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19 1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

1、 曹植:谢灵运称曹植才高八斗;《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曹丕:代言体《燕歌行》 3、 左思:咏史诗8首,《三都赋》“洛阳纸贵” 4、 北地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5、 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6、 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7、《归田赋》标志着抒情小赋的兴起。 名词解释: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后来固定为两个含义:

一是诗歌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就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开创的,以楚地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诗体,以屈原为其代表诗人,《离骚》为其代表作品,故又称“骚体”。楚辞地域文化色彩浓厚,善于铺排、夸张、渲染,具有浪漫主义气质。

就诗歌总集来讲:它是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而成,继《诗经》后对我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六义:

《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以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中有十五国风;“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赋”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散体大赋:

是综合诗经、楚骚、纵横家之文等诸多样式而成的有韵散文,在汉武帝时期非常兴盛。内容上主要是歌功颂德,它鸿篇巨制,采用问答的形式,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复。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枚乘的《七发》。 乐府:

乐府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始于秦代,汉武帝对乐府加以扩充和发展。它主要负责搜集民间歌谣;制作祭祀乐歌;训练乐工;制定曲谱等。魏晋以来,把这一机构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代表作品有《东门行》、《上邪》等。 《史记》互见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分为有无互见法和详略互见法。互见法能避免重复,通过将相关传记联系起来,体现出史记中人物的多方面特征。如:《项羽本纪》集中写项羽光辉的一面,而将他的弱点和缺点放在了《高祖本纪》和《韩信列传》。 建安七子:

“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这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皆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的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著名作家,其中以王粲和刘桢成就最高,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简答题:

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结构主要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即《周颂》和《商颂》里的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章中的重章篇有近七成,可见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1)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如《芣苢》,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的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周南·卷耳》。《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2)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里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有力地加强了抒情效果。

(3)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采葛》,恋人相思的情感,随着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发,层递而进,越来越浓烈。 二、语言形式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但用四言的诗篇有140篇,不用四言的仅有6篇)

(2)节奏、用韵具有天然的美感。诗篇韵律不费雕琢,出于自然。(a一章一韵,隔句押韵 b句句用韵 c一韵到底 d换用两韵 f少数无韵) (3)大量运用叠字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 A叠字,又称为重言。如《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霏霏”状柳雪之态等。

B《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既穷形尽状,又朗朗可诵。双声如“参差”“踊跃”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等,还有双声叠韵用在诗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

C语气词的运用也特别引人注目。用在句中或句尾,方式灵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也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语气和情态。国风中就用了很多语气词“兮,之,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的多。

(4)丰富的修辞手法,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不一而足。

(5)雅,颂与国风有所不同,雅,颂“威仪典重”,国风“自由奔放”。 A雅,颂多严整的四言句,少杂言,而国风中较多。 B大雅,颂少用重章叠句,小雅,国风中较多使用。

C雅,颂多出自贵族,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作品多来自民间。 (6)词汇使用丰富

A《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B《诗经》对动作描写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如《芣苢》中将芣苢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祮,襭”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苢不同动作的场景。

C《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至今仍被运用。如:“永久,光明,直至,逍遥,翱翔,邂逅等。”一些词组“一日三秋,夙兴夜寐”等等。

简述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其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自己崇高美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之进行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遇到的挫折与痛苦。其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抒情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

(1)善于用主客观环境气氛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纯洁美好,独立不屈)

(2)善于把人物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外在世界矛盾冲突,内在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理想的坚持与放弃,出路问题)。

2.具有杰出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以热烈奔放的情感,奇特美妙的幻想,现实神话历史相交错,造成了作品光怪陆离,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1)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性地现实事物进行生动的形象化艺术描写。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a“美人”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象征着贤臣,或者具有夫妇伦理的内涵。b“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的形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

(2)抒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善于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对象特征。 3.发展了比兴艺术传统,使之达到新的高度。

由《诗经》的简单比兴手法发展到《离骚》式的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艺术系统。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片段-连续的大量使用。 (3)独立单纯-浑融的艺术境界。 4.高超的语言艺术

(1)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笔法,发展成为新鲜,生动,自由,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比如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用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2)成功运用了出地方言进行创作,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3)语言华丽和出现一定程度的对偶。 (4)虚实结合:全诗围绕着诗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现实的探索,为虚写。 请简要分析《孟子》散文的特点。

孟子散文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其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情感精神,是我国标准书面语的成熟

一、文章特点:孟子文章文采斐然,具有鲜明的雄辩色彩和臂喻特色

1、 长于论辩,具有鲜明的雄辩色彩。其论辩技巧纯熟、丰富多彩,富有逻辑思维和艺术表

现力。表现为:

A、善用类比推理,欲擒故纵,由小至大、逐层推进,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辩论中。如《梁惠王下》中,孟子先以朋友托妻、士师治事设问和得出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王陷入自我否定中而无言以对。

