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整理

更新时间:2023-04-07 15: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技术

一定义及内涵

教育技术的定义

1、AECT94:“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用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2、AECT2005’: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1、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2、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

(一)设计领域(二)开发领域(三)利用领域(四)管理领域(五)评价领域第二节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

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应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

二、信息化教育概念

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1、教材多媒化

2、资源全球化

3、教学个性化

4、学习自主化

5、任务合作化

6、环境虚拟化

7、管理自动化

第三节信息素养

一、概念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保罗?车可斯基,1974)

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1992)

有能力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克里斯汀娜?杜尔,1992)桑新民教授认为: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熟练、批判性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④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能力

⑤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

⑥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

、从认识层面上理解:2、从技术层面上理解:3、从应用层面上理解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1、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构建必要的信息环境和培训条件。

3、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4、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实现

二、大量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教育教学领域

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三、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将被接受

四、多种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

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

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从封闭式教学和“垄断式教学”的信息传输转向为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资源分享。五、绩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说(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频因律与近因律

(3)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5)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学习论:刺激-目的-反应

(3 )布鲁纳认知学习论:认知-发现

(4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5 ) 加涅的学习论

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理论

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化与顺应)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系统科学基础

一、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1、系统论方法的五项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二、新三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

三、此外还有:超循环论、混沌理论、分行理论

第三章听觉媒体

二、人耳的听觉特性

1、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

2、音调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

3、音色

人耳对声音中泛音的数量、相对强弱关系及其分布的感觉。

4、可听声范围

20-20KHz

3、使用扩音机的注意事项

课室设备的开关机顺序(P62)

(一)通用卡拉OK A V系统

第五节数字音频及计算机处理

一、数字音频的基本概念

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和编码

3、影响数字声音质量的主要因素: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

常见的三种采样频率:

电话效果:11 kHz FM电台效果:22 kHz CD效果:44.1 kHz

三、数字音频的格式及转换

(一)数字音频的常用格式

●W AV ●MP3 ●RA、RAM ●WMA ●MIDI

●VQF ●AIFF ●ASF、ASX、WAX等

一、什么情况需要格式转换:文件太大或软件不兼容

二、文件格式转换基本方法:

1、使用编辑软件中的“另存为”转换文件格式;

2、使用专用的格式转换软件。

超级解霸MP3格式转换器(可转换视频为MP3);

从RA到MP3;

超级转换秀,全能格式转换大师Konvertor ,SOX(SOund eXchange),豪杰音频通。(二)Sound Forge的使用

二、刻录光盘的种类

(一)CD-ROM

CD-R

CD-RW

(二)DVD-ROM

DVD - R/RW

DVD+R/RW

CD-R种类及特点

绿盘(Cyanine):对光线敏感,有较低的写入功率和较宽的功率范围,兼容性强;

蓝盘(AZO):抗紫外线能力好,有防刮伤涂层,保存期长,寿命可超过100年;

金盘(Phthalocyanine):对光线不敏感,清晰度高,性能稳定,寿命可超过100年;

其它:黑盘、黄盘、粉红盘等。

三、常见的光盘刻录方式

1、整盘刻录(DAO模式)

2、轨道刻录(TAO模式)

3、飞速刻录(OTF模式)

4、区段刻录(SAO模式)

5、封装写入(PW模式)

第四章视觉媒体

第一节幻灯、投影媒体

一、幻灯机

(一)幻灯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幻灯机的构造

(1)光学部分(2)机械传动部分(3)机身部分(4)电气控制部分

(二)幻灯机的使用和保养

1、幻灯片正确放置(正面倒立);

2、幻灯片的保护(避免裂口、受潮而被卡);

3、确认风扇正常工作;

4、调焦;

5、工作状态防震动;

6、用完后先让风扇工作一段时间才断电;

7、镜头保护;

8、通电驱潮。

四视频投影机

投影机的功能——可接入如下信号:

1、视频信号

2、VGA信号

二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及其功用

(一)镜头

摄影术的诞生,主要依靠镜头和感光片得到了解决

1、镜头的焦距(对成像的影响)

(1)影响被摄物体在成像画面中的比例;(2)影响成像视场角的大小(3)影响景深的大小。

2、种类及特点

依镜头焦距值的大小,可分为

标准镜:45mm、50mm、58mm;

广角镜(含鱼眼镜):17-35mm;

摄远镜:中焦:105-135mm;

长焦镜:200-1000mm

变焦镜:特殊功用镜头。

(二)光圈

镜头的透镜组间控制进光量的装置。

光圈系数都是以2倍数递增的,即:1,1.4,2,2.8,……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通光量相差2倍。

