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1-22 13: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 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 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 韦庆远 柏桦 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

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图示法 授课时数: 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

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 王德宝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 《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二里头文化、严重的宗法性、夏商周的职官与职掌、亲贵合一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兵刑合一、辅政机构、士、分封等级制、职业

官僚的出现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皇权专制、地方行政区划、乡里组织、儒家控制模式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西方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思想、戊戌变法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废科举、修订法律、奖励实业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是什么? 2、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3、士阶层崛起的意义是什么?

4、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是什么? 5、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6、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书目】

1、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 ,1999年。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学勤主编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旭生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5、王玉哲 《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图示法 表格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王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夏商周三代的王、王权与神权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

宗族长兼政治领袖、誓、诰、命、令

三、对王权的制约

地方势力、贵族元老、天地鬼神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中央集权体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经济发展、各国的变法、文武分职、符节玺印制、考核赏罚制、君临之

术的理论

第三节 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皇帝的称号、尊号、皇帝制度的特点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称谓、天人合一、皇权神秘化、等级与礼法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奏章、专门的文书形式、监督网络、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选定标准、东宫制度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室、封诸侯、建藩卫、宗亲关系、封分等级、对宗室分封的不同认识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后宫嫡庶制度、妃嫔、后妃专权、太后临朝、外戚专权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宦官

第六节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

《各省谘议局章程》、《资政院院章》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宪法、对君主专制的否定

三、责任内阁

君主立宪、形式与实质

作业与思考:

1、试述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简述皇权的行使方式

3、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

6、简述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参考书目】

1、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宽著:《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朱凤翰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史上中枢辅政制度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君主专制、宗亲贵族、亲贵合一、六卿、尹、三公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北魏的两部大人制、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勃极烈制、元的怯薛制 清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自辟僚属、宰相开府辅政、三公、二府、宰相开府执政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分权制约、君权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中朝官、外朝官、禁省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尚书、中书、禁中三寺、三省制度、二府、中书一省制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洪武废相、内阁制度、票拟、司礼监、军机处、多轨辅政制

第五节 清末的责任内阁

内阁总理大臣、组织系统

第六节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辅政制度围绕君权展开、君权与辅政权的矛盾、社会上各种势力的兴衰、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

2、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 3、简述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清末的皇族内阁。

6、简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书目】

1、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务体制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六卿、政务官、宗教官、王室服务官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卿事僚、太史僚、三左、三右、公族、司士、冢宰、文武分职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尚书、录尚书事、六曹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军政合一、二相、八公、省、监、台、卿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王莽托古改制、北周的政治制度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唐中期使职差遣的形成、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度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1、少数民族政权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辽的夷离堇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旗制

2、各族“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汉藩有别”的双轨管理体制、民族歧视政策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金的尚书省、元的中书省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唐代的六部、明代的六部、清代的六部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南北通洋大臣、外务部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相府、诸卿分曹治事、独立的施政权力、宰相职责、职无常守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尚书台、三公、尚书诸曹、三公九卿体制的变革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总领与分管、六部与寺监之间的关系、祖宗成法、使职差遣的出现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六部、诸院、寺监、多元多轨体制、相互牵制、皇族事务与机构

五、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1、发展脉络

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文武不分到文武分职、世袭贵族到封建官僚

2、儒家理想

《周礼》、德治、礼治、伦理纲常

3、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

因俗而治、民族融合、民族特权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2、简述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简述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4、试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5、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6、名词解释: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 八公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夷离堇制 猛安谋克制

【参考书目】

1、韦庆远 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6、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演变和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九州 九畿 郡县制 历代疆土范围

第二节 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一、国

国、国家、邦、分封制、宗室封王制 二、省

官署、行台、行中书省、行省、划省的用意 三、道

少数民族区、贞观十道、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 四、路

宋的路、金的路、明代废路 五、府

京府、散府 六、州

禹划九州、13部州、刺史、厅 七、郡

郡的出现、发展 八、县

县的出现、历代县的沿革、县的级别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封诸侯、建藩卫、君伯、内服外服、郡县制的出现、国野划分、乡里制度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省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丞相、三司、总督、巡抚、属官、官品 2、道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节度使、唐代的道、藩镇割据、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道员、巡警道、

