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23 0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1题参考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

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

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

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

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

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

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

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

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

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2.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期)

3.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

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4.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5.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

长期共存。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英国学者A.G.Tansley(1954)提出 1 多元顶极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些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 2 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除

了 3 气候顶极外,还有可能有 4 土壤顶极、 5 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等;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和火

烧—动物顶极等。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 6 气候顶极,在别的生境上

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极。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

下在较长时间内 7 保持稳定状态,都可认为是 8 顶极群落。

2.1976年,MacArthur和Wilson提出了 9 K—选择与r-选择概念。 10

K选择的生物其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周围,可称为 11 K—

对策者。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

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差,但 12 竞争能力较强,即把有

限的能量资源多投入于 13 提高竞争能力上,因此,它们适应于稳定的生境。而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

14 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 15 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迅速增殖。它们是机会主义物种,适应于 16 多变而不稳定的生境。

3. 宫胁昭法全称是宫胁昭的 17 环境保护林建造法,主要是基于 18 生态演替理论,并以此作为依据而重建当地的自然潜在植被。利用宫胁

昭法在城市进行植被的恢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19 潜在植被类

型的调查 (2) 20 优势种的选择和群落的重建 (3)养护阶段。

三、简答(每题10分共 40分)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

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3分)。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2分);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

加CO

2

浓度的增加

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3分)。如光合作用中,CO

2

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2分)。

2.园林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与园林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园林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园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

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

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5分)。

园林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园林植物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

如下特征:土壤顺行发展,厚度增加,肥力提高;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形成特有的群落环境;群落向中生化的方向发展;森林群落结构日趋复杂化;

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产力提高(5分)

3.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

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园林植物及动物种

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园林绿化生产和实践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

管理措施(4分)。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

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

方法(3分)。

对于园林植物来说,草本植物属于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寿命较短,宜

用来进行贫瘠恶劣环境的先锋绿化或临时绿化;木本植物属于K对策种,幼年

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较好的土壤条件,因此

应采用培育大苗,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4、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请举例说明原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通常按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

人为因子。(2)

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人为因子的影响最大。(2)

园林植物方面:功能定位、资源引种、幼苗培育、人工配置、人工种植----人造成分占主导。(3)

园林管理方面: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整形、修剪、疏伐、更新-----人工干预为主导(3)

三、论述题 20分

简述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构成,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其生态意义?

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构成应包含乔灌草等3-5个的层次。由不同高度的植

被构成,分层不仅表现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4)

地上部分良好的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自然光能和空间的利用效率,提

高树冠截留,营造良好的群落环境,提高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3)

地下部分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减少根系之间对空间

和养分的竞争等。(3)

举例出合理例子(4)合理的解释说明(6)

3题参考

一、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

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2.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

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

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

3. 假植:苗木起挖后,如果不能立即运走或不能立即栽植,必须把苗木暂时埋植在潮湿的土中,这一工作称假植。可分为临时假植和长期假植。

4.苗木移植:是指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换栽倒另一育苗地,继续培育成苗的方法,也交换床。经过移植的苗木交移植苗。

5. 耐受性法则(定律):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V.E.Shelford) 1913年提出。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美国生态学家F.E.Clements(1916)提出 1 单元顶极理论。该理论

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是由当

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这个顶极群落称 2 气候顶极。在一个气候区内,

除了 3 气候顶极之外,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素所决

定的相对稳定的群落,F.E.Clements将统称为 4 前顶极。无论哪种

形式的5 前顶极,按照F.E.Clements的观点,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

都可能发展为 6 气候顶极。

2.种群的空间格局反映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 7 均匀型,种群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8 自然情

况下很少有这种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多为 9 均匀型。

(2) 10 随机型,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会符合。这种分布只有当 11 环境均一,12 种群个体间不存在彼此吸引或排斥,或 13 主导因子

成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例如,依靠 14 种子繁殖的植物,在初期散布于新的地点时,也常呈 15 随机分布。

(3) 16 集群型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块或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间大都呈 17 随机分布。这种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常是 18 集群分布。

3.我省常见的水生(挺水)乡土植物有: 19 荷花、 20 芦苇、香蒲等。(合理即可)

三、简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环境与生物,二者间具有较大的差别

1)环境间的差别:(2分)

2)生物组成的差别:详述两系统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间的差别(5分)

3)二生态系统平衡性等方面的差异(3分)

2、依据自然界中水分存在的形式,简述影响植物利用水分的因素?

