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小区网络设计规计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3-09-11 11: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课题背景 ................................................................................... 1 1.2智能化小区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功能 ....................................... 1 第二章 宽带网络 .............................................................................. 3 2.1网络分类 ................................................................................... 3 2.1.1 按网络的地理位置分类 .................................................... 3 2.1.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 4 2.2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服务标准体系(???) ............................. 6 2.3??网络间连接设备 ..................................................................... 9 2.3.1中继器(Repeater) ......................................................... 10 2.3.2网桥(Bridge) ................................................................ 11 2.3.3路由器(Router) ................................................................. 12 2.3.4网关(Gateway) ............................................................. 13 2.3.5集线器(HUB) .................................................................... 14 2.3.6 交换机(Switch) ................................................................ 16 2.4?宽带接入网的比较 ................................................................. 18 2.4.1 ADSL接入技术 ............................................................... 18 2.4.2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 18 2.4.3 LAN接入技术 .................................................................. 19 第三章 网络方案设计 .................................................................. 21 3.1宽带接入方案概述 ................................................................. 21 3.2网络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 22 3.2.1安全问题 ........................................................................... 23 3.2.2 组播实现 .......................................................................... 25 3.2.3 认证与计费 ...................................................................... 26 3.2.4 网络管理 .......................................................................... 26 3.2.5 系统IP地址分配 ............................................................ 27

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3.2.6 方案特点 .......................................................................... 28 3.3 针对不同密度的用户网络设计描述 ................................... 28 3.3.1 低密度社区网络结构设计 .............................................. 29 3.3.2 高密度社区网络结构设计 ............................................ 30 第四章 结束语 ................................................................................ 31 参考文献: ...................................................................................... 32 附录................................................................................................... 33 英文原文资料 ............................................................................... 34 中文翻译 ....................................................................................... 40

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绪论?

近年来中国大步跨入了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与通信、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 信息化社会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家,智能小区于是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并已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1.1课题背景

智能小区是在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它通过对小区建筑群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优化考虑,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计算机网络,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智能化小区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功能

智能化建筑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这三个自动化通常称为“??”,他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重要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种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又提出防火自动化(??)和信息管理自动化(??),形成“??”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文件又提出保安自动化(??),出现“??”智能化建筑,但从国际惯例来看,??和??均放在??中,??已包含在??内了,通常只采用“??”的提法,为此,建议今后以“??”智能化建筑提法为宜。?

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智能化建筑是现代信息、自动控制和建筑工程等科学技术融会集成为整体的高新科技产物。它具有多种科学互相结合的特征。此外,智能化建筑环境规划支持系统和整个建筑工程本身是智能化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必须满足智能化建筑的特殊功能要求,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和功能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改进和完善,同时作为智能化建筑基础的建筑环境和建筑工程也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日益紧密结合和不断发展,今后通信功能、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业务种类必然会不断增多,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也必然继续提高。

小区网络系统在整个智能小区系统中,无疑是处在核心地位。小区物业管理中心对智能小区的各个子系统的监视、控制、查询,小区的各项收费、通知,小区住户的电子商务、????????漫游等等都得通过网络系统来实现。小区网络系统就好比是智能小区的大脑。?

通过分析现状和需求??结合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初步决定以光纤千兆网技术实现网络主干线。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性价比最高、最成熟之干线网?是一个符合???的标准化网络。网络???????入户,住户独享???????带宽。???????的带宽能够满足住户所有的需求了,包括视频点播、??电话等。?

????

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

第二章?宽带网络?

2.1网络分类

要对网络的规划,首先应该知道网络的分类。这样才能选择最适合智能化小区的网络构造。现在介绍一下LAN(局域网)的网络分类。

首先,什么是网络?

简单的来讲,网络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以一定的方式连接,以供用户共享文件、程序、数据等资源。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网络类型及分类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2.1.1?按网络的地理位置分类??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

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小于10km的范围,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 城域网(Metropolis Area Network,简称MAN) 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的范围内,10~100km的区域。 *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网络跨越国界、洲界,甚至全球范围。

3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目前局域网和广域网是网络的热点。局域网是组成其他两种类型网络的基础,城域网一般都加入了广域网。广域网的典型代表是Internet网。

2.1.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的几何排列形式。

* 星型网络

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站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图2.1 星行拓扑结构

* 环形网络

各站点通过通信介质连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环形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站点。

4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图2.2 环型拓扑结构

* 总线型网络

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缆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容易。

图2.3 总线型拓扑结构

树型网、簇星型网、网状网等其他类型拓扑结构的网络都是以上述三种拓扑结构为基础的。

现在网络建设,最长用的是树型网结构,我们的小区网络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树型结构是分级的集中控制式网络,与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线路总长度短,成本较低,节点易于扩充,寻找

5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路径比较方便,易诊断、易维护,但除了叶节点及其相连的线路外,任一节点或其相连的线路故障都会使系统受到影响。

2.2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服务标准体系(???)?

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英文缩写,即“开放系统互联”。这是一种数据通信模型。OSI模型把联网和网络唤醒应用程序的活动领域划分为七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一个分层体系那?

因为实际的计算机世界是复杂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通信终端,比如PC机、苹果机、工作站、小型机、大型机,还有各种掌上电脑和智能家电等等;通信介质除了最常用的双绞线,还有电话线、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等。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标准体系来描述形形色色的网络通信世界,定义好操作的规范,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组成协调互通的网络。

加入分层的概念,是为了将整个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更好地按不同功能级别来划分;同时在层次中引入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服务说明某层为上一层提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层如何使用下一层的服务,而协议定义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面向用户服务 数据表示 会话控制 网络间数据包递交信任监测 逻辑地址、路由等 数物理地址、拓扑结构、线路存取方法 电及机械的有关定义 那么,七层的定义和职责各是什么呢?

