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更新时间:2023-06-11 22: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童梦无忧网 试管婴儿论坛

本文由MemphisFrank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十一讲 据(上)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 明清史学:

一,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 二,明代史学 三,明清之际史学 四,清代史学 1

一,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

2

从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 从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受时代的 影响,史学发展可分为这样三个时代: 影响,史学发展可分为这样三个时代:

–明代 明代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清代 清代

3

(一)文化政策,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 文化政策, 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 1,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 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 (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 国子监生学习《四书》 五经》 国子监生学习《四书》,《五经》,《大 明律》 大诰》 说苑》 明律》,《大诰》,《说苑》,《资治通 鉴》等; 科举考试以《四书》 五经》文句命题, 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 解释以朱熹注为依据, 解释以朱熹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为八股 文;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 大全》 合众途于一轨, 大全》,"合众途于一轨,会万里于一原" (胡广《进书表》);4 胡广《进书表》

(2)以文字狱威慑士人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 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明史刑法志》 (《明史刑法志》) 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丁野鹤,戴良之不仕, 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丁野鹤,戴良之不仕, 以不忘故国也.他如杨维祯以纂礼乐书,征至京师, 以不忘故国也.他如杨维祯以纂礼乐书,征至京师, 留百余日,乞骸骨去.宋濂送之诗,所谓「 留百余日,乞骸骨去.宋濂送之诗,所谓「白衣宣 至白衣还」 张昱征至, 至白衣还」也.……张昱征至,以老不仕.陶宗仪 张昱征至 以老不仕. 被荐不赴. 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 被荐不赴.……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一切用重 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 故人多不乐仕进. 当时用法之严也. 典,故人多不乐仕进.……当时用法之严也.武臣 当时用法之严也 被戳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 被戳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 有善终者. 赵翼: 廿二史札记》 有善终者.(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人 多不仕" 多不仕") 5

(3)以修书拉拢士大夫

解缙等编《永乐大典》 解缙等编《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类书.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奉敕编纂,始 永乐大典》 类书.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奉敕编纂, 修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永乐五年(1407), ),成于永乐五年 ),参加编辑 修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永乐五年(1407),参加编辑 者达2169 2169人 者达2169人. – 全书收集重要图书典籍达七八千种,共22937卷(含目录,凡 全书收集重要图书典籍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达七八千种, 22937卷 含目录, 60卷),装成11095册 装成11095 3.7亿字 亿字, 例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仅目录就有几百卷之 多. – 编排依《洪武正韵》韵目,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 编排依《洪武正韵》韵目,内容包括经, 释藏, 道经,天文,地理,医卜,戏剧,评话,工技, 道经,天文,地理,医卜,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各类 著作. 著作. – 《永乐大典》的撰成,在我国文化史上,确乎是一件了不起 永乐大典》的撰成,在我国文化史上, 的大事.在当时来说,确是我国文献的渊薮, 的大事.在当时来说,确是我国文献的渊薮,空前庞大的 百科全书" 元以前佚文,多赖之保存. "百科全书",元以前佚文,多赖之保存. 6

(4)纠心性命之学,忽视史学 纠心性命之学,

纠心性命之学: 纠心性命之学: –明薛瑄:"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 明薛瑄: 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 明薛瑄 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 著作, 明史薛瑄传》 –明杨守陈:"学之本在道德,而功业,文 明杨守陈: 学之本在道德,而功业, 明杨守陈 艺无非末耳."(《杨文懿公集临海县学 艺无非末耳. 杨文懿公集 记》)

史学不受重视

–整个明代,官方始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 整个明代,官方始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 整个明代 –民间也缺乏应有的史学创造力. 民间也缺乏应有的史学创造力. 民间也缺乏应有的史学创造力

7

(5)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

明代理学正统论的奠基者方孝孺(1357-1402): 明代理学正统论的奠基者方孝孺(1357-1402): 认为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为争正统论 反对以"一时"之强弱, 反对以"一时"之强弱,事功成败论史 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 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 道"来评判历史

–正统之说, 何为而立邪 ? 苟以其全有天下 , 故以是名 正统之说,何为而立邪? 苟以其全有天下, 正统之说 加之, 则彼固有天下矣, 何必加以是名也…… 今将立 加之 , 则彼固有天下矣 , 何必加以是名也 ……今将立 …… 天下之大法,以为万世劝戒, 不能探其邪正逆顺之实, 天下之大法 , 以为万世劝戒 , 不能探其邪正逆顺之实 , 以是其是非, 而概以正统加诸有天下之人, 以是其是非 , 而概以正统加诸有天下之人 , 不亦长侥 幸者之恶, 而为圣君贤主之羞乎? ([明 方孝孺: 幸者之恶 , 而为圣君贤主之羞乎 ? ([ 明 ] 方孝孺 : 释统上》 程程敏政编《明文衡》 《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衡》)

8

正统和变统: 正统和变统:

– 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 天下有正统 正统一 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 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 三代, 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然其主皆有恤民 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 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 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不以正, 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不以正, 如晋,[南朝] ,[南朝 梁之君,使全有天下, 如晋,[南朝]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 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之不以正, 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之不以正,如 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 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 – 夷狄与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才如 夷狄与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 武氏,亦不可继统矣. 武氏,亦不可继统矣. – 二统立,而劝戒之道明,侥幸者其有所惧乎? 二统立,而劝戒之道明,侥幸者其有所惧乎? 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取孔子之意也.([明 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取孔子之意也.([明] 方孝孺: 释统上》,[明 程程敏政编《 方孝孺:《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 衡》) 9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2,明中期以后学术思潮与史学发 展

明中期以后(正德,嘉靖后),时 明中期以后(正德,嘉靖后),时 ), 政问题严重, 政问题严重,官府对私修史书控制 不利,学术思潮出现变化— 不利,学术思潮出现变化—王学兴 起.

