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3-07-24 05: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匪

.冯思雪姜韫娴李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 1 2 3 0 0 0 )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就中西方饮食而言.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 .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1 .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一

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适应不同火候。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鸟、虫、鱼等 .形象逼真 .以 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决定菜肴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 .掌握适当的火候看似容易 .操作起来却不简单 .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的经验是很难把握好的。厨师要能精确鉴别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 .还要熟悉了解各种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 .熟练控制用火时间 .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这样做出的菜肴才会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烂有烂。 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则是提升菜肴美昧的关键,另外,醋、蒜、姜、葱、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饮食、帮助消化的作用。这样一道鲜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锅了。由于中国八大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调

碍。本文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两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2 . 1“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感性的中国

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话:“民 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 食补、食养 .重视以饮食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中国人重视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 .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 .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在美味的诱惑下 .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而且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 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 .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 奶酪等,简单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 . 2“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风味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菜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

调整。例如红烧鱼.在南方做得比较清淡,在北方则味道较重,在江浙又会偏甜,在四川 I就是辣昧十足了。许多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 中国厨师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的随意性。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烹调强调科学与营养.他们根据列好的菜谱购物,称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进行烹调。但这种烹和调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有烹无调,仍属于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西方人做饭像是在搞实验 .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人手,烹饪则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厨房备有齐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时器、刻度锅等。食材都是单独制作,最后拼盘,多呈立体状,两种食物的味道不会串在一起。即便是调味料。也无外乎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 辣椒油、黄油、奶油等。这些调料只是在烹调后连同食物一起吃的 .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虽然制作简单,味道欠佳,没有创新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羡慕的,那就是西方厨房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不会像中国厨房会有很大油烟。清洗十分不便。3 .结语

中西饮食的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与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

增进文化问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参考文献:

[ 1]胡文仲.中英 (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 M] .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9 . [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8 .

中国烹饪推崇是随意与特色。中国的烹调技术可谓世界闻名,它不仅是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已 经演变成了一门艺术。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 贴、烩、扒

、烧、炖、焖、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刀功更是烹调所必需的,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 .形成了丰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条、

[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 M] .北京:三联书店, 1 9 8 8 . [ 4]多晓萍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J] .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5, ( 1 2 ) . [ 5]李明英 .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 J] .辽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7 ( 3 ) .

[ 6]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J] .江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 0 0 4 ( 2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