6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1. 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保证点到点链路在光、电和机械上是可以传送数据流的。它定义了物理链路的电气和机械特性,以及激活、维护和关闭这条链路的各项操作。处理单位是Bits。特征参数包括:电压、数据传输率、最大传输距离、物理连接媒体等。

2. 数据链路层:为区分和标识不同的网络设备,引入了物理地址的概念;物理链路有时会出现错误,数据链路层的任务就是在物理层的基础上,将数据流进行包装组织,使有差错的物理链路转化成对没有错误的数据链路。它将位收集起来,按包处理数据。特征参数包括:物理地址、网络拓朴结构、错误警告机制、所传数据帧的排序和流控等。 3. 网络层:考虑一下:

(1) 基于不同底层技术的网络设备有不同类型的物理地址,比如用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或无线接入设备的物理地址就完全不同,这时该如何标识不同设备呢?

(2) 一条数据链路建立后,怎样让多对用户共用这一条链路?

(3) 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间用中继设备相连,一台终端通常会要求与多台终端通信,怎样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

网络层也叫网间网层,对于各种不同底层技术网络,为了隐藏物理网络细节,引入了逻辑地址(IP地址)这个概念,对各网络中每个网络接口,无论基于何种底层技术,都用逻辑地址来编号;类似的,也引入了包(PACKET)这个概念,来隐藏不同物理网络数据链路的不同数据传送模式。通过逻辑信道技术,

网络层解决了链路复用的问题,路由和寻径概念的引入和实现,使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

7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4. 传输层:网络层关心的是\点到点\的逐点转递,传输层关注的是\端到端\的最终效果;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有很大的差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都可互连,但它们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各不相同,传输层要负责隐藏各通信子网的差异,通过差错恢复,流量控制等功能,最终为会话层提供可靠的,无误的数据传输。传输层面对的数据对象主要是与会话层之间的界面端口。

5. 会话层:维持\面向连接\传输,为会话实体间建立连接;在两个会话用户之间实现有组织的,同步的数据传输;连接释放。

6. 表示层:不同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表示层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完成应用层数据所需的任何转换,以便能进行互操作。定义一系列代码和代码转换功能,保证源端数据在目的端同样能被识别,比如文本数据的ASCII码,表示图象的GIF或表示动画的MPEG等。

7. 应用层: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这些服务按其向应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组,并称为服务元素;有些可为多种应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则为较少的一类应用程序使用。

在数据的实际传输中,发送方将数据送到自己的应用层,加上该层的控制信息后传给表示层;表示层也将数据加上自己的标识传给会话层;以此类推,每一层都在收到的数据上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并传给下一层;最后到达物理层时,数据通过实际的物理媒体传到接收方。接收端则执行与发送端相反的操作,由下往上,将逐层标识去掉,重新还原成最初的数据。由此可见,数据通讯双方在对等层必须采用相同的协议,定义同一种数据标识格式,这样才可能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8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实际使用的协议是否严格按照这七层来定义呢?

并非如此,OSI七层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应用则千变万化,因此更多把它作为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对大多数应用来说,只将它的协议族(即协议堆栈)与七层模型作大致的对应,看看实际用到的特定协议是属于七层中某个子层,还是包括了上下多层的功能。

TCP/IP协议与七层模型的对应关系: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OSI七层模型

TCP/IP的多数应用协议将OSI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功能合在一起,组成应用层,典型协议有:HTTP、FTP、TELNET等;TCP/UDP协议对应OSI的传输层,提供上层数据传输保障;IP协议对应OSI的网络层;TCP/IP的最底层功能由网络接口层实现,相当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TCP/IP应用已有的底层网络实现传输,对该层并未作严格定义。

TCP/IP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 2.3??网络间连接设备?

9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数据在网络中是以“包”的形式传递的,但不同网络的“包”, 其格式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不同的网络间传送数据,由于包格式不同, 导致数据无法传送,于是网络间连接设备就充当“翻译”的角色,将一种网络中的“信息包”转换成另一种网络的“信息包”。

信息包在网络间的转换,与OSI的七层模型关系密切。如果两个网络间的差别程度小,则需转换的层数也少。例如以太网与以太网互连,因为它们属于一种网络,数据包仅需转换到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所需网间连接设备的功能也简单(如网桥);若以太网与令牌环网相连,数据信息需转换至OSI第三层(网络层),所需中介设备也复杂(如路由器);如果连接两个完全不同结构的网络(如PC LAN与IBM主机),其数据包需做全部七层的转换,需要的连接设备也最复杂(如网关)。

2.3.1中继器(????????)?

在一种网络中,每一网段的传输媒介均有其最大的传输距离(如细缆最大网段长度为???米,粗缆的是???米等),超过这个长度,传输介质中的数据信号就会衰减。如果需要比较长的传输距离,就需要安装一个叫做?中继器?的设备。如图???。??

图2.4 中继器

中继器可以“延长”网络的距离,在网络数据传输中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数据经过中继器,不需进行数据包的转换。中继器连接的两个网络在逻辑上是同一个网络。

10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中继器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低廉。它不仅起到扩展网络距离的作用,还可将不同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对于高层协议完全透明。

2.3.2网桥(??????)??

当两种相同类型但又使用不同通信协议的网络进行互连时,就需要使用桥接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桥,如图???。??

例如,?????与?????是两个以太网络,?????使用的是???协议,?????使用??????,当连接?与?时,就必须用网桥,如图???所示。?

?

图?????网桥?

网桥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网桥刚安装时,它对网络中的各工作站一无所知。在工作站开始传送数据时,网桥会自动记下其地址,直到建立起一张完整的网络地址表为止,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旦地址表建完,信息数据在通过网桥时,网桥就根据信息包比较其目地地址的网络号与源地址的网络号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进行格式转换,将信息包传过“桥”去;否则,不转换,也不过“桥”。??

