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更新时间:2023-12-06 03:45: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第一节 学习科学探究

1、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奇秒的现象,其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基中的原理和规律,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3、仪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走进实验室首要目的是让同学们认识各种仪器,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规则,为今后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打下基础。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4、科学探究的工具:

(1)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2)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3)时间测量仪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4)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5)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6)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7)体积测量仪器:量筒、量杯;

5、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6、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注意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现象。 第二节 测量

1、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各国测量1米的基准。

2、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km、dm、cm、mm、μm、nm。

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1mm=1000μm、1μm=1000nm、1μm=10-6m、1nm=10-9m

单位换算口诀:先抄数字、再乘进率、紧跟单位、最后整理。例:23nm=23×10-9m=2.3×10-8m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计数时,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量程。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例:测量结果为2.26dm时,所用的是厘米刻度尺,其分度值为1cm,准确值为2.2dm,估计值为0.06dm。

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的。 4、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h、min、ms。1h=60min、1min=60s、1s=1000ms。

5、误差是指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灭。

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人有关,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尺: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放尺: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刻度尺要紧靠被测物体的边缘。

(3)读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 7、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替代法),例:测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2)化直为曲法(滚轮法),例:测椭圆的周长; (3)累积法,例:测一本书纸张厚度;

(4)测少算多法,如测很大长度时,先测其中一小段,再找出它们间的倍数关系,算出物体长度。 (5)平移法(等量代替法),如测硬币的直径。 8、温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温度计,国际单位是:热力学温标、摄氏度(℃)。 第三节 降落伞比赛

1、当研究的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要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正确使用仪器的一般步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将指针调零,然后进行测量和读数。

3、在探究降落伞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需要学会正确选择、使用仪器,测量长度、时间和伞面的面积三个物理量。

4、不同仪器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是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

5、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零刻度,这个过程叫做调零。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 运动

1、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运动是绝对的。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2、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扩散现象说

第1页

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上,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

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5、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步骤:一选:选择参照物(标准);二看: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三判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6、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7、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3)不同路程不同时间比较速度大小。

8、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9、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在国际单位制,路程的单位是m,时间的单位是s,速度的单位是m/s。常用单位有km/h,1km/h=5/18 m/s,1m/s=3.6km/h。 第三节 速度

1、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公式为v=s/t。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不变,v与s不成正比,v与t不成反比,t与s成正比。 3、速度可以精确地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总/ t总。

4、物体通过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半段路程为v2,则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 v1 v2/ v1 +v2,物体在前半段时间的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为v2,则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1 +v2/ 2。 第四节 能量

1、常见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光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太阳能等。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2、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能量形式的多样性,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能量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三章 声 第一节 声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波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会听到声音。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在物理学中,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

5、采用转化法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量是由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的,运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可以证明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第二节 乐音

1、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三要素)。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快,频率高,听起来声音尖细;声源振动慢,音调低,听起来声音低沉。不同声源由于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等因素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范围,这个范围也决定了它发声音调的高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叫音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大,响度就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就小。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和形状有关。 第三节 噪声

1、刺耳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计量噪声强弱常用分贝做单位。0dB是听觉的声音强弱下限;10dB相当于微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在90dB环境中工作,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耳聋、头痛、高血压等疾病;在150dB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

第2页

完全失去听力。

3、利用噪声可以植物提前或推迟必芽来除掉杂草;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可以探测病灶;利用水下自然噪声可以显示海底情况。

4、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来看,控制噪声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或降低声源噪声。

5、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节 声与现代科技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在障碍物表面发生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2、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3、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或发声体距障碍物至少17米)。

4、共鸣是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两个物体产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个物体与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且两个物体的距离较近。

5、声反射的快慢、强弱,与声传播中遇到障碍物的形状、材质、位置等因素有关。据此,人们利用声的反射探测、检查物体,获得信息。 6、超声的应用:(1)制成声呐(2)制成超声探伤仪(3)超声检查(4)倒车雷达(5)超声加湿器(6)粉碎结石、去除齿垢和牙结石。 7、次声的应用:(1)探测核爆炸(2)监测预报灾害。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是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光年是光在真空中1年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2 km。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是真空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真空中光速的2/3。 4、光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5、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现代工程测量、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排队。 第二节 光的反射定律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从入射点引出的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

夹角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记忆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4、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光滑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5、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发生了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都能看做是平面镜。平面镜中像的形成(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由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像叫做实像,能用光屏接收;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叫做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选用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补充: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物关于镜面对称,是左右相反的。

第四节 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记忆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角大、垂直不变向)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上,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4、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不变向)第3页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2)(平主轴过焦点)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异侧焦点。(3)(过焦点平主轴)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射出。 5、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不变向)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2)(平主轴发散,反向过焦点)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3)(延长过焦点,折射平主轴)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射出。

6、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器材:凸透镜、蜡烛、刻度尺、光屏。

(2)要求:三物同线、三心同高。即: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桌面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成像规律:

①当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一点,v=f,用于测定焦距;

②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异侧,f

③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v=2f,如复印机的等倍复印;

④当f2f,如幻灯机、投影仪;

⑤当u=f时,不成像,v=∞,如探照灯的透镜。 ⑥当uf,如放大镜。

(4)成像规律的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小、虚像同正大、物近虚像小。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1、眼球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眼睛和照相机一样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近视是晶状体变厚或眼球的前后径变长引起的,看远景时,像在视网膜前方。矫正:戴凹透镜镜片的眼镜;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远视是晶状体变薄或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引起的,看近景时,像在视网膜后方。矫正:戴凸透镜镜片的眼镜。

3、正常的眼睛,看远处不需要调节;但看近处的物体,需要睫状肌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晶状体变厚,使物体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明视距离为25cm。

