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金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 工作汇报

更新时间:2023-05-14 12: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提高“小金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工作汇报

根据中央的专项治理“小金库”的工作部署,我市已由自查自纠阶段转入了重点检查阶段。但从近段时间各地报道的清理情况看,清查出的“小金库”数量少,数额方面也很少。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金库”治理成效,进而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是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如果专项治理不能取得实效,不仅党中央、国务院不答应,而且群众也肯定不会满意。重点检查阶段是对自查自纠阶段成果的检验,也是专项治理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治理成效,要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问题,就必须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导致“小金库”发生和屡禁不止、屡治屡设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措施,做到既治标又治本。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金库”的产生就是一种领导行为,设不设“小金库”,单位主要领导具有决定权。因此,强化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是提高“小金库”治理成效的基本前提。

在这方面,一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教育他们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危害性,自觉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在思想上杜绝“小金库”。

二是明确领导责任。重申单位主要领导是“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中央到地方要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专项工作责任体系,确保主要领导不敢隐瞒和设立“小金库”。

三是加大对主要领导的监督力度。要以制约权力为核心,不断完善对主要领导的监督管理办法,针对“小金库”易发多发的途径和方式,从源头上防治主要领导的决策不受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提高治理成效、彻底解决“小金库”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在严格执行现有财税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抓住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单位违规收取、套取、虚列转出、骗取资金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一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和有关政策,把所有非税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之中,严控收入关、支出关和收费发票发放关,截断“小金库”的主要资金来源。对单位经营性资产,采取集中管理、公开租赁、委托经营,净收益全额上交政府财政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切断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将预算内外一切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将部门财政性资金全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三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集中结算制,取消部门、单位会计核算职能,结算中心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假发票一律不予支付,对大额支出一律实行直接支付,堵塞曲线转移资金的现象。另外,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行公务消费卡制度,核定预算单位现金使用额度,防止预算单位以套现方式设立“小金库”。

(三)、要加大惩处力度。

不可否认,以往在处理“小金库”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有了问题往往一调了之,“易地”做官;对滥发或已挥霍的资金往往难以追缴而不作追缴,以罚代纪或搞“下不为例”;最后对单位进行处罚的多,对个人责任追究的少,使“小金库”设立者感到风险成本小、无畏惧震慑力。事实证明,偏软、偏宽的惩处,是“小金库”发生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小金库”治理成效,加大惩处力度是重要保证。

一是加大检查力度。各级纪检、审计、财政部门要把“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抽调骨干力量,集中时间,对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线索明确、性质严重,且xx单位所在地区对“小金库”治理工作不重视的,上级部门要组织检查组直接进行检查,

确保不留死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i6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