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3-12-19 16: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探讨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服务对象是3~6岁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幼儿,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中职德育教师必须在校期间将其职业道德培养到一个较高水平。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阐述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德育课程;职业道德的培养 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本地政府随之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使幼儿园数量的增加,推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据实习幼儿园反映,他们在学生的“德”与“才”之间更看中“德”,他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学水平可以日渐培养,教学经验可以慢慢积累,但一定要以德为先,由于幼儿年龄小,一旦“德”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孩子一生造成无法消除的消极影响。近年来,各地民办幼儿园频繁曝光的“虐童”事件,突出说明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在学生在校期间将其职业道德培养到一个较高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转变单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德育课与专业课程及实际岗位相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突出职业道德的重要地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专业态度)、宽厚的文化素养(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艺术技能和教育技能)。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琳莲?凯茨认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必须重视建立道德规范的原因在于,幼教工作人员的权力、地位相对于服务对象更大。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群稚嫩的幼儿,幼儿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幼儿教师而言“德”必须放在教师必备素质的首位。

教材中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归纳为三点:爱岗敬业、诚信公道、服务奉献。德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基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并扩展教材内容,融入幼儿教师专业要求,实现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活动设计结合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幼儿教师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幼儿(爱岗敬业)、幼儿楷模(诚信

公道)、自我成长(服务奉献),并在教学过程中内化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给学生一个针对性的标准和尺度。 二、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1.热爱幼儿――用爱心谱写平凡岗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业方向是幼儿教育,3-6岁的幼儿处于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敏感期和生长发展关键期,幼儿教师只有心中对幼儿充满真实的“爱”,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性情相对不稳定、文化素质比较差,他们对幼儿的认识比较片面,当遇到调皮的幼儿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幼儿造成伤害。德育教师有必要扩展教材中的“爱岗敬业”内容,上课要把“爱”的教育放到幼儿身上,让学生客观了解孩子,结合《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专业课书籍,让学生能够从幼儿的需求去付出“爱”。通过收集有关于幼儿的“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故事、图片、案例、视频等,由学生来讲讲他们所认识的弟弟、妹妹,由点到面,真切发掘内心蕴含的爱,在课堂上渗透浓浓的“爱意”;通过提供虚拟情境和现实案例来教会学生分析、解决今后在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不仅爱幼儿的可爱、听话,更重要的是当幼儿不

听从教导时,仍然能够理智地以教育者的身份来进行管理;通过展示优秀幼儿教师事迹,使学生明白,只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2.幼儿楷模――责任心塑造健康灵魂

幼儿心中的榜样和楷模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表现的待人处事语言、行为,既是幼儿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幼儿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榜样。

幼儿教师只有具有强烈责任心才能克制自身不良行为的发生,遇事做到诚信公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孩子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楷模。

对于一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学生而言,单纯地向他们说教岗位和职业,要求他们透彻地理解和认可强烈的责任心是比较难的。教学触角必须伸向社会,结合岗位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结合教材中关于“诚信公道”的内容,教学时要强化“身教重于言教”的观点,设计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察幼儿教师在面对不同幼儿时的表现以及幼儿的反映,并将具体情境引入课堂教学,由学生解决教学任务,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诚信公道。学生在实地环境下感受到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幼儿是从教师的语言、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幼儿教师只有达到专业标准才能塑造幼儿健康的灵魂。将理论

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3.自我成长――自信心创造人生价值

中职学前专业学生进校前,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进中职后,不能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评判,缺乏职业兴趣感与使命感,对自己的专业、岗位、服务对象了解不全面,不能给自己定位恰当的奋斗目标,不愿意谈服务奉献。德育教师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体验到,服务与奉献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快乐,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服务奉献其实就是踏实地做好本岗位的工作,做到“慎独”,在当前形势下,幼儿园教师还要预防职业腐败,不能利用家长情感或权力来满足个人私利。指导学生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三、科学施教,内化幼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情

感共鸣。在讲授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时,要充分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1.达到本节内容的教学大纲要求

通过课堂互动、课间交谈、询问班主任等方式,熟悉学生个体情况,并按学习表现分出类别,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类别设计任务,学生总结出教材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地位、含义和要求,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 2.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当老师的,只管上课,擦屁股、擤鼻涕等事情,他们是不用也不会去做。教师上课时可以模仿幼儿教师的表情、语言来示范幼儿园的上课情景,并让学生运用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知识充模拟上课,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发挥亲和力与直观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教师授课要讲究方法,而这种技能只有不断学习、训练才能拥有。通过学生学习前后变化的对比图片、幼儿园视频等感染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模仿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互动,使学生还未到工作岗位上就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岗位标准存在差距,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逐渐摈弃不良行为,能够为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

础。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展示,让他们在行动中理解幼儿教师所蕴含的大爱情怀,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和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对演示活动进行评价,侧重于可操作性加以改进,最终在情感上升华。

总之,利用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对教材的实用性地改造,又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岗前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德育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学生、市场,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高,会更有利于我国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唐胡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科学咨询,2012(19).

(作者单位 灵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 代敏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g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