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作业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14 23: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游戏》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其板块切割比七巧板更为复杂,由15块具弧角勾股之形的板块合成一方,散则可以拼排各种文字事物图形。

2、精力过剩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3、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4、幼儿园游戏: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宏观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它已成为整个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组织形式。

5、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需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

6、预演说:这种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以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7、本体性游戏:是指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8、合作游戏:这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游戏者之间有分工、协作,这种游戏具有组织的意味,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共同遵守的规则。

9、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清游戏,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10、扫描法:扫描法即时段定人法。对班里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

11、游戏: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

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12、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行为及问题的矫治,针对儿童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

13、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清游戏,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14、手指游戏:是配合儿歌或歌曲的节奏进行的手指表演游戏。

15、嬉戏:是一种游戏动作,指故意做“坏事”或做某种动作来取乐,有幽默、玩笑、逗乐的性质。

二、填空题:

1、①语言游戏;②伙伴游戏。 2、①帕勒;②蒙尼格。

3、①象征性游戏;②规则性游戏。 4、①自然发展;②引导发展。 5、①同态同源;②逐步分化。 6、①自然状态;②教育背景。 7、①巫术说;②游戏说。 8、①严教;②乐学。

9、①科学性质的小实验;②戏法之巧。 10、①最适宜;②最必须。 11、①燕几;②唐图。

12、①想象性游戏;②运动性游戏。 13、①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②联合游戏。 14、①自然状态;②教育背景。 15、①安全感;②依赖感。

16、①20世纪20年代;②新中国成立。

17、①能力;②归属。 18、①有序性;②假想性。 19、①重复性;②个人随意性。 20、①依靠想象玩;②合作玩。 21、①真正发展水准;②潜在发展水准。 22、①玩、游;②嬉、遨。 23、①扫描法;②定点法;追踪法。 24、①1—2岁;②3—6岁。 25、①格罗斯;②复演说。 26、①内容;②名称。 27、①虚构性;②有序性。 28、①2—3个月;②感觉性游戏。 29、①内容;②形式。

30、①感觉技能性游戏;②社会性亲子游戏。

三、简答题:

1、请比较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区别有哪些?

体育教学往往是为实现某一动作目标而进行的单一动作训练,如:曲线跑、立定跳远;自发游戏则是幼儿运用已经获得的多种动作进行的综合动作练习;

体育教学对幼儿的要求往往是同一的;游戏是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动作成熟度做不同水平的练习; 体育教学追求的是动作目标的即时性;而游戏则是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小步递进性。 2、简述替代行为与思维发展有何关系?

替代行为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游戏发展的又一大进步;

从情感上看,儿童的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这种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替代则成了这种矛盾冲突的缓冲因素;

从认知上看,说明儿童对物的认识不断广泛和加深,并且能摆脱眼前的直接形象,在头脑里进行联想类比,这正是思维的开端。

3、简述婴儿伙伴游戏的年龄特点有哪些?

(1)以物体为中心的阶段:玩具或游戏材料是婴儿交往活动的主要媒介。伙伴之间发生游戏是因为有其它玩具或物体的出现,重点在物体本身,而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2)简单交往阶段:这一时期,孩子之间进行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伙伴游戏,他们或者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或者冲着彼此微笑,并试图去影响对方的笑;

(3)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相互之间的行为构成了交互的角色关系. 4、游戏的描述性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5、简述婴儿动作游戏的指导要点有哪些?

(1)想方设法吸引幼儿去看、够、拿物品或玩具。在够、拿的过程中促进其动作游戏的发展; (2)为婴儿提供安全无限制的环境和实际的动作和语言鼓励婴儿练习滚、坐和爬; (3)提供软而牢固的物体供儿童练习站,并加以鼓励;

(4)用学步车等作为支持物,伴之以表扬鼓励婴儿独立行走。 6、幼儿园诞生之前西方对游戏与教学的认识和实践有什么特点?

(1)缺乏游戏与教学关系的系统论述; (2)注重游戏的外在功能。 7、简述外国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至30年代,这一阶段进行了许多研究,试图客观的观察、描述幼儿的主要特征,寻找建立游戏发展常模,对结果作简单的分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这是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幼儿游戏的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配下的新的游戏理论;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游戏研究发展的飞跃阶段。在这一阶段,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这时的研究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十分重视游戏对于学前幼儿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 8、简述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有哪些?

