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跑教学中合作学习技巧的实践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11 04: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耐力跑教学中合作学习技巧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滕颖磊 文章来源:作者惠赐 点击数:634 更新时间:4/7/2008

上海曹杨二中附属学校 滕颖磊

摘 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合作学习在耐力跑教学中的“隐性模式”与“显性模式”的辩证运动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更清晰、更深入的体验合作学习的成效。通过设计耐力跑教学中合作学练的显性教学模式和效度检验表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从而研究合作学习对耐力跑教学的影响。教学实验的假设是: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要素进行的耐力跑教学在效果上优于一般常规的教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时期“课程标准”的耐力跑教学重新反思,总结,并试图揭示教学中存在的变化规律,对提高耐力跑教学进行显性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合作学习 耐力跑教学 隐性模式 显性模式

一、研究目的

合作是人的社会行为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且需要人际之间亲密、友好的合作。因此,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和个体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有明显的促进,对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力和自尊心的增强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如何将这些“隐性”的目标能够在课堂中“显性”的呈现,以便于让我们的学生更能从中受益,是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

选择“耐力跑”教学作为此次研究的载体是因为此项目长久以来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黑色项目”。据调查,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地、积极地去练习耐力跑。我想,枯燥的练习手段与被动的个体化练习是导致此项目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合作学习技巧在耐力跑教学中的“隐性模式 ”与“显性模式 ”的辩证运动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更清晰、更深入的体验合作学习的成效。通过设计耐力跑教学中合作学习技巧的显性模式和效度检验表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从而研究合作学习技巧对耐力跑教学的影响。教学实验的假设是:运用合作学习技巧进行的耐力跑教学在效果上优于一般常规的教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 “新课标”的耐力跑教学重新反思、总结、并试图揭示教学中存在的变化规律,对耐力跑教学进行合作学习技巧的实践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教学实验法

2.1实验对象: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可使我们寻找到一条通往有效体育教学的途径。为了证实实验假设,使实验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我们对耐力跑合作学习技巧的实验进行了有效设计。根据随机的原则,选择了实验班。因为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制约,决定采用小样本容量的实验。实验班36人、对照班32人。

2.2实验班的干预措施

在以往的合作学习研究中,我们几乎将所有的着眼点放在了动态的课堂教学实验中。但是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我们发现:仅靠研究与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制定一些适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牢牢建立在师生学会合作学习技巧的基础上。因此,为了能让广大的教师能够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广

泛而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我们提出在实验班制定相关合作学习的干预措施。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发现: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合作技巧与合作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认为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对实验班展开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将会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研究进程。以下就是我们在耐力跑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展开的几项干预措施、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2.1 创设相互积极依赖的情境

在学习、研讨体育教学合作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合作教学的要素,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创设同学之间相互积极依赖的情境,其中包括目标积极依赖、资源积极依赖、称赞/奖励积极依赖、角色积极依赖、身份与外部竞争的积极依赖等。具体做法如下:

①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进行混合分组。

目的: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与形形色色的人合作的能力,更深入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多样化的好处从而在混合的小组中积极要求工作。

问题预计: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太乐意去帮助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同学

②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身体素质等进行角色与责任的分工。

(如:辅导员、计时员、检查员、鼓励者、提问者、安全监督员、观察员等可根据合作学习行为和任务要求的不同而设立。)

目的:让学生平等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问题预计:如何面对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

③ 制定角色与责任的培训模式:

自主申报—明确职责—制定措施—实战演练—反思整改—小组交流,如:A. 辅导员—学生自主申报“辅导员”这一角色后,明确“保证小组工作并确保每人知道指令是什么”这一职责,制定有效措施(采用重复法),然后在课堂中实际运用,课后在总结反思后,制定整改措施于组内交流。

目的: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责任意识,推进课堂实效。 问题预计:合作学习怎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

④ 制定各种评价表格(见附件2):在制定各组的评价表格时,要考虑到个人前测成绩,安排设想自己的预期成绩,填写真实测验成绩和全组共同成绩,通过表格可以全面反映评价信息。

目的:能合理有效的利用组内合作评价与组间竞争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及时将“动态”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课堂中“显性”的呈现。

问题预计:怎样评价合作小组的学习效果?

2.2.2 讲授合作技巧

也许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是需要学习合作技巧的,但自己总觉得没有时间去教他们”。确实,不是每个介绍合作学习材料上都明显提出合作技巧的。因此,如何将学习知识与学习合作技巧同时向学生进行传授是此次项目进行显性化研究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讲授合作技巧上花的时间远比小组合作不顺畅浪费的时间要少得多。为此,我们总结了讲授合作技巧的两个关键要素(①教师的亲身示范,是讲授合作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要讲授礼貌地表示不同意见,我们就可以在拒绝学生或其他人时礼貌一些。)②联系课堂实际,最好一次只交一种技巧)。并通过一阶段的实践,归纳、形成了一套操作步骤:①让学生理解合作技巧的重要性;②让学生理解合作技巧的含义;③让学生首次脱离课堂实习合作技巧;④学生们在课堂上实践合作技巧;⑤学生们讨论合作技巧使用情况;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目的: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问题预计:合作学习怎样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2.3实验程序

实验从2006年9月正式开始。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后,进行测验、调查与分析。将对照班分为常规课的四组(即:男生两组、女生两组);将实验班分为6组,采用混合分班原则。在随后的三个月中,对实验班的耐力跑(50M×8往返跑)教学实施实验干预措施,对照班仍按一般常规方法进行授课(方法略)。后测安排于2006年12月中旬进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50M×8往返跑”前测成绩、学生合作意识与心理素质的比较。见表(一)