网桥对应???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包括物理层与链路层)。因此网桥只能连接同一类型的网络(如以太网与以太网)。??

1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2.3.3路由器??????????

当两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彼此相连时,必须使用路由器。例如?????是??????????,?????是????????,这时你就可用路由器将这两个网络连接在一起,如图???所示。?

?

图2.6 路由器

路由器工作在???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因此它与高层协议有关;又由于它比网桥更高一层,因此智能性更强。它不仅具有传输能力,而且有路径选择能力。当某一链路不通时,路由器会选择一条好的链路完成通信。另外,路由器有选择最短路径的能力。??

由于路由器的复杂化,其传输信息的速度比网桥要慢,比较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网络连接。??

路由器可以深入到数据包中,阅读每个数据包或令牌环帧中包含的信息,使用复杂的网络寻址过程来判断适当的网络目标。在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数据包时,丢弃了数据外层,重新打包并重新传输数据,这样做减少了通过局域网间通讯链路的比特数,接收端的路由器重新将数据组成适合该局域网段的数据包或帧,这样使得路由器能通过???内部电路,比网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尽量少使用昂贵的长途电路。??

1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路由器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近程路由器和远程路由器;内部路由器和外部路由器;“静态”路由器和“动态”路由器;单协议路由器和多协议路由器等。路由器在工作时需要存在初始的路径表,它使用这些表来识别其他网络,以及通往其他网络的路径和最有效的选择方法。路由器与网桥不同,它并不是使用路径表来找到其他网络中指定设备的地址,而是依靠其它的路由器来完成此任务。也就是说,网桥是根据路径表来转发或过滤信息包,而路由器是使用它的信息来为每一个信息包选择最佳路径。静态路由器需要管理员来修改所有网络的路径表,它一般只用于小型的网间互连;而动态路由器能根据指定的路由协议来完成修改路由器信息。使用这些协议,路由器能自动地发送这些信息,所以一般大型的网间连接均使用动态路由器。路由器能够在多个网络和介质之间提供网络互连能力,但路由器并不要求在两个网络之间维持永久的连接。与网桥不同,路由器仅在需要时建立新的或附加的连接,用以提供动态的带宽或拆除空闲的连接。?

此外,当某条路径被拆除或因拥挤阻塞时,路由器提供一条新路径。路由器还能够提供传输的优先权服务,给每一种路由配置提供最便宜或最快速的服务,这些功能都是网桥所没有的。??

2.3.4网关(???????)??

当连接两个完全不同结构的网络时,必须使用网关。例如????????网与一大型电脑主机网络(例如???????)相连,你必须用网关来完成这项工作。如图???所示。?

?

图????网关?

13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网关工作在???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在转换信息包格式时,必须将各层协议一一转换。??

由于网关提供了一个协议到另一个协议的转换功能,因此它的效率比较低,透明性不强,而且更具有针对性。网关的管理一般比网桥、路由器更复杂,因此它通常用于提供某种特殊用途的连接而不是不同网络之间一般目的的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一些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内置网桥、内置路由器甚至内置网关的能力。具体实现方法是:在文件服务器内插入两块网卡,一块网卡连接????????网段,一块网卡连接??????网络,这样该机器可以实现路由器的功能。如图???所示。?

?

????????图????双网卡实现路由和网关功能?

2.3.5集线器???????

如果你接触过网络,那么你对“????一定不陌生,这就是组建????????网络时所使用的集成器。从???的作用来看,它不属于网间连接设备,而应叫做网络连接设备。因此它与前面介绍的网桥、路由器、网关等不同,不具备协议翻译功能,而只是分配频宽。??

???分配频宽,使得每台工作站的传输速率达不到??????。例如使用一台?个接口的???组建

14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网,每个接口所分配的频带宽度是????????。??

从功能上分,???可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基本型集线器(????????)??

一般“基本型”???的面板上均有???状态指示灯,具有自动诊断故障点的能力,但不具备网络管理的功能,故价格比较便宜。在一般中、小企业的环境中,若所连接的电脑不多(?????台),且使用者集中于某一区域,则选用价廉但实用的基本型???即可,如图???所示。?

图 2.9 基本集线器

?、智能型??????????????????????

智能型???除了具有基本型???的功能外,另外它也具有????(?????????????????????????????????)网管功能:统计每一接口的数据流量、数据保密、用户接口的??????????????管制功能、故障排除等。在一大型企业网络中,若部门分布较广,所连接的电脑较多且将来有扩充的趋势,则应选购含网管功能的智能型集线器为宜。???、机架式??????????????????????????

机架型???是指???中包含了数种可供网络扩充的模块(如????????、??????????、??????等),通常具备????网管功能。机架式???的最大优点为易于扩充。??

目前,由于智能型???的功能日趋完善,价格不断降低,因此机架式???逐渐被淘汰。??

15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堆栈式?????

????????????虽然可借层层级联的方式来扩充其网络,但其缺点是每级联一层,其频宽即相对降低。例如,假设第一层???的频宽为??????,则第二层???的频宽降为????????(使用了两个接口),而第三层???的频宽又是第二层频宽再除以使用的接口数。由此可知,???级联的层数愈多,其频宽也愈慢。??

为了解决此问题,网络厂商设计了“堆栈式”(?????????)的???,如图????,即用电缆将???与???两两相接,这样的连法使各台???均被视为同一层级(即它们的频宽均一致)。在不减低频宽的前提下,这种???的设计也算是提高网络速度的一种方法。?

?

?????图?????堆栈式????

堆栈式???的好处除了更适合网络的扩充外,也相对降低了????的成本。另外它放置的位置集中,故管理也更为容易。??

2.3.6?交换机??????????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概念的提出是对于共享工作模式的改进。前面介绍过的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

16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图?????交换机?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网卡的硬件地址)的???(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

17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2.4?宽带接入网的比较?