劝业道

3、路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帅漕宪仓、五京道、五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4、府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京府、散府、府尹、知府事、顺天府、应天府、奉天府 5、州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刺史、州牧、州府机关、军府行政组织、别驾、治中、知州、上、中、下

州、师爷、长随、家人

6、郡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郡守、郡尉、郡监、郡国并行、太守、分州裂郡、隋代改郡为州

7、特别行政区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少数民族和边疆政区、司隶校尉、三辅、屯田行政区、军镇行政区、都督

府、军监、宣慰司、都司卫所、驻防将军

8、县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学官、教职、掾史、幕友

9、基层行政组织

乡里组织、乡官、里正、亭、宗主都护制、三长制、保甲制度、里甲制度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典属国、西域都护、戊己都护、校尉、中郎将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羁縻府州、都护府、意义、生番、熟番、宣抚使司、安抚使司、宣政院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土官系统、土司、土府、土州、土县、民族头人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宣政院、政教合一的管辖制度、乌斯藏都指挥司、理藩院、金瓶掣签制、

驻藏大臣、盟旗制

作业与思考:

1、试述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 2、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3、简述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和主要职权。 4、简述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评析。

6、名词解释:分封制 郡县制 国野制度 三长制 督抚藩臬 保甲制 都护府 羁縻府州 改土归流 西域都护

【参考书目】

1、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9年。 2、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3、柏桦著: 《明代州县最早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瞿兑之 苏晋仁著:《两汉县政考》 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 5、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第六章 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和司法行政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 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

禹刑、汤刑、九刑、法律的法典化、《法经》、秦律、律令格式、典、敕、例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 《钦定宪法大纲》、《大清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 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廷尉、大理寺、三公曹、刑部、御史台、小三司、三法司、都察院、法部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族权政权的结合、基层司法职能、行政级别与司法审判权限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多途径的司法行政、杂议、集议、会审、朝审、缺乏稳定性、人治特色、负面影响

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放告

1、自诉

口头诉讼、书状诉讼

2、举诉

连坐举告制度、纵反、匿罪、同谋、等级性

3、官诉

公诉、举劾

4、自首

自系、自拘、自出、自告、自首条件

5、越诉 上诉

肺石、路鼓、击鼓鸣冤、登闻鼓制度、上诉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言证、书证、物证、勘验、宋慈、《洗冤录》

三、审判制度 1、审级制度 2、审讯制度

对质、刑讯手段、法外用刑、酷刑

3、判决与执行

神明裁判、法律判决、问拟、看审、宣判、行刑、赎刑

四、监狱制度

关押、拘押、官吏卒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古代的讼师、近代律师的出现、司法辩护制度的出现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点。 2、简述中国古代法规的制定过程。 3、简述从诉讼师到律师的发展过程。 4、简述古代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古代监狱的管理及其弊端。

【参考书目】

1、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3、瞿同祖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 4、程维荣著:《中国审判制度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第七章 监察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体制

辅弼、谏大夫、侍中省、门下省、集书省、散骑常侍、谏院、审官院、六科 2、监督监察的行政体制

正、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资政院、谒者台、校事官、特别监察部门 肃政廉访使司、巡按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长官负责的监察制度、监司、正佐相互监督的体制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进谏、纳谏、讽谏、顺谏、规谏、致谏、陷谏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风闻奏事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正官僚佐之间的监督、缺陷

第三节 监察的主要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运作机制、缺点 二、举劾案章法

举劾的仪式和程序、特点、缺陷 三、连坐告密法 连坐、告密、效果 四、遣吏巡行法

13部州刺史、效果与弊端 五、牵制监督法

多轨辅政制、官职设置方面的有意牵制 六、密查侦缉法

绣衣直指、校事官、东厂、西厂、锦衣卫、侦缉手段、特务组织 七、密奏传呈法 上封事、密折制度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作业与思考:

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

2、简述明清六科给事中在监察组织中的作用。 3、简述隋唐御史台中台殿察三院的分工。 4、简述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 5、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6、名词解释:御史大夫、科道官、弹劾、谏诤、巡按、六察、连坐告密法、遣吏巡行法

