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学案:专题一+专题写作+科学之光+Word版含答案高品质版

更新时间:2023-12-07 21: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训练目标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2.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它能很好地向人们介绍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更好地促进人们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写好说明文要讲究科学性、知识性、说明性和实用性,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内容、成因、功用等,要突出一个“明”字,即把要说明的事物、事理说得清楚、明白。如何做到呢?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紧紧扣住了景泰蓝制作的手工特点。 (2)调整说明顺序,注意详略得当

比如《景泰蓝的制作》就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说明,同时注意了详略得当,详写“掐丝”“点蓝”两道工序。 (3)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要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完整、具体而翔实地说明事物。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作者先以“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为这一工序下定义;然后举例说明“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再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每片叶子两笔”说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最后将掐丝和刺绣进行了比较,充分说明掐丝的精细。通过这短短的二百多字,我们对“掐丝”工序有了一个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而且很完整、生动。

(4)运用准确、通俗、平实的说明语言

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中有“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一句;第6段中有“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一句;第7段中有“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一句,还有“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这四句话中加点的四个词在意义上很相近,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第1句“精细”一词有“精密细致”之意,也有“精明细心”之意,用在文中,表现作者对“掐丝”工序的总体评价恰到好处,精密细致的“掐丝”工艺和精明细心的掐丝工人是这一部分的主要说明对象。第2句“细微”一词指细小、微小,文中此处要说明的就是减小膨胀率,使热胀冷缩的影响降到最小,重心就是围绕一个“小”。第3句的“细致”与第4句的“细密”的差异就在“致”与

“密”上,第3句作者就图案画的整体而言,应该说“精致”与“细密”两层意思并重,不能只偏向一方;而第4句明显是紧承上句的“密密麻麻”,因此用“细密”最准确。从这四个词的使用上可以看出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匠心。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 牛 徐 婧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一对恩爱的夫妻最终被银河阻隔……不过,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牛郎织女的悲惨遭遇,而是一个曾经帮助他们的动物——牛。① 说起牛,大家都十分了解,它有着宽大而结实的身躯,头上有双角,身后还有一条为了驱赶蚊虫而时常甩①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不失为一个吸引读者的好方法。 亮点评析 动的尾巴……牛的这种形象给人一种忠诚、可靠的感觉。②介绍牛的外形和给人们的总体②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情景,感觉,因为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牛与牧童那种亲密的关系,让人了解到牛是一种极温驯的动物。但是,再温驯的动物也会有犯急的时候,“牛脾气”可不是虚传的。瞧,那红斗篷前的斗牛,不知是斗篷的映衬,还是怒血上涌,它两眼通红,喘着粗气,尥起蹶子,随后如箭一般冲过去,那气势可不得了。③ 炎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他被奉为太阳神、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神。传说他长了一个牛头。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牛在农业、工业、医药业确实有着不小的贡献。④ 牛是最早被人驯化的动物之一。自从人类开始出现在田埂上,周围便能看到它的身影。千百年来,它始终伴随人们翻起同样的土地。过去,耕田、拉车、牵磨,这些都是牛的活,现在,这些活儿都由机器来包办了,牛则另有任务——产奶,长肉,产毛。牛绒制成的衣服又美观又暖和,牛排味美可口,而牛奶则是最好的食品,⑤据说,日本人非常重视喝牛奶,他们自豪地宣称是被牛奶壮大了的民族。 写得简略。 ③用描写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牛脾气”,具体可感。 ④由传说引出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段在文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下文的纲,决定了下文说明的顺序。 ⑤介绍牛的工业和农业用途,突出了牛的献身精神。 ⑥介绍牛的药用价值。 牛除了可以为人类提供衣食以外,还有许多药用价值。水牛角是中医药里重要的凉性药材,水牛角还可以制成梳子,经常拿它梳头,能起到舒筋活血,黑发亮发的作用,对身体十分有益。另外,牛身体中的胆结石,中医称为牛黄,价追黄金,是一味重要的药材。⑥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加深,牛的价值也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那就让我们继续去探究,让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吧。 名师评语 这篇说明文可借鉴之处有: 第一,角度独特。本文不是泛泛地介绍牛的知识,诸如牛的种类、繁殖、放养、特性等,而是从“牛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这个角度出发,着重介绍牛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人的关系。文章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和炎帝的传说,无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运用的。 第二,层次清楚。总体上采用了“总—分”的说明结构。开头点出说明的对象,紧接着说明了牛的性格特征,突出其忠诚和“牛脾气”。下面几段则从牛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等方面与人的关系分别加以说明。层次清楚了,说明的重点也就一目了然。 第三,生动形象。牛郎织女、炎帝的传说的引用,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情景以及斗牛发威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技法总结

