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氏开七公上祖世系的总代数

更新时间:2023-05-22 10: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刘氏开七公上祖世系的总代数

(广州市 开七公24世孙刘运西/文)

温馨提示:

广州市 开七公24世孙刘运西宗长,是广东省刘氏宗亲联谊会的副会长,是一位资深的《刘氏族谱》研究员,他对各地《刘氏族谱》文化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本篇《试论刘氏开七公上祖世系的总代数》写得很好!可供各地开七公后裔刘氏家族修谱时参考,值得一读!

读者:广东海丰 刘世高,并代传送上网。 已丑岁,2009年12月28日

1. 前 言

正如刘佑平著《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本290页所言:“刘开七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公认他是客家刘氏由闽入粤的开基始祖”。其儿子广传,又生下14个儿子(有说第15子叫巨淋,见广西贺州市郊沙田镇金竹塘的广传公纪念墓碑刻15个儿子),后裔经过元朝以来的繁衍,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海内外,是中华刘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开七公后裔们对从帝尧之子源明公起,至开七公止的世系总代数问题上,很不统一,最大相差达30多代。为了使众多开七公后裔在续修族谱追源溯祖时逐步趋于一致性,应首先从全局的总代数上进行研究讨论,取得共识之后才会纲举目张,自觉有意识地去分段寻找问题之所在,在存疑的局部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采信尽可能满足多方面条件者为最佳选择予以修整,应当按照这样的程序研究。否则,对全局总代数全然不顾,心中无数,以叶遮目,是修整不好这棵4300多年的根系深远、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命此题试论之,以求抛砖引玉。

姓氏家谱也即族谱,与方志、正史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研究族谱,祖先世系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无世系不成谱,属于前人留下的文字史料,也是史学研究的范畴。参考一下专家研究史学的心得体会是有益的启发。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史学家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次印刷本)342页引用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就其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就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学,没有不加以审查而直信其票面价值的。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功夫即是审查史料。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任何一种学问......一个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须如此。由此观点看,无论疑古、释古,都是中国史学所需要的,这期间无所谓孰轻孰重”。同书345页引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无论做那门学问,总必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的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王铁著《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10页说:“到南宋(1127—1279年,笔者注),民间修谱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宋谱,但可见到宋谱序。......宋代以后的谱牒学历史,主要是民间私家修谱的历史”。同书16页又说:“宋谱中

宋以前的世系可靠的不多,而明代以后的世系则是基本可靠”。“冒认祖先是宋谱中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每部宗谱都尽可能收载以前历次修谱的谱序。一些时代较早的谱序是我们研究宗谱的重要资料。但在使用这些资料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后人增删改动前人的谱序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伪作也不乏其例”。

2. 目前开七公上祖世系总代数的各种流派情况

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的世系总代数,有多少种流派或情况?若在全国姓氏修谱行为受限制的30年前至抗日战争开始这段时期,流派或是无从谈起。因为族谱的缺失、无人续修,或不敢联宗修谱的现实存在着,追源溯祖之事似乎无人问津。今天能形成一定数量的各种版本流派,完全是近30年来修谱之风方兴未艾影响下,宗族贤者们的发起、组织领导,在宗亲们的支持下完成修谱的结果。但由于修谱人参考的谱料多少、研究分析能力的高低,在采信的资料中往往是经过增删改动后的谱料而不觉,或是非难辨,真伪难分,凭编修者之见在选择某种版本的世系时,也不说清楚来源于何时何人之作,因而多种版本族谱面世了。又由于参加修谱入册的同宗人数多与少,印刷发行量、交流面的广与小,少小者只能当作有此情况,多广者才形成有一定影响程度的流派。据笔者阅读过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湖北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各处的开七公后裔近20多年来续修成的数十部族谱透露,从源明公至开七止的世系总代数,有128代、131代、134代、135代、137代、140代、142代、146代、148代、154代、162代等情况流派。最大相差达34代之多。

