相对百分含量划分出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颗粒类型作进一步的细分。并予以综合命名。

a. 内碎屑按粒径大小分为:砾屑>2mm、砂屑2-0.06 mm、粉屑0.06-0.03 mm、 微屑0.03-0.004 mm。

b. 泥晶已全重结晶,则用晶粒结构区别:巨晶>2mm、粗晶2-0.5 mm、中晶0.5-0.25

13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mm、细晶0.25-0.063 mm、粉晶0.063-0.031 mm、微晶0.031-0.004 mm、泥晶<0.004 mm。

c. 碳酸盐岩,按内碎屑大小及重结晶晶粒大小分类命名中的过渡岩类不单独规定岩石花纹。

d. 粒屑灰岩亮晶胶结物在岩石花纹中加“。”,泥晶灰岩用灰岩花纹符号。 11.2.4.2 结构命名原则

a. 粒屑>50%,某种粒屑在粒屑总量中占优势,可直接以此粒屑定名,其它少量粒屑不参加定名。两种含量近似的粒屑在总量中占优势,可以该两者粒屑为主定名,多者在后,少者在前。

b. 粒屑总量为25-50%时,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基质作为主要结构,以主要在后,次要结构在前命名,粒屑中没有哪一种含量在25-50%者,而总量达到时,采用联合命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

c. 粒屑含量为10-25%时,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以基质作为主要名称,次要结构名称之前冠以“含”字表示。粒屑中没有哪一种含量占优势,则次要结构名称统称“粒屑”岩。

如:砂屑<10%,鲕粒8%,生物7%,微晶75%为含粒屑微晶灰岩。

表6 粒屑碳酸盐分类表

结构 类型 颗粒 含量% 亮晶粒亮晶 >泥晶 >50 泥晶 >亮晶 屑 灰(白云)岩 泥晶粒屑 灰(白云)岩 粒屑泥50~25 泥晶 >50% 晶 灰(白云)岩 含粒屑25~10 泥晶 >75% 泥晶 >90% 泥晶 灰(白云)岩 <10 亮晶鲕粒 灰(白云)岩 泥晶鲕粒 灰(白云)岩 鲕粒泥晶 灰(白云)岩 含鲕粒泥晶 灰(白云)岩 亮晶球粒 灰(白云)岩 泥晶球粒 灰(白云)岩 球粒泥晶 灰(白云)岩 含球粒泥晶 灰(白云)岩 亮晶生物亮晶内亮晶团块 灰(白云)岩 泥晶团块 灰(白云)岩 团块泥晶 灰(白云)岩 含团块泥晶 灰(白云)岩 亮晶核形石 灰(白云)岩 泥晶核形石 灰(白云)岩 核形石泥晶 灰(白云)岩 含核形石泥晶 灰(白云)岩 亮晶凝块石 灰(白云)岩 泥晶凝块石 灰(白云)岩 凝块石泥晶 灰(白云)岩 含凝块石泥晶 灰(白云)岩 礁 灰 岩 、 白 云 岩 屑 碎屑 灰(白云)灰(白岩 泥晶生物屑 岩 生物屑泥晶 岩 含生物屑云)岩 泥晶内碎屑 云)岩 内碎屑泥晶 云)岩 含内碎主 要 充填物 粒屑 鲕粒 球粒 生物(屑) 内碎屑 团块 核形石 凝块石 颗粒类型 生物 骨架 灰(白云)灰(白灰(白云)灰(白泥晶 屑泥晶 灰(白云)灰(白岩 云)岩 泥晶灰(白云)岩 14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d. 粒屑含量<10%时,粒屑不参加定名,以晶粒级别为主要结构名称。其中一种晶级

占优势时,便以此作为总结构名称。如:鲕粒5%,粉晶10%,微晶55%,为微晶灰岩。两种含量近似的晶级联合占优势,则同时参加命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三种晶粒级别含量近似,则总结构为“不等晶”。

在描述碳酸盐岩结构时,应描述其颗粒的种类,所占百分比、矿物组分、形状、大小、分选、磨圆情况;基质的成分,数量百分比。无颗粒结构的碳酸盐岩,只描述晶体的成分大小。 11.2.4.3残余结构命名

