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31 0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形态部分

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 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珠星(追星):有些鲤科、鳅科鱼类的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由于生殖腺的刺激,在头部和鳍部出现了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形成的,生殖完毕即自行消退。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鳞嵴(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作同心圆排列的隆起。 鳞沟: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腋鳞:腹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臀鳞:臀鳍基部扩大的鳞片。

鳞式:记录鱼类鳞片数目的方式,一般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侧线下鳞数,这三个方面内容。

膜骨:不经过软骨期,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骨。 软骨化骨:完整地经过膜质期、软骨期和硬骨期三个阶段的硬骨。

韦伯氏器:连接内耳及鳔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对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脊柱与脊椎:头骨后方有许多脊椎骨自头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组成脊柱,起着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重要作用。

尾杆骨:也称为尾部棒状骨,是最后一尾椎的后方有一上翘的突起。 肌节圆锥:鱼类躯体肌节为圆锥状的结构,称为肌节圆锥。

红肌:硬骨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为红肌。

大侧肌:鱼类体侧一系列按节排列呈锯齿状的肌节,肌节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相隔。 白肌:大侧肌中的大部分肌肉颜色淡白,称为白肌。 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口腔齿:犁齿、颌齿、腭齿、咽齿,这些着生于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咽喉齿:鲤科鱼类着生于第五鳃弓的咽骨或下咽骨的牙齿,称为咽喉齿。 咽上器官: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鳃耙管:咽上器官处,相邻两鳃弓间的鳃耙连成4个分隔的结构称为鳃耙管。 鳃耙数:一般,某鱼的鳃耙数是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螺旋瓣:软骨鱼类的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特称为螺旋瓣。

幽门盲囊(幽门垂):大部分的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肝胰脏:硬骨鱼类体内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呼吸瓣:多数硬骨鱼类的呼吸瓣包括口腔瓣和鳃盖瓣,可以使水进入鳃部,营呼吸作用。 口腔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可以防止吸入口内的水逆行倒流出口外。 鳃盖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可以防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鳃栅:鱼类每个鳃弓的两个鳃片在自然情况下是分开在两边的,相邻的鳃片末端相紧接的,而第一及第四鳃弓的鳃片是分别靠在鳃盖及体壁上,这样就形成鳃栅。

伪鳃:真骨鱼类鳃盖内面的一种结构,其功能被认为与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关。 外鳃:板鳃鱼类胚胎期从鳃孔伸出的丝状结构。

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则称这类鱼味喉鳔类。 闭鳔类:鲈形目等鱼类的鳔管退化,则称这里鱼味闭鳔类。 鳃片(鳃瓣):是鳃间隔前后两侧成丝状或板状的突起,是鳃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无数鳃丝排列而成。

鳃丝:着生于鳃瓣上平行排列的黏膜褶结构。

鳃小片:每一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突出,称为鳃小片。

鳃间隔:每一鳃弓的两个鳃片中间有一个隔分开,即为鳃间隔。 半鳃:鱼类的鳃弓上的每一鳃片,称为半鳃。 全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合为一个全鳃。

鳃上器官:胡子鲇、乌鳢、攀鲈及斗鱼等的鳃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辅助呼吸器官:少数鱼类除了鳃,还有一些能直接呼吸空气的特殊构造,如皮肤、肠、鳃上器官等,这种兼营呼吸作用的构造称为辅助呼吸器官。

卵圆窗:鳔的后背有一较薄的区域,称为卵圆窗,是气体吸收区。

红腺: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的结构,也称为气腺及微血管网,它能分泌气体,鳔内的气体由此产生。

赖迪式器官:软骨鱼类食道黏膜层下方的扁平结构,能生成白血球,若脾脏移去后,也能生成红血球。

动脉球:真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仅残留一行2个半月瓣合并为一圆球状结构代替,称为动脉球。(不能搏动,不属于心脏的一部分)