(三)快门

(1)概念:照相机从时间上控制通光量的装置。

(2)种类:镜间快门、帘幕式快门、B门、T门

(3)自拍装置:为延长快门的启动时间而设的装置。

(四)取景装置

1、概念:确定拍摄范围的装置。

2、种类:同轴取景与旁轴取景。

(五)调焦

1、概念:使景像在胶片上成清晰影像。

2、调焦方法:重影式;磨砂玻璃屏式;环带棱镜式;裂像(截影)式;估距式

(六)景深

1、景深的概念:调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2、景深环的使用

3、影响景深的因素:光圈大小、焦距长短、物距远近。

七、摄影感光材料

摄影感光材料:感光片;相纸

成像过程:

感光(卤化银的受光分解)→显影→停显→定影

感光材料的构成:保护层;乳剂层;结合层;片基;防光晕层(冲洗时会自行褪去)

彩色感光片中增加了成色剂,乳剂层分为感红层、感绿层和感蓝层。

(一)感光材料的种类

1、黑白感光片:色盲片(只蓝紫),分(正)色片(非红),全色片;

2、彩色感光片: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直接得正像),彩色正片(负片拷贝);

日光型片,灯光型片;

1、色温:当标准黑体在某绝对温度(K)时辐射出某种色光,我们就将这一温度称为该色光的色温。(平均日光5000K,普通灯光3000K);

2、色温与光的色成分——高色温光偏冷色,低色温光偏暖色;

3、色温片原理:灯光型片感蓝乳剂层感光能力强,感红层迟钝;

4、色温片的使用——灯光型片在日光下使用,相片偏冷色;日光型片在灯光下使用,相片偏暖色。

环境色温低,相片偏暖色;环境色温高,相片偏冷色。

色彩的画面表现

1、色彩基调的形成

色彩基调:在画面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

色彩基调的形成,通常分两种方法:一种是内部设色法,一种是外部罩色法。

内部设色:选择、配置色彩向基调色靠拢;

外部罩色:白平衡偏色,色光照明,滤色镜;

2、画面的色彩构图

画面色彩构图:根据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需要,对画面内的可视对象进行恰当的配置和布局,

以使各种色彩形成一种既有对比变化,又是统一协调的整体关系。

(六)摄影的光线

(1) 方向: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

1、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光源从相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

2、侧光

侧光又叫侧面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相机镜头光轴方向成左右900角时,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

3、逆光——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相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

4、顺侧光与侧逆光

5、顶光与脚光:丑化人物

(2)光线造型: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

主光:又称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

辅助光:又称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辅助光一般多是无阴影的柔光,以减弱主光生硬粗糙的阴影,降低反差。

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沿的光线,具有逆光效果。

背景光:又叫环境光,是专用以照明背景和环境的光线,消除主体在背景上的投影,突出主体,烘托气氛。

三点布光——人物照明基本方法

第四节图片数字化及处理

基本过程:采样及量化

一、图片处理基础知识

(一)图像的分类:1、矢量图像;2、位图图像

(二)图片处理的基本要素

1、色彩

2、色彩三要素—亮度、色调、饱和度

3、三基色原理

(1)相加混色法: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品红;绿色+蓝色=青色;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2)相减混色法:黄+品红=白-蓝-绿=红;品红+青=白-绿-红=蓝;青+黄=白-红-蓝=绿;黄+品红+青=白-蓝-绿-红=黑

(三)图像文件格式

TGA;BMP;GIF;TIF;JPG;PCX;PCD;PNG

3、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1)光学分辨率(2)色彩位数(3)灰度等级(4)最大扫描尺寸(5)扫描速度(三)扫描仪的使用注意事项

1、扫描仪应避免工作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之中。

2、切勿用有机溶剂来清洁扫描仪,以防损坏扫描仪的外壳以及光学元件。

3、不要让扫描仪工作在震动的环境中。

4、不要带电拔插扫描仪。

5、根据需要选择分辨率。

6、不要关闭系统虚拟内存。

7、根据需要选择压缩比。

8、避免频繁开关扫描仪。

三、常用图像处理软件

1、Photoshop

2、Coreldraw

3、Fireworks

第五章视听觉媒体的运用

第一节电视基础知识

我国的广播电视制式:每秒传输25帧画面,一帧画面由625行组成,采用隔行扫描方法。

四、彩色电视制式

彩色电视系统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处理颜色信号和亮度信号的方式。

世界上有三种彩色电视制式:

NTSC制:美国、日本、加拿大;

PAL制:中国、德国、英国;

SECAM制:法国、俄罗斯

五、广播电视频道:甚高频段(VHF):1-5频道;甚高频段Ⅲ:6-12频道;特高频段(UHF):13-68频道

六、电视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转变成黑白图像或彩色图像,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处理方式。

显像管彩色电视机;等离子彩色电视机;液晶彩色电视机;背投影彩色电视机

第二节摄象机

一、摄像机的分类

1. 按性能分类: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家用级摄像机

2. 按使用场合不同分类

演播室用摄像机便携式摄像机

3. 按对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类

模拟摄像机数字摄像机

(三)拍摄的基本要领

画面要平——地平线要水平,不能倾斜。

摄像要准——拍摄对象、范围、起落幅、镜头运动、景深运用、焦点变化等都要准确。

画面要稳——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

摄速要匀——镜头运动速度要均勻,不得时快时慢,断断续续。

(四)摄像镜头的运动

推镜头:摄像机位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推进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次要部分逐渐消失拉镜头:摄像镜头逐渐远离被摄主体,被摄主体逐渐变小,画面显示由局部到整体。

摇镜头:摄像机机位不变,摄像机镜头改变拍摄方向。被摄主体或空间的各部位被逐一展示。移镜头:摄像机在移动中拍摄,拍摄主体和环境可以变换。

跟镜头:摄像机镜头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相对固定,背景发生明显变化。

甩镜头:快速的摇摄像机的镜头,使画面上的景物模糊不清。

第三节录像机与激光视盘机

一、录像机

录像机是以磁带或磁盘为存储媒体对视频信号进行记录和重放的设备。

(一)录像机的分类

1. 按质量高低分类:广播级录像机;业务级录像机;家用级录像机

2.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类:模拟信号录像机;数字信号录像机

第四节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一、视频压缩标准

H.261标准——主要用于视频会议和视频电话

JPEG标准——针对静止图像进行的压缩方案,在采集是对视频信号的每一帧画面进行JPEG 压缩存储,在重放时将一系列JPEG图像连续放出

MPEG标准

-1标准——主要应用于交互式多媒体系统中,如CD、VCD、视频点播、教育网络等。

-2标准——主要应用于数字电视,如VCD、DVD、广播、有线电视、卫星直播。

-4标准——主要用于交互性多媒体业务,如视频电话、视频邮件、电子新闻等。

-7标准——用于描述不同类型多媒体信息的描述符的标准集合。如:音视频数据库的存储与检索、广播媒体的选择、个性化新闻服务、数字多媒体图书馆、多媒体目录服务、生物医学应用、遥感、监视、家庭娱乐等。

数字视频的格式

●A VI格式;●MOV格式(Quicktime);●MPEG/MPG/DAT格式

数字视频的编辑——例:用Premiere编辑数字视频

二、视频信号的采集

硬件设备:视频采集卡、多媒体计算机、摄像/录像机

第七节流媒体文件的制作

流媒体: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Intranet上播放的媒体格式。

流式传输:将多媒体文件经过特定的压缩方式解析成若干个压缩包,由服务器向用户进行连续、实时传输。在传输过程中,用户不用等到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可以边播放边下载。

一、流媒体的特点

启动延时大幅度缩短;对系统缓存要求不高;媒体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

二、流媒体的系统构成

前端编码压缩工具包;流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传输网络;客户端播放器;流媒体传输协议

三、流媒体的传输格式

RM视频格式和RA音频格式

ASF格式(Windows Media Player)

QT格式(Quicktime Movie)

FLA格式(Shockwave)

MTS格式(Metastream)

AAM格式(Authorware)

四、流媒体文件的制作——Producer

第七章现代化教育设备及系统

第一节多媒体课室

一、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一)多媒体的含义

一种是指信息传播的介质,也就是传播信息的渠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我们常称它们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

另一种指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方式(如图片Image、文字Text、声音Audio、视频图像Video等)

(二)多媒体的特性:1、多样性;2、集成性;3、交互性

(三)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它指的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二、多媒体教室的基本功能和配置设计

(二)配置设计原则

1、设备配置和功能的完整性

2、操作的简单可靠

3、科学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4、科学、合理地对多媒体教室的整体布局进行安排

五种信号:计算机数据视频信号(VGA)、模拟视频信号(Video)、音频信号(Audio)、控制信号(红外控制信号、RS—232控制信号)、网络连接信号。

两条通道:与Internet、校园网连接的通道,与校园闭路电视的连接通道、安全保卫防范连接通道。

三路电源:多媒体设备使用电源、照明电源和空调电源。

三、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基本构成

(一)系统结构

1、简易型(图P170:图7-1-1):多媒体计算机、简易型视频展示台、投影机、投影银幕、扩音设备和小型控制器等。

2、综合型(图P171:图7-1-2)