应尽量辨别岩石原始结构,并在名称中用“残余”二字表示,如粉晶残余鲕粒灰岩。 11.2.4.4 藻类粘结结构

以形态进行命名。 11.2.4.5 孔隙命名

凡镜下孔隙度达5%以上时,应在名称中表示出来,即在原名之前,加上主要孔隙类型名称。如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同时有几种孔隙以“多孔”表示之。如溶孔砂屑灰岩,多孔亮晶鲕粒灰岩等。 11.2.4.6 根据白云化强度分类:

表7 白云化碳酸盐分类表

粒屑灰岩白云石化 白云石 内碎屑 弱白云石化中等白云石化极强白云石化生物白云岩 化强度 强白云石化(白白云岩 (白云石(白云石(白云石≥原生结 云石<90%~50%) <25%~5%) <50%~25%) 90%) 构类型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内碎屑 细晶白云岩、 砾屑白云岩、 叠层石白云岩、 内碎屑 内碎屑灰岩 内碎屑灰岩 灰质白云岩 中晶白云岩、 砂屑白云岩、 层纹石白云岩、 粗晶白云岩、 粉屑白云岩、核形石白云岩、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生物屑 生物屑 巨晶白云岩、 泥屑白云岩 凝块石白云岩 生物屑灰岩 生物屑灰岩 灰质白云岩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鲕粒灰质白不等晶白云岩 鲕粒 鲕粒灰岩 鲕粒灰岩 云岩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团粒灰质白团粒 团粒灰岩 团粒灰岩 云岩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团块灰质白团块 团块灰岩 团块灰岩 云岩 弱白云石化白云石化 残余微晶 微晶 微晶灰岩 微晶灰岩 灰质白云岩 残余生物礁 灰质白云岩、 原地固着生白云石化生物礁灰岩 残余生物层 物灰岩白云白云石化生物层灰岩 灰质白云岩、 石化 白云石化生物丘灰岩 残余生物丘 灰质白云岩 准同生 泥晶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 白云岩 注:准同生白云岩是指沉积生成之后仍处于疏松状态时,在其沉积环境中由白云石化作用生成的白云岩

15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表8 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分类表

类别特征 岩心 好储层 缝洞发育,有张开缝洞, 中等储层 差储层 缝洞发育,但多被白缝洞不发育,或被地质其中充填透明方解石晶体 色方解石充填 白色方解石充填满 方解石含量多,且有较多透白色方解石较多,偶岩屑 偶见少量方解石 明至不透明方解石晶体 见几粒透明方解石 间或有放钻时中等,无放空录井 钻时 钻时低或有较大的钻具放钻时较低,空 空,但放空量小 现象 井口大喷或大漏 显示 侧向 低阻尖峰的叠置厚度大,但也有厚度较薄的 钝尖峰的高时差常有跳波井喷、井涌、井漏 可能见气浸,井涌,个别也有井喷 低阻,厚度或大或小 低阻,厚度较小 测井声波钝尖峰状的高时差,为小锯齿状,无跳现象,表明主缝、细缝均发时差 不常有跳波现象 波现象 育 曲线 裂缝在4条电导率曲线上能反在4条电导率曲线上能反映出水平缝裂隙显示不明显 识别 映出水平缝和网状缝 和网状缝 全波纵横波幅度都衰减纵横波幅度均有明显衰减 无明显衰减 波形 但幅度不大

11.10 碳酸盐岩油、气、水录井方法 11.10.1 含油级别的划分

根据岩石含油产状、含油面积、缝洞发育情况或含油岩屑在全部岩屑中所占的百分比划分为三级: 11.10.1.1 含油

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大于60%,且含油饱满者:对致密碳酸盐岩,则指洞缝属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类型,且含油或油浸面积占这种洞缝总面积30%以上者,或含油岩屑占全部岩屑的30%以上。 11.10.1.2 油斑

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小于60%、大于5%,且呈斑点状分布;对致密碳酸盐岩,则指含油面积或油浸部分占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的洞缝总面积5%-30%,或含油岩屑占全部岩屑的5%-30%。

21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11.10.1.3 油迹

含油面积小于5%或具油味,借助荧光试验,具明显的含油显示,显示面积在1%-5%者。 11.10.1.4 荧光

含油面积或显示面积小于1%者,含油的洞缝属于发育程度、开启程度不好者,一律不定级,只作描述记录。

12. 火成岩类的描述方法

火山碎屑岩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岩石,火山碎屑物降落堆积后,一般未经搬运,经多种成岩方式固结而成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是指火山爆发过程中,直接由熔浆或熔岩物质解体形成的碎屑,它不包括熔岩流角砾化而形成的碎屑。

