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详解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难度预测及对策与解题

更新时间:2023-05-22 10: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选课件资料

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难度预测及对策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黄牧航

从2010年起,广东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历史科的考试内容并入文科综合的试卷中。面于这种新的考试形式,无论是命题者还是考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题型、题量和分值的变化情况,而对试题的难度和命题思路的变化可能还心中无数。本文就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试题的难度问题,在考试中如何做到有备而战。

一 关于试题难度的基本知识

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今年试题的难度会是多少?”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我给你们一个数据就能够说明清楚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一下关于难度的基本知识。

首先,同学们应该了解难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一道试题而言,该题目的难度是题目的平均分除以题目的满分值。例如,该题目的平均分是6分,而该题目的满分值是10分,那么该题目的难度就是0.6。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份试卷而言,该试卷的难度就是试卷的平均分除以试卷的总分。从中我们看到,试题的难度系数与试题的实际难度其实是反序关系的,难度系数越高,说明试题的实际难度越低,相反,难度系数越低,说明试题的实际难度越高。 其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水平考试或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对于命题者来说,高考最重要的数据并非难度,而是区分度。区分度高,说明考试结果不会出现扎堆的现象,全省考生都拿到了90多分,或者全省的考生都考不及格,这样的高考考试是无效的、失败的。好的高考命题一定能够拉开同学的差距,一定能够把同学们从成绩上分成三六九等。然而,要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却又离不开一定的难度。一定的难度是保证试题合理的区分度的前提,这就是我们要重视研究难度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当难度为0.5时,试题的区分度为最优。由于高考还存在着对中学教学的引导问题,所以通常不会把难度设置为0.5,而是设置为0.55到0.65之间。因此,今年文科综合的命题要求也应该与往年一样,试题的难度确定在0.55到0.65之间。

第三,试题的难度具有很强的群体依赖性,即同样的一道题目,由于考试的群体不一样,最后所呈现出来的难度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道题目,对于某个学校或某个地区的考生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于另外一个学校或地区的考生来说则可能是有较大难度的。甚至时间的差异也会改变试题的难度。一群同学今年做某道题目可能觉得很难,明年再做这道题目就不一定觉得很难了。难度计算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个现象——命题者在考试之前对题目难度的预测只能够是凭借经验来估算,而绝无可能有精确的计算,因为命题者根本没有办法知道今年这个庞大的考生群体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学习水平,准确的考试难度必须等到评卷结束后才能够统计出来。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够笼统地把两个难度系数进行简单的比较。例如,某年的试题难度为0.58,而另一年的试题难度为0.52,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说0.52的题目难度要比0.58的题目难度大,很可能题目的难度是一样的,只是考生的整体水平发生了差异。

以上就是关于试题难度计算的最基本的常识。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笼统地问“今年的试题是否要比去年的试题难”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最终的难度结果其实是取决于今年全省考生的素质,如果今年全省考生的素质有明显提高,最终呈现的难度结果可能就是容易,相反,呈现的结果可能就是高难度。具体到某个同学而言,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断,一道题目对于你是难的,对于全省的其他大部分同学不一定就难,对于你是容易的,对于全省的其他大部分同学也不一定就是容易。作为高考的命题,每年都是把试题的难度确定在0.55到0.65之间,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至于最后呈现的结果如何,就要等到考试之后才能够知

精选课件资料

总之,我们简单地去追究今年的试题是难还是易意义并不大,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命题者是如何提高试题的难度的?他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技巧?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才可以在备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恢复高考已经三十多年,作为试题的难度问题,其实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命题者的经验。在旧课程命题中,我们经常指责命题者挖空心思地从教科书的偏角、死角、冷角中的提取考点,其实这并非命题者故意为难考生,而是他们也需要承担提高题目难度的任务。新课程改革后,命题的难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保证0.55到0.6之间的难度,是让命题者大伤脑筋的事情。教科书版本的多种化,致使命题者已经不可能完全地依照教科书来命题,从而使到过去那种通过考查教科书的偏角、死角、冷角的方法来提高试题难度的做法也无从实施了;此外,由于新课程的学科体系不是过去的那种通史的体系,而是专题史的体系,这使到命题者的命题范围大大地缩窄了,从而使试题的难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近几年有些题目弄得同学们有点无所适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试题的难度问题在作怪。下面我们就详细地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命题者提高历史科试题难度的基本技巧和经验。

