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更新时间:2023-11-13 0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

顺时以益气。先秦以来,天地阴阳之气随四时五行变化,自然大宇宙影响人体小宇宙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共识,人们在考虑如何使元气充盈流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因此,要达到益气的效果必须顺应四季变化,即顺时以益气。

谨食以助气。先天元气靠后天摄入的水谷营卫之气来补充,因此,饮食对于元气补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则生气,不调则损气。

导引以行气。气贵充盈流动,滞郁就会引起疾病,所以,呼吸吐纳和导引以促进元气流动与新陈代谢,就一直受到养生家的重视,推崇备至。人们认为,通过导引吐纳可以调理气息,畅通气机,促进阴阳平衡流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防病治病,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人类在一定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或看法。中国古人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适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体现在传统养生学中的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

以“天人合一”为特色的人天观对传统养生文化影响极深,中国古代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炼养形神。这种影响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

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有共同变化规律,因而人的养生活动应该注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就是要求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道家有很多气功方法都很讲究时间性,或按一月的晦朔弦望练功,或按一日的生气(子时至巳时)、死气(午时至亥时)的差别来练功;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更讲究季节性。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两者是息息相连的统一整体,人体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共同组成天人结构的体系。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宏观的外在宇宙规律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并在具体的养生活动中,以人体内在变化来体验融人天地自然中的个体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同构的观念使中国养生文化同古代哲学的自然天道观紧密相联,它对传统养生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中国古代贵人重生思想的含义是天地万物中人为贵,而人则以生为贵。这里的“生”是指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早在先秦期的道家,曾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庄子不仅提出了“尊生”的主张,而且还宣扬“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生,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天下莫贵于生”(《淮南子·泛论训》)的观点。这种贵生观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

贵生观是中国古代长寿养生思想中最基本的认识范畴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观念很早就已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内在成分。这种为道家所力倡的贵生观与儒家学说共同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价值结构,贵生观给中国养生文化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它使中国文化趋向于在理性规范下追求养生健身的价值。

《尚书·洪范》将“寿”视为人生幸福之首,《诗经》“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些都表现出寿天问题在那个时代人类意识中的地位和分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围绕这一问

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包括影响寿夭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类行为的作用,等等。

《内经》曾从人体自然生长规律出发探讨人的盛衰寿天机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分别探讨了男女的生长衰老规律。《内经》不仅为中国养生文化奠定了一个基于客观认识基础之上而又充满积极精神的寿天观,而且还体现出先秦文化那种特有的理性思索和探求精神。中国古代的寿天观注意到了自然界各种客观因素对寿天的影响。 关于人的行为对寿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这一认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认识之一。这种建立在贵人重生基础之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划时代的养生观念之中,它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养生学积极主动的思想。这个养生观念最早见于汉末魏晋间的道教典籍《龟甲文》《抱朴子》《仙经》《西升经》等,后来为养生家们广泛传播和引用,是中国传养生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这种积极的人天观强烈反对汉代以来儒家天人感应和谶纬学说以及佛教传人后带来的浓厚宿命论思想与悲观人生态度,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虽然这种观点带有一定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在中国养生思想发展中却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奠定了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哲学根据和认识基础。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表达过这种人天观和养生思想:“后天之弱者当之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而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十分科学和可贵的,它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养生态度和人生观的精彩注脚。而儒家的董仲舒也得出了“寿有短长,养有得失”的看法,认为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人的寿数。 因此,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等态度和观点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内倾思维与反观自心思想

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这种养生模式主要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意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操作技术和手段来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生命和潜能的开发及完善。 反观自心与思维趋向,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等,都是在反观内心的体验中获得仁心与天道相融相通、至善至大的经验和精神的享受,其独特的体验开掘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在世界中的地位,并在一整套修行术的实践中体验到精神的乐趣和物质的丑恶。由此推崇隐逸的生活方式,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这种生命意境。 中国传统养生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心理修炼,其实质也反映出内倾性的思维趋向特点。对比中国传统导引术与现代西方体操,前者是内向的、自我的,内向的个人身心体验与实践之中,体验一种神奇的、超意识的快感,心理上要至虚至静,凝神于中,反观于心,着眼于发展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内在生命力。它使人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是自然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细胞,潜心于理解和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个体关系。

这种内向文化特征首先在称谓和术语上即有普遍的显现,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导引、气功、禅法等领域中,如内功、内劲、内气、内息、内观、内视、内炼、内养、内修、内药、内丹、内动、内家拳等等,俯拾皆是。另外,还有许多与“内”字相关相通的词语,如反观、存思、存神、守内、守一、还精、归根、止观、禅观、返本还元、意注丹田等等。

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即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独特思维特点。 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

(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在中国哲学和养生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还说:“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如阴气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形属阴之静,代表物质结构;气属阳之动,反映生理功能,人的生理变化等皆可用动静来概括。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养护,以动为主。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以“致虚、守静”的功夫,达到心境的空明宁静状态。“静则神藏,躁则神亡”“欲延生者,心神适恬静而无躁扰”,就是说,人能养神,神守则身强。反之,神不藏而躁动不安,则伤神而致病。当然,心神宜静的“静”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形体宜动,华佗作五禽戏是“动”,可以用于治病疗疾的具体实践中,五禽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在传统养生中被用于运动形体以养生长寿的方法主要有小劳、导引、按摩和舞蹈几类。“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由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气血畅达,增强生命力,所以古代养生家主张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如导引、习武等来达到“一身动则一身强”的目的。总之,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

在中国养生史上有主静和主动的不同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养生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实质上,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无论是主动还是主静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适宜,才能有利于健康。

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锻炼之后,可配合形体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期求得动静适宜。 (二)形神统一思想

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养生学的重要命题。早期的养生学,唐代以前多为形神问题,主张“形神共养”。唐宋以后多称为性命问题,主张“性命双修”的炼养观。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形神共养”是在“形神统一”观的指导下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人体客观性和价值意义的肯定之上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关论述形神的问题,很多是从养生角度去论述的,先秦时期庄子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养神而养性”,提出了“形为神舍”“神守形”“物将自壮”“形乃长生”等神形观。较之庄子,荀子更明确地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命题,主张在“礼”的指导下的“治气养心之术”。《黄帝内经》从养生医学的角度出发,得出了唯物主义形神观——“人始生,先成精”,即形体的本源是精的化生,各种生命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的标志。

先秦时期所奠定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形神观,对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后世的养生家们基本上是遵循这样一种神形观来发展自己的养生思想。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性”一般指人的心性、神、意识,“命”则指人的生命、形体等。宋金时期的内丹家王重阳曾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从性命之学出发,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的主张,并发展成为修性和修命的方法。在内功的修炼中,性功和命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本一而用则二”的关系,心理修炼和生理修炼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v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