火山碎屑可以是晶屑、玻屑或岩屑。在碎裂作用以后的原始堆积运移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必须没有受到后来再堆积作用的改造,否则只能称为“再沉积火山碎屑”。如果碎屑的火山成因确定不了时,就称“外生碎屑”。 12.1 火山碎屑岩

12.1.1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表9) 12.1.2 火山碎屑岩类岩石的命名

a. 火山碎屑岩是指含有大于75%火山碎屑的固结了的岩石。没有固结的火山碎屑集合

体,叫火山碎屑堆积物。

表9 火山碎屑岩分类表 类 亚类 火山碎屑物含量,% 胶结类型 火山碎屑熔岩类 火山碎屑熔岩 100~75 熔浆胶结为主 集块熔岩 基 本 岩 石 名 称 凝灰熔岩 熔结凝灰岩 凝灰岩 细火山灰凝灰岩(火山尘凝灰岩) 22

沉凝灰岩 角砾熔岩 熔结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沉火山角砾岩 正常火山碎屑岩类 熔结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75 熔结为主 熔结集块岩 压结为主 集块岩 火山—沉积碎屑岩类 沉积火山碎屑岩 75~50 火山碎屑沉积岩 碎屑粒径<50~25 mm 压结和水化学胶结 沉集块岩 凝灰质巨角砾岩(凝灰质巨砾岩) 凝灰质角砾岩 (凝灰质砾岩) 凝灰质砂岩 凝灰质粉砂岩 凝灰质泥岩 凝灰质页岩 ≥64 <64~2 <2~0.05 <0.05~0.005 <0.005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b. 火山碎屑按粒级分为集块(岩块)、角砾、凝灰三级。岩石命名均以全岩中相应粒级

火山碎屑大于50%者作岩石基本名称。例如火山碎屑岩中,集块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集块岩;角砾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火山角砾岩;凝灰级火山碎屑物含量大于50%者,称凝灰岩。多粒级的火山碎屑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用复合术语来命名,例如角砾凝灰岩、集块角砾岩等。

c. 凝灰岩,火山灰可按碎屑组成进一步划分(见图1)。当有两种火山碎屑组成时,应

按少前多后的原则进行命名。如玻屑晶屑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当玻屑、晶屑和岩屑三种火山碎屑含量相近且含量较多或含量均大于20%时,称复屑凝灰岩。 d. 命名时应尽量定出与熔岩相应的岩性,并用此岩性作基本名称的前缀。例如流纹质晶

屑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英安质火山弹集块岩,粗面质熔结凝灰岩等。若火山碎屑物有两种以上岩性,数量都不少,可用术语“复成分”作前缀进行命名。如复成分火山砾岩、复成分岩屑凝灰岩等。

玻屑

玻屑凝灰岩、 玻屑火山灰

晶屑凝灰岩 岩屑凝灰岩 晶屑火山灰 岩屑火山灰

晶屑 岩屑

图 2 凝灰岩和火山灰的分类和命名

e. 当异源碎屑较多而又需反映这一特点时,可用“异源”作前缀进行命名。如异源火山角砾岩、异源岩屑凝灰岩等。

f. 当火山碎屑主要由特定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火山弹、火山渣或浮岩组成时,可以火山弹、火山渣、浮岩作前缀进行命名。如火山渣角砾岩、火山弹集块岩、浮岩角砾凝灰岩等。 g. 当需反映特征的结构构造时,可将特征的结构构造作前缀进行命名。如火山泥球凝灰岩、球泡熔结凝灰岩等。

h. 如需反映特定的堆积条件,例如成层性,可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层状”作前缀。如