要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特别要注意: 1.抓住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十分讲究内容的科学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内容才科学,介绍的内容和解说的事理才能为读者所理解。 2.用词准确

在说明事物形态、性质、功用或操作程序时,必须将数量、范围、程度、次序等表达清楚、恰当,尤其要注意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的选用。 3.条理清楚

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4.运用恰当的说明语言

说明文是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因此,它对语言的要求既不像记叙文那样追求生动形象,以感染读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求雄辩阔论,以说服读者。它强调的是准确、简明。当然,不同类别的说明文也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

以及读者对象灵活选择。

病文呈现

筷 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通常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①

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②

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操作者的口内。

筷子也和人的喜乐相关,古人在酒酣之际,还会以筷击碗,和而歌之,极尽欢娱!③ 筷子历史悠久,④种类繁多,由于筷子的方便实用,最后还出国了,流传到日本,有了圆锥形的筷子,这种筷子是为了适应日本吃生鱼片而形成的,下端是尖的,这样可以插入鱼片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问题诊断 1.内容单薄。

升格要点:动笔之前要花大功夫搞调查研究,多渠道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熟悉说明的事物。如有条件,上图书室查阅资料,上网了解所写事物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加工、思考,熟悉说明事物的机理、功能、特点、性质,以己昭昭,才能示人昭昭。 2.条理不够清晰。

升格要点: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时可结合写作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说明顺序,条理清楚才能使读者很快把握说明的内容。 3.缺乏文艺性和生动性。

升格要点:在文章的适当地方,可以运用比喻,引入历史故事,引入诗文等增加其生动性。比如:由“两根小棍组成”可比喻作兄弟;筷子的历史,可引入纣王的故事;文章开头也可以引入些诗歌,以吸引读者。 佳作再续

筷 子

先请你猜个谜语:“黄兔追白兔,白兔跳下崖,黄兔倒回来。”你能猜出黄兔是什么吗?

它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筷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就如两兄弟并排劳作,合作无间。通常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操作者的口内。

筷子也和人的喜乐相关,古人在酒酣之际,还会以筷击碗,和而歌之,极尽欢娱!但也有停下筷子表示茫然的,李白曾经在《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的“箸”就是指筷子,由于心情不好,喝着喝着酒,就把筷子放下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共饮,当曹操点出能与自己匹敌的只有刘备时,刘备吓得筷子掉地上了,好在一声雷掩饰了他的惊慌。

当然,筷子历史悠久,《韩非子》中就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说纣王用象牙制作的筷子,引起朝臣恐惧,看来筷子还和国运相关呢。筷子的种类繁多,由于筷子的实用方便,最后还出国了,流传到日本,生了一个“混血儿”圆锥形的筷子,这种筷子是为了适应日本吃生鱼片而形成的,下端是尖的,这样可以插入鱼片中。

进入现代,筷子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员“方便筷”,顾名思义,当然是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带来卫生的筷子,但是这种筷子其实应该被淘汰。古人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有“方便”之名,也有“损害”之实:方便筷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遇热会释放SO2,侵蚀呼吸道黏膜;在制作过程中用双氧水漂白,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清除不干净,在人体内慢慢累积,会使人患上胆结石;经过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很可能带上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病等;浪费林木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 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一些大城市每天消耗一次性筷子150万双,一年要“吃”掉2万棵大树。因廉价而普及走进市区中低档餐馆、火锅店及小吃摊点,桌上摆放的大多都是些廉价一次性筷子,如果消费者想用质量稍好的筷子或消毒筷,就只能在少许品牌餐馆或高档餐饮场所了。一位经营炒面馆的朱老板告诉记者,到市场上批发一把六七十双的筷子,算下来每双才0.02元,因为筷子的费用都在成本里核算,属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所以价格就是第一位,经营者为了赚钱,当然就去选择那些虽然粗制滥造但很廉价的筷子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但同时,我们也要对诸如“方便筷”之类的有害之物有高度的警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j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