10

(1)王学对史学的影响: 王学对史学的影响:

独立思考精神的提倡: 独立思考精神的提倡: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 》)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 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 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 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 孔子者乎!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孔子者乎!"(《王文成公全书答罗整 庵少宰书》) 庵少宰书》)

11

(2)私修史学兴盛

明钱谦益: 明钱谦益:

–"国史未立,而野史盛."(《初学集制科二》) "国史未立,而野史盛. 初学集制科二》 明黄宗羲: 明黄宗羲:

–"余观当世,不论何人皆好言作史."(《南雷文 "余观当世,不论何人皆好言作史. 谈孺木墓表》 约谈孺木墓表》)

民间抄书成风 一些有独立见解的史学家也开始涉足史学领域, 一些有独立见解的史学家也开始涉足史学领域, 尤其是当代史(明史)领域, 尤其是当代史(明史)领域,带动整个史学界 的风气变化

12

(3)抄书成风

明代的史籍很多,但抄书成风,无甚大建树. 明代的史籍很多,但抄书成风,无甚大建树.顾炎武 曾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他说,少时受祖父告语: 曾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他说,少时受祖父告语:

–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 凡作书者,

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 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 必不如《 宋景文之改《旧唐书》 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 旧唐书》 朱子之改《通鉴》 《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 通鉴》 至于今代, 《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 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 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 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亭林

诗文集》 诗文集》卷2,《钞书自序》) 钞书自序》

13

顾炎武: 顾炎武: –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 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 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 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 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 世之宝, 碎散,岂不两失之乎! 世之宝,舂锉碎散,岂不两失之乎!"

14

3,明清之际的时政问题与史学发 展

(1)时政问题特别突出 茅元仪,谈迁, (2)茅元仪,谈迁,陈子龙等人的撰述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茅元仪的《武备志》,全书240卷,汇集历代 茅元仪的《武备志》 全书240卷 茅元仪的 240 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用物资等方面的史料. 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用物资等方面的史料. 实际上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军事学史, 实际上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军事学史,是以前的 史书中所没有的. 史书中所没有的.

15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

原名《皇明经世文编》,五百卷,补遗四卷, 原名《皇明经世文编》 五百卷,补遗四卷, 明陈子龙等选辑,定稿在崇祯十一年( 明陈子龙等选辑,定稿在崇祯十一年(1638 ),刻印成书已接近明亡时期 刻印成书已接近明亡时期. 年),刻印成书已接近明亡时期. 全书采集明代各家文集中有关议论军事,时政, 全书采集明代各家文集中有关议论军事,时政, 边防,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海运,水利, 边防,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海运,水利, 财政,科举等方面的奏疏和文章而成, 财政,科举等方面的奏疏和文章而成,对研究 明史有重要价值. 列为禁书, 明史有重要价值.清朝 列为禁书,乾隆时曾多 次禁毁,故成为稀有的珍本. 次禁毁,故成为稀有的珍本. 原书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编排. 原书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编排.

16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顾炎武,

三先生是明清之际学术界的大师. 三先生是明清之际学术界的大师.他们 学术思想有丰富的成就, 学术思想有丰富的成就,而经世致用是 他们思想中共同的特点. 他们思想中共同的特点.

17

4,清朝的文化政策,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 清朝的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刚柔相济,宽猛并用" (1)文化政策"刚柔相济,宽猛并用"

–大体延续明朝科举旧制,从《四书》,《五经》 大体延续明朝科举旧制, 四书》 五经》 大体延续明朝科举旧制 中出题,以八股文形式书写; 中出题,以八股文形式书写; –兴文字狱; 兴文字狱; 兴文字狱 –文化怀柔政策(荐举山林隐逸,举"博学宏词 文化怀柔政策( 文化怀柔政策 荐举山林隐逸, ):召文人修 古今图书集成》 召文人修《 科"等):召文人修《古今图书集成》,《康 熙字典》 四库全书》 熙字典》,《四库全书》等. –寓禁书于修书: 寓禁书于修书: 寓禁书于修书 修《四库全书》,"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 四库全书》 明季造野史者甚多, ……必有抵触本朝之语 必有抵触本朝之语, 间……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 东华录》 办,尽行销毁."(《东华录》)

18

《四库禁毁书丛刊》 四库禁毁书丛刊》

–共收入了900多种书,共400册,每册700页左 共收入了900多种书, 400册 每册700页左 共收入了900多种书 700 容纳古籍50多万页. 50多万页 右,容纳古籍50多万页. –据这套书的策划人朱宪统计,总共有三千多种 据这套书的策划人朱宪统计, 据这套书的策划人朱宪统计 禁毁书. 禁毁书. –《扬州十日记》是描写清兵入关后反映了明末 《扬州十日记》 清初的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清初的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杀人 如麻,无恶不作的情况,自然名列禁书. 如麻,无恶不作的情况,自然名列禁书. –还有用词不恰当,鼓吹民族思想的书同样也在 还有用词不恰当, 还有用词不恰当 禁之列. 禁之列. 19

章炳麟

(2)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清代学术有考据经学,浙东史学 清代学术有考据经学, 清代学术有考据经学 –考据之学,"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 考据之学, 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 考据之学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 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 此其所异也. 断.此其所异也." – 浙东史学,"自明未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 浙东史学, 自明未有浙东之学.万斯大, 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 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 杂陈汉, 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余姚邵晋涵, 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余姚邵晋涵, 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 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 文史》 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 《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 卓约过《史通》 章炳麟: 卓约过《史通》."(章炳麟:《訄[qiú]书清 书清 儒》 ) 20

21

二,明代史学

22

(一)官修史书的弱化与私修史书的兴盛 1,官修史书的弱化 (1)官修国史制度 史官:明初于翰林院设国史院,不久即废, 史官:明初于翰林院设国史院,不久即废, 仅以翰林院修撰等兼任史官. 仅以翰林院修撰等兼任史官.

23

起居注: 起居注:

–设罢无常.明太祖两设两废;明神宗时再设再罢.起 设罢无常.明太祖两设两废;明神宗时再设再罢. 设罢无常 居注时修时断. 居注时修时断.