目前,我国智能化小区,最常用的接入网有以下三种:基于双绞线的????技术、基于???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技术、???接入技术。下面我来作一下比较。?

2.4.1?????接入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一种能够通过普通电话线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技术,也是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接入技术。????素有?网络快车?之美誉,因其下行速率高、频带宽、性能优、安装方便、不需交纳电话费等特点而深受广大用户喜爱,成为继?????、????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高效接入方式。???

????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改造信号传输线路,完全可以利用普通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配上专用的?????即可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支持上行速率???????~?????,下行速率?????~?????,其有效的传输距离在?~?公里范围以内。在????接入方案中,每个用户都有单独的一条线路与????局端相连,它的结构可以看作是星形结构,数据传输带宽是由每一个用户独享的。?

2.4.2????????????接入技术?

????????????线缆调制解调器?是近两年开始试用的一种超高速?????,它利用现成的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已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随着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壮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利用有线电视网访问????????已成为越来越受业界关注的一种高速接入方式。??

18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由于有线电视网采用的是模拟传输协议,因此网络需要用一个?????来协助完成数字数据的转化。???????????与以往的?????在原理上都是将数据进行调制后在??????电缆?的一个频率范围内传输,接收时进行解调,传输机理与普通?????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有线电视????的某个传输频带进行调制解调的。??

???????????连接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对称速率型和非对称速率型。前者的????????????数据上传?速率和??????????????数据下载?速率相同,都在???????~?????之间;后者的数据上传速率在???????~??????之间,数据下载速率为?????~??????。??

采用???????????上网的缺点是由于???????????模式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总线型网络结构,这就意味着网络用户共同分享有限带宽;另外,购买???????????和初装费也都不算很便宜,这些都阻碍了???????????接入方式在国内的普及。但是,它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毕竟中国????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网,其用户已达到????多万。??

另外,???????????技术主要是在广电部门原有线电视线路上进行改造时采用,此种方案与新兴宽带运营商的社区建设进行成本比较没有意义。

2.4.3????接入技术?

???方式接入是利用以太网技术,采用光缆?双绞线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综合布线。具体实施方案是??从社区机房敷设光缆至住户单元楼,楼内布线采用五类双绞线敷设至用户家里,双绞线总长度一般不超过???米,用户家里的电脑通过五类跳线接入墙上的五类模块就可以实现上网。社区机房的出口是通过光缆或其他介质接入城域网。??

19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采用???方式接入可以充分利用小区局域网的资源优势,为居民提供???以上的共享带宽,这比现在拨号上网速度快???多倍,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升级到????以上。??

以太网技术成熟、成本低、结构简单、稳定性、可扩充性好??便于网络升级,同时可实现实时监控、智能化物业管理、小区?大楼?家庭保安、家庭自动化(如远程遥控家电、可视门铃等)、远程抄表等,可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办公与家居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信息化的需求。?

经过上述的分析比较,不容易发现,最适合现在智能化小区网络接入的是具有告诉、易于管理等优点的???接入技术。????的速度较慢,???????????不适合在现代新型小区中使用。因此,在本文最后的设计规划部分,我使用的就是???接入技术!?

????????

20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

第三章??网络方案设计??

3.1宽带接入方案概述

假设一个小区有三幢大楼,有500用户,要求局域网内部能实现视频点播等带宽占用较大的网络服务,各用户能快速的连接Internet。并且该网络能便于将来扩展升级。

根据社区网的特点和应用以及VCN交换机的特性我们提出如下示意图说明:

图3.1 智能小区宽带接入示意图

2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在小区网络中心放置中心交换机4007,并根据需要配置相应足够的100M以太网口和千兆模块。????????????????适用于较大规模社区的园区主干核心,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局域网络的核心交换机???????无阻塞交换能力?。它采用模块化机架结构,即可作为局域网络高密度千兆网络骨干?提供??个千兆端口?,又可以作为高密度???????接入交换机?提供???个????端口?。在其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还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流量控制、优先级访问和服务质量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多种功能手段,及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充分适应现代企业和园区接入网络的商务应用需求?

在会聚层我配置??????????????????交换机。??????????主要优点:通过采用基于硬件的安全转发机制实现社区宽带以太接入的安全,保证社区宽带接入网的性能和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简化社区网络的设计和管理,轻松实现高安全、高性能的宽带社区接入网。?

在终端用户接入层配置VCN Switch 10/100M交换机。为小区用户提供10M或100M到桌面。

为了保证每个用户数据通信的安全性,需要将每个客户端口连接到每个用户的PC上,或者在每个端口下通过二层交换机连接一组可以相互信任的用户群,这样在每个VCN交换机下的客户端口数据通信将是安全的,不必担心该端口数据通信会广播到其他端口而被窃听。此外也可利用客户端口的特性来建立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而不用去通过划分VLAN来实现。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小区宽带接入系统,我提出了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3.2网络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以下将对上文提到的在本方案中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作详细阐述:

3.2.1安全问题??