【参考书目】

1、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彭勃 龚飞主编:《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治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吕思勉著: 《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4、傅绍良著:《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第八章 职官管理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保举制、官府荐举、私荐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进士科、贡举、制举、考试程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三、征辟制度 征召、辟除 四、荫袭制度

世卿制、世袭、荫袭 五、其他入仕途径

1、博士弟子和国子、五经博士、太学 2、赀选世家、赀选、释褐 3、军功

4、捐纳、纳资、入粟拜爵、弊端

5、流外铨和吏员、斗食、佐吏、吏道、流外官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特点、弊端

第二节 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候补、试用、拜受、兼领、参知 二、任用方法

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程序、高级、中级、低级官吏的任用程序 三、任用限制

出身、资历、官缺制度、三互法、弊端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巡狩、朝觐、上计、计书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1、考课期限

小满、秩满、资考、考满、京察、大计 2、考课内容和标准

二十七最、七事考、三等、八法、四格八法

3、考课行政

各朝负责考课的官员 三、奖惩制度 1、惩处规制

公罪、私罪、具体规定 2、奖励规制

政治劳绩奖励、特殊贡献奖励、道德操守奖励 3、古代奖惩制度的特点 最、不称、作用、弊端

第四节 等级和俸禄制度

一、等级制度

职事、秩品、勋赐、散阶、爵位、班位、封赠 二、章服乘舆制度

章服、乘舆、仪仗护卫制度 三、俸禄制度(附表)

第五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定期休假、年节休假、特别休假、丁忧、终养

二、退休制度

致仕、致仕种类、意义

三、抚恤制度

恤典、具体规定

作业与思考:

1、简述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简述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及其历史作用。 3、简述古代任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简述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5、古代官员的退休抚恤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6、名词解释:俸禄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征辟 捐纳 铨选 京察大计 四格八法

【参考书目】

1、阎步克著:《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杨树藩著: 《中国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年。 4、曾小华著:《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6、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7、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第九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讨论法 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胥吏制度

历代的胥吏沿革、职役性质

第二节 幕僚制度

幕僚制度的历史沿革、自辟僚佐制度、幕府制、幕职官、幕友制、师爷

第三节 长随家人

组成、作用、弊端

第四节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家人、幕友、长随、与长官的关系、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2、简述幕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 3、分析书吏、幕友、家人和地方官的关系。

4、名词解释:胥吏 “带肚子家人” 长随 “三爷” 绍兴师爷

【参考书目】

1、赵世瑜著:《吏与中国传统社会》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2、蔡申之著:《清代州县故事》,香港龙门书店,1968年。

3、石云涛著: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徐炳宪著:《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台湾东吴大学,1974年。 5、柏桦著:《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十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 讲解法

教学手段: 比较法 表格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 文书制度

一、奏章和诏敕

奏章的种类与演变、诏敕的种类与演变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

1、上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2、平行文书形式 牒、关、移文、函 3、下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三、文书工作制度

吏、令史、工作程序、主要内容

第二节 玺印符节制度

一、玺印制度

1、皇帝玺宝

八玺、十七玺、三十九玺、玺宝的作用 2、官员的印信

印信的质地、演变、作用

二、符节制度

1、调动符节

调兵符节、更换地方长官符节、铜虎符、竹节符、铜鱼符、铜兵符 2、邮传符节

普通邮传、专使邮传、信幡、传符、檄牌 3、身份符节

符传、鱼符、门符、牙牌 4、专使符节

符节的形制、等级、旌节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

玺印符节的保管、使用、发放、制作

作业与思考:

1、简述符节的种类和管理制度。

2、简述诏敕和奏章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3、简述平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4、简述下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5、试述密批制度在极端君主专制政治中的作用。 6、名词解释:奏本 诏令 题本 批付 详文

【参考书目】

1、杨启樵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 2、徐望之著:《公牍通论》,中文出版社,1979年。

3、庄吉发著: 《故宫档案述要》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 4、潘嘉主编:《文书学纲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档案出版社,199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