以血缘嫡系为特征的族谱记载祖先世系传衍顺序和代数,真实性的只能有一种谱世,不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谱世。现今开七公后裔的谱料中,出现从大始祖源明公起,至开七公止的不统一的多种版本谱世情况,极需通过贤者们的努力研究,使之逐步达到统一。这是千万同宗族人的强烈愿望。

3. 146代说和135代说的来龙去脉及流传的考究

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的世系总代数,在多种说法中,以近30年来开七公后裔所续修的族谱而论,似乎是如广东兴宁籍的开七公21世孙刘光宗贤所言:以146代说为多数,也有一些是采用135代说的。2008年9月5日,刘光在《刘氏家园》等网站上,以“广东兴宁《刘氏族谱》上代有两种谱世”为题,转录了1997年版第1次印刷,1999年又第2次印刷的兴宁《刘氏族谱》卷—总谱(下简称1997年兴宁谱)中的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一种为共135代,另一种为共146代两种世系祖名传衍顺序公布于众,供宗亲们参考。他还希望如实介绍所知道的各种谱世,从中提出修谱人的分析见解让刘氏后裔参考。不加考证的人云亦云,会误导后人。

可以说,1997年兴宁谱在一谱之中反映前人的这两种谱世(其中135世谱已对前人50世祖至63世祖作了世次序改动),是编者“以信传信,以疑传疑”的实事求是态度的修谱方法。此法也是宋朝以来自古有之的修谱表述法则。编者对那一种谱世更为可信难作判定,将之都转录出来让后人研判,为我们今天研究讨论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样本和契机。研讨146代说和135代说,可一举反三,其他各种代数说亦可参考、自悟分析于其中了。

研究开七公是源明公的第几代孙,只能在开七公历代后裔续修的谱料(包括谱序)中寻找,尤其是在数百年、数十代不移而又有续修族谱传统习惯、代不乏人的开七公后裔聚居地(如广东兴宁及其邻县)中寻找。至于开七公的历代祖先所修之谱,我们现在不但找不到其原版谱,而且也不会记载到开七公这一代。距开七公世祖不远的后裔修谱者,或许见过沐公(祥公之孙)、月清公(沐

公后裔)等前人所修之谱,沿前人所修之谱续修至开七公是第几代世祖。然而,现今所见的所谓沐公谱序文(如见1997年兴宁谱13页转载),与朱熹(1130—1200年)为刘氏族谱所作的序文:“予尝仰观乾象......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愧于刘氏多唉”几乎一字不差,究竟是谁之作呢?说沐公借用朱熹之序,他不可能见到比其晚生200多年的朱熹;说朱熹借用沐公之序,以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有失其身份。从序文全文看,充满三纲五常之天理,更象出于理学家朱熹之笔。又见1967年香港刘氏宗亲总会原版本摄影付印某老族谱的《刘氏总族谱》4—5页“族谱旧序”和1991年8月编印刘少卿主编的《刘氏新族谱》52页“老族谱旧序”,都转录了所谓元丰二年(1079年)月清公重修族谱拜撰的序文,而该序文中却提到开七公、广传公,真是不可理解月清公怎么会知道其后数百年的裔孙名字。由此可见在信古、疑古、释古、辨伪问题上,值得后人深思。笔者晚生不才,阅历有限,也有愧于文不达意,现就手头谱料对146代说、135代说的来龙去脉及流传情况,试加论述。

3.1: 关 于 146 代 说

提出开七公是源明公的第146代孙的谱料,一是见于1908年刘展程所修之谱(下文详介绍)中选择前人的“刘氏族谱源流序”文转录于其谱上,但不注明该序文是何人、何时撰写,只见该序文全文与其他刘氏族谱转录的“明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岁春月开七公十世孙进士连城重修的刘氏族谱源流序”全文极为相似,仅在某某世祖标明多少世次上有所不同。其转录的序文说:“自源明公起至......宋季开七公生广传公二十世(笔者注指是祥公的20世孙)相沿147世”。二是见于1997年的兴宁谱167页标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开七公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刘墉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详列刘氏世系录”(下简称刘墉谱)之题名下,撰修从源明公至龙公共145世系谱牒内容。因龙公生子开七公,也即是至开七公止共146代谱世。真不知道编者是否有1783年印刷的刘墉谱在手可证,未见注明出处。对此,笔者是有质疑的。