国史: 国史:

–编修无成.明朝仅有万历年间一次国史纂修,王世贞: 编修无成.明朝仅有万历年间一次国史纂修,王世贞: 编修无成 国史之失职, 弇山堂别集 "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弇山堂别集史 乘考误一》 乘考误一》)

实录: 实录:

–纂修制度化.由皇帝钦命的总裁(内阁学士),副总 纂修制度化.由皇帝钦命的总裁(内阁学士),副总 纂修制度化 ), 翰林学士)总领, 建文,永乐间修《太祖实录》 裁(翰林学士)总领,"建文,永乐间修《太祖实录》,博

士,教授,训导,吏目及知州,知县等得为编纂官.……宣德后, 教授,训导,吏目及知州,知县等得为编纂官.……宣德后, 宣德后 专以修撰,编修,检讨为史官,自是非翰林不得预, 专以修撰,编修,检讨为史官,自是非翰林不得预,一代记载专 明会要翰林院》 属词臣矣."(《明会要翰林院》)

–明修成13部实录(无建文,景泰帝实录),记15帝事 明修成13部实录(无建文,景泰帝实录),记15帝事 明修成13部实录 ), 附建文帝事迹于《太宗实录》 景泰帝事迹于《 (附建文帝事迹于《太宗实录》,景泰帝事迹于《英 宗实录》 宗实录》)

24

(2)官修史书成果

第一, 第一,明实录

《宣宗章皇帝实录》: 宣宗章皇帝实录》

– 一百一十五卷.起洪熙元年六月,讫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 一百一十五卷.起洪熙元年六月,讫宣德十年( )正月. 始修,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四月修成. 四月修成. 始修,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 四月修成

纂修凡例》 《光宗实录纂修凡例》 光宗实录纂修凡例

– – – – – – – 一,即位礼仪及赏赉之类备书. 即位礼仪及赏赉之类备书. 追上神宗显皇帝尊号祔庙称宗,并上孝端显皇后, 一,追上神宗显皇帝尊号祔庙称宗,并上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太后谥号书 议上孝元皇后,孝和皇后尊号谥号虽不及举行,而奉所敕谕皆书. 议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上孝元皇后,孝和皇后尊号谥号虽不及举行,而奉所敕谕皆书. 谕封贵妃选侍及停封缓封皆书. 一,谕封贵妃选侍及停封缓封皆书. 谕册立皇太子择日具仪悉书. 一,谕册立皇太子择日具仪悉书. 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等神, 一,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等神,及遣官祭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孔 子皆书. 子皆书. 凡诏书悉录全文,其敕谕廷臣边臣恤刑宽贷之类,关系重大者, 一,凡诏书悉录全文,其敕谕廷臣边臣恤刑宽贷之类,关系重大者,亦录 全文. 全文. ……

25

明代年号顺序(17朝16帝 明代年号顺序(17朝16帝)

洪武 建文 永乐 洪熙( 年 洪熙(1年) 宣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26

弘治 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 泰昌( 年 泰昌(1年) 天启 崇祯

修成13朝实录2925卷 修成13朝实录2925卷 13朝实录2925 永乐年间重修《太祖实录》 永乐年间重修《太祖实录》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四年(1402年)已经 洪武三十一年(1398 朱元璋病逝,建文四年(1402 (1398年 (1402年 修成《太祖实录》 修成《太祖实录》. – 靖难之役以后,明成祖焚毁建文帝在位四年的绝大部分档案 靖难之役以后, 只留下有关田赋之类的册籍奏疏) 革除建文年号, (只留下有关田赋之类的册籍奏疏),革除建文年号,使建文 一朝的历史变成了他起兵"靖难"的征战录. 一朝的历史变成了他起兵"靖难"的征战录. – 两次重修删改《太祖实录》,编造太祖意立自己为嗣之类的 两次重修删改《太祖实录》 话.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戊寅,上御东角门,召廷臣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戊寅,上御东角门, 谕之曰: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 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 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 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 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 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 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 上不及对, "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 因大哭而罢.( 明太祖实录》 217) .(《 因大哭而罢.(《明太祖实录》卷217) 27

本朝无国史,以列帝实录为史,已属纰漏. 本朝无国史,以列帝实录为史,已属纰漏. 太祖录》凡经三修,当时开国功臣, 乃《太祖录》凡经三修,当时开国功臣,壮猷 伟略,稍不为靖难归伏诸公所喜者,俱被刬 伟略,稍不为靖难归伏诸公所喜者,俱被刬 建文帝一朝四年 一朝四年, (chǎn ,同"铲 )削.建文帝一朝四年,荡 灭无遗.后人搜括捃拾,百千之一二耳. 灭无遗.后人搜括捃拾,百千之一二耳.景帝 事虽附英宗录中,其政令尚可考见,但曲笔为 虽附英宗录中,其政令尚可考见, 至于兴献帝以藩邸追崇,亦修实录, 兴献帝以藩邸追崇 多.至于兴献帝以藩邸追崇,亦修实录,何为 者哉!( 万历野获编》 !(《 者哉!(《万历野获编》卷2,"实录难据") , 实录难据"

兴献帝:嘉靖皇帝的生父 兴献帝:

28

阉党冯铨降清,为明史总裁, 阉党冯铨降清,为明史总裁,为掩其丑 毁天启四年,七年六月实录, 迹,毁天启四年,七年六月实录,计13 今存本无天启四年事. 卷.今存本无天启四年事.

29

第二, 元史》 第二,《元史》: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诏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诏修《元史》;次年二 以宋濂,王祎( 为总裁;仅用331 331天 月,以宋濂,王祎(yī )为总裁;仅用331天;主要 史料为元朝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 史料为元朝的十三朝实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录和《经世大典》. 元史》210卷 本纪47 47卷 58卷 列传97 97卷 《元史》210卷,本纪47卷,志58卷,列传97卷, 起铁木真称成吉思汗(1206), ),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 起铁木真称成吉思汗(1206),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 1368). 年(1368).

30

不足

芜杂缺略

– 准备工作不够,成书力求迅速 准备工作不够,

参修人员不懂蒙古文字,经常把地名,人名搞错. 参修人员不懂蒙古文字,经常把地名,人名搞错.如一人 两传: 两传: – 速不台 雪不台 速不台vs雪不台 – 完者都vs完者拔都 完者都 完者拔都 – 石抹也先vs石抹阿辛 石抹也先vs石抹阿辛

取材不广

– 明初的统治者对史馆所掌管的史料,如"实录"等,一直秘不示 明初的统治者对史馆所掌管的史料, 实录" 致使修《元史》 取材不广,范围太隘. 蒙古秘史》 人,致使修《元史》时,取材不广,范围太隘.《蒙古秘史》, 《圣武亲征录》等珍贵史料都没有采用. 圣武亲征录》等珍贵史料都没有采用.

格局受限

– 元朝疆域极广,所详仅限于明朝境内,西域史事也未涉及.因此 元朝疆域极广,所详仅限于明朝境内,西域史事也未涉及. 明代所修《元史》 很难称为全史. 说,明代所修《元史》,很难称为全史.