由于社区网络是提供公共接入服务的运营管理平台,所以在为用户提供了高速接入的同时,用户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将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以太网技术本身的一些弱点,如:广播、SPT等,对整个网的的服务可靠性造成威胁。同时如果不采取措施,以太网内的用户,将面临本地黑客从网络第二层次的直接窃听甚至攻击。

对于以上问题,传统以太网络采用虚拟网络技术从用户端口到网络出口建立专用逻辑通路。但由于一般网络将承载数以百计的用户,网络管理员通过静态设置,管理同样数量的虚拟网和路由,其繁杂度和不灵活性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此种设置方案下,网络设备的承载能力。

假如一台边缘交换机提供24个以太网接口,要做到完全软件隔离,就需要软件设置24个VLAN,这24个VLAN需要通过边缘交换机的上联端口的802.1Q技术连接到中心交换机,然后经过三层转发实现设备互通。如果一台中心交换机连接20个边缘交换机,就需要提供480个VLAN的路由。从目前的交换机处理能力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这种需求;更何况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每台中心交换机的下联设备回大幅度增加。

另外,对于大数目VLAN的引入,势必增加网络操作、管理、维护的难度。从长远眼光来看,对于边缘交换机应该是越简单越好。减轻网络管理、配置负担。

所以在本方案中我使用宽带以太网VCN交换机,利用VCN交换机端口的硬件特性从网络二层上完全隔离了每个端口的用户

23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数据流而实现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同时由于通过硬件提供网络安全,因此不会降低网络的整体性能。

由于VCN交换机从物理上解决了安全问题,因此在该种交换机中不存在VLAN问题,从而大幅度减少整个网络的VLAN数目,使得整个网络更容易实现。

另外对于一个完整的社区网络来说,不仅仅要考虑到内部用户在社区内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内部用户在社区外访问社区内网络的数据通信的安全性,所以对于一个移动用户通过公网来访问社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一般通过虚拟私有网络(VPN)来实现,即通过PPTP或L2TP在公网与社区网络之间建立一条VPN隧道,在该隧道中的通过IPSec进行数据加密的封装以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性。这些对于处于网络二层上的VCN交换机而言也是完全透明的。

传统的用户在实现内网安全时,往往采用划分VLAN、IP地址和MAC地址的绑定等等。但针对成千上万的小区用户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

大量的VLAN会严重消耗交换机的资源,常常会因为交换机过载而丢包。

由于小区用户数量多,组成复杂,如果运营商试图通过绑定IP和PCMAC得方式来保证内网的安全,势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会增加运营成本,因为绑定IP和PC MAC须增加交换机三层路由模块。

24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但是采用3COM VCN 社区专用宽带接入交换机,利用其独有的数据转发机制,则可以在节约以上成本的情况下,完全的实

图3.2 宽带以太社区安全接入网网络方案拓扑

现内网安全。

3.2.2?组播实现??

网络拓扑结构对组播Multicast的支持分两个层次:路由网络和二层交换网络。

路由网络需支持DVMRP、MOSPF或PIM。

对于二层交换式网络,主要是通过标准协议IGMPSnooping来实现。

VCNSwitch支持IGMPSnooping。

25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3.2.3?认证与计费??

对于多功能系统网络服务运营平台,以及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建设,仅仅有高速的物理网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用以形成强大的后台支撑系统,推荐采用在城域网中心提供集中的管理计费。

通过采用集中计费管理,就不用在每个小区设置网络中心,从而大大节约管理成本,使运营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3.2.4 网络管理??

对于一个完整的社区网络而言,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网络设备,所以为了保障整个网络正常运作,就需要使用网管软件来对整个网络的运作进行监控。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行、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都离不开完善的网管系统。网管系统通过SNMP、RMON等网络管理协议,对网络中的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的监控,通过探测每台网络设备的工作状态,来保证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一旦网络设备出现问题,则网管系统就会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所在,并发出警告信息。网管的另一重要的任务是记录网络的运行状态,这将为日后网络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准确的数据,另外通过监测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可计算出各网络使用单位对网络运行所应承担的费用。

网管系统是由安装在网络设备中的网络管理模块和网络管理工作站组成。位于设备中的网管模块负责收集设备本身运行状态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然后将其发送到指定网管工作站上。网管工作站负责接收这些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作出必要的反应。

根据本网络对网络的安全控制要求,网络管理系统要求能够对整个网络进行网络的划分和管理以及交换机配制管理,以保证网络用户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操作,避免对其它用户造成干

26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扰和侵犯。因此建议使用3COM公司的NetworkSupervisor作为网管软件,提供上述的各种功能。

3.2.5?系统??地址分配??

编址原则 :

局域网和广域网统一规划,保证网络有效连通和管理; 全网采用NAT地址转换,内网采用自编地址,可由VBN Server 动态分配,也可用户自己按规划静态分配。总之不占Internet地址资源。

对于有Internet 访问需求的用户,我们可集中采用VBN Server 的网络地址转换功能来实现。

地址分配应遵循如下原则:

简单性:地址的分配应该简单,避免在小区内采用复杂的掩码方式。

连续性:为同一个楼内区域分配连续的网络地址,便于管理,易于维护。

可扩充性:为整个小区或楼内区域分配的网络地址应该具有一定的容量,便于主机数量增加时仍然能够保持地址的连续性。

灵活性:地址分配不应该基于某个网络路由策略的优化方案,应该便于多数路由策略在该地址分配方案上实现优化。

可管理性:地址的分配应该有层次,某个局部的变动不要影响上层、全局。

安全性:小区内应按工作内容划分成不同网段即子网以便进行管理。

地址规划方案

27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按照小区现有用户500户左右的规模,结合以上分配原则,可以为用户提供动态分配或静态分配的原则。这只要取决于用户的计费和IP地址统一规划方案而定。

3.2.6?方案特点??

·采用高性能宽带接入交换机VCN Switch,从硬件上解决了网络用户的安全问题,并且不影响用户的网络性能。整体性能远高于采用VLAN方式实现安全(软件实现)的传统交换机。 ·从物理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减少整个网络的VLAN数量,减轻二级交换记路由负担,便于整个网络的合理实现。高效、快捷、安装操作维护简单

·采用VBN服务运营管理服务器实现社区网络的运营管理的计费和认证。可以提供按端口、MAC地址、时间、流量计费。

3.3 针对不同密度的用户网络设计描述

此方案是以局域网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建设高密度或低密度智能化小区的社区网络。(所谓高、低密度小区,就是根据每栋楼的住房密度高与低。对于不同密度的小区,所需要的接入设备也不同,所以我分别对两种情况,进行了不同的规划,这里我会讲到。)在住户的家中添加以太网络RJ45信息插座作为接入网络的接口,可提供100M的网络速率。

在本方案设计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本方案采用局域网以太网技术,所以智能小区这样一个提供公共接入服务的运营管理平台而言,传统以太网的安全将成为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社区网络作为一个公用的提供接入服务的运营网络,将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的服务,包括Internet网际浏览,社区网络电子商务,社区网上交流园地的服务等等。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

28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运营服务管理、用户认证与计费等问题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这在后面我会提出解决方案。

由于整个小区接入网络包含了大量的网络设备,维护起来十分困难,所以也应该考虑网管问题。这在后面我们会提出解决方案。

3.3.1?低密度社区网络结构设计??