1)水的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分)

2)影响植物利用液态水的因素。(5分)

3)对气态(2分)和固态水(1分)的应用进行评述。

3、简述极端低温间接危害的类型以及应采取和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减缓危害的发生。

1)极端低温间接危害包括三种类型,冻拔、冻旱、冻裂(3分)

2)各种间接危害的定义或描述(3分)

3)提出减缓危害手段(4分)

4、简述顶极群落在指导园林实践中有何意义?

1)顶级群落的概念和特点(4分)

2)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4分)

3)其他有效观点(2分)

5、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其在园林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1) 环境承载力概念(4分)

2) 对园林生产实践合理的分析(6分)

6、以仙人掌为例,简述并分析在高温环境下,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适应性改变。

形态:叶,茎,色,附属物等(4分)

生理:代谢途径,气孔调节等(4分)

功能为减少蒸腾,增加反光,降低体温等(2分)

三、论述(20分)

试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引种和应用园林植物。

1)相关种内种间关系的描述。(10分)

2)合理的观点。(15分)

4 参考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

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们往往是个体数量最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树种。

3.树冠截留:在降水过程中,雨水等能以薄膜的形式保留在植物体表面、树皮的裂缝、针叶树的角隅等处,从而可以保持一部分水分,这部分水分的大部分再被重新蒸发而

返回到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树冠截留。

4.富营养化: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

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5.次生林:是天然林的一种类型,还大面积的原始林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反复破坏(不合

理的砍伐、过度放牧、垦植、火灾等)后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发生并形成的森林群落。

二、填空(30分,每空1分)

1. 影响森林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子有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

3地形因子。

2. 在造林过程中,为使“地”和“树”基本适应,可以通过3种途径加以实现,分别

是 4选择, 5 改地适树和 6 改树适地。

3. 生物多样性包含 7 物种多样性、 8 遗传多样性、 9 生态系统多样性、10 景观生态多样性等。

4.可用于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进行墙面立体绿化的树种有11 三叶地锦、 12 五叶地锦、 13 山葡萄、 14 五味子等。

5.在造林中,四旁通常是指路旁, 15 水旁, 16 宅旁和 17 村旁。

6.东北地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中针叶树种有 18 落叶松、 19 红皮云杉、 20 樟

子松、 21黑皮油松等,落叶树种有 22白桦、 23复叶槭、 24杨树、

25柳树等。(其他适合树种也可)

7.根据树种的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可以把树种分为:26 阳性树种、 27 阴性树种、28 中性树种三类。按照对温度要求的程度,东北地区的树种划分为三类:29 耐寒

树种、30 喜温树种、中庸树种。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什么是容器育苗?简要分析容器育苗的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容器育苗的概念(4)

优点(4):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季节不受限制。节省种子。育苗周期短。便于育苗

全过程机械化。不足(2):产量低、费人工,生境好的地段优势不明显等。

2. 试述判断引种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与原产地相比(2),无保护正常生长(2)能开花结实(1)没有降低经济价值(1)

能够以原方式繁殖(2)无明显病虫害(2)

3.简述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1)根系发达。(3)2)生长迅速。(3)3)枯落物丰富。(2)4)适应性强。(2)

四、论述题(20分)

对适地适树的3条途径进行分析,判别哪条途径是树种选择的最基本途径。

对适地适树的3条途径“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地适树”和“改树

适地”进行分析,判别哪条途径是树种选择的最基本途径。(5)

从“选择(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逐个分析并举

例说明。这三条途径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10)

选择最基本的途径,并具体说明原因。(5)

5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也就是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

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2、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

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3、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承载力,当种群增长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种群就不再增长。

4、霍普金斯物候定律:美国物候学家霍普金斯(A.D.Hopkins)从19世纪末起,经过20年对植物物候材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在其它因素相同,在北美洲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每上升122m,植物的

物候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d;在秋天正好相反,即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

经度每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每上升122m,要提前4d。

5、冻旱:是指尽管土壤水分充足但由于土壤低温而使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地上部分因气温较高却不断蒸腾失水所引起的水分失调致使叶片变黄、枝条受