31

评价

但因它保存了许多元代史料,尤其是天文,历法,地 但因它保存了许多元代史料,尤其是天文,历法, 天文 河渠四志材料珍贵 整体上虽很缺略, 材料珍贵. 理,河渠四志材料珍贵.整体上虽很缺略,仍可供参 考. 评价: 评价: –钱大昕:"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 钱大昕: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 钱大昕 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 盖史为传信之书, 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盖史为传信之书, 时日促迫,则考订必不审,有草创而无讨论,虽班, 时日促迫,则考订必不审,有草创而无讨论,虽班, 马难以见长,况宋,王词华之士, 马难以见长,况宋,王词华之士,征辟诸子皆起自 草泽,迂腐而不谙掌故者. 草泽,迂腐而不谙掌故者."(《十驾斋养新 元史》 录元史》)

32

2,私修史书兴盛 国史失职: (1)国史失职: 本朝史氏失职, "本朝史氏失职,以故野史甚多"(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私史》 《万历野获编私史》); 国史之失职, "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王世贞 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 《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 钱谦益《 "国史未立而野史盛"(钱谦益《牧斋初学 制科二》 集制科二》);

33

(2)私修兴盛 谈迁: 谈迁:

–"实录外,野史家状,汗牛充栋,不胜数矣." "实录外,野史家状,汗牛充栋,不胜数矣. 国榷义例》 (《国榷义例》)

俞应益: 俞应益:

–"野史之繁,亦未有多于今日者矣."(《国 "野史之繁,亦未有多于今日者矣. 榷序》) 《明史艺文志史部》:"正史类"著录 明史艺文志史部》 正史类" 110部 通史" 38部 其余均为" 110部,属"通史"者38部,其余均为"明 杂史类"著录217 217部 史";"杂史类"著录217部,"纪前代 16部 其余均为纪明代事者. 事"16部,其余均为纪明代事者. 34

评价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黄宗羲: 黄宗羲: 余观当世,不论何人皆好言作史, "余观当世,不论何人皆好言作史,岂 真有三长,足掩前哲?亦不过此因彼袭, 真有三长,足掩前哲?亦不过此因彼袭, 攘袂公行,苛书足以记名姓, 攘袂公行,苛书足以记名姓,辄不难 黄宗羲《南雷文约 办."(黄宗羲《南雷文约谈孺木墓 表》)

35

顾炎武对抄书风气的批评: 顾炎武对抄书风气的批评: 顾炎武谓其少时受祖父告语: 凡作书者, 顾炎武谓其少时受祖父告语:"凡作书者,

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 史记》 必不如《史记》 宋景文之改《 《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 必不如《旧唐书》 朱子之改《通鉴》 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 必不如《通鉴》 至于今代, 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 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 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 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亭林诗文

集钞书自序》) 钞书自序》 顾炎武曰: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 顾炎武曰:"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 无非窃盗而已. 日知录集释窃书》 无非窃盗而已."(《日知录集释窃书》)

36

(3)郑晓的明代史著作

郑晓

– 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写有很多史学价值很高的著作.《端 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写有很多史学价值很高的著作. 简文集》十二卷, 皇明吾学编》 今言》 简文集》十二卷,《皇明吾学编》,《今言》等.

李默文字狱

– 嘉靖三十五年,他已经大体完成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纪传体巨著,本纪 嘉靖三十五年,他已经大体完成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纪传体巨著, 郑晓命名为大政记)下限至武宗正德,典章制度叙述到嘉靖, (郑晓命名为大政记)下限至武宗正德,典章制度叙述到嘉靖,国家大 攻至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 事甚至记载到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军队 攻至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不料 正在全书告成的时候,发生了吏部尚书李默的文字狱. 正在全书告成的时候,发生了吏部尚书李默的文字狱.李默对大学士严 嵩的谄谀弄权非常不满, 赵文华革职. 嵩的谄谀弄权非常不满,准备把严嵩的亲信 赵文华革职.赵文华感到 前途难保,上疏揭发李默文章中论述汉武帝, 前途难保,上疏揭发李默文章中论述汉武帝,唐宪宗用人不当致使国势 衰微是影射当今皇帝.嘉靖帝大怒,把李默革职交刑部治罪. 衰微是影射当今皇帝.嘉靖帝大怒,把李默革职交刑部治罪.郑晓当时 任吏部侍郎,正好是李默的副手.李默因论史得罪, 震惊, 任吏部侍郎,正好是李默的副手.李默因论史得罪,使他大为 震惊, 立即叫儿子郑履淳把自己写的全部史稿烧掉. 立即叫儿子郑履淳把自己写的全部史稿烧掉.郑履淳唯恐父亲一生的心 血化为灰烬,又不敢完全违背老人意志, 血化为灰烬,又不敢完全违背老人意志,就用一个小匣子把一部分史稿 偷偷收藏起来. 保存部分主要是具有开创性的明代史著, 偷偷收藏起来. 保存部分主要是具有开创性的明代史著,这就是后来 吾学编》 直到穆宗隆庆改元,郑履淳才把《吾学编》刻板流传, 的《吾学编》.直到穆宗隆庆改元,郑履淳才把《吾学编》刻板流传,

《皇明吾学编》凡69卷,14篇: 皇明吾学编》 卷 篇

37

《皇明吾学编》:纪传体明代史 皇明吾学编》

本纪: 本纪:

– 《皇明大政记》10卷,《建文逊国记》1卷, 建文逊国记》 卷 皇明大政记》 卷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列传: 列传:

– 《皇明同姓诸王传》3卷,《皇明异姓诸侯传》2卷,《皇明名臣记》30卷, 皇明名臣记》 卷 皇明同姓诸王传》 卷 《皇明异姓诸侯传》 卷 建文逊国臣记》 卷 皇明四夷考》 卷 皇明北虏考》 卷 《建文逊国臣记》8卷,《皇明四夷考》2卷,《皇明北虏考》1卷. 表:

– 《皇明同姓诸王表》2卷, 《皇明异姓诸侯表》1卷,《皇明直文渊阁诸臣表 皇明异姓诸侯表》 卷 《 皇明同姓诸王表》 卷 述》1卷,《皇明两京典铨尚书表》1卷 卷 《皇明两京典铨尚书表》 卷

志:

– 《皇明天文述》1卷,《皇明地理述》2卷,《皇明三礼述》2卷',《皇明 皇明地理述》 卷 皇明三礼述》 卷 皇明天文述》 卷 百官表述》 卷 百官表述》2卷

(原计划还有乐律,仪礼,茶马,盐粮,运法,水利,艺文,马政,灾 原计划还有乐律,仪礼,茶马,盐粮,运法,水利,艺文,马政, 兵略,女后,隐退,酷佞,奸佞,谗佞,方技14篇 成稿后被焚, 异,兵略,女后,隐退,酷佞,奸佞,谗佞,方技 篇,成稿后被焚, 今佚.) 今佚.)