而真正见到有原版本留存至今的146代说族谱,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公元1908年)仲秋吉旦刊,宣统元年已酉岁(1909年)孟秋刊成,中华民国二年癸酉岁(1913年)春印,广东丰顺县岗下围开七公21世孙、花翎道补用知府(笔者注:有表示官衔的花翎帽在手,等待有缺位时补用上任)刘展程撰修的《刘氏集注重修历代源流族谱》(下简称刘展程谱)。该谱共74板,记源明公至开七公止共146代,一直续修到广传公孙辈148代止,嘱后人从149代起再随其各房各处裔孙继谱,这样“再传100世亦可列出矣”。刘展程谱在各祖世系中对祖之“事迹愈加详注明”,“年代事实分明”,是对其谱名的解读。刘展程又以题为“刘氏集注汇纂重修历代族谱记”作序,后人称其谱为“刘氏集注重修历代族谱”有之,称“刘氏集注重修族谱”亦有之。刘展程在重修历代族谱记中提到“幸得后晋代时沐公修一族谱,宋代时月清公修一族谱,明代时武英、连城公修一族谱,本朝墉、绎公修一族谱,以及各处族谱,汇纂齐备,方得百余代总全一脉。”虽然刘展程在谱中罗列历代修谱人名单时提到“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孟冬吉旦开七公16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墉拜撰修”,但并没有说明其所撰修的族谱沿用刘墉谱的世系,“汇纂齐备,方得百余代总全一脉”重修而已。刘展程谱原版本在广东梅县剑英图书馆有收藏,丰顺县刘氏族人中也有人私藏。广州市文德北路81号中山图书馆二楼有1908年刻本1册,借书号K/0.189/371.3;有1909年刻本1册,借书号K/0.189/371.3/[2],笔者借阅过,只见刻本排字从右至左竖排,繁体字,文中无标点又极少空格分段,后人若不仔细理解文意,任意拆其谱字句,删其谱段落后重新拼凑再排版传后人,很容易将刘展程谱异化演义为刘墉撰修(有实例可证)。所谓刘墉撰修的谱名和146世系谱牒内容录,与刘展程谱对照何其相似也。146世谱并非刘墉撰修,实为刘展程撰修,将另拟文详论,不在此多说。若要否定此论很简单,不强求拿出1783年刘墉原版谱,能拿出1908年刘展程谱之前有人

沿用146代说谱注明是转录刘墉谱的即可。

刘展程谱出现之后,在广东开七公后裔中流传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信之不疑,数次续修族谱都沿用刘展程的146代说。如广东南雄市:1931年由开七公23世孙刘东照和开七公24世孙刘鸿波等编修的《刘氏初修联谱》,1999年由刘烈定等主修的《刘氏重修联谱》、2004年8月版由刘兴洲主编的《刘氏通谱》。另一种是提出质疑不予采信,另作考究后续修谱为135代或134代。例如1920年刘国翔重修的《刘氏族谱》(下文论及)、1928年由兴宁刘鉴伯倡修、刘莘隐等主办、刘棣芬等总编的《刘氏族谱》(下文论及),1934年由刘尔源主编的《梅县刘氏族谱》(下文论及)。刘展程谱,估计不但在广东流传,而且也直接或间接流传到他省各处,例如1986年4月8日在广西平南县出版的《刘氏族谱》。该谱由广西武宣县河马乡刘平生宗贤发起,个人出访联络桂、粤、湘、赣部分地区开七公后裔,在广西昭平县木格乡刘仁邦等众宗亲支持下,成立了有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共41个县市代表参加的修谱委员会,先后收集旧谱几十部参考,最后采用146代说定版印谱,印数可能不多(经费不足),但其流传范围甚广。其他各省地在1996年之后,凡采用146代说谱,都与1997年兴宁谱、1999年和2004年南雄谱出版后有更大的关系,从其谱序和内容可知。而几乎看不到1908年之前有蛛丝马迹提及刘墉撰修146世谱。

