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0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 题 报 告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An Analysi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银、中信、中化、首钢、华润等大型国有企业首先开始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有益探索。1997年以来,随着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到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渐趋频繁,民营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并购中崭露头角。特别是1999年初我国政府确立了“走出去”战略以后,在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所有制优势”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日益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支迅速崛起的生力军,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当清楚看到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所有的跨国并购都是成功的。民营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多以家庭式为主)、法律意识淡薄,管理经验不足等,往往在战略制订、目标企业选择、市场环境变化、并购法律问题以及并购整合问题中忽略某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疏忽都将成为阻碍民企并购成功的绊脚石。所以,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要面临一系列风险。因此,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尤其要重视海外并购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研究,尽可能将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便使投资收益提高到最大程度。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系统地专门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还不多,即使有,也大多集中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单一风险研究,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研究,没能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状况出发,不能通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大量案例研究中得出存在的普遍风险现象,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价研究太少,仅有的研究大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欠缺,对措施的提出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及层次性,不能很好地为中国企业提供比较清晰的跨国并购风险防范措施。因而有必要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适合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防范的具体思路。 2.实践意义: 在当前世界形式之下,加之我国目前尚处于跨国并购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条件都不算很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两方面决定了深入研究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跨国并购起始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具备了更为成熟的跨国并购经验,学者对并购、跨国并购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如有的学者在不同角度论述了跨国并购的定义、跨国并购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的类型、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并购前前后后所存在的风险、如何进行并购后的整合对策等等。 科思与肯尼迪(2001:175-176)给跨国公司下了如下定义:在两个以上国家进行经济活动;能使国家间的比较利益最大化,并从经济策略的差异中获取利益;具有地理上的灵活性,即在全球不同地区转移资源和改变运作方式;在金融、组织和管理方面比在一个国家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有全球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普里切特(1999:185-255)认为,跨国并购风险因其产生的原因、产生的过程具有多样性,如制定跨国并购战略阶段的信息收集不完整、欠缺并购战略决策能力,进行并购谈判阶段时信息不对称,缺乏并购后整合计划的实施和对并购双方差异及冲突的整合措施,都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Marks and Mirvis(2001:80-94)研究发现,跨国并购交易的失败可以归因于很多因素,如目标公司选取有误、收购价格不当、交易时间不当、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处置不当等等。他们进一步指出,许多失败的跨国并购活动就失败在这些交易的构想和执行阶段。 海波克、克若格和特若姆(Habeck,Kroger & Tram,2000:225-228)在研究中发现,并购前失败的风险为30%,谈判和交易阶段为17%,并购后阶段为53%。不同的并购阶段失败的风险的概率是不相同的,这让我们知道应该把风险控制问题的重点放在哪里。 丹尼尔和罗森布鲁恩(Daniel & Rosenbloom)(2002: 125-215)将跨国并购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项目国际融资风险、谈判风险以及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认为这些风险都会影响到跨国并购交易是否成功。 德帕姆菲利斯(2004:95-189)认为导致收购失败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对协同作用的高估、兼并后整合的计划缓慢及战略实施不当。 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后,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并购已经相对成熟,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文化整合、规避风险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的跨国并购风险研究大多是集中于探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某种风险,如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等,还有部分研究侧重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 张子刚和程志勇(2004:38-39)提出了在实施跨国并购中风险防范的原则,并在选择目标企业、资产评估、财务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风险防范研究。并购企业在防范跨国并购风险方面,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并购及制定什么样的并购战略及目标,然后合理选择目标公司和中介机构;为了防范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时,要注意目标企业的资产必须具有可用性;为了防范财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需对目标企业资产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目标企业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要适度,全面了解掌握目标企业的债务。 连慧瑜(2005:53)认为一项成功的并购活动包括选择恰当的目标企业、搜集目标企业的信息、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并购可行性分析、筹集并购活动所需的资金、确定采用哪种出价方式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而上述各环节中都有可能会产生风险。归纳来说,跨国并购风险为以下四点: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企业文化整合风险。 张广宝等(2008:10-15)通过分析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案例,利用风险流程图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归纳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要素。 中国有关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进展迅速.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