38

《今言》是一部记录明洪武至嘉靖间国 今言》 政朝章,兵戎邦计等方面情况的史料笔 政朝章,兵戎邦计等方面情况的史料笔 吾学编》相辅而行,可补《 记,与《吾学编》相辅而行,可补《吾 学编》之不足. 学编》之不足.

39

(4)王世贞的明史著作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 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嘉靖 ),江苏太仓人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大文学家 大文学家 –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著《弇[yǎn] 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 yǎn] 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 山堂别集》一百卷, 明史》问世以前, 山堂别集》一百卷,是《明史》问世以前, 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 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

40

《弇山堂别集》: 弇山堂别集》 100卷 为编纂当代史的一部分素材, 100卷,为编纂当代史的一部分素材, 三部分. 分"述","考","表"三部分. 分盛事,异典,奇事三类, "述"分盛事,异典,奇事三类,记明 大事异闻; 大事异闻; 记典章制度; "考"记典章制度; 类似纪传体史书之表. "表"类似纪传体史书之表.

41

王世贞认为

–"作史者一字之褒,片言之贬,不取一时,而取 "作史者一字之褒,片言之贬,不取一时, 万世.非作史者之权与势能取万世也, 万世.非作史者之权与势能取万世也,盖是非之公 纲鉴会纂序》 在万世."(《纲鉴会纂序》)

保存太祖,建文两朝秘事. 保存太祖,建文两朝秘事.

42

明自永乐世间改修太祖实录,诬妄尤甚. "明自永乐世间改修太祖实录,诬妄尤甚. 其后累朝所修实录,类皆缺漏疏芜. 其后累朝所修实录,类皆缺漏疏芜.而民间 野史竞出,又多凭私心好恶,诞妄失伦. 野史竞出,又多凭私心好恶,诞妄失伦.史 愈繁而是非同异之迹愈颠倒而失其实. 愈繁而是非同异之迹愈颠倒而失其实.世贞 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 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多 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 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

43

(5)李贽《藏书》,《续藏书》 李贽《藏书》 续藏书》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人.30岁 ),福建晋江人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人.30岁 以前,在家乡读书,应考,外出谋生;30岁 以前,在家乡读书,应考,外出谋生;30岁 为官从政,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 后,为官从政,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府知府;54岁致仕归隐 潜心史学. 岁致仕归隐, 姚安府知府;54岁致仕归隐,潜心史学.神 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 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历实录》 为罪,逮捕李贽,贽自尽. 历实录》)为罪,逮捕李贽,贽自尽.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44

《藏书》68卷,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 藏书》68卷 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 元亡历史人物约800名,材料多源于"正史".评 元亡历史人物约800名 材料多源于"正史" 历史人物约800 价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为标准, 价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为标准,"一切 断以己意" 藏书梅国桢传》 断以己意"(《藏书梅国桢传》.称秦始皇为 千古一帝" 将陈胜,项羽,李密, "千古一帝";将陈胜,项羽,李密,窦建德列 入世纪. 入世纪. 世纪 大臣传 名臣传 儒臣传

李贽《与焦弱侯》 李贽《与焦弱侯》:

–"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自古至今, "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自古至今, 自古至今 多少冤屈,谁与辨雪? 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 ……今不敢谓此书 今不敢谓此书[ 藏书》 诸传皆为妥当, 对.……今不敢谓此书

[《藏书》]诸传皆为妥当, 而已. 以其是非堪为当前人出气而已 但以其是非堪为当前人出气而已."

45

《续藏书》27卷,只有列传,无世纪,专记明代 续藏书》27卷 只有列传,无世纪, 人物,记明兴至万历年间400多人. 400多人 人物,记明兴至万历年间400多人. 《续藏书》将人物分成两大类:功臣和名 续藏书》将人物分成两大类: 其下又分门别类.功臣有开国功臣, 臣.其下又分门别类.功臣有开国功臣,靖难 功臣;名臣有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名臣, 功臣;名臣有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名臣, 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 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 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 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 郡县名臣等. 郡县名臣等. 对当代人事无所忌讳.如专列《逊国名臣》三卷, 对当代人事无所忌讳.如专列《逊国名臣》三卷, 介绍"靖难之役"中人物. 介绍"靖难之役"中人物.

46

(6)焦竑《国朝献征录》 焦竑《国朝献征录》 焦竑(1541-1620),字弱侯,号澹园, ),字弱侯 焦竑(1541-1620),字弱侯,号澹园, 江宁(今江苏南京)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历十七年 1589)状元. 博极群书, (1589)状元.他"博极群书,自经史至 稗官杂说,无不淹通"(《明史焦竑 稗官杂说,无不淹通" 明史 ),对当代典志尤为注意 对当代典志尤为注意. 传》),对当代典志尤为注意.万历二十 二年(1594),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 ),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 二年(1594),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 参与国史馆.撰成《经籍志》 参与国史馆.撰成《经籍志》,并收集各 类素材. 类素材. 晚年专心著述,万历四十四年(1616), 晚年专心著述,万历四十四年(1616), 编成《国朝献征录》 编成《国朝献征录》.