动脉圆锥:鱼类心室前方的,能够自动地随心室收缩而有节奏地搏动的结构,是心脏的一部分。

窦耳瓣:心耳与静脉窦间有一窦耳孔相通,此处有2片小瓣膜,称为窦耳瓣,可以组织血液倒流。

耳室瓣:心耳与心室之间的耳室孔中的2片小瓣膜,称为耳室瓣。 半月瓣:动脉圆锥里半月形的防止进入的血液逆流的瓣膜。

头环:硬骨鱼类中,左右背主动脉和颈动脉联合成环状结构,称为头环。

淋巴心:最后一脊椎骨的下面,呈圆形,由尾静脉的一部分发育而成淋巴心,能不断地搏动。 门静脉:门静包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汇集回心脏的血液。 肾门静脉:真骨鱼类尾部的尾静脉进入体腔后分成左右两支进入肾脏。左侧一支称为肾门静脉,它在肾脏后部拆散成毛细血管,然后又汇集到左后主静脉。

肝门静脉:由消化器官流来的血液为肝门静脉,它在回心之前必先在肝内拆成毛细血管网,肝内的血管再汇集到一对很大的肝静脉内,左右肝静脉分别连到左右古维尔氏管的后方。 裸卵巢(或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囊)包围。 被卵巢(或封闭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包围。

壶腹型精巢:腺体由圆形的或长形的所谓壶腹组成,壶腹内壁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辐射型精巢:(常见于鲈形目)腺体呈辐射排列的叶片状,叶片壁由结缔组织基质形成。 胎生:一些板鳃纲鱼类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靠本身的卵黄,而且也依靠母体来供给的。

卵生:绝大数鱼类把成熟的卵直接产道水中,在体外进行受精和全部发育过程。

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靠自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关系,或主要依靠卵黄营养,母体的输卵管只提供部分营养物质。 鳍脚:由雄性软骨鱼类腹鳍变异成的适应体内受精的交接器。

头肾:某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身的残余,称为头肾。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中肾主要组成单位。 肾小体(马氏体):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形成的完整结构,合称为肾小体或马氏体。 肾小球囊(鲍氏囊):中肾小管前端扩大呈球状,前壁向内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杯状深凹,称为肾小球囊或鲍氏囊。

吴夫氏管:与中肾的肾小管相通的,担负输尿管的任务,称为中肾管或吴夫氏管,软骨鱼类的吴夫氏管是输精管。

米勒氏管:与前肾相通,此后会失掉联系,或者此管退化,软骨鱼类的米勒氏管是输卵管。

小脑鬈:在小脑的两侧耳状或者球状的突起,称为小脑鬈。 感觉芽:最简单的皮肤感觉器官。 陷器(神经丘:丘状感觉器):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侧线器官:水生两栖动物及鱼类所特有的高度特化的皮肤感觉器。 沙维囊:电鳐目特有的,一种由侧线管演变而来的皮肤感觉器。 罗伦瓮(罗伦氏壶腹、罗伦氏器官):在软骨鱼类中的一种皮肤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结构,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听嵴:在壶腹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嵴。

听斑:在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感觉上皮称为听斑。

斯坦尼斯小体:即硬骨鱼类的后肾间组织,位于中肾后端背侧(鲫、鲢的小体位于两肾管间的肾组织腹面),有时埋藏在肾组织里,小体为实心,无管道,卵圆形或球形斯坦尼斯小体的分泌活动与生殖活动有关 分类学部分 种: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的

物种:在形态、生理上非常相似和相近或者差异不大的一群个体,同物种间可交配繁殖后代 双名法:每一种生物的全名都有一个属名和种名组成

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写在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统模标本:原记载作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未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统称为统模标本 选模标本:当新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确定的式标本

同物异名: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称

异物同名:用一个或一样的名称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物体 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 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 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

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 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尾椎骨后缘垂直线的距离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部位的高度

背鳍基长:从背鳍起点到背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 臀鳍基长:从臀鳍起点到臀鳍基部末端的直线长度

腹棱:指肛门前的腹部,部分或整个腹中线隆起成稍尖锐的棱 肉鳍鱼类:拥有肉质叶状鳍,偶鳍为原鳍型的硬骨鱼类 辐鳍鱼类:指鳍呈放射状的硬骨鱼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