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

9、简述游戏环境的多样性特点与组织?

(1)多样性是指各种不同的游戏数量,即每位幼儿的游戏材料和空间必须不只一种,才能让幼儿以她们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速度选择游戏,从容地操作、探索和扮演;

(2)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和经验提供。例如,提供不同难度或复杂度的拼图、玩具或美劳工具材料,让每位幼儿得以按其能力和经验做不同的选择运用;

(3)可在室内提供攀爬架、墙面攀爬绳网、墙角的拳击袋等体能器材;提供单独游戏和合作游戏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选择独自玩或是和其他幼儿一起玩。

10、简述婴儿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1)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 (3)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11、简述以物为中介的游戏有哪些性质?

(1)重复性; (2)指令性; (3)模仿性; (4)交互性。

12、简述游戏与教育的区别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教育者自发自选的活动,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2)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来组织活动;

(3)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13、试述游戏情节之内的介入有哪几种?

(1)角色的扮演:教师参与扮演游戏中的角色,运用口语、动作、衣饰、道具等示范角色的扮演方式; (2)物体的扮演:教师向幼儿暗示如何运用日常的物体来扮演;

(3)行动和情境的扮演:教师激发幼儿对角色的行动和情境的想象和模拟; (4)持续性:教师可建议增加扮演的情节意识游戏持续发展;

(5)交互作用:如果幼儿缺乏与人互动,教师可扮演一个较次要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14、简述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15、简述游戏环境的自发性特点与组织?

(1)将开阔的室内空间以橱柜、架子、桌子、或隔板等分隔成各个游戏区域; (2)界定游戏区的范围和特性,能增进幼儿与设备材料之间的互动;

(3)从幼儿的视线和高度看,使游戏区之间留有清楚的流动路线,方便与幼儿转换或联络游戏区; (4)材料和玩具有系统地分类呈现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5)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操作游戏材料。 16、开展家庭游戏有什么好处?

(1)可以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亲近感和亲密感,消除和缓解亲子之间交往和沟通不畅所造成的淡漠、紧张; (2)能促进孩子在身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有效发展; (3)家庭游戏还有利于亲子双方的身心健康。 17、简述我国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游戏研究工作。主要代表人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在游戏研究中,主要是照搬苏联的游戏理论,对前苏联的游戏理论生搬硬套,排斥欧美的游戏理论;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游戏理论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第四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今,随着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游戏研究工作开始了新的阶段。 四、论述题:

1、试述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

(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a预先经验准备

b保证游戏时间 c提供空间与材料 (2)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a观察目的 b观察态度 c观察要点

(3)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a材料的支持

b语言的支持

2、举例说明区域空间的大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何关系?

(1)较大的空间可增加运动的想象性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大以致无人际互动; (2)较小空间能产生安静的社会性游戏和结构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小以致多身体攻击; (3)因此要创设一个空间密度适中的有效空间(有举例)。 3、用图说明游戏与“学”的不同观念。

对于游戏与学习的不同观念有以下几种:

(1)对立论: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种态度把游戏与学习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认为游戏是无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

(2)同一论:游戏就是学习。这种态度把游戏与学习看成是同一个过程,认为游戏的内容和学习的内容无法区分,在游戏和学习中都产生新的经验;

(3)相关论:游戏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态度把游戏和学习看成是相互促进的并列活动,认为游戏有助于学习,学习的成果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

(4)统一论:游戏和学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认为游戏是幼儿意愿的活动,学习也必须成为幼儿意愿的活动能够动才能奏效。

用图表示四种观点:

游戏 学习 游戏学习 游戏 学习 对立论 同一论 相关论

游戏 学习

4、举例说明观察客观化原则是什么?

(1)用[感官]观察,避免用[感觉]观察;

(2)少用“绝对”的陈述,可加上一些“条件”使描述较客观; (3)使用具体、可观察到的叙述。 5、用图表的形式说明教室的四类性质划分。

湿的(用水)

静态(粘贴) 动态(玩沙、水、) 用水(手指画) 用水(水彩画种植) 静态 动态

静态(看书) 动态(韵律) 不用水(桌上玩具)不用水(积木)

干的(不用水)

五、游戏设计:

请从训练五指的目的出发,编制一个手指游戏。要求围绕以下进行设计:1、有名称;2、有目的;3、有准备;4、有玩法及儿歌介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h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