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11-22 13: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题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的任务。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是每位教师不可回避的教学使命。而对于身处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讲,在教育初始阶段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然而要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却并非易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生都刚刚步入正式的学校生活,他们需要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学校、适应学习,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欠缺,思维跳跃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些特有因素为阅读教学的开展设置了重重障碍,针对以上种种学生特质,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初始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早读晚看,家校配合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人一天之中最清醒、记忆力最强的时段,因此“早读”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每天早上,让孩子们大声朗读文章,这有利于实现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有机结合,“五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大声朗读也有利于清除睡意,实现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平和过渡。“晚看”是指让孩子在每晚睡觉前读半小时课外书,这样既可以让孩子能参与阅

读,更多的涉猎课外知识,也可以让他们从白天的活跃状态之中静下心来,以便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养成“早读晚看”的阅读习惯,不仅需要每位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不断配合。小孩子本身好动,耐不住寂寞,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提醒他们,以免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识字不多,独立阅读能力差,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从旁辅助,通过教读,领读等方式让他们越过阅读障碍,获得阅读乐趣。 二.合理赞美,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感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才是让他们坚持下去的终极理由。

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我特意在班上选拔两个孩子,一个“阅读小王子”一个“阅读小公主”,以富有童话色彩的名字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孩子看书,读书,爱书;其次,针对孩子们识字不多,自主阅读能力差的局限,我时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读故事书,让他们不用自己读书就能感受阅读,孩子们在这种“有声阅读”中常常身临其境,同喜同悲。

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慢慢地运用自己的“土办法”去钻进书本,自己去寻找书中的乐趣。

三.利用课堂,设置悬念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学校,来自教师。叶圣陶曾说:“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是好的教法。”因此合理利用课堂,合理设置悬念,吊足孩子胃口,激发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会在课堂故意设置一些悬念,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让他们自觉的去查阅资料,翻阅书本。比如说,在教学《孔子拜师》一文中,我是当引用《论语中有关孔子的一些故事,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最后我告诉他们,那是我从故事书上看来的,当时就有很多孩子回家翻阅故事书,竞相阅读。

小学阶段的孩子爱上阅读其实只需要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不需要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好奇心。作为老师,不在于你教了多少知识给学生,真正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发现、如何创造,如何将孩子们好奇心充分利用,我想这个课题不仅仅属于教师,它更是一个所有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琢磨的话题。 四.适度放手,自主选择。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阅读的方式。我们无法评论哪一种方法更好,只能探求那一种方法更适合哪一个孩子。我们常说“因材施教”,那么,孩子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不过我们这里探讨的因材绝不是肆意妄为,它应该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那如何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我觉得可以采取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提倡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寻找真理,因为真理永远需要人们不懈的追求。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们相互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通过同伴间的相互补充,能激发很多孩子的奇思妙想,虽然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时候让我感觉无厘头,甚至捧腹大笑,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特有的感知结果,这恰恰是一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也恰恰成了孩子最大的期许——单纯的追求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

但是通过反思,我也感觉在这种自主阅读过程中,老师并非能完全放手,我们既要允许思维多样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健康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允许思想的天马行空,却也不能任由它不着边际,随意滋扰,这种度量往往让我感觉纠结,我想这是一种教学实践缺乏的表现,只有在经过长期的实践过后方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尺度。 五.营建集体,互帮互助

集体,可谓很多种,但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最能受之感染的莫过于班集体。班集体的力量可以称为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支柱。如果班上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想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必定受益匪浅。 在实际操作中,我将全班分为几个阅读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阅读,相互分享阅读心得,然后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分享阅读感受。与此同时,我们利用班会课,时时开展一些读书引导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加入阅读的队伍,让一个孩子带动一群孩子爱上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们认字不多,但是通过齐心协力,总归还是有许多心得体会,虽然啼笑皆非,但是仍然收获颇丰。

第2/3页

六.指导方法,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使命不是将浩瀚的知识海洋搬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寻找进入知识海洋的通道,交给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诸如“芝麻开门”一般的密钥。对于阅读习惯培养而言更是如此,天下书籍瀚如烟海,老师不会也不能整堆搬给学生,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才是老师最重要的使命。

在阅读习惯培养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抓题目,抓中心句,抓抒情句,让他们学会抓住文章主干和灵魂的方法,这样他们就能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快速理清文章脉络,找到进入知识宝库的快速通道。 后记:学无止境,探索无止

雷柏第斯说:“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小学阶段的孩子更是最弱小的小火苗,如何在火苗最微弱的时候就激发出非凡的火光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探讨的,而阅读恰恰是激发这种潜能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去把握和利用这种途径,值得教育者永远去探索。 在短暂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身力量的卑微和灵魂的怯懦,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深感责任重大。看前路漫漫,唯有不断求索方能找寻真知,找到从教者心灵的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x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