损甚至整株苗木生长受抑制乃至死亡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H.Whittaker(1953)提出了 1顶极格局理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

区域内, 2 环境因子都是连续变化着的。随着 3 环境梯度的变化,各

种类型的 4 顶极群落是连续变化的。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

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相当于 5 气候顶极。

2.适于营造我省春花植物景观的野生植物有很多,其中草本有 6 、

7 、 8 、葶苈等;木本有 9 、 10 、 11 、山丁子等;

(随机,合理即可)

3. 12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其生境中,能以其全部的形态和机能的适应特

征对抗环境因子,并得以在此环境中繁衍的一种生存方式。Stearns(1976)

认为 13 两边投注对策植物的表现为:当环境主要影响幼龄个体的生

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 14减少、产生的后代 15 较少、

寿命 16 较长,种群依靠 17 长寿命的个体来维持;反之,当环境影

响成年个体的存活时,则选择出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 18 增加、

后代的产生 19 更多、寿命 20 较短,种群能在达到高死亡率的年龄之

前大量繁殖。

三、简答(每题10分,40分)

1、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请举例说明原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通常按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

人为因子。

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状况而言,人为因子的影响最大。园林植物方面:功

能定位、资源引种、幼苗培育、人工配置、人工种植----人造成分占主导。园

林管理方面: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整形、修剪、疏伐、更

新-----人工干预为主导.。

2、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配置主要生态学原则并简要分析提出这些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生态学原则(4分)对应分析说明(4分)举例(2分)

3. 简述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构成,并说明其生态意义?

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构成应包含乔灌草等3-5个的层次。由不同高度的植被

构成,分层不仅表现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

地上部分良好的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自然光能和空间的利用效率,提

高树冠截留,营造良好的群落环境,提高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地下部分分层可以使植物群落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减少根系之间对空间

和养分的竞争等。

4、什么是顶极群落?简述在城市中营造园林植物顶级群落应做好哪些准备?

概念3分(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

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物种调查(2分)环境条件准备(3)其他合理提

议(2分)

四、论述题 20分

园林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对已有的自然环境或景观进行改造,而改造的

结果,往往犹如给环境“吃错了药”,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或带来更多的问题。

请举出至少2例针对不同“病症”的“错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正的合理化

建议。

例如:

城市病症:绿化面积小

错药及问题分析:温带地区单纯扩大草地早熟禾草坪种植面积以达到扩大

绿化面积的目的,存在问题极多,层次单一-----生态效益差,如夏季遮阴无效果;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较差,需大量人工管理,如灌溉、修剪等。

解药:加大乡土植物种类的驯化、根据环境特点营造形式多样、层次丰富

的群落类型。

6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

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2、林德曼定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营养级的顺序传递时,由于生物本身对能量的消耗呈急剧的阶梯状递减趋势,每一个营养级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的

能量仅在10%左右。

3、富集作用;富集作用系指某种植物对一种特定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较

强选择性吸收,并积累在体内的现象。

4、生态位:是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以及它们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生态位不仅决定于物种在哪里生活,

而且也决定于它们如何生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其他生物的约束。)

5、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组成、结

构和功能的生物聚合体。(生物群落可以根据其组成的生物类群的不同,

习惯地被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群。也可以根据其

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分为自然群落、人工群落和半自然群落。)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植物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群落的 1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

特征:群落结构 2 简单化;群落生产力 3逐渐降低;群落环境 4 湿生化

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 5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 6

降低。

2.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主要通过 7 遮荫和 8增加空气湿度来减缓城市

热岛效应。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地区,园林植物的这种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3.著名的丹麦生态学家 9 CRaunkiaer把植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

生位置及保护方式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陆生植物

划分为五大生活型,分别是: 10 高位芽植物; 11 地上芽植物; 12

地面芽植物; 13 隐芽植物; 14 一年生植物。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15 综合性; 16 非等价性; 17

不可代替性和 18 互补性; 19 阶段性; 20 直接作用与间接

作用。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园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些?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何不同。

各组分及包含内容说明(4分);合理区分说明(4分);提出建议(2分)

2、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

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三、论述:( 20分)

在我国城市绿化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了“草坪风”“大树风”“广场风”等一系列现象,请就其中任意一例,客观地谈谈你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后