二 提高历史选择题难度的方法

选择题的基本功能只有一个——考查同学们的记忆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

因此,一般而言,只要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就可以轻松地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大多数题目。但由于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要保证题目有好的区分度,命题者势必要提高部分题目的难度。如前所述,题目难度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者的估算,而估算得是否准确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者的经验。命题者的经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经验,指的是提高题目难度的常用技巧,另一类是特殊的经验,指的是提高题目难度的特别技巧。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一、提高选择题难度的常用技巧

提高选择题难度的常用技巧指的是选择题命制过程中增加试题难度的一般性技巧,这些技巧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的,并不唯独是历史学科。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种技巧:

1. 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制题目

一般说来,如果试题所呈现的材料、所创设的情景是同学们以前没有见过的,其难度就会比从教科书中直接取材要大。因为当试题中的材料和情景直接取材于教科书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仅仅是个记忆问题,只要能够记忆清楚教科书的观点结论就可以正确选择答案了,但如果试题呈现的是新的材料、创设的是新的情景,那就主要不是记忆问题了,而是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问题了。由于广东省历史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选择题的命制更多地采用新材料新情景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个特点在文科综合考试中也不会有变化。下面例1是较典型的新材料的题目,例2是较典型的新情景的题目。

例1:(2007年广东高考)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例2:(2008年广东高考)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 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强大了,更骄傲了。 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

精选课件资料

A. 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 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 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 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新材料的题目和新情景的题目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区分。一般说来,采用新的材料,往往就会营造一个新的情景,而新情景的营造,又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学们要把握住一个基本规律——无论材料是多么的新鲜,情景是多么的新颖,作为题目答案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是肯定学习过的,这种新材料新情景的题目仅仅是考查同学们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已。

2. 加大试题的阅读量

一般说来,题目的阅读量越大,题目的难度就越大。由于国家考试中心要求降低试题的阅读量,所以近年来一般不会刻意去大幅度提高试题的阅读量,有的时候会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如下面例3就是巧妙地把材料放在了选择项中,这样就可以同时呈现四则历史材料了。

例3:(2008年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 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织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3. 提高新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

材料的阅读与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有的时候并不成正比,阅读量大,信息量不一定大,阅读量少,信息量也不一定少,这得看材料所包含的信息点,如果信息点多,信息就会多。如下面例4,题目的阅读量并不算大,但每一个选择项都包含有5个信息点,需要同学们作出判断,这就属于信息量大的题目。增加题目的信息量,是提高题目难度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4:(2006年广东高考)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 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 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 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4. 提高思维能力目标的层次

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能力的层次越高,难度也就越大。假如题目仅仅是考查识记、简单判断等能力,题目的难度不会太大,但如果题目要考查复杂判断、深入思辩等能力,难度就会大大加大。下面例5是2009年难度较大的一道题目,原因在于它考查了同学们复杂判断的能力,需要深入思考判断材料的真伪。

精选课件资料

例5:(2009年广东高考)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

A.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5. 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如果题目以同学们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形式出现,难度就会增大,因为面对一种较陌生的形式,需要就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面例6就属于2009年较难的一道题目,因为这样的选择题呈现方式就较新颖的。

例6:(2009年广东高考)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 4.6个 B. 3个 C. 2.5个 D. 0.55个

以上五种属于提高选择题难度的一般技巧,通用于各个学科。

二、提高选择题难度的特殊技巧

提高选择题的难度,除了一般性的技巧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这是属于历史学科专用的。大致有以下四种:

1. 抠概念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历史科的高考有一种题目叫“名词解释”,这致使当时的学生对历史科专有的概念术语的钻研是非常深入的。近些年我们在教学上对历史学科概念术语的要求是相对降低了。然而,在高校的学术研究中,对概念术语的研究却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对许多历史问题争论不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争辩双方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术语的理解是差异很大的。虽然大家都使用同样的一个词,但这个词的具体含意是什么其实分歧很大。最典型的就是“封建社会”这个概念,过去我们一直在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很长,这个问题是基于中西方的对比提出来的。后来我们才发现,中国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与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并非同一个概念。这样的学术概念沿革史就成为了2009年的一道试题:

例7:(2009年广东高考) 封建社会 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分封制度 B. 王位继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三公九卿制度

此外,这些年来考查历史概念的题目日益增多,难度相对较大,也是同学们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下面的一些例子:

例8:(2008年广东高考)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例9:(2009年广东高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例10:(2009年广东高考)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 光荣三日 , 光荣 的含义源自英国 光荣革命 。据此可以推断 光荣三日

精选课件资料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面对考查历史概念的题目,同学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保证对《历史课程标准》上所出现过的重要概念过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把握历史教科书上的概念;其次,在旧课程中,我们考查的是政治史方面的概念较多,而新课程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是三分天下,所以要注意新的历史概念不断增多的状况。2008年和2009年考查过的主要政治概念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君主立宪制”、“封建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考查过的主要经济概念有:“自然经济”、“精耕细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考查过的主要艺术概念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人文主义”。这提醒我们要注意各个领域新出现的概念。

2. 抠规律

在历史研究中,规律的探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有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规律呈现上不算太丰富,也不算太明确。命题者为提高题目的难度,会把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题目中呈现出来,如下面例11

例11:(2009年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这道题目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规律,在中学的教学书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根据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来。这提醒同学们对教科书的知识要灵活运用,而不能够停留于死记硬背。

3. 抠方法

史学研究的方法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渗透得比较多,最典型的是2008年一道题目: 例12:(2008年广东高考)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先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 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的结论。该推断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史学方法论的内容并不多,只有选修本“探索历史的奥秘”中有一些阐述,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史学思维方法。

4. 抠观点

当前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非常多,把这些观点往试题中渗透,也是提高历史科题目难度的特有技巧。这一方面历史学科有天生的优势,其他学科远远没有历史学科那样不断地有新观点涌现。下面两个是很典型的例子:

例14:(2008年广东高考)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 文艺复兴

精选课件资料

B. 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例15:(2008年广东高考)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甘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 民族主义者 B. 专制主义者

C. 自由主义者 D. 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例14告诉我们,对任何历史事物的评价都应该是多元的,评价角度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因此同学们也要慢慢学会多元评价的思维方法;例15告诉我们,对历史事物的评价,由于评价的立场不同,评价的结论也会发生变化,从美国人的立场来看,蒋介石更多的是以一个民族主义者的面貌出现。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所介绍的方法,结合平时自己做错的题目,看看哪方面丢分较多,然后做有针对性的补救工作。

三 提高历史非选择题难度的方法

一、提高非选择题难度的常用技巧

与选择题一样,提高非选择题难度的常用技巧指的是非选择题命制过程中增加试题难度的一般性技巧,这些技巧基本适用于大多数文科的学科,并不唯独是历史学科。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种技巧:

1. 增加材料的阅读量

一般说来,题目的阅读量越大,题目的难度就越大,因为它需要考生花费更多的阅读时间。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实行历史科的自主命题,至今总的趋势是试题的阅读量逐年减少,这与国家考试中心要求降低试卷长度的要求是一致的。2006年的周人饮食生活题和2007年的明朝妇女婚姻观题都是有四则材料的,2008年之后就再没有出现四则材料的题目了,2009年甚至所有题目都只有两则以下的材料。因此,尽管加大材料的阅读量是增加试题难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国家考试中心基本要求的控制下,估计今年的题目不会刻意地加大试题的阅读量。