对于低密度社区住宅楼,接入层网络交换机可以通过光纤直接连接到网络中心交换机上。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图3.3 低密度小区网络连接示意图

接入层交换机配置3COM VCN Switch10/100为用户提供100M接入,通过该交换机100M Server端口上联到二级网络网络中心交换机。

29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3.3.2??高密度社区网络结构设计?

图3.4 高密度社区网络接入图 通常情况下,小区内用户密度很高的情况下,推荐如上图所示的解决方案。

方案中小区各楼内采用10/100M到户,边缘交换机也同样可采用VCN10/100M交换机,用以联结单个用户或有信任关系的用户群。每个VCN 10/100M交换机通过10/100M口上联到上级交换机VCN10/100M交换机。VCN10/100M交换机提供了24个10/100M以太网自适应端口,支持单、双口多模光纤上联模块。其中定义多个服务器端口用于连接多个社区应用服务器,其他端口与下层的VCN10/100交换机或者VCN10/100交换机的100M服务器端口相连。

其特点是,默认情况下VCN10/100交换机提供24个客户端口一个服务器端口,这些端口之间遵循以下规则:

这些端口之间遵循以下规则:

30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1).服务器端口的广播包可以被所有客户端收到。 (2).服务器端口可以将Unicast包发送给适合的客户端。 (3).来自客户端的Unicast被指派到指定服务器端口。 (4).来自客户端的广播只能被发送到所有服务器端口。 (5).客户端口之间默认情况下不存在交流。 (6).服务器端口之间默认情况下不存在交流。----

注:客户端口之间或服务器端口之间可以通过设置使之相互通讯

??????????

第四章?结束语?

3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本文算是对当前智能化小区网络规划做了一个简洁扼要的描述。要进行网络规划,首先要对它所涉及到的各种知识要有所了解,如,各种接入方式的比较;各种接入设备的比较,等。在连接设备上,我查阅了3com VCN交换机和switch4007交换机的特点和性能,发现它非常适合使用在小区网络上,最后决定把它作为主要连接设备。然后就可进行可行性较大的方案的设计。

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本次毕业设计,就要画上一个句号了。可是,对我来说,这次设计的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从本次毕业设计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到今天基本实现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时间已整整过去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通过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育,使我不仅仅在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从思想的深处体会到,要把自己的所学变成现实时所将面对的种种难题。

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的掌握了设计时所需要的知识。我也终于明白了大学四年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力和更快的领会力。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文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意见。

????

参考文献:?

3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1] William Stallings 著;毛迪林 张琦 楚春波 译《局域网与城域网》电子工业出版社

[2] Tere’ Parnell著;郑岩 郑义 彭程等 译《构建高速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

[3] 周属衡 马彬 张敏著; 《现代计算机学习指导》四川电子音像出版社

[4] 吴达金著;出版社

附录?

页 33 第

《智能建筑(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人民邮电

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原文资料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1 Introduction

This memorandum specifies the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which provides end-to-end delivery services for data with real-ti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teractive audio and video. Those services include payload type identification, sequence numbering, times tamping and delivery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typically run RTP on top of UDP to make use of its multiplexing and checksum services; both protocols contribute parts of the transport protocol functionality. However, RTP may be used with other suitable underlying network or transport protocols (see Section 10). RTP supports data transfer to multiple destinations using multicast distribution if provided by the underlying network.

Note that RTP itself does not provide any mechanism to ensure timely delivery or provide other quality-of-service guarantees, but relies on lower-layer services to do so. It does not guarantee delivery or prevent out-of-order delivery, nor does it assume that the underlying network is reliable and delivers packets in sequence. The sequence numbers included in RTP allow the receiver to reconstruct the sender's packet sequence, but sequence numbers might also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per location of a packet, for example in video decoding, without necessarily decoding packets in sequence.

While RTP is primarily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multi- participant multimedia conferences, it is not limited to that particular application. Storage of continuous data, interactive distributed

34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simulation, active badge, and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applications may also find RTP applicable.

This document defines RTP, consisting of two closely-linked parts:

[1].?The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to carry data that has real-time properties.

[2]. The RTP control protocol (RTCP), to monitor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nd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rticipants in an on-going session. The latter aspect of RTCP may be sufficient for \controlled\sessions, i.e., where there is no explicit membership control and set-up,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intended to support all of an application's control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This functionality may be fully or partially subsumed by a separate session control protocol, which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document.

RTP represents a new style of protocol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application level framing and integrated layer processing proposed by Clark and Tennenhouse [1]. That is, RTP is intended to be malleable to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by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will ofte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application processing rather than being implemented as a separate layer. RTP is a protocol framework that is deliberately not complete. This document specifies those functions expected to be common across all the applications for which RTP would be appropriate. Unlike conventional protocols in which additional functions might be accommodated by making the protocol more general or by adding an option mechanism that would require parsing, RTP is intended to be tailored through modifications and/or additions to the headers as needed. Examples are given in Sections 5.3 and 6.3.3.