23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层状玻屑凝灰岩、层状晶屑岩屑凝灰岩等。

i. 如需反映产状时,也可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加相应产状作前缀,如岩颈角砾岩、岩墙熔结凝灰岩等。

j. 火山碎屑岩也可根据需要用其他合适的前缀加以修饰,例如空落凝灰岩、灰流凝灰岩、湖积凝灰岩、钙质沉凝灰岩、火山口集块岩等等。也可用纯成因术语来代替,如底部涌流堆积岩,火山泥流凝灰岩等。 12.1.3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根据火山碎屑物的粒度划分及其含量,可将火山碎屑岩的结构分为: 集块结构:由>64mm的粗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火山角砾结构:由64~2mm的粗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凝灰结构:由2~0.005mm的细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火山尘结构:由<0.005mm的细火山碎屑物为主所组成。外貌致密,似泥质岩石。 此外,尚有一些过渡的结构,如主要由塑性玻屑和塑性岩屑组成的塑变结构;与熔岩过渡的碎屑熔岩结构;与沉积过渡的沉凝灰结构和凝灰沉积结构等。 12.1.4 火山碎屑岩的构造 12.1.4.1 假流纹构造

由压扁拉长的塑性玻屑和焰舌状塑性岩屑呈定向排列而成。 12.1.4.2 斑杂构造

是火山碎屑物在成分上或粒径上分布的不均一性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构造。 12.1.4.3 火山泥球构造(火山灰球、火山豆石等构造)

主要由较细的中、酸性火山碎屑物所组成,混有一些陆源物质和硅质胶结,呈球形、椭球形和扁豆状,常具同心纹状构造。 12.1.4.4 层理构造

多见于水携、风携或气携及水下降落的火山碎屑沉积之中;大气降落沉积物中也可见到层理;火山碎屑流沉积物中则不见层理。 12.1.5 现场观察描述程序 a. 颜色

b. 可见物质成份 c. 可见结构、构造

24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d. 岩石的新鲜程度、致密程度

e. 初步定名,现场定为××色火山碎屑岩即可,确切定名可参考薄片鉴定。 12.1.6 各类火山碎屑岩特征 12.1.6.1 火山碎屑熔岩类

此类岩石是火山碎屑向熔岩过渡类型,由火山碎屑物被熔岩物质胶结而成。火山碎屑同胶结物的成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酸性到基性都有。这类岩石具碎屑熔岩结构、块状构造,胶结物的结构有霏细结构、球粒结构、隐晶结构等。 12.1.6.2 正常火山碎屑岩类 12.1.6.2.1 熔结火山碎屑岩

特征是致密块状,外貌似熔岩,由刚性岩屑、浅色基质及深色呈火焰舌状、撕裂状的塑性岩屑组成。 a. 熔结集块岩

岩石具熔结集块结构,斑杂构造及假流纹构造。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塑性岩屑,少量为刚性岩屑,填隙物为不同粒级的塑性玻屑、岩屑、晶屑及火山灰、尘,分选性很差。 b. 熔结角砾岩

岩石具熔结角砾结构,假流纹构造。岩性与熔结集块岩相似。 c. 熔结凝灰岩

岩石具熔结凝灰结构、假流纹构造。火山碎屑物质以塑性玻屑和晶屑为主,并有少量塑性岩屑和刚性岩屑,填隙物为火山灰、尘,分选性较差。 d. 过渡类型岩类

熔结凝灰集块岩、熔结凝灰角砾岩等。 12.1.6.2.2 普通火山碎屑岩 a. 集块岩

岩石具集块结构,斑杂构造。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岩屑,部分为火山弹和浮岩或火山渣,填隙物是岩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灰、尘。分选性极差,不具层理。 b. 火山角砾岩

岩石具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成分与集块岩相似。火山碎屑物以棱角—次棱角为主,分选性差,粒度变化大。 c. 凝灰岩

25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岩层中较软的小层发生扭曲变形,改变了原来的形态,多用素描图来表现其特征。

图3 层理形态示意图

② 层面特征:波痕:应描述波长、波高、波纹指数、对称性等。由于岩心柱小,波痕不完整,应实事求是地描述,有多少描述多少。冲刷面和侵蚀下切痕迹:应描述其形态、侵蚀深度,注间观察冲刷面或侵蚀面上下岩性、构造、化石、和含有物的特征及上覆沉积物中有无下伏沉积岩的碎块等。

③ 颗粒排列情况的描述:对砾石的描述要注意观察砾石排列有无方向性,其最扁平面的倾向是否一致,倾角大小以及倾向与斜层理的关系。这些资料是判

35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断砾石形成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砂粒排列主要观察颗粒排列与成分及层理的关系以及颗粒排列是否带韵律性特征等。

④ 地层倾角的描述:岩心分层倾角的大小反映了其构造形态。在岩心中,对清晰完整的层面应测量其倾角,记录其结果。直井时,测得的岩层倾角为地层倾角,斜井时要进行井斜角的校正。