B、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反应,使其辩论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两地受金与不受金的态度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肯定受与不受都对,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一样,

2、 长于臂喻,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将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富有形象

性和艺术感染力。如孟子用“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来比喻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风格:孟子文章气势浩然,具有其独有的语言特色 1、感情激越,具有气势浩然的风格特征,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这是由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形成的,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气势磅礴。

2、语言特点:

A、语言大量使用排比句、叠句,增强文章气势。

B、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简练准确,形成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简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史记》通过塑造人物展现了多彩的历史画面,其人物塑造方法独具一格,表现如下: (1)吕巷之人入传。一方面司马迁本人“耻于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而希望借助《史记》扬名后世、立言不朽,因此他同情那些卓越但无法扬名的平民;另一方面他因儒墨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平民侠客而深感不公。因此他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所收人物非常广泛,刻画栩栩如生; (2)人物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以很好地展现。《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存在于知恩图报、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和士为知己者死这三方面中,但共性之下的个人选择和个人方式是不同的。如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

(3)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细节,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主要特点。如《李将军列传》中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等,百发百中,矢能引羽。充分的个性特征展现,使人物独具风采。

(4)运用对比手法,准确表现不同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及差异。比如在描写项羽和刘邦时,通过他们两看秦王、别美姬、衣锦还乡的对比,充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最终命运。 (5)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例如在描写项羽时,充分表现了他的多重人格。他既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不杀刘邦的恻隐之心,还时常忧虑百姓疾苦。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有时和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等等。 (6)运用旁见侧出的方法,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旁见侧出法,即互见法,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在别人的传记中体现。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而在《项羽本纪》中展现了他贪财好色的一面,《淮阴侯列传》中展现他猜忌功臣的一面等。

(7)充分关注影响人物性格形成的出身等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对人物个性的形成暗示了原因、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做了铺垫。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匙、因势奉法。

请简述《庄子》的艺术特点: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1.对理想境界和哲学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交融的艺术境界。 (1)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精神境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2)以艺术审美态度体味人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意。

(3)庄子的苦闷、悲哀和愤怒等感情常在文中自然流露,是作品具有强烈抒情性。 《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矣!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谓物逆旅耳!”

2.大量运用寓言、比喻阐释哲理,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

(1)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夸张渲染,情节引人入胜,描绘细致逼真。 (2)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寓言具有诙诡谲怪的特点。 (3)往往包含多重的丰富寓言,耐人寻味,给人以丰富的启示。 《逍遥游》:“北冥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寓言的描写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

3.庄子善于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奇诡恣纵的想象和虚构,不断提示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人间世》:“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畸形形象,怪诞而不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

4.吸收改编神话传说,赋予浪漫色彩。庄子的寓言中保留了很多的上古神话片段,庄子对其进行有效的艺术加工服务于自己的思想表达。

5.庄子中纯粹议论的文字层层推进,注重逻辑推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联系。 6.庄子文章结构跌宕开阖,线索变化多端。

7.语言汪洋恣肆,音韵和谐,用词奇崛尖新,句式富于变化。

简述两汉乐府歌辞的思想内容:

乐府诗所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时代的苦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育死的人生态度。两汉乐府歌辞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内容的感伤深切的主题。两汉乐府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

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在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诗的作者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相和歌辞中的《东风行》、《妇病行》、《孤儿行》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

2. 揭示战争残酷,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主题。汉代乐府诗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细腻的描

绘战场变成墓场之后苍凉、凄惨的阴森画面,诗的作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流露出广大百姓厌战的情绪以及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铙歌《战城南》表现的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十五从军征》叙述80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战争的批判,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留恋。

3. 展现社会风俗,批判汉代现实的主题。汉代乐府诗中还有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内容,收

录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展示了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富贵之家的人民奢侈豪华,不知人间忧愁事,具有显赫地位的官员过着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与表现人民疾苦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描绘的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正是汉代现实的真实写照。 4. 表现爱情与婚姻生活的主题。汉代乐府诗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与表

白,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

词,另一篇铙歌《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由爱到恨的变化和表现,而《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恨与爱。诗的作者在叙述时,爱男女主人工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

举例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田园诗是陶渊明爲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爲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1、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2、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爲可贵的部分。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幷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表现了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3、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雕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 赋就是铺陈直叙,将诗人的感情或相关事件平铺直叙出来。在诗经中运用的十分广

泛,是三者的基础。《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等就是对赋的运用。

2、 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如《魏风。硕鼠》整篇就是以拟物的手法表达感情的。

诗人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将他们重敛的君主比喻成大鼠,讽其蚕食于民,贪婪嘴脸。表达了对上层的不满,最后“逝将去女”体现了反抗的精神。

3、 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如:《周南。桃夭》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繁盛的桃枝和艳丽的桃花与新娘青春貌美以及热闹的婚礼相称,其中也暗示着对新娘多子多孙的祝愿。这体现了桃枝繁盛与所咏之事的一种暗示与象征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2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