3.2: 关 于 135 代 说

提出开七公是源明公的第135代孙的谱料,一是不单止见于1996年3月编印,由刘添元主编的《梅县刘氏族谱》17页和1997年兴宁谱17页都转录的“明万历二年甲戌岁(1574年)春月开七公10世孙进士刘连城重修的《刘氏族谱源流旧序》”。该序文云:“上自源明公起......而至宋季开七公生广传公相沿至136代”。二是见于有原版谱留存至今的民国9年(1920年)时在任广东梅县知事(今曰县长),广东大埔县人开七公25世孙刘国翔重修的《刘氏族谱》(下简称刘国翔谱)。该谱记源明公至开七公止共135代。该谱原版本在大埔、梅县刘氏族人中有收藏。在上海图书馆也有原版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2000年5月第1版1033页标出的目录为:“刘氏族谱:不分卷:[兴宁]/刘国翔纂修——民国9年(1920)汕头星平街名利轩石印本1册”馆藏借书号jp1022。笔者2004年到该馆借阅过。刘国翔作《重修族谱记》很值得一读,兹转录(括号内字为笔者注)共享:“溯厥本源时切,观史思刘之感,是以自壮岁宦游闽赣各省,凡遇族人必叩其统系房派,假以(借用)族谱,撮记代数名讳之要,积数十年,虽存多起,惟考之纪年代数,或大同而小异,或前多而后少,或后多而前缺,或以叔误为父,弟误为子,或已分房伯祖以为祖,或各代考妣名字此张而彼李。更有误载:广传公为韐公(即福高公)十世孙者,及子翬公(即文屏公)以下三代,一连误入五代,谨按(小心考查)韐公在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公元1127年)使金(出使金国),在金营尽节(死)。广传公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登进士,相距110年,岂有10代之理,抄写错列旁支,毫无疑问。因是久难定本,心为之忧者久之。庚申(公元1920年)春,在梅县知事任内,遇宁化(福建宁化)宗人,爰特专(特专门派出)其往宁(宁化县)寻觅沐公及月清公所修之谱,并定刷宁化县志,藉资(谱料)考核。幸遇族人出示老谱,抄录回署,拜读之余,忻幸无似(与他谱不相同)。始悉韐公系广传公叔高祖辈。并考纪年,以普通长房长为例,以30年为1世,或遇繁盛之时,24、25、26年为一代之说,核之历代尚属符合,信而可征。数十年之忧疑一旦释然,自应遵照宁化老谱更正,以重世系。并将宁化县志内载二世祖广传公之传,附于谱首,俾(使)我族人咸(都)知祖宗一脉世系之实行也。惟十四大房(指广传公的14子)再传八十三房四世(指开七公4世孙)以下,族派已繁,且迁处远散,调查殊难得其详确,除将调查已确者分别列入外,余暂仍其旧。今住大埔恭洲扬溪26世裔孙(开七公计起)经九,慨然独任先印千余部为之倡,其尊祖敬宗之热忱,咸(都)深钦佩,自应先付排印,以其各房皆知上祖之源流。

