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最新教育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30 1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渝,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教材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学生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道的很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和观察能力。如在讲《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的主题时,我邀请班主任配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森林公园里、田野里去观察,并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回到教室后能说出秋天的样子,画一幅秋天的画。明确了观察任务后,学生们都能仔细观察、细心感受秋天的变化。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简直是太快乐了!回到了教室,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有的竟能口述一段百来字的秋天景象,还有的画出了美丽的秋天。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是以图画和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主题内容时,就要把图画、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主题内容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如把主题图画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图画、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他们对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诚实勇敢的我》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可以审编一些“说谎话害处大”和“说真话,人人爱”的故事情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例如,让学生表演“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中去感悟“说谎话害处大,说真话人人爱”的道理。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主题内容所描绘的客观情境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往往大面积加深感受。如在教学《在温暖的集体里》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想象我们班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用多媒体再现我们班在学校歌咏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运动会中的种种表现。当学生看到歌咏比赛的情境时,所有人脸上都洋溢起了欢快的表情,不由自主地都跟着唱起了歌儿;当学生看到运动会中800米赛跑的情境

时,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张小威,加油!”“噢 !张小威得了第一名!”这些歌声、欢呼声不正是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吗?

四、再现生活,学习道德

新课标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教学中,教师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根本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体会道德。

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2)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如角色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模拟中学习。如在讨论“我们选谁来当班干部”这一话题时,学生的发言是多元化的。这是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原来的班级干部选举的方式方法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效果就不同,选择班干部的标准就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班级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总之,必须有利于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五、让学生享受快乐的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品德课堂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应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能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获得快乐、喜悦的享受。如在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等,学生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又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会令学生感到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真实的生活当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生活的回归,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责编 刘宇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