2. 增加材料的阅读难度

增加材料的阅读难度意味着在阅读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从而增添考生理解材料的难度。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两种,一种是提供古文的材料(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都可以提供大量的古文或半古文的材料),一种是提供非纯文字性的材料,如表格、图示、图片等等。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第一种方式已经慢慢地被命题者所抛弃,即命题者一般不会在材料阅读上设置太多的障碍,即使是提供古文的材料,也会对一些晦涩的字眼做出解释。因为在阅读上设置障碍,往往被人诟病为是考语文,而不是考历史。与此同时,第二种方式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如2008年西汉农民家庭收入的题目和2009年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题目虽然考查的都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但都是采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的,在文字阅读上毫无障碍。然而,正是这种呈现形式的改变导致某些考生不适应,从而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因此,估计在今年的命题中,命题者也不会刻意地采用一些艰深的古文材料来为难考生,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一些非纯文字的材料,如表格、图示、图片等。

3. 增设题目小问的数量

精选课件资料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科传统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已经消亡,代之以材料型的问答题,这种材料型问答题的首要特点就是题目的小问较多。一般说来,一道题目小问的数量越多,题目的难度就越大。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各个小问之间的联系是不大的,是各自为政的,另一种情况是各个小问之间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前一种情况的难度相对小一些,而后一种情况的难度就相对较大了。从近几年的题目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第二种命题方式。同学们可以认真研究一下下面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两问之间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第一问答错了,就直接影响到你第二问的回答:

例17:(2008年广东省高考第26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例18:(2009年广东省高考第29题)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

在例17中,同学们必须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才能够第二个问题;在例18中,同学们也必须先归纳出选举资格的变化,才能够进一步总结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趋势。估计在今年的文科综合考试中,这样的命题思路会体现得更为充分,同学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些答题的技巧,例如审题的时候要仔细全面,先把所有的小问从头到尾看一遍,琢磨清楚各小问之间的关系,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4. 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试题的呈现方式越新颖,试题的难度就越大。作为历史学科,由于史料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试题呈现方式的创新也相对较容易。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命题中,考古图片、民意测验、文言小说、经济数据等史料都纷纷进入到试题的命制中,2009年又把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说每年都有新的历史素材呈现方式。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命题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二、提高非选择题难度的特殊技巧

提高非选择题的难度,除了一般性的技巧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这是属于历史学科专用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 引入新的史学观念

历史学习的要旨并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更在于接触多元的价值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人类历史的研究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观念的变迁史。今天我国的史学界已经真正地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观念的多元化势必影响到高考命题观念的多元化。因此,在命题中引入新的史学观念,是提高历史试题难度的特殊技巧之一。一般说来,在命题中,通过史学观念的转变来提高题目难度的方法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引入新的思考角度或评价标准。绝大多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困境——编写者都只能立足于某一种观念作为全书的编写基础。当前新的史学观念很多,除了原有的唯物史观外,还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制度史观、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等。编教科书的人不可能把所有的观念都融合到同一本教科书中,他必定要以某一种观念作为贯穿整本教科书的思想主线。这意味着同学们在学习某本教科书的时候,所接触到的仅仅是某一种观念。命题者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往往会引入其他的一些新观念,要求同学们根据它来评判已经熟知的内容。使用这种思路来命题最典型的就是2007年的第29题:

例19:(广东2007年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精选课件资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 从传统到现代 这一思路作解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这道题目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同学们所熟知的,但是要求同学们采用现代化史观来重新评价这些内容,不少同学就觉得有困难。

第二种思路是强化同学们所学过的内容中的某些观念,淡化另外一些观念。意思是说,在同学们所学习过的内容中,有些内容同学们是觉得很重要的,但命题者觉得它并非那么重要,同时,有些内容同学们是觉得不那么重要的,命题者却认为很重要。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的时候,过去同学们都觉得“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概念在这课书中是最重要的,但命题者却认为这两个概念并非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概念是“民主共和国”。如2006年第30题:

例20:(广东2006年高考)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第三种思路是完全否定教科书中的某些观念,提出一些与之截然相反的观念。例如,过去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2005年的第27题所呈现的材料却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的观念并不那么深入人心,见下例:

例21:(广东2005年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申报》载: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 就大多数国民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族共和的认识。

又如2006年的第28题,讲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政府面对严重的劳资矛盾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通过制度建设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缓解矛盾,同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是与教科书的传统观点相悖的,见下例:

例22:(广东2006年高考)(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运用得较多的是第三种。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灵活掌握教科书中的解释和结论,不要把它们看着是终极真理,而仅仅把它们看着是某种合理的解释或某种合理的评价。这样在高考中面对一些新的观点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2. 引入史学研究方法

近几年广东省的历史科高考命题大量引入了史学研究的方法,最典型的是2008年的第26题:

例23:(2008年广东高考)(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

精选课件资料

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目引入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学历史教学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多,因此不少同学感到不适应。

适合于中学使用的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并不多,同学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一下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政治史中常用的方法有政治人物评价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政治人物心理分析法、制度分析法、地缘战略分析法等等;经济史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人物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分析法、社会史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法、计量史学方法等等;而文化史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方法、文化人物评价方法、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比较研究法等等。同学们了解这些基本方法的特点后,在考试中如果遇到使用这些方法命制题目,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3.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多年的命题经验表明,题目的材料越新颖,营造的问题情境越特别,题目的难度也就越大。因为大多数考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主要是围绕教科书来进行思考的,一旦脱离了教科书的内容、情境和编写思路,许多同学就会觉得无偿入手。作为高考的命题,由于时间紧迫,命题者要呈现新的材料、营造新的情境,一般都会借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会临急去寻找一手的史料。因此,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学生,大致了解一下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定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扩展我们的视野,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情境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首先谈谈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强项,名家辈出,研究深入。但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有一个问题,就是许多的研究成果都属于高、精、深的系列,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关系不算太大。真正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或沾边,同时研究的成果又非常丰富的研究热点不算太多。这里强调一下的是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社会史是当前中国古代史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有一套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不太一样的视野和方法,大概有五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现实中寻找研究的题目;二是从社会下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三是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口述材料、文学作品、田野调查等非正史材料;四是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历史的本质;五是角度多元、方法多样。

其次谈谈中国近代史的热点问题。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的重头,研究队伍庞大,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成果丰硕。要一一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热点比较困难,只能够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四方面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革命史研究的边缘化。革命史是传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旧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主体。从当前学术研究和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革命史边缘化的倾向很明显。所谓边缘化,并非说革命史的研究不重要,而是革命史的研究更多的是与一些边缘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例如辛亥革命是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2005年第27题在命制辛亥革命的题目时,选取的材料来自《中国现代社会史》一书,采用的是一则民意调查的素材。这说明革命史的研究已经与社会史结合起来了。

第二个趋势是改革史研究的深化。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革命”与“改良”是两条水火

精选课件资料

不相容的道路,我们对革命的评价很高,对改良的评价较低。但当前改革史的研究却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大热点,成果异常丰富。广东省自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会有一道大的题目是关于改革史的(见下表),但关于中国近代改革史的题目至今还没有出现过。

第三个趋势是从事件史的研究转向制度史的研究。过去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我们都特别强调事件史的意义和作用,似乎某件事情发生了,整个人类历史的面貌也就随之改变了。由于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沿着事件的脉络来写历史的确容易把历史的发展线索梳理得更清晰。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建设对普通人的影响其实远大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即使再波澜壮阔,其影响面都是有限的,而一项制度的确立,其影响面可能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例如,2006年第30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如果从事件史的角度来解读,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个错觉——武昌起义一爆发,整个中国的面貌就改变了,但从制度史的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会产生另外的认识——民国期间所建立起的一系列制度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更为巨大。

第四个趋势是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过去的历史研究,我们较习惯于宏大叙事,较多从社会形态转变的角度来叙述历史,较少深入地研究具体的历史现象。当前研究的倾向是从宏观的大背景下转向微观的研究。

最后谈谈世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世界史考查的都是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问题(2007年斯大林体制)、市场经济与贸易保护主义问题(200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问题(2005年一战后的国际关系;2006年“尼克松主义”)、资本主义世界阶级关系的变动问题(2006年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阶级状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2008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评价)、科技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问题(2009年空间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问题(2009年福利制度评价)等等。世界历史的研究方向,很多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因此,同学们要学好历史科,同样要关心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以上对历史科试题的难度做了一个大致的归纳,同学们了解这些提高命题难度的技巧后,在备考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同时建立起应付难度的信心,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