祗以各房漏未编入者尚多,惟希我各房贤智们叔兄弟,随时查明续赓(继)更正,共期我各孙俦(同宗)溯源有由,中山(中山靖王刘胜)世裔传之万世,不替(不缺代)云尔。”刘国翔利用职务之便,数十年积存了粤、闽、赣的刘氏族谱多起很可能包括刘展程谱在内,加以研究后发现许多疑问,“因是久难定本,心为之忧者久之”。最后得到宁化老谱,“核之历代尚属符合,信而可征”,“自应遵照宁化老谱更正”。此老谱何人何时撰修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开七公、广传公年青时已离开宁化,宁化老谱或许只记到龙公,或许有开七公后裔如10世孙刘连城撰修的135代说族谱流传到宁化刘氏同宗人也不一定。

正在拟此文之际,收到未曾谋面的福建省永定县凤城开七公29世孙刘志海宗贤手机(13950859536)发来短信交流谱研,他称:有石印版老谱为证,刘连城记源明为1世祖,开七公为135世祖。若果真有刘连城的原版印谱,珍贵且可证刘连城谱序广传公是136代还是147代了。刘国翔谱产生后得到今梅州市辖的兴宁县、梅县、大埔县开七公后裔认同。民国17年(1928年)由兴宁刘鉴伯倡办,刘则陶总办,刘莘隐(开七公21世孙)、刘宏石主办,刘益吾、刘棣芬(开七公22世孙)总编的《刘氏族谱》共73册(下简称1928年兴宁谱),完全沿用刘国翔谱。该谱原版本据说龙川县有刘氏族人收藏,兴宁刘氏宗亲会亦有复印本。广州市文德北路81号中山图书馆二楼也有不完全的收藏48册,借书号K/0.189/371.4和K/0.189/347,该谱总编还在谱中用表格形式列出刘国翔谱135世系与刘展程谱的146世系、江西瑞金洋溪大成谱世系作比较,批注刘国翔谱“与宁化老谱相符足为证信”,好象手中有宁化老谱似的。批注刘展程谱“较宁化老谱大同小异,惟其中错误之处在所不免”,如50世至64世各祖讳文、世次均有不符。55世刘康公及其子孙几代“本姓姬,因其食采于刘,遂为刘氏,为后稷之裔,非尧之裔明矣,乌得因其姓刘而遂为祖宗哉”?“异点尚多”。批注洋溪大成谱更不可信。民国23年(1934年)由梅县刘尔源主编的《梅县刘氏族谱》及1996年由刘添元主编的《梅县刘氏族谱》,则是在刘国翔谱基础上减少一代(认为90世达公和91世不疑公是亲兄弟,本支由不疑公传下,所以减去达公,将不疑公改为90世祖),记源明公至开七公共134代。可以说,梅县自1920年以来至今,从来不采用146代说。在大埔县以刘国翔谱出现为豪,沿用至今。1997年元月编印的大埔县湖寮镇《刘氏族谱》由刘保福主编,附有刘国翔身穿国民革命军少将服的玉照,注国翔是仕官名,家名仙舫,又名开炯,字邦拭,开七公25世孙,1864年生,寿72岁,撰修族谱又叫《刘氏家谱》,今失谱者多,存者少。可以说至今各地开七公后裔续修族谱,凡沿用135代说或134代说,皆出自刘国翔谱迹。

近30年来之所以采信146代说为多,原因一是广东南雄谱,尤其是2004年的《刘氏通谱》是在得到珠江三角洲刘氏族人捐款和预订款后出版发行,其影响面不一般。二是1986年4月8日在广西平南县出版的《刘氏族谱》(见上文介绍)其影响面也较大。三是1997年的兴宁谱167页注明146代说谱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刘墉撰修,此名人效应为146代说的采信起到推波逐浪的作用。2007年编印的广西贺州市《刘氏族谱》的编者在编后记中云:“惟对清朝大学士刘墉编纂的《刘氏集注重修族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撰修),......可信性程度高,因此与之辑入本谱”是有代表性之言。