3.2“50M×8往返跑”后测成绩、学生合作意识与心理素质的比较。见表(二)

从表 (一)至表(二)可以看出,在测试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有些方面,正如在干预措施的问题预计中提到的那样,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实验操作,实验班和对照班不仅在测试成绩的进步幅度上有明显差异,而且两班在个性发展、认知水平、自主参与等方面差异性显著。具体表现为:实验班的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与练习中能够认真倾听他人见解,接受他人的意见;多数学生有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并已基本掌握交流时所需的“合作技巧”;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与测试时,大都以个体形式进行练习,因此,练习时常有“孤立无援”的感受,并采用消极参与的方式,甚至有部分同学在测试的过程中轻言放弃。尤其是表(二) 数据的统计处理结果表明,两班的平均数值检验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不仅高于前侧平均值,而且也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并以此证实实验研究假设——运用合作学习技巧进

行的耐力跑教学在效果上优于一般常规的教学。且学生的心理目标由隐性模式向显性模式转化。

3.3对教学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实验的结果显示,采用合作学习技巧进行耐力跑教学的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有以下几个原因。

3.3.1对合作结构的认识与运用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理解并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的结构。结构,即是在合作学习中安排学生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是自由的,可以任意分解和任意组合的。格里纳斯基认为,体育教学的合作结构可分为七种:①基于共同思维的共同练习;②集体评价;③分工学习,互相帮教;④分配—检查—练习;⑤练习小组(角色分工);⑥共同学习,合作练习;⑦再合作;

在实验班中,我们不仅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上结构,而且还结合我校“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学校合作管理家校理事会”也纳入合作学习的工作范畴,从而把合作的对象发展到家庭和社会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3.3.2创设同学间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情境

“积极依赖”的概念可以称得上合作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因为积极依赖会让小组成员觉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学生们带着不同的需求和期待走进体育课堂时,他们想去“动”,去寻求乐趣,去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从学习和运动中来展示自己。他们也想成为小组家庭中的一员,并分享自己和同伴间的成功。然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只有具备了以下四个要素,同学们的目的才能基本实现:①形成合作团队;②积极依赖;③明确个人责任;④掌握合作技巧。在这四个要素中,积极的依赖是其核心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其相互积极依赖的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依赖情境中培养信任和关心。具体做法是:目标积极依赖、资源积极依赖、称赞/奖励积极依赖、角色积极依赖、身份与外部竞争的积极依赖。

我们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了以上情境,使学生在练习中根据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目标,完成不同的角色任务,并与干预措施中的问题预计遥相呼应。学生不仅能在小组活动中担负起一定的责任、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且还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贡献获取团队的信任,并在团队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模式,如:在实验班干预措施中提到的关于创设不同角色与责任分工时制定的“角色与责任”培训模式就是将创设情境的隐性模式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显性模式的有效论证。

3.3.3掌握耐力跑教学中的几种合作技巧

有人说:对话—交流—思考应当成为当前及以后不断创新的人们必然需要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为了将学生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等隐性行为显性化,使学生能确切地看到、学到并表现出来。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总结出一种能够增进合作学习技巧的方法。一个促进思维合作化的方法——SUMMER。即:调整情绪(Set the mood)——如,耐力跑前的热身游戏;默学(Understand by learning silently)——教师讲解或与学生的优美示范;提出要点(Mention key ideas) ——教师的精讲与提炼,以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所制定的目标或小结;监督(Monitor)—师生间,生生间的一种评价;推敲(Elaborate)—再讨论与纠正动作;重温(Review)——加固,最终成为掌握该项运动技能的思维定势。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我们还归纳出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六类合作、交往行为,并结合学校的礼仪拓展课程,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整合。具体表现为:①亲密行为;②鼓励行为;③赞许行为;④交流行为;⑤互助行为; ⑥安慰行为 。实

验证明:无论是“分组学练”还是游戏比赛,小组间的同伴通过以上行为,能够及时把自己的关心、爱护和真诚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同学,从而使同伴间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正所谓,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传递,让学生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帮助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基本保障。

4、小结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设。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加深对体育合作结构的理解与运用,创设体育合作学习的情境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进行的耐力跑教学在效果上优于一般常规的教学。

当然在肯定合作学习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在合作评价这一环节中,由于对技术评定还缺少适合学生掌握的简单易行标准,学生的评判还不太统一,进而对个别同学的动作评价还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只能用“标准数据”来显示。又如,在采用“共同思维和共同练习”的合作结构时,有个别同学被晾在一边的现象,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仍是我们下阶段研究的主攻方向。另外,通过本次的实验研究,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发展过程,并找到了有关合作学习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即:通过分析合作学习技巧在耐力跑教学中的“隐性模式”与“显性模式”的辩证运动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更清晰、更深入的体验合作学习的成效。我们一致认为,这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将引领我们不断求索与创新。

今后我们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开展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在不同教学内容的合作结构、合作情境的创设上,通过合作学习技巧的合理运用,来更好地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心理品质,并在合作、交往行为的内涵、种类及培养措施上深入挖掘,使合作学习技巧的运用研究更有推广价值。

最后我将以这样的“科研谨言”作为我的结束语。那就是:“少一些追风,多一些思辨;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平实;少一些机械,多一些创意;”是啊,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太多太多了,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怀着一颗纯朴、宁静的研究之心,踏踏实实得将工作做实做细,就一定能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正所谓:“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o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