47

《国朝献征录》120卷,为人物传记汇编. 国朝献征录》120卷 为人物传记汇编. 焦竑在史馆"殚日夜之力,取累朝训录, 焦竑在史馆"殚日夜之力,取累朝训录, 及海内碑铭志状表传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之属,尽录之" 及海内碑铭志状表传之属,尽录之",网 罗洪武至嘉靖年间明宗室,勋戚, 罗洪武至嘉靖年间明宗室,勋戚,内阁以 下文武百官以及隐逸之士, 下文武百官以及隐逸之士,宦官的碑传材 兼及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记述, 料,兼及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记述,所 记人物, 68门分类 征引皆注明出处. 门分类, 记人物,依68门分类,征引皆注明出处. 48

资料丰富

–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 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 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 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 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大多数 人物传记,都注明引述之书. 人物传记,都注明引述之书. –该书搜罗甚广.万斯同修《明史》时,曾利用它 该书搜罗甚广. 该书搜罗甚广 万斯同修《明史》 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采择者, 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采择者,唯 此而已" 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 此而已".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多据该书 以校《明史》. 以校《明史》

缺点: 缺点:

–由于其征引庞杂,而碑文、墓铭往往阿谀死者, 由于其征引庞杂,而碑文、墓铭往往阿谀死者, 由于其征引庞杂 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实,故其史料价值高低参差 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实, 需要考订区分. ,需要考订区分.

49

(7)谈迁《国榷》 谈迁《国榷》

编年明史,104卷 加上卷首4 编年明史,104卷,加上卷首4卷,共108卷.这在中国 108卷 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因母丧在家守孝,他读过陈建写的《皇 年 ,谈迁因母丧在家守孝,他读过陈建写的《 天启元年 明通纪》 认为其见解肤浅,记载有错误. 明通纪》,认为其见解肤浅,记载有错误.他还读过诸家编年体 型史,觉得都有讹陋肤冗的毛病.又鉴于《明实录》多避讳失真, 型史,觉得都有讹陋肤冗的毛病.又鉴于《明实录》多避讳失真, 有的实录, 明大祖实录》几经删节,审改,以致是非混淆. 有的实录,如《明大祖实录》几经删节,审改,以致是非混淆. 因此,下决心重写一部明编年史. 因此,下决心重写一部明编年史. 此后,持续写作. 26年之不懈努力 六易其稿, 年之不懈努力, 此后,持续写作.积26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 500万字的巨著 国榷》 万字的巨著《 29岁写作时算起 此时已经是55 岁写作时算起, 55岁 500万字的巨著《国榷》.从29岁写作时算起,此时已经是55岁 的老者了. 的老者了. 岂料两年后,1647年 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 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 重写. 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 60岁的他 岁的他, 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 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 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 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 成后,署名"江左遗民" 以寄托亡国之痛, 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 巨作得以完成. 巨作得以完成.

50

所记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下迄 , 所记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 明末弘光元年(1645),为318年的历史. 年的历史. 明末弘光元年 , 年的历史 该书主要取材于列朝实录和邸报, 该书主要取材于列朝实录和邸报,参考 诸家编年史等百余种著作,择善而从, 诸家编年史等百余种著作,择善而从, 又因当时书未刊行,清人未予窜改, 又因当时书未刊行,清人未予窜改,所 以史料价值较高.但文字过于简略. 以史料价值较高.但文字过于简略. 51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不盲从实录: 不盲从实录:

– 明太祖晚年屠杀功臣,实录只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明太祖晚年屠杀功臣, 记载极简赂,不书史事经过. 死,记载极简赂,不书史事经过. – 而《国榷》却根据别的材料,将事实真相,具体情 国榷》却根据别的材料,将事实真相, 况如实记载,毫不隐讳. 况如实记载,毫不隐讳. – 如:《明实录》将建文朝史事,附在《明太祖实录》 明实录》将建文朝史事,附在《明太祖实录》 不书建文年号. 内,不书建文年号. – 《国榷》改变了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直书"建 国榷》改变了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仅直书" 年号,还把建文朝史事,按历史的本来面目, 文"年号,还把建文朝史事,按历史的本来面目, 照录不误,大胆地称明成祖朱棣为"燕庶人" 照录不误,大胆地称明成祖朱棣为"燕庶人",又 详叙方孝孺被朱棣残杀的经过. 详叙方孝孺被朱棣残杀的经过.

52

(三)"六经皆史"思想的出现 六经皆史" 王阳明: 王阳明: –"(徐)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 爱曰: 先儒论《六经》 春秋》 " 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 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是包犠氏之史, 是尧舜以下史, 《易》是包犠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 传习录》 安有所谓异!'"(《传习录》) 世贞: 王世贞: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 言理者也. 弇州四部稿艺苑巵言一》 言理者也."(《弇州四部稿艺苑巵言一》) –"史学之在今日倍急于经,而不可以一日而去 "史学之在今日倍急于经, 者也, 纲鉴会纂序》 者也,故曰君子贵读史."(《纲鉴会纂序》) 53

李贽: 李贽:

–"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 " 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 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 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 彰事实乎?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 彰事实乎? 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 诗经》 书经》 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 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 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 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 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 故谓《六经》皆史可也. 焚书 故谓《六经》皆史可也."(《焚书经史相 为表里》) 为表里》

54

"六经皆史"思想出现的历史意义: 六经皆史"思想出现的历史意义:

–打破六经神圣的神话 打破六经神圣的神话 –提高了历史学的地位 提高了历史学的地位

55

56

三,明清之际史学

57

实学" 经世致用" (一)"实学"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 想 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表现: 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表现: 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 1,批评当时社会上的空疏学风:"束书 不观,游谈无根" 不观,游谈无根"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 "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

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 命,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 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 耳."(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

58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朱熹: 朱熹: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其理也. 其理也.』 –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 极至之谓. 极至之谓.』

陆九渊

–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 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 非由外铄. 此理本天之所与我, 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 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 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 说不能惑. 说不能惑.』

59

王守仁 :

–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 皆得其理矣. 皆得其理矣." 60

明中期以来的"清谈"学风: 明中期以来的"清谈"学风: 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

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 之清谈,谈老庄;今日之清谈,谈孔孟, 之清谈,谈老庄;今日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 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不综当代之务, 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

一 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 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 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 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 丘墟."(顾炎武《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 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道》)

61

扭转空疏学风的方法: 扭转空疏学风的方法: 黄宗羲: 黄宗羲: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 不多 则为俗学. 清史稿儒林黄宗羲传》 则为俗学."(《清史稿儒林黄宗羲传》) –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不备矣" 夫二十一史所载, 经世之业 亦无不备矣 之业, 夫二十一史所载 南雷文定补历代史表序》 (《南雷文定补历代史表序》) –"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 "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儒之学" 鲒埼亭集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儒之学"(《鲒埼亭集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62