35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is document, a complete specification of RTP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will require one or more companion documents (see Section 12):

[1].?A profile specification document, which defines a set of payload type codes and their mapping to payload formats (e.g., media encodings). A profile may also define extensions or modifications to RTP that are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class of applications. Typically an application will operate under only one profile. A profile for audio and video data may be found in the companion RFC TBD.

[2].?Payload format specification documents, which define how a particular payload, such as an audio or video encoding, is to be carried in RTP.

A discussion of real-time services and algorithm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background discussion on some of the RTP design decisions can be found in [2].

Several RTP applications,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mmercial, have already been implemented from draft specifications. These applications include audio and video tools along with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traffic monitors. Users of these tools number in the thousands. However, the current Internet cannot yet support the full potential demand for real-time services. High-bandwidth services using RTP, such as video, can potentially seriously degrad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of other network services. Thus, implementors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precautions to limit accidental bandwidth usage. Application documentation should clearly outline the limitations and possible operational impact of high-bandwidth real- time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twork services.

36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2 RTP Use Scenarios

The following sections describe some aspects of the use of RTP. The examples were chosen to illustrate the basic operation of applications using RTP, not to limit what RTP may be used for. In these examples, RTP is carried on top of IP and UDP, and follows the conventions established by the profile for audio and video specified in the companion Internet-Draft draft-ietf-avt-profile

2.1 Simple Multicast Audio Conference

A working group of the IETF meets to discuss the latest protocol draft, using the IP multicast services of the Internet for voice communications. Through some allocation mechanism the working group chair obtains a multicast group address and pair of ports. One port is used for audio data, and the other is used for control (RTCP) packets. This address and port in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to the intended participants. If privacy is desired, the data and control packets may be encrypted as specified in Section 9.1, in which case an encryption key must also be generated and distributed. The exact details of these a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RTP.

The audio conferencing application used by each conference participant sends audio data in small chunks of, say, 20 ms duration. Each chunk of audio data is preceded by an RTP header; RTP header and data are in turn contained in a UDP packet. The RTP header indicates what type of audio encoding (such as PCM, ADPCM or LPC) is contained in each packet so that senders can change the encoding during a conference, for example, to accommodate a new participant that is connected through a low-bandwidth link or react to indications of network congestion.

37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The Internet, like other packet networks, occasionally loses and reorders packets and delays them by variable amounts of time. To cope with these impairments, the RTP header contains timing information and a sequence number that allow the receivers to reconstruct the timing produced by the source, so that in this example, chunks of audio are contiguously played out the speaker every 20 ms. This timing reconstruction is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each source of RTP packets in the conference. The sequence number can also be used by the receiver to estimate how many packets are being lost.

Since members of the working group join and leave during the conference, it is useful to know who is participating at any moment and how well they are receiving the audio data. For that purpose, each instance of the audio application in the conference periodically multicasts a reception report plus the name of its user on the RTCP (control) port. The reception report indicates how well the current speaker is being received and may be used to control adaptive encodings. In addition to the user name, other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may also be included subject to control bandwidth limits. A site sends the RTCP BYE packet (Section 6.5) when it leaves the conference.

2.2 Audio and Video Conference

If both audio and video media are used in a conference, they are transmitted as separate RTP sessions RTCP packets are transmitted for each medium using two different UDP port pairs and/or multicast addresses. There is no direct coupling at the RTP level between the audio and video sessions, except that a user participating in both sessions should use the same distinguished (canonical) name in the RTCP packets for both so that the sessions can be associated.

38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One motivation for this separation is to allow som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ference to receive only one medium if they choose. Further explanation is given in Section 5.2. Despite the separation, synchronized playback of a source's audio and video can be achieved using timing information carried in the RTCP packets for both sessions.??

2.3 Mixers and Translators

So far, we have assumed that all sites want to receive media data in the same format. However, this may not always be appropriate. Consider the case where participants in one area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low-speed link to the majority of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who enjoy high-speed network access. Instead of forcing everyone to use a lower-bandwidth, reduced-quality audio encoding, an RTP-level relay called a mixer may be placed near the low-bandwidth area. This mixer resynchronizes incoming audio packets to reconstruct the constant 20 ms spacing generated by the sender, mixes these reconstructed audio streams into a single stream, translates the audio encoding to a lower-bandwidth one and forwards the lower- bandwidth packet stream across the low-speed link. These packets might be unicast to a single recipient or multicast on a different address to multiple recipients. The RTP header includes a means for mixer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that contributed to a mixed packet so that correct talker indication can be provided at the receivers.

Some of the intended participants in the audio conference may be connected with high bandwidth links but might not be directly reachable via IP multicast. For example, they might be behind an application-level firewall that will not let any IP packets pass. For

39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these sites, mixing may not be necessary, in which case another type of RTP-level relay called a translator may be used. Two translators are installed, one on either side of the firewall, with the outside one funneling all multicast packets received through a secure connection to the translator inside the firewall. The translator inside the firewall sends them again as multicast packets to a multicast group restricted to the site's internal network.

Mixers and translators may be designed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An example is a video mixer that scales the images of individual people in separate video streams and composites them into one video stream to simulate a group scene. Other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include the connection of a group of hosts speaking only IP/UDP to a group of hosts that understand only ST-II, or the packet-by-packet encoding translation of video streams from individual sources without resynchronization or mixing. Details of the operation of mixers and translators are given in Section 7.

中文翻译

RTP-----------实时软件传输协议

40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介绍 ??

