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和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有何启示意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8 21: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分析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被称为“上帝的光荣”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君士但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公元532~公元537年)是拜占庭鼎盛时期的纪念碑。

首先在结构方面,索菲亚教堂平面是集中式的,其正中是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4个7.6米宽的墩子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侧推力又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这两具小半穹顶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中央穹顶的南北方向则以18.3米深的4片墙抵挡侧推力。这套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帆拱是拜占庭建筑结构的一大创造,它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这才使得集中式型制得到发展。其次运用帆拱加上一段鼓座,就可以把主穹托得很高,形成了穹顶下的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可见,帆拱对欧洲古代纪念性建筑型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内部空间方面,索菲亚大教堂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

是明确分开的,而东西两侧互相渗透。这种动态更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东西两侧几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步步扩大空间层次,层层涌起,有明确的向心性,突出中央穹顶的统帅地位。内部又有柱廊划分,层次增多。穹顶底部的40个窗子是内部照明的唯一光源,这圈窗子使得穹顶宛如不介意托,悬浮在空中。索菲亚大教堂的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室内空间,比古罗马万神庙的结构有大的进步,其次教堂内部各种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层次的发券,组成很优美的景观。它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昏暗和恍惚迷离,显得基督教文化远不如古典文化具有理性的人文精神。

在色彩和装饰上,索菲亚大教堂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红、黑、绿等颜色柱子的柱头、柱身和柱础的交界线都是包金的铜箍。这样金箔做底敷设到了教堂上部空间的各个角落,还有马赛克装饰以及巨大的铜烛架,更增添了宗教气息。

索菲亚大教堂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拜占庭建筑汇集了古罗马建筑的经验和东方建筑方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在穹窿顶结构、复杂的内部空间构图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并对东欧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建筑风格还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有何启示意义

哥特式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结构上采用尖券和肋骨拱顶的类框架体系,运用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造型语汇,形成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产生了向上升腾与超尘脱俗的幻觉。尤其是它的结构特征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是尖拱,在罗马风的半圆拱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因尖拱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使宽度不同,仍然可以维持原本的高度,这样就更容易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使用肋骨券,拱顶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蹼”

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而蹼架在券上。这样一种框架结构,使重力的传递很明确。蹼的厚度可大大减小,可薄到25~30厘米,有效节约建筑投资,使重量减轻,并可在建筑时先砌好肋骨券,再用蹼填充到几个券之间去,从而少用模板,使施工便捷。

第三是四分肋骨拱顶,为了使拱顶结构非常牢固,哥特教堂每四个墩子所形成的矩形“间”里还要砌筑对角线的券,甚至在中间加一这样的结构对于拱顶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第四是使用飞扶壁平衡中厅拱顶的侧推力。飞扶壁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他利用飞券将墙体所受的压力传递到一定距离外的墩柱上,由于墙体的解放,窗户可以打开。中厅外侧凌空跨越的飞扶壁,轻盈灵通,克服了大多数罗马教堂的沉闷甚至笨拙,实现了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c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