135代说谱在刘国翔家乡大埔县还失者多,存者少,其他各地情况更甚。《梅县刘氏族谱》虽然不脱刘国翔版本,但毕竟其是本县内局部发行,并且开七公后裔寻根问祖多到兴宁,少到梅县,所以其影响不大。依笔者之见,1920年至1996年这段时间,135代说和146代说孰更流行广泛还很难说。至今见到146代说为多,主要是1997年兴宁谱转录刘墉谱和2004年南雄《刘氏通谱》出版发行后造成的局面。凭兴宁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如1997年兴宁谱22页转录的《1928年兴宁刘氏族谱修谱序一》(开七公21世孙莘隐谨序)所言:“远方族姓邮寄来宁(兴宁),嘱代寻访(祖先)不知凡几(多少)”的现象至今仍可看到。假如当初1997年兴宁谱的编者不转录所谓刘墉撰修的146代说谱世,或者将135代说谱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转录刘国翔的《重修族谱记》,转录刘棣芬的

列表比较批注,转录刘尔源谱中的《刘氏新修族谱校勘说》,均有对146代说谱“异点尚多”的评论,让后人评判,或许采信135代说会超过南雄谱146代说的影响。其实看1997年兴宁谱1页的《兴宁刘氏族谱序》,已经看出编者的采信倾向,首先将135代说编排在前,146代说编排在后。期盼兴宁同宗族人,象重建刘氏总祠那样光宗耀祖,重修好开七公上祖世系族谱,硬件软件皆敬祖,流芳百世。

其实,135代说要比146代说更加可信。146代说谱最为明显的疑点是在代数问题上,后期比前期多。146代的中间代数是73代,即是75世刘邦的祖父,73世刘荣。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笔者采信生于公元前247年)推测其祖父约生于公元前316年,距第1世源明公(且以生于公元前2340年计)约历2024年。且以146世开七公约生于公元1300年计,距74世祖刘显初(刘邦父,约生于公元前290年计)约历1590年。这岂不是说同样各历73代,后期比前期提前约434年实现。前期的平均代距:2024÷(73-1)=28.1年/代,后期的平均代距:1590÷(146-74)=22.1年/代。这决不是用遗传基因、自然和社会状况、婚姻习俗、生育规律变化能解释如此差别之大的。这是146代说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但这并不等于135代说正确无疑,146代说一无是处。笔者以为, 135代还是稍多了一些,只是没有146代那样“离谱”。对于急于完成修谱者,若限两者选其一,宁可采信135代说好些 。

4. 对开七公上祖世系总代数的判断

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总共有多少代世祖,虽然我们现在一时难作出绝对数的统一肯定,但是排除一些不可信的代数,判断一些在可信范围内的代数,还是值得期待在这方面首先得到统一认定的。以史为证理所当然,问题是“伪书又极多” ;以谱为据也属必然,问题是王铁说“宋朝以前的世系可靠的不多”,“冒认祖先是宋谱中最严重的问题”。史料有伪作,谱料也有伪作,从上文提到的刘氏谱序和多种说法的世系总代数印证了王铁的论述。倘若只信古不疑古、不释古,各引各的以史为证,以谱为据各持己见,等于是抱残守缺,倡导维持已存在的混乱局面,完成祖先世系统一的历史任务绝对无从谈起,无从进展。前贤修谱实际上也是注意考究后,采信较为可信的老谱节段。对经不起推敲的节段世系重作修改,至今都未完成统一世系大业。所以,此事又落到了今世人身上承前启后继续研究。既然还要继续研究,一味信古不疑古、不释古就没有道理了。如果把祖先世系当作是一条传衍链,这条链有多长才不离谱,这条链中有鱼目混珠现象如何从中拣出属于本宗支的真祖,如何选准部位再重新衔接起来,这就是研究者的着力点和责任义务。笔者为此曾著文“刘氏世系研究方法之管见”(详见发表于《广州刘氏家园》网站“中华刘氏祖先世系研究探讨”第一章),意在“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同仁共勉探讨。本文就是首先从这条传衍链有多长(多少代)这点着力研究探讨的。