4、眼睛通过睫状肌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肌放松时,晶状体变得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变得比较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就可

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第七节 通过透镜看世界

1、常用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般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

2、放大镜是短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显微镜是用两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焦距较短,相当于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焦距较长,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两次放大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用于观察细微物体。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或幻灯机)的屏幕相当于光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用于观察远处大物体,其观察的对象比较大。

第八节 走进彩色世界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两次折射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传播方向改变最大是紫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些色光排列成的光带叫光谱。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光决定的。

4、有色不透明体反射与它自身颜色相同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有色透明体只能透过与透明体颜色相同的光。

5、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

6、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的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了。光的三原色等比例地混合得到的是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地混合得到是黑色。

第五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1、自然界中的物质可分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霜、雪、淞、“窗花”、雹)、液态(水、露、雨、雾、“白气”)、气态(水蒸气)。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原理:利用感温液的热胀冷缩性质使感温液

第4页

体积发生变化来显示温度。 (3)使用方法:“一看二认四要”。 一看: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二选: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四要:一要将温度计的感温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感温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四是读数时,视线要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有规则结构的固体叫晶体,如雪花、食盐、糖、海波、萘、矿石、金属等;无规则结构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如玻璃、松香、蜂蜡、沥青等。

2、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液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4、熔点是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是指液体凝固时的温度。同一晶体,其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6、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不断吸热;液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不断放热。 7、在太空中可以通过熔化和凝固制造出高纯度的晶体。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物态变化过程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熔化、汽化、升华都是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都是放热过程。

3、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相同点:①都是一种汽化现象;②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①蒸发只发生液体表面,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②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才能进行;③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5、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蒸发具有制冷作用。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6、沸点是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7、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8、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9、在沸腾前水中的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上升变大;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时温度不变。 第四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1、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2、地球上的水循环: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随风流动,升至温度较低的高空,聚集成云,形成雨、雪或冰雹,又落回海地球上的水循环洋、陆地。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3、常见的自然现象:(1)云: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粒。(2)雨:小冰粒熔化成小水滴。(3)冰雹:小水滴凝固成小冰粒。(4)雪、霜、雾淞: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5)雾、露: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4、取的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开水壶的壶嘴冒“白气”:是水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雾、“白气”、水管“冒汗”等都是液化现象。

5、高压锅是利用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高的原理使食物易熟;其易熔片是由熔点低的材料制作;若某次用较大的减压阀替代原来较小减压阀可能会出现熔片熔化或高压锅爆炸。

6、水是宝贵的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25%。人类活动在大量消耗水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水的污染,导致水资源危机。

7、物态变化的规律一方面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常用单位还有t、g、mg、μg。 单位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1mg=1000μg。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4、测量质量工具有杆秤、台秤、案秤、天平、电子秤、婴儿秤、体重秤等。

5、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质量测量仪器。 (1)使用方法:

①摆放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②调节天平: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是横梁平衡。

③称量物体:把被没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保养方法:

①用天平称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往盘里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轻拿轻放。

第5页

②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3)记忆口诀:一放平二调零,三调螺母梁平衡。螺母要向轻端移,天平调好不要动,左物右砝两盘盛,加减砝游再平衡,砝游之和是读数。如若物砝位置反,读数砝游要相减。

6、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液体体积的工具。液体体

33

积的单位通常用毫升、升,1ml=1cm,1l=1dm。 7、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是:(1)先称出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1;(2)倒出全部的液体,称出空杯子的质量,记为m2;(3)杯中液体的质量为:m1-m2。

8、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指针是否静止在刻度盘中央,二是指针左右摆动的格数是否相等。

第二节 物质的密度

1、在物理学中,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密度。

2、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kg,体积的单

33

位是m,密度的单位是kg/m。常用密度单位还有

3333

g/cm,1g/cm =10kg/m。

333

4、水的密度是1×10kg/m(或1g/cm ),它表示

33

的物理意义是1m的水质量是1×10kg。 第三节 测量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也不同。根据密度的大小可以鉴别物质。密度不是由物质的质量、体积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 2、量筒的使用方法:(1)在使用前,先要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在使用时,要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3)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

3、测固体密度的基本原理:ρ=m/v: 4、测固体密度的方法: (一)称量法: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细绳 步骤:

(1)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

(2)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3)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体积为v2。

计算表达式:ρ=m/(v2-v1) (二)比重杯法:

器材:烧杯、水、金属块、天平、 步骤:

(1)往烧杯装满水,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m1; (2)将金属块轻轻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为m2;

(3)将金属块取出,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烧杯和剩下水的质量m3。

计算表达式:ρ=ρ水(m2-m3)/(m1-m3) 3、测液体密度 (一)称量法:

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待测液体 步骤:

(1)用天平测烧杯质量m1;

(2)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 计算表达:ρ=(m2 -m1)/V (二)比重杯法:

器材:烧杯、天平、水、待测液体 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质量m1;

(2)往烧杯内倒满水,称出总质量m2;

(3)倒去烧杯中的水,往烧杯中倒满待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3;

计算表达:ρ= (m3-m1)/(m2-m1) ·ρ水 第四节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1、m=ρv是用来求质量的,测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如矿山、油田等。

2、v=m/ρ是用来求体积的,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3、利用ρ=m/v测物质的密度,用来鉴别物质。 4、要判断一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三种方法。 方法1:比较体积。由球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根据V=m/ρ计算球的实心部分物质的体积,比较球的体积和物质的体积。

方法2:比质量。由球的体积和物质的密度,根据m=ρV计算出等体积实心球的质量,比较此质量和球的质量。

比较3:比密度。由球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计算出球的密度,比较物质的密度与球的密度。

第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dr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