主要设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录像机、影碟机、数码视频展示台、录音卡座、无线和有线话筒、调音台、扩音设备、投影屏幕及综合型中央控制系统等。

第二节语言实验室

一、语言实验室的分类

1、听音型(简称AP型)语言实验室

2、听说型(简称AA型)语言实验室

3、听说对比型(简称AAC型)语言实验室

4、视听型(简称A VC型)语言实验室

(四)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教学功能

全功能授课;实现多路教材同时广播;支持网络备课,教学资源共享。

三、语言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

1、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2、进行集体教学或个别化教学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节CAI网络课室

3、CAI网络教室的教学应用模式

⑴辅助教学模式⑵混合式教学⑶联机教学与开放教学模式

第四节教育电视系统

一、闭路电视系统

1、前端;

2、信号分配网络;

3、终端

教学应用:

⑴召开全校性的电视直播会议或有线广播会议;⑵收看电视节目或学校自办节目。⑶按预约时间收看教学录像节目;⑷用于英语听力课和听力训练。二、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

在闭路电视基础上增加的功能:

⑴对讲功能;⑵对系统前端的播放设备进行控制;⑶定时播放功能。

第五节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

校园网(Campus Network)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三)校园网的硬件组成

1、服务器;

2、工作站

3、网络互联设备

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路由器(Router)网关(Gateway)防火墙(Firewall)

4、常用的网络传输媒质:双绞线、光纤

二、校园网络的功能

(一)校园信息发布

(二)教学、教改应用

1、网络教学软件平台

2、网络教学信息及资源库

(三)管理应用

(四)科研应用

(五)数字化图书馆(e-Library)

四、校园网络的安全和维护

(一)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

1、IP地址盗用问题

少数没有IP地址的用户,冒用他人的合法IP地址,造成网络内部地址的冲突,阻碍了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

2、防火墙攻击

一些用户缺乏相应的常识,有意或无意地对校园网进行各种各样的攻击,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工作。

3、网络病毒

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在传播速度、破坏性、传播范围都比单机病毒危害严重。病毒发作以后能导致网络系统崩溃,网络瘫痪。

(二)校园网的安全维护措施

1、采用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2、运用过滤平台和防火墙技术

过滤技术可以屏蔽不良的网站,对网上色情、暴力、和邪教内容有强大的堵截功能。防火墙技术包含动态的包过滤、应用代理服务器、用户认证、网络地址转换、预警模块、日志

及计费分析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网与外部网隔离开,保护校园网络不被未授权的第三方入侵。

3、运用VLAN技术

运用VLAN技术加强内部网络管理。VLAN技术核心是网络分段。根据不同的应用业务及不同的安全级别,将网络分段并进行隔离,实现相互间的访问控制,可以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目的。

4、漏洞扫描系统的设计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首先要弄清网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脆弱点。而对大型网络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寻找一种能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5、运用跟踪手段

黑客攻击事件发生后,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并通过对跟踪记录的分析来找出黑客进入方式,然后弥补相关漏洞,防止再次受到攻击。

第八章网络教育

第一节网络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一、网络教育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网络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沟通方便性和资源丰富性等特点,为满足个人和组织的具体学习需求,以实现知识的汇集、存储和转移为目的非面授的互联网服务形式。

狭义的“网络教育”

从教育层面上理解,网络教育是指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二、网络教育的特点

1、自主性;

2、交互性;

3、共享性;

4、个性化

第二节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一、以“教”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同步式讲授;(二)异步式讲授

二、以“学”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个别化学习模式;(二)协作学习模式

三、“双主”网络教学模式

(一)探索学习模式;(二)讨论学习模式

第三节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 数字化;(二) 开放性;(三) 交互性;(四) 自主性

第四节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

一、资源型学习概述

基于网络的资源型学习,是指如何有效组织和利用因特网资源进行学习。(附表P205:

表8-4-1)

二、个人资源库的构建

(一)面向公众的个人资源库的建立

1、BLOG

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其目的是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我们通常可以称其本意,BLOG为“网志”,而BLOGGER 可以称为“博客”。

Blog的几种功能:

(1)发布信息。(2)收藏资料。(3)实现交流。(4)团队协作。(5)展示个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g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