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家长学校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30 10:35: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蓬安县罗家中学 胡淑芳 13550583269

【教学目标】

通过网络平台、系统讲解、案例分析等,让家长懂得一些家庭教育基本的科学常识,明白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逆反的各种表现。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教学重点】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教学难点】

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教学方法】

谈话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家长现身说法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专家讲座录像,家长作业,签字笔等。 【教学时间】2.5小时

【教学对象】初二学生家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欢迎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讲堂”,体现了大家对孩子的关心和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成长的老师,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引导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愿望——让孩子健康成长。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二、情景分享:

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上初中后,您觉得有什么变化?在哪些方面让您觉得有烦恼?(家长发言)

教师根据家长的发言总结归纳:初中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叛逆、逆反(寻求独立 ) ②自卑(自我形象危机)

③害怕孤独(人际交往危机,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多疑) ④情感困惑(“初中生恋爱”) ⑤学习障碍

⑥思维受认知不足阻碍(对很多基本常识的不理解)

您知道孩子变化的原因吗?您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的。

三、话题讨论:(媒体播放)

1

插入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讲座录像。看之前,出六个问题,家长思考;看................之后,家长交流。

1、什么是逆反心理?(反抗心理) 2、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3、青春期,孩子逆反行为有那些表现? 4、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有哪些?

5、家长如何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6、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总结归纳:(课件展示)

1、什么是逆反心理?(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平常说的叛逆、阻抗、较劲等都是逆反现象。14-18岁的青少年尤为突出。

我想很多家长经常体会很深的是孩子的一种逆反。平常很乖的孩子,你让他(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都很顺从,但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有了变化,在行为上可能是不再理睬父母的指导和要求,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摔门、摔东西、或者是大喊大叫。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有的用反抗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怨愤,有时封闭自己,故意拉大与家长的距离。若大人和孩子出现过激行为,会导致这些孩子成为被贴上标签的“问题孩子”,学习失去动力,厌学,逃学,游荡在网吧、娱乐场所,甚至,男女交往偷食禁果,非常危险。所以,青春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下面,我做一个现场的调查:

①感觉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家长请举手?

②对孩子的逆反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请举手? ③对孩子的逆反应对自如的家长请举手?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2、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①自我意识形成并顺速发展。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学生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常常对教师、 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明显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密的疑虑。

2

②独立性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自我的要求越来越多,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急剧增强,孩子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不愿意家长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事务,想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③情绪两极化严重。青春期孩子对于情绪非常敏感,两极性十分突出。这是因为自我意识高速的发展,孩子迫切需要通过外界的事物来认可和证明自己。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行为上面,也容易表现冲动,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好被激惹,因为一点小事就爱动手打架,同学之间生气后几天不说话??.

④内心易封闭。由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尽管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但很多时候,孩子认为自己感受和情绪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理解。所以,孩子经常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交谈,甚至拒绝父母的关心和爱抚。

⑤成人感增强。 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⑥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当然,还不止这些。当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受阻、或被忽视,得不到重视或尊重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些反抗行为。

3、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具体表现:(2-3名家长交流,师总结)

初中生的逆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①硬抵抗(外露型)―――主动出击,直面顶撞。劝导无论对错都不接受。 尽管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以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很快的随之消失。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

举例:杨某,初二学生,据父母和老师反映该生自初一下学期开始就变得异常反叛。在家经常和父母顶嘴,父母让干什么他就偏不干什么,父母说不对的不好的事他却偏偏要尝试一下。父母强烈反对他吸烟,可他却想尽一切办法吸烟。在学校也不服管教,经常与老师顶撞,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而且意见特别多,经常无原无故自言自语,大声喧哗。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耍老大欺负弱小。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而且对成绩的下滑自己毫不在乎。

②软抵抗(内隐型)――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表面接受,行动我行我素。

3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而采取一中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这种情形女生比较多见。

举例:初二学生小丽性格内向、羞怯、文静、朋友很少。妈妈很操心,怕她将来不适应社会,就经常告诫她内向如何不好,到社会上如何不受欢迎,一定要多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面对妈妈的反复唠叨,小丽内心很烦,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每次放学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就把门关上,任凭妈妈怎么喊也不说话。

③ 情感迁移(极端型)――当面不反抗你,反抗他人、他物。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是指:当某个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如: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可能就被他说成一无是处,甚至连这个老师教的科目都不学了。

④“心理断乳期”的叛逆(矛盾冲突型)——视关心、引导为多余

“心理断乳期”是指孩子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出现独立意识的变化,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中学时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依赖,这是“心理断乳期”矛盾冲突的典型表现。这种冲突,往往会使他们情感起伏较大,喜怒哀乐,很难驾驭。 “我的事我做主”的强烈要求,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但当处理不好时,还要抱怨父母。当父母引导不当时,他们表现出反抗,顶撞父母或置之不理。

案例: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寒假就面临中考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 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 “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所以,家长要懂孩子,表面上放,暗地里护,做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安慰者,用商量的口气跟孩子交流,帮孩子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让孩子真正学会独立。

4、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

初中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年龄的不平衡,身体上的成人感,心理上的独立性,要求社会人们给予的自尊不能满足。

第一原因:心理上,自我意识的高涨。

追求独立和自尊与现实遭遇的挫折的冲突,产生偏激的想法,把结果归因于家长和老师,于是反抗。这是典型的托付心理,就是把问题归他人,自己永远不会成长。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情商低下,没有承担力,将来对社会破坏性比较大。

第二个原因:生理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与性期待的不和谐。 青春期孩子性腺机能尚未成熟,性腺分泌会使孩子变得焦躁烦闷,孩子对周围的人、事过于敏感、强烈,常常无事生非,小事化大,正面冲突,战争纷繁。

第三个原因:需求上,独立意识的需求与缺失成长空间的冲突。

孩子独立意识要求“我的事我做主”。而家长、老师不给孩子空间,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细心关爱,悉心教诲,孩子却视为障碍和约束,反抗。也或没有平等

4

对待他,或专制式管教他,或过高要求他,或命令式支配他,都会引起他挑衅性的反抗,甚至偏执。

5、家长如何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家长交流,师总结) 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叛逆是很糟糕的,是不好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在孩子的逆反问题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①逆反行为不是青春期的专利。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后,逆反的可能就有了,很多孩子两岁时就有了典型的逆反行为了。这时的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活动的约束。例如:我邻居的一位小男孩,有一次,妈妈领着他过马路,路口的车比较多,为了安全,妈妈就把他抱起来过马路,可是他就吵着自己过,妈妈没有听他的,依然把他抱过了马路。可是妈妈把孩子放到地上后,孩子又一溜烟的跑到马路对面,非自己过一次马路不可。再比如: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让他叫什么他就叫什么,可是2岁以后就不这样了。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实现独立的价值。

②逆反不等于糟糕。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对我们言听计从毫不忤逆并不是最好的,孩子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才是最可怕的。专家认为:“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才。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另外,父母是很多孩子一生中挑战的第一个权威,挑战权威是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

6、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家长交流,师总结)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否认,逆反心理中蕴涵着孩子寻求成长的合理因素,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不分青红皂白,凡是成年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统统反对。这种盲目的逆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旦形成逆反人格,那就会使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成长的愿望。

①首先家长应转变认识,从心理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他们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独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