⑤ 裂缝、孔洞、擦痕描述:主要观察描述裂缝、孔洞、擦痕的数量、产状、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的性质等。

⑥ 与层理有关的常见构造现象的描述:包括搅混均构造、虫孔构造、网状构造。搅混构造:应观察描述其层理形态,掺和物的大小,搅混物质的成分,原有构造特征与上下层构造之间的关系。虫孔构造:应描述其数量,虫孔长度、宽度、充填物的性质,各虫孔之间的关系,虫孔的连通情况。网状构造:应描述其形态、分布、裂缝宽度、充填物及裂缝切割岩石情况。

⑦ 地层接触系的描述: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蚀面接触和断层面接触等五种类型。描述时应着重观察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以及上下层间有无明显接触界线,岩性是渐变还是突变,岩层层面间接触是否平整,有无角砾岩,侵蚀痕迹和风化壳,有无滑动面、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地层倾角变化等现象。

⑧ 化石:常见的化石有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两种。化石描述时应描述其种类、颜色、形态、大小、成分、纹饰、数量、分布、产状、保存情况等。颜色:按各地统一色谱描述。成分:动物化石的硬壳部分是否为方解石、白云石或是硅质、黄铁矿所交代而成的硬壳部分的物质。大小:如介形虫和蚌壳的长、短轴的长度,塔螺高度,平转螺的直径等。形态:描述化石的外形、纹饰特征及清晰程度。数量:化石数量级多少可用“少量”、“较多”、“富集”等词来形容,“少量”表示数量稀少,不易发现;“较多”表示分布普遍,易找到;“富集”表示数量极多,甚至成堆出现。大化石可直接用数字表示,当数量多而不易指出数量时,可用“较多”、“富集”表示。产状:化石是顺层面分布、成层分布、还是杂乱分布;是定向排列、还是无定向排列;化石与层理的关系,如贝壳平卧或倾侧,平行还是垂直层理面,面向上还是向下。保存情况:是指化石的完整程度,可用完整、较完整、破碎描述。完整是指化石

36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个体完整、轮廓清楚、纹饰可见;破碎就是指化石只见部分残体;较完整介于两者之间。大型完整化石应绘素描图、照相。

⑨ 含有物:含有物是指地层中所含的结核、团块、条带、矿脉、斑晶、及特殊矿物,描述时应注意观察、确定其名称、数量、大小、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与层理的关系。

⑩ 加盐酸反应:观察岩石中含灰质程度。用5~10%的稀盐酸对岩心进行试验,观察并记录反应情况。反应强度可分为四级:强烈、中等、弱、无反应。 d.碳酸盐岩岩心的描述除岩屑描述的内容外,还应该详细描述构造,统计孔、洞、缝发育情况,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产状、裂缝数量及充填情况、充填物及结晶程度;孔洞的类型、大小、数量、发育程度,连通性、充填情况、充填物及其结晶程度;缝洞组合特征及连通性;缝合线发育程度、分布特征、缝中含有物等。碳酸盐岩的构造有缝合线构造、叠锥构造、虫孔构造、斑块构造,层理、波痕、结核、泥裂、雨痕情况及生物化石的定向排列情况等。

① 缝合线构造:在碳酸盐岩类中,常见一种将两个岩层或同一岩层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齿型接触面,侧面呈不规则的齿状线,称为缝合线;主要描述其产状、缝中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性质、发育和分布情况以及孔洞间的关系。缝合线裂隙较发育时,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储集场所,所以描述时要格外注意观察。

② 叠锥构造:是指层面上出现的一种锥形凹陷,由许多同心小圆锥组成,有时分岔,组成复锥;应描述其锥高、锥角大小、组成的物及上下岩层特征。 ③ 虫孔构造:是指一些食泥生物的钻孔,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碳酸盐岩的渗透性;应描述其虫孔大小、分布特征、连通情况、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的性质等。

④ 斑块构造:是由碳酸盐岩组分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其主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其次是石膏、黄铁矿及泥质。方解石和白云石斑块间常具有孔隙、孔洞,这些孔隙、孔洞一旦被裂缝沟通,就会对油气储集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应对方解石斑块的大小、个数、结晶程度、透明度及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并进行统计(小于5mm的斑块不统计)。

