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3-09-29 05: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作者 组长:蔡晨辉

组员:阮梦婷 黄葵 葛赋春 杨代鑫 林翌鑫

二、摘要: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从东西方饮食观念、对象差异、饮食方式以及影响与思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前言: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饮食文化作文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狭义的饮食文化和广义的饮食文化。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旺旺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历史上端、风俗习惯、经济结构等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饮食文化也不一样。 四、研究经过:(1)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第一周上网总体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 第二周、第三周到附近中西餐馆亲身体验 第四周、第五周查阅资料 第六周总结报告

(3)分工:查阅资料:葛赋春杨代鑫 林翌鑫 上餐馆:蔡晨辉 黄葵 论文总结:阮梦婷

五、结论: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

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互相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说,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下西式的视频。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饮食知识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始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的自己的饮食又和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的,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又和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监看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她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与文化的见证。

六、参考文献 (1)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何宏,中外饮食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曦,中国饮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f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