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更新时间:2023-06-04 02: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2009年09月02日 16:38 来源: 河南省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

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以下简称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安排和《规划纲要》的精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省政府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李新民省长两次听取汇报并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于7月30日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这个构想进行了审议。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构想进行了修改。

一、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等世界上知名的城市群,不仅成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国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经济圈。它们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看,城市群一般是以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几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这种城市群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加快要素聚集,促进产业融合,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近两年,在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也正在崛起。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按照增长极理论,如果我省没有较大规模和较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经济区崛起,我们不仅难以吸引外部的各种要素向我省汇集,省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将会加快流向周围的“经济增长极”。如此,我省在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将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凹地”。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这一区域城市布局紧凑,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基础已经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加快条件较好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二、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现状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中原城市群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成长发展的优势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较强。2002年,该区域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3.9%和48.7%,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1 %和20.9%;一、二、三产业比为14:50.3:35.7,优于全省20.9:47.8:31.3的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较高,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4%,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1.6%。

二是教育、科技水平较高。普通高等学校占全省79%;全省1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在本区域;硕士学位授予点278个,占全省的9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68.6%。

三是城镇化进程较快。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2002年,城镇化水平为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该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区位优势突出。该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具有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实现中部崛起的最佳地理位置。郑州航空港地理优势明显;在已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铁路构成的铁路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随着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贯通,我省综合交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国家规划建设的京广、陇海高速铁路大通道将纵横穿越本区域,使未来的对外通达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原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通信能力居全国前列。正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工程和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和环境瓶颈。

五是资源条件良好。该区域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3/5。粮食、油料、生猪、肉牛、林果、花木、烟叶、中药材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六是文化底蕴厚重。在北宋以前的数千年间,本区域长期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人民勤劳、聪慧,富有生生不息、开拓进取和融会贯通的优良文化传统。

中原城市群也存在一些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与中西部其他城市群相比,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缺乏大企业支撑,缺少名牌优势产品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教育整体实力虽然在省内优势明显,但与武汉、西安相比差距较大,对外开放度低;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国外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实践证明:城市群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城市离散阶段,城市体系形成阶段,城市向心体系阶段和大都市圈协调发展阶段。我们要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只有审时度势,扬长补短,强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主动。否则,将丧失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

三、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与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着力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带领全省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2%提高到60%以上,支撑全省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5000元左右。区内总人口达到4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15年的6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5.2:49.4:35.4优化到2020年的5:47:48。

四、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城市体系建设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构架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从形状上看,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恰似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可形象地称为“钻石”城市群,昭示着中原城市群的美好发展前景。

建设郑州大都市圈,使其成为国家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是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首要任务。到2020年,大郑州都市圈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1200万人,城市人口达到800万人以上,中心市区人口500万人,市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在大郑州范围内率先消除二元结构。建设郑东新区,2005年基本形成33平方公里规模,2010年建成150平方公里规模。要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富有活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加强中心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把郑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协调发展。

关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时代背景

突出重点,构建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是中原城市群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着力打造郑州—洛阳城市和工业走廊,重点发展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他城市要按照优势互补、发展互动的要求协调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实力强劲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等城市。培育和壮大巩义市,形成郑州—洛阳城市和工业走廊的战略支撑点。加快各中心城市的扩张。2020年,洛阳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其他中心城市大多数成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巩义、偃师市人口均达到50万人以上,辉县、长垣、沁阳、孟州、伊川、禹州、汝州等市和县城人口达到20—50万人,其他县城达到20万人。到2020年,紧密联系圈内将聚集中原城市群区域内90%左右的人口,基本消除二元结构。 紧密联系圈外围,要合理布点,加快撤县建市、撤乡并镇步伐,催生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和乡镇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促进人口向小城市、县城聚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d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