37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⑤ 层理、波痕、结核、泥裂、雨痕、结核等的描述同碎屑岩和粘土岩。 e. 生物化石:描述其颜色、成分、大小、纹饰、数量、产状、保存情况等。描述要求同碎屑岩。

f. 缝洞发育情况:碳酸盐岩的缝洞发育情况与油气的分布和高产密切相关,描述中必须加强对缝洞的研究,对其产状、密度、充填情况、连通性及其含油气情况详加描述。

① 缝洞描述内容主要包括缝洞类型、发育程度、组合关系和连通情况及缝洞中的矿物成分、晶形、完好程度等。

② 缝洞描述时,应该详细观察缝洞和产状、种类、数量、宽度、长度、大小、充填情况、充填物的性质、缝洞组合关系及其分布状况;并以层为单位逐层统计和计算裂缝发育程度。一般采用线密度统计法对缝洞进行统计。线密度是指沿岩心柱面画一直线,在单位长度上所切割的缝洞数量(单位:缝,条/m:洞,个/m)。画线时,必须把岩心茬口对好;观察时,注意一条缝连续穿过几块岩心时只算作一条缝,并只统计一次;缝宽小于0.1mm、长度小于2cm的分支缝不进行统计,只在描述中说明。用线密度法统计大、中、小缝(洞)的数量,张开、半张开、充填缝(洞)的数量及百分比,其它特征只作描述,不作统计。在统计和描述缝(洞)时,只统计张开缝和方解石充填缝,缝合线及其它物质充填缝不作统计,只描述其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 ③ 张开缝:统计并描述条数、产状、宽度、长度、充填情况(充填物、充填程度、结晶程度、晶体大小、透明度)、含油气及分布情况。

④ 方解石充填缝:统计并描述条数、产状、宽度、充填物结晶程度、含油气及分布情况。

⑤ 孔洞:统计并描述个数、大小、类型、连通性、分布情况、含油气及充填情况(充填物、充填程度、结晶程度、晶体大小、及透明度)。描述时,直径小于2mm的孔洞不计数。 14.4.2 岩心含油特征的观察描述 14.4.2.1碎屑岩岩心含油情况的描述

根据岩心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确定含油级别,分段描述: a.油砂(均匀含油)含油饱满,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90%以上,岩芯

38

中南测录井公司地质工程师手册之 岩石描述方法

颜色为原油所改变,滴水成珠,油味浓。

b. 油浸(不均匀含油)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50%-90%,岩芯中有少部分岩石本色,含油部分基本连通,含油部分滴水成珠或半珠状,油味较浓。

c. 油斑(斑状含油)含油部分互不连通,呈斑块状或斑点状,或沿层理面、节理面分布。大部分呈现岩石本来颜色。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占10%-50%。含油部分滴水成半珠状,具油味。

d. 油迹(微含油)略具油味,仅见少部分岩芯为原油所浸染,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含油面积或荧光干照发光面积在10%以下,或有油的残迹者。含油部分滴水成半珠状或微渗,油味较浓。

e. 荧光显示:凡不具油味,不见油迹,仅具荧光显示(包括干照和湿照),不列入含油级别,但应有相应的描述记录(不参与岩石定名)。 14.4.2.2碳酸盐岩岩心含油情况的描述

根据岩石含油产状、含油面积、缝洞发育情况或含油岩屑在全部岩屑中所占的百分比划分为三级:

a. 富含油: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5~60%,且含油饱满者;对致密碳酸盐岩,则指洞缝属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类型,且含油或油浸面积占这种洞缝总面积30%以上者,或含油岩屑占同层岩屑的30%以上者。

b. 油斑:对孔隙性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小于60%,且呈斑点状分布;对致密碳酸盐岩,指含油面积或油浸部分占发育程度、开启程度较好的洞缝总面积的5~30%,或含油岩屑占同层岩屑的5~30%。

c. 油迹:一般指肉眼看不见,但具油味,借助荧光试验,具明显的含油显示,显示面积在1~5%者。

d. 荧光显示:含油面积或显示面积小于1%者,含油的洞缝属于发育程度、开启程度不好者,一律不定级,只作描述记录(不参与岩石定名)。 火成岩、变质岩的含油描述参照碳酸盐岩执行。 14.4.3 对岩心含气情况的观察描述

取出的岩心均应及时、仔细地观察有无气泡冒出,气泡逸出的部位、强弱及时间,有无油味等。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ap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