实时传输协议???,可以对于那些具有实时特征的数据,比如交互式的音频、视频提供端到端的传输服务。提供的服务包括对传输数据类型的鉴别,顺序的排列以及传输时间及过程的监控。一般应用程序运行???多与???来实现多路传输和????????的服务,虽然两种协议都提供了传输功能,但是????可以用在某些与之相适配的底层网络和传输协议中。???可以在网络的允许下利用多点传送功能向多个目标发送数据。?????但是要注意到,???本身不能对传输的及时性及传输的质量提供保证,这些是依靠它的下层服务来实现的。它也不能保证在传输过程中传输顺序都是有序的,就像他不能确定基层的网络是可靠的,其在网络上传送的包是按顺序的一样。???中对包都进行了编号,那样就允许接受者重建包的顺序,而且这些编码可以用来测定包所在的位子,比如一个视频,完全依次进行编码是没有必要的。?

???????最初设计是为了满足多人视频会议,但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这个方面了,数据的连续存储,互动的分布式模拟,以及控制和测量部门都能找???的身影。?????本文对???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

????实时传输协议,用来传输具有实时特征的数据;?

????实施传输控制协议????,用来监测服务的质量以及传达某个正在进行的会议中各个成员的信息。对于????第二个方面的应用,在一些不是非常严格的会议我们已经得到了应用:一般这些会议没有复杂的成员控制和建立,那么对所有应用程序控制的交流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情况也许会被部分或者全部的包含在一个独立的会议控制中,这个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41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是继应用层框架原理以后新的协议类型,他整合层的处理。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应用程序所要求得信息处理已经不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层去进行,而是随着整合进该程序的进行过程中,同时处理。???有意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协议框架。本文阐述这些功能,希望在那些适合???的应用程序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像一些传统的协议那样,需要通过推广或者是机构的授权来增加附加功能。此外,如果想要知道对于某一个特定程序的???的描述,你可以在一些相关的书中寻找(见??章):?????一个概括地说明文档,定义一系列载荷类型编码和相对应的载荷格式。同时也说明了在某些特定的类型的应用程序中???的扩展和修改。以及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程序的炒作过程。一个为视频和音频数据做的概要说明可以在???????里找到。?????在和类型的描述文档,定义了一个特定的载荷,比如音频和视频编码是如何通过???来传输的。?

对于实时服务的讨论,对于???设计及其运行时所遵循的算法和背景的讨论我们可以在第二节找到。?

????一些???程序,不管是试验性质的还是商业性质的从设计阶段上升到了实践阶段。这些程序包括音频和视频工具以及一些诊断工具比如交通监视器。这些工具的用户数量已有成千上万。但是现在的英特网还无法支持实时服务全部潜在的需求,利用???的高速宽带服务,比如视频,将会严重的降低网络其他服务的质量。所以,执行者应该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来限制那些次要的宽带利用。应用程序文件会清楚的略述这些限制以及在英特网和其他网络服务中高速宽带的实时服务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2 RTP 使用环境

42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这个章节我们将讨论???的使用方面。我们将会通过实例来说明使用???程序的一些基本操作,但不限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在这些举例中,???运载于??和???之上,在其之后是一些为了视频和音频而已经确立的协议,这些协议可以在同类书籍中找到。?

2.1 简单的多点音频会议

一个工作组要讨论一个最近的工作草案,他们可以通过英特

网的多点服务来进行语音交流。通过一些机制分配,工作组组长获得一个多点传送的地址以及两个端口,一个是用来传输语音数据,一个是用来控制包的传输,这个地址同时也被分送到每个成员那里。如果有保密的需要,数据及控制包可以被加密(详见???章),当然这样的话解密钥匙也必须要发布出去,关于机制的具体分布与安排不在???的讨论范围之内。?

????参加音频会议的人以包的形式传输语音数据,平均??毫秒一个。每个包有一个???报头。????报头及其数据依次放入???包中。???报头用来说音频编码的类型(比如???????????????)?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数据发送者在会议中改变编码方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单独的为一个低速会议成员安排接入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网络的拥堵做出反应。?????英特网,和其他的封宝试的网络一样,有时候会丢失包或者发生不可预知的时间延迟,为了处理这种情况,???报头包含了一个时间信息,和一个序列号码,那样就允许接受者重新排序,在这个例子中,音频包每隔??毫秒发出一个,会议中对于这些???包时序的重组一直在独立的进行着。序列号码还可以用来估计有多少包在传输中丢失了。?

????鉴于工作组成员会在开会时进入或者离开,那么清楚的知道到底谁在参加会议以及到底他们接受的音频数据质量如何是很有用

43 第 页

毕业设计论文

的。于是每一个远程应用程序会定时的往????发送一个接收报告,报告里会附上他们的名字。这个报告会指出现在对于讲话者数据接收如何从而用来控制合适的编码。除了用户的名字之外,我们还会用到其他的鉴别信息来控制款待限制。一个节点会发送一个“???”包(见???章)当他离开的时候。?

2.2音频和视频会议

??如果在一个会议中同时要用到视频和音频的话,他们在传输的过程中,用的是互相独立的???层,两种媒体的????包也是用不同的???端口或者是不同的多点传送地址。?

在音频和视频两个层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除非是一个成员要以同一个规范化的名字参加两个会议层,这种情况下连个层会被连在一起。?

????把两种媒体分割开来可以使会议成员自由的选择一种或两种媒体。尽管是分割的,但是通过????包中的时间信息,我们完全可以是两种媒体同步起来。?

2.3 混频和翻译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假定所有的网站都是接受相同类型的媒体数据,但事实上,这种假定是不合理的。考虑到有些成员,以低速网络接入一个大部分成员是高速网络的会议中,我们可以在低速网络的区域放一个混频器那样我们就不用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以低速,低质的音频方式接入了。这个混频器重新同步音频包,以恒定的??毫秒的间隔重建发送者的音频信号。把这些改造过的音频流混合成一个单独的流,这样就把这些音频编码转化成了适用于低速宽带面下低速连接的数据包流。这些包可以被断点传送给一个用户也可以被多点传送给不同用户的不同地址。???报头包含了混合器的方法,这样即使包被混合了,接受者还是可以正确的确认谁在发言。?

44 第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b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