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某某风”现象的正确理解(3分);合理的原因分析(3分);合理不良后果分析,尤其对生态环境破坏及非人性化的后果的分析(10分),其他独到见

解(2-4分)

7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

1、生态因子:时值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3、生态幅:即每一物种对环境引资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广(窄)温性、广(窄)盐性、广(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4、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 1 基因型和 2 表现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后者为前者与 3 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2、Shelford耐性定律是由美国生态学家 4 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是指生物的 5 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 6 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一项 7 因子的 8量或 9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 10 耐性程度,

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3、植物的繁殖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其中 11 K-选择(策略)者的繁殖能力极强,而 12 R-选择(策略)者在稳定的环境中,更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承载力。

4、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一般可以把环境因子分为

13气候类、 14 土壤类和 15 生物类三大类:。

5、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 16 生物种类组成及

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 17 外貌及结构,包括 18 形态

结构与 19 营养结构,并具 20 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3)他

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

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3)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

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

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4)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包含的三个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它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4)

公平性原则:在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力上,人人平等,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

发展机会。(2)

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把资源视为财富,而不是获取财富的手段。(2)

系统性原则:既要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自然、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2)

3、举例说明什么是高斯假说?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会产生种间竞争,两个物种越相似,他们的生

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被称为…..。(5)例如xxx(5)

4、举例说明什么是他感作用?

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生存竞争的一种形式。(5)例如xxx(5)

四、论述题(20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请分别举例说明

(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

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主要和次要作用、重要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例如:xxxxx

(2)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

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例如,光和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条件是次要因子等。例如:xxxxx

(3)直接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

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

分布起直接的作用。例如:xxxxx

(4)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例如:xxxxx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在某一由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例如:xxxxx

8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3、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齐。但不起主要作用。

5、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生态学是研究 1生物及 2 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前者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 3 生物系统,而后者则指 4 生物生活中的

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 5 环境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为:6 非生物环境、7 生产者、8 消费者和9 分解者。

3、生态幅是指某一物种对环境因子 10 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 11 广(狭、窄)盐性、12 广(狭、窄)温性、13 广(狭、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

因子的适应范围。

4、r-k选择是有机体 14 自然选择的两个基本类型,其中,15 r-策略者是

新生竟的开拓者,其存活要靠机会。 16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 17 维护者,但是,当生存环境发生灾难时,很难迅速恢复或可能趋向灭绝。

5、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 18 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 19 优势种。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

种类,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 20 建群种。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盐碱土?简述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盐碱土:是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⑵伤害植物组织。

⑶引起细胞中毒。

⑷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⑸高盐情况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容易干旱萎蔫。

2、什么是种群的空间格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格局。

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均匀型:种群内的个体竞争。

②随机型:种群内的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易形成。

③成群型:分布不均……..、传播种子的方式…. 、动物的社会行为…….。

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旱生演替?其过程包含哪几个阶段?

植物群落的旱生演替指在干旱缺水的基质条件下进行进展演替。

过程:(1)地衣植物阶段:岩石表面形成地衣分解和生成酸加速岩石风化(2)苔藓植物阶段:干旱时休眠雨时生长使岩石进一步分解(3)草本植物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

(5)旱生演替阶段。

4、简述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的不同

如果将短世代生物的一个繁殖单位放入有充足生活必需品的环境中,该生物的数量将随时间的推移以繁殖单位中个体数量的指数倍增长,这种种群增长方式称为指数增长。

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则是自然条件下,种群在正常有限的环境资源下增长,因此种群的增长除了取决于种群本身特性外,大多情况下,还取决于环境中空气、物质、能量等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以及生物面对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效率。

四、简述(20分)

请简要介绍以下五位著名生态学家及其贡献:

1.海克尔: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著有《生物体普通形态学》。

2.谢尔福德:美国生态学家,1913年提出耐受性法则。他在研究中发现,生物的生存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还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3.克里门茨:美国生态学家,1916年对群落演替研究贡献最多,影响最多的人。1916年《植物演替:植被发展的分析》是植物生态学的里程碑著作。提出单元顶级理论。

4.坦斯利:英国生态学家,1954年提出多元顶级理论,192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5.林德曼:1940年发表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经典著作“生态学中的营养动态”,提出“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最多只能有10%的能量传递下去”,这一规律也叫“十分之一定律”或“林德曼定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h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