史学研究除研究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字记载外,还想出另外一种方法——挖地三尺看看的考古学。文字记载与考古学意见一致则可定论,这就是“二重考证”法。刘氏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地点的发现和挖掘考古结果,使我们对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地点、规模和有金缕玉衣裹全身的统一确认无异议,就是考古学的功劳。但是,刘氏后裔不可能去挖掘考古祖先墓地,目前也不可能利用遗传基因DNA生物检测技术去考究。在研究祖先世系的代数问题上,能不能再想出一种办法,研创出一把公认的“量尺”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评判呢?这是笔者多年来思考的问题。既然祖先世系是人类繁衍传代的记载,其生育传代应有一定的年数规律。前贤刘国翔就曾想到“以普通长房长为例,以30年为1世,或遇繁盛之时24、25、26年为一代之说”去“核之历代”是否符合。他是凭经验作如此推断,并没有数据分析得出这样的推断。据笔者几年来收集较为可信的中华人种(包括历朝皇帝传位世系,孔子后裔世系、刘姓及非刘姓后裔世系)千年以上的生育繁衍传代实例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详见《广州刘氏家园》网站上发表“中华刘氏祖先世系研究探讨”第三章),初步得出的结论是——观察中华人种千年以上的生育繁衍,平均30岁传1代,99%可信限在27—33岁范围内传1代。千年以下数百年期间,平均24、25、26岁传1代,实在可称为繁盛之时。100年内见5代同堂为不多见,14岁做父亲为少有。古人造“世”字,在卅之下一横,不知是否代表长期观察平均卅岁传1世的意思。据此判断,从源明公(约生于公元前2340年)至开七公(约生于公元1300年)止,约历3640年,99%的可信限在111—135代范围内。135代谱落在本判断范围内,146代谱在本判断范围之外,有偏多离谱的存疑。所以认为135代谱的可信度大于146代谱。若要找蓝本讨论开七公上祖世系,135代谱可选为监本。但不等于说135代谱完美无错,146代谱无参考价值。135代谱中有载出于姬姓的刘氏康公子孙几代列入本支出于尧帝后裔的族谱,刘备公是刘邦公的第15代孙或19、20、21代孙,刘祥公是刘备的第几代孙,开七公是刘祥公的第几代孙等,都有值得研究讨论之处,笔者将另择文参与讨论,待后发表意见与同仁宗贤们共同商榷。

中华人种的生殖育龄在多少岁范围内,平均多少岁传1代,是研究世系必定要时刻考虑是否离谱的问题。作千年以上观察应该有其相对稳定范围值的定律,研制一把千年以上的定律“量尺”,方便以简驳烦,一经量度就可发现其所谓以史为证、以老谱为据的世系是否离谱,可信程度如何。所以共同研究、校准一把公认的“量尺”很有必要。

5.举 例 参 考

刘氏祖先世系积年的总代数,不但本身,而且要与同宗在相同代数下作历年数,或在相同历年数下作代数比较,看是否偏差不大,是否离谱。还必须与他姓真实的世系作同期比较代数,是否大体相当一致,作为可信程度的判断依据。为此,笔者2009年3月19日在《刘氏家园》网站上发表 “商榷出于尧帝的刘氏祖先世系代数问题”中,和在《广州刘氏家园》网站上发表“中华刘氏祖先世系研究探讨”第三章中举了不少实例供参考。现再举例供参考(主要针对146代说谱作比较,其他代数说自悟作比较)。

5.1: 146代说谱记源明公的第22代孙相承公、名淋,字虞。有刘氏族谱记载相承公生于夏朝末帝桀52年,(夏朝在末帝桀53年被商朝灭亡)。因此,可以视第22世祖相承公生于商朝的开始年。又说开七公是南宋末人,源明公的146代孙。现在我们不妨统计一下自商朝至南宋灭亡止,期间数千年的历朝皇室传位世系的累计代数(根据2001年增订版,台湾台北星光出版社出版的柏杨著《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整理):