2,提倡学以"经世应务": 提倡学以"经世应务" (1)清初三先生的论述 顾炎武: 顾炎武: – 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是"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 考百王之典"

此方为"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务",此方为"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夫子

之言性与天道》 之言性与天道》)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日知录与 日知录 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人书二十五》 人书二十五》)

黄宗羲: 黄宗羲: –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 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南雷文定娄定庵小传》 道与事功判为两途."(《南雷文定娄定庵小传》) 王夫之: 王夫之: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读通鉴论》 所贵乎史者, 读通鉴论》 卷六) 卷六)

63

(2)表现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 " 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 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 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 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 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 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天下郡国利病书》 全祖望《 曰《天下郡国利病书》."(全祖望《亭林

先生神道碑》 先生神道碑》)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日知录》: –"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 "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 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 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亭林 文集初刻日知录自序》 文集初刻日知录自序》)

6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致信黄宗羲: 大著《 顾炎武致信黄宗羲:"大著《待访 读之再三, 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 百王之敝可以复起, 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 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 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 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 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 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 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 而师之,……圣人复起而不易吾方 圣人复起而不易吾方, 而师之,……圣人复起而不易吾方, 可预信于今日也. 可预信于今日也."(《顾亭林诗文 与黄太冲书》 集与黄太冲书》)

6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祖禹之为此书也,以史为主,以志证 "祖禹之为此书也,以史为主, 形势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 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 足备式遏;关隘尤重,则增入之. 足备式遏;关隘尤重,则增入之.朝贡 四夷诸蛮,严别内外,风土嗜好, 四夷诸蛮,严别内外,风土嗜好,则详 载之.山川设险,所以守国,游览诗赋, 载之.山川设险,所以守国,游览诗赋, 何与人事?则汰去之. 他认为要" 何与人事?则汰去之."他认为要"先知 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 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 复取资历于乡( 复取资历于乡(向)导,夫然后可以动 纪要总叙》 无不胜."(《纪要总叙》) 66

(二)黄宗羲的史学 1,黄宗羲《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 黄宗羲《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 ),字太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 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明末东林名士,遭迫害冤死, 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明末东林名士,遭迫害冤死, 19岁时为父申冤 显名于世. 岁时为父申冤, 19岁时为父申冤,显名于世. 遵父遗嘱,师事刘宗周,学习理学;又牢记其父" 遵父遗嘱,师事刘宗周,学习理学;又牢记其父"学者不 可不通知史事"之教,通读明代历朝《实录》,及二十一 可不通知史事"之教,通读明代历朝《实录》 崇祯三年(1630 (1630年 加入复社. 史.崇祯三年(1630年),加入复社. 崇祯十一年,抨击魏党余孽阮大铖为恶,惹阮大铖嫉恨, 崇祯十一年,抨击魏党余孽阮大铖为恶,惹阮大铖嫉恨, 几遭杀害.清兵南下,明鲁王监国,宗羲纠合同志抗清. 几遭杀害.清兵南下,明鲁王监国,宗羲纠合同志抗清. 兵败,入四明山结寨防守. 兵败,入四明山结寨防守. 明朝既亡,乃归里著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明朝既亡,乃归里著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抒发政治思 著成《明夷待访录》 宗羲晚年,不从事政治活动, 想,著成《明夷待访录》.宗羲晚年,不从事政治活动, 屡辞清廷征召,著成《明儒学案》 整理明代文献等. 屡辞清廷征召,著成《明儒学案》,整理明代文献等. 宗羲提倡经世之学.反对空谈"阔论" 认定"儒者之学,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宗羲提倡经世之学.反对空谈"阔论",认定"儒者之学, 经纬天地"同时以为,我国传统史学也寓有经世之学, 经纬天地"同时以为,我国传统史学也寓有经世之学,故 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所著《明儒学案》 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所著《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宋元学案》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67

2,《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待访录》今本21篇 待访录》今本21篇 21

–全祖望:"原本不止于此,以多 全祖望: 原本不止于此, 全祖望

嫌讳弗尽出."

68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 明夷待访录》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平均土地思想 反对八股制艺 主张强化宰相权力 扩大学校作用

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 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 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 祭酒直言无讳" 失,祭酒直言无讳"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 "

69

3,《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朱熹《伊洛渊源录》 朱熹《伊洛渊源录》

–体例并不完整 体例并不完整 –有"记注",无"撰述" 撰述" 有 记注"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正式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正式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70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62卷 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是最早, 62卷,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是最早,最完备 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 按学术传授系统, 200余名学者分成不同学派 余名学者分成不同学派, 19个 按学术传授系统,将200余名学者分成不同学派,立19个 学案,大致分三时期: 学案,大致分三时期:

– 初期叙程朱之学和陆学 – 中期重点叙王学 – 末期立"东林","蕺(ji)山"(刘宗周)两学案 末期立"东林" ji) 刘宗周) – 另有"诸儒学案",叙不属任何学派的方孝孺等43人. 另有"诸儒学案" 叙不属任何学派的方孝孺等43 43人

每个学案的写法脉络清晰, 每个学案的写法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先作小序 – 再为有关学人撰一小传 – 后摘录其见解及相关评论

71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

体例仿《明儒学案》 100卷 黄宗羲晚年成书17 17卷 体例仿《明儒学案》, 100卷,黄宗羲晚年成书17卷, 后由其子黄百家,全祖望等人续成. 后由其子黄百家,全祖望等人续成. 分宋,元为86学案,记宋元400余年,2000余名学者的 86学案 400余年 分宋,元为86学案,记宋元400余年,2000余名学者的 学术宗旨和学术活动. 学术宗旨和学术活动. 黄百家, 黄百家,全祖望等人进一步完备体例

– 第一,《宋元学案》有全祖望的《序录》一篇,明确了全书 第一, 宋元学案》有全祖望的《序录》一篇, 的百卷规模,指出每卷的内容和主旨, 的百卷规模,指出每卷的内容和主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旨,具有发凡起例的总纲 性质. 性质. – 第二,由于宋代学派林立,师承学统头绪纷繁,《宋元学案》 第二,由于宋代学派林立,师承学统头绪纷繁, 宋元学案》 于每一学案增设一表,使该案卷的师承学统关系一目了然. 于每一学案增设一表,使该案卷的师承学统关系一目了然. – 第三,《宋元学案》在每一学案之后,多载时人或后人评论, 第三, 宋元学案》在每一学案之后,多载时人或后人评论, 议论持平,使观者明其主旨得失. 议论持平,使观者明其主旨得失.