朝代名 帝王姓氏 历王个数 历代数

商朝 子 31 17

周朝 姬 43 33

秦朝 赢 3 3

西汉 刘(不计王莽) 16 9

东汉 刘 14 8

三国吴 孙 4 3

西、东晋 司马 11 7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历169年,多姓作乱,当其共历 7代)

随朝 杨 3 4

唐朝 李 20 14

五代吴越 钱 5 3

18 12

累计:120代

以上只是历朝皇室表面上的经历代数,实际上代数的起止期限应从始者的出生年开始至终者的出生年止。改朝换代时,上台者登位之年往往不是他的出生之年。所以,以上历朝的代数有误差。经校对(见《广州刘氏家园》网站文章“中华刘氏祖先世系研究探讨”第二章“中国历史的断代和帝王世系年谱” ),从商朝开始至南宋灭亡止,实际上约历103代人。而146代说谱同期历125代人,比生育条件优越的皇室,繁殖还要快得多。

5.2: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比刘氏和范氏共同祖先士会公(约生于公元前660年)约晚生110年,且当约是晚生4—5代人吧。孔思晦生于公元1267年是孔子的第54代孙(见孔繁莉、王嫌著《孔一源于子姓的姓》新蕾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61页),可视为与刘开七公是同年代人。而在146代说谱,开七公是士会公的93代孙,减去4—5代,同期限内也比孔子后裔多繁殖30多代人。又有范氏后裔始祖是士会公,至公元2000年止,繁衍至士会公的约90—100代孙。而146代谱说,刘氏比范氏后裔提前约700年实现其总代数。

5.3: 据张壮年、张颖震编著《中国历史秘闻秩事》(台湾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2005年2月17次印刷本)350页报导:“三国名人后裔千年聚”,说1997年12月28日,诸葛亮(181—234年)的第50代孙诸葛贤,孙权(182—252年)的第51代孙孙北强(时78岁),周瑜(175—210年)的第68代孙周柏泉三人在浙江省龙门古镇孙北强家乡万安桥聚首。有人还想下次促成刘备、关羽、张飞后裔也参加聚首。假如届时促成聚会,刘备后裔派出的是相信146代说的开七公21世孙(不要说派30世孙了)某人作代表参加,敢不敢对诸葛贤、孙北强说:“700年前我祖开七公已是刘备的53代孙了”。或说别人的世系代数肯定有错呢?

5.4: 在我汉高祖刘邦公后裔中,以史为证、以谱为据最为可信的一段历史祖先世系是刘邦公(当作是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出生都可以)至东汉末献帝刘协(公元189年生)止,共16代,历445年或436年,平均代距29.1年/代或29.7年/代。这可作为出于尧帝的刘氏后裔宋朝以前的祖先世系在同等历年下的代数标准参考值。146代说谱把士会公(约生于公元前660年)当作54世祖,刘邦公当作75世祖,约历413年,却有22代人,平均代距为19.7年/代,显然离谱。而宋朝以后至今,广东潮州市湘桥区东津桃坑村的刘氏族谱世系记载也十分可信,值得参考。其入居桃坑村的开基始祖是刘颖公,后裔在桃坑村千年不移,续修族谱传统且代不乏人,又有颖公以来的祖墓历历存在可见、每年后裔都组团扫墓祭拜。更有自表公19世孙始,按统一的字辈沿用至今不乱。颖公的曾孙表公,字时光,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至公元2009年止,据桃坑村刘成英宗贤透露,繁衍最快速者已到了表公的第37代孙(鸿字辈)。若如此,其平均代距在29.8年/代。极个别较为慢速繁衍者可能是三房四漳公派下守晦公后裔刘光钟之子叫刘佛保,1991年编入刘业修宗贤所修的谱册时是表公的第30代孙(未到婚龄)。

欢迎转载,欢迎指证。

2009年12月26日于广州完稿 刘运西作

电子邮箱:yunxi.Liu123@

手机号码:13676204384

北宋南宋 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k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