72

(三)王夫之的史论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 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因晚年隐居于 衡水西岸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衡水西岸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明亡,举义兵于衡山, 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明亡,举义兵于衡山, 后投身桂王永历政权,遭奸党打击,又闻母丧, 后投身桂王永历政权,遭奸党打击,又闻母丧, 遂返故里.不服清朝"剃发" 改易姓名, 遂返故里.不服清朝"剃发"令,改易姓名,匿 于徭洞.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隐居著述. 于徭洞.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隐居著述.一生 著述百余种, 读通鉴论》 宋论》 著述百余种,《读通鉴论》和《宋论》为其史论 代表作. 代表作. 王夫之的著作一直到1842 1842年以后才由后裔刻成 王夫之的著作一直到1842年以后才由后裔刻成 船山遗书》18种出版 后由曾国荃补刻成72 种出版, 72种 《船山遗书》18种出版,后由曾国荃补刻成72种, 250卷 计250卷.

73

论》,《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船 周易外传》 张子正蒙注》 山诗文集》等等著作.他一生著作百余种, 山诗文集》等等著作.他一生著作百余种,凡 三百余卷,包括哲学,史学,文学, 三百余卷,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等各 个方面. 个方面.

74

及张( 及张(载),朱(熹)遗书,玩索研究, 遗书,玩索研究, 虽饥寒交迫, 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暮 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 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 他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写下《 注".他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写下《读通鉴

夫之隐居期间, 读十三经, 夫之隐居期间,"读十三经,二十一史

《读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 读通鉴论》 资治通鉴》 1300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 分析历代成败兴亡, 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 代1300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分析历代成败兴亡, 盛哀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 盛哀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 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业. 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业.是 夫之史论的代表作. 夫之史论的代表作. 全书60余万字,30卷 每卷以朝代为别, 60余万字 全书60余万字,30卷.每卷以朝代为别,每 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 85目 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85目, 900条 另在卷末附《叙论》 约900条,另在卷末附《叙论》4篇,叙其写作意 图和主导观点. 图和主导观点. 《宋论》15卷,详论有宋一代历史得失,体例如 宋论》15卷 详论有宋一代历史得失, 读通鉴论》 以帝王之号为目, 《读通鉴论》,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 条.

75

王夫之史学思想

第一, 第一,经世致用的史学追求

–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 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 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 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 "汉光武抚千余万之降贼,使各安于井

第十一讲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上)

牧 汉光武抚千余万之降贼,使各安于井牧……奖重 奖重 厚之吏以调御其嚣张之气…不十年而天下晏然 不十年而天下晏然. 厚之吏以调御其嚣张之气 不十年而天下晏然." – (明末农民大起义) "当其舍耒而操戈,或亦有不 明末农民大起义) 当其舍耒而操戈, 得已之情焉. 当其从戎之日, 得已之情焉.……当其从戎之日,已早有归休之 当其从戎之日 而授以田畴庐墓之乐,亦恶有不帖然也. 志,而授以田畴庐墓之乐,亦恶有不帖然也." (《读通鉴论汉光武》) 读通鉴论 汉光武》 汉光武

76

第二,反对传统的"正统论" 第二,反对传统的"正统论"

天下之生,一治一乱.当其治, 天下之生,一治一乱.当其治,无 不正者以相干,而何有于正?当其乱, 不正者以相干,而何有于正?当其乱, 既不正矣,而又孰为正?有离,有绝, 既不正矣,而又孰为正?有离,有绝, 无统也 而又何正不正邪? 固无统也,而又何正不正邪?以天下论 必循天下之公, 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 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 .(《 一姓之私也 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读通 鉴论叙论一 鉴论 叙论一 》)

77

第三,历史进化观

"唐,虞以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五 虞以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 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狉狉獉獉( zhēn, 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狉狉獉獉(pī zhēn, ),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 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 文化未开的原始景象 ),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 若夫三代之季,尤历历可征焉.当纣之世, 若夫三代之季,尤历历可征焉.当纣之世,朝歌之沈 南国之淫奔,亦孔丑矣.数纣之罪曰为' 酗,南国之淫奔,亦孔丑矣.数纣之罪曰为'逋逃萃 渊薮' 皆臣叛其君,子叛其父之枭与豺也. 渊薮',皆臣叛其君,子叛其父之枭与豺也.至于春 秋之世,弑君者三十三,弑父者三, 秋之世,弑君者三十三,弑父者三,卿大夫之父子相 兄弟相杀,姻党相灭,无国无岁而无之, 夷,兄弟相杀,姻党相灭,无国无岁而无之,蒸报无 默货无厌,日盛于朝野,孔子成《春秋》 忌,默货无厌,日盛于朝野,孔子成《春秋》,而乱 贼始惧, 贼始惧,删《诗》,《书》,定《礼》,《乐》,而 道术始明,然则治唐, 三代之民难, 道术始明,然则治唐,虞,三代之民难,而治后世之 民易,亦较然矣. 读通鉴论唐太宗 唐太宗》 民易,亦较然矣."(《读通鉴论 唐太宗》)

78

杜维运:"较正史论赞更接近西方史学中之历史解 杜维运:

释者,则王夫之《读通鉴论》 宋论》 释者,则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也.王 氏之《读通鉴论》 宋论》 已无苏, 氏之《读通鉴论》,《宋论》,已无苏,吕史论 之纵横捭阖之气,较诸正史论赞,亦精密深入, 之纵横捭阖之气,较诸正史论赞,亦精密深入, 自其中可窥见历史演进之大端. 自其中可窥见历史演进之大端.盖王氏已具备极 高明之历史解释艺术焉.此为中国以往学者所不 高明之历史解释艺术焉. 曾道,尤非西方史家所能深知. 曾道,尤非西方史家所能深知."(《清代史学与

史家》 史家》) 瞿林东: 读通鉴论》 瞿林东:《读通鉴论》和《宋论》"这两部历史评论 宋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 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是 这方面的总结性成果. 中国史学史纲》 这方面的总结性成果."(《中国史学史纲》)

79

80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