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考纲细化

更新时间:2024-01-01 0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考纲细化 

第一章 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①夏朝的建立

建:前2070年禹建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局面。约前1600年夏亡:根因: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不断反抗;直因:商汤灭夏。 ②商朝的兴衰

约前1600年商汤建国,定都亳。盘庚迁殷,政局稳定。商朝又称殷朝。纣王的暴政 ③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

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亡。周武王建周朝,都稿京。武王伐纣成因:商纣暴虐无道;周经文王改革强盛;武王的作用。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公元前184年国人暴动;原因:周厉王的暴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西周灭亡原因。 ⑤井田制和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统治

2.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国有土地制度。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国:鲁、晋、燕、卫、齐、宋;义务: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经济上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上要随从作战;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

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上层建筑。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使西周走向强盛。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发展:原因: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重视;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产量增加。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主要部门)

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兵器、食器、酒器);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铸有文字(铭文);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安阳妇好幕出土的玉器七百多件;西周的丝织除平织外,出现了斜织,还出现了刺绣。

3.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制漆业:我国是上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迹,就出土过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蓬都用漆来装饰。 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基本特征:A.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C.春

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我国始进入封建社会。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1.春秋争霸 背景:王室衰微;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狄人南来,楚人北来。目的:取得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它国的控制权。性质:奴隶主贵族间非正义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

概况: 齐桓公称霸:条件—地理位置优;管仲改革;策略正确(“尊王攘夷”)标志—葵丘会盟(BC651) 晋楚争霸:城濮大战(BC632)——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楚庄王称霸中原(问鼎中原) 吴越争霸时期:吴国称霸——吴王阖闾、夫差;越国称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兼并(公元前475-前221)

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实质上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性质:封建兼并战争。概况: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属于非正义战争;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民族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作用: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1.农业:铁器的使用:表现:铁器的使用最早西周晚期,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的推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广。意义:耕犁的出现,是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灌溉事业发展:桔槔;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芍陂(孙叔敖);西门豹渠(西门豹);邗沟(夫差) 2.手工业

冶铸业——冶铁(铸铁柔化技术);铸造(金银错技术);漆工艺——夹纻技术; 酿酒业——用曲造酒;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商业发展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 中原市场形成;繁华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势力崛起(范蠡、吕不韦)

封建城市特点: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过程:私田不断增多;私田主人为增加收入,改变剥削方式,这样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3.意义: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步,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越来越难于维持。

目的:增加赋税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争做霸主。 内容: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生产。 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属于奴隶制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2.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

晋);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学说;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表现: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成功原因) 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起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5)先秦时期的文化

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①老子和孔子

1.老子:春秋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源为“道”(客观唯心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①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至今受尊重的主因):“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④影响:他的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百家争鸣

1.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概况: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墨家:鲁墨翟创。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平民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主义);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现象;敌视社会进步,

反对任何作为(绝望消极)

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文学和艺术:《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青铜艺术;音乐 ④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学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成就与战国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墨子》中的《墨经》记载的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⑤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医生;奉为“脉学之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加强;政治基础—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理论基础—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人心导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民族关系—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巩固民族共同体 主观: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经过:

灭六国;南征越族(修灵渠);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修长城) 3.秦朝疆域(略)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6-28面) ③秦末农民战争:原因、主要经过、历史意义 (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背景:历史原因——楚汉战争,分封异姓诸侯王(击败项羽);主观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统治稳固)。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③察举制:含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科最重要。 目的:扩大政权阶级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演变:东汉中后期:德才——选拔有用之才 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形成(九品中正制) ④编户齐民:1.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2.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 3.农民的主要负担: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1、西汉初年的“和亲”

原因: 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评价: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 策略性(羁縻政策)

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解除匈奴威胁

2、汉武帝的军事反攻

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多士卒训练有素 经过: 两将军(卫青 霍去病),三战役(BC129——119);汉取河套地与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北迁 评: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的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3、汉元帝的“和亲”——昭君出塞(BC33)

背景: 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汉;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推动了互市兴旺,促进文化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内迁(河套、陕西、山西);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瓦解、西迁

②张骞通西域1、概念: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狭义) 2、张骞通西域(BC138——119)

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BC138),第二次—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BC119) 结果: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

意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

义 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 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被北匈奴控制

经过:窦固击败北匈奴(公元73年),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4年) 作用: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奴役,密切西域和内地联系。 ③西南夷与百越

1.西南地区:西南夷:设立郡县 册封王侯——夜郎王、滇王 2.华南地区:东越、南越(南海九郡)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政治上——人口迁徙;三韩谴使赴汉(汉武帝、光武帝),文化上——引进先进文化(秦韩),经济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 ②与日本的关系

秦朝:徐福东渡(秦始皇)西汉:“使译通于汉”(汉武帝)

东汉:政治——委奴国谴使赴汉(光武赐印),经济——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与越南的关系: 经济上—铁犁牛耕与水利工程技术

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朝与西亚(安息)的交往:丝绸转手贸易

2.汉朝与欧洲大秦(罗马)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97年);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华(166年)——直接往来最早记载 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

条件: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往陆上通道;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丝织业);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中西交通畅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南亚

四川----云南----缅甸-----印度(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意义:推动与中亚(大宛)、西亚(安息)、南亚(身毒)诸国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等西传; 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

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条件:汉武帝灭南越,设南海九郡;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诸国——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中西联系 (5)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太初历”;太阳黑子;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1700多年。 2.数学:《九章算术》(最先进应用数学,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4.造纸术发明与改进:西汉前期已有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纸(世界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普及推广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造纸术的外传(4世纪东传朝鲜、7世纪东传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 ②哲学与宗教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皇帝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儒学教育。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作品:《天人三策》。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2.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主张: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作品:《论衡》

3.佛教的传入: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西域求佛法(白马寺)

4.道教的形成:东汉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结合,道教产生。《太平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③史学与文学

1.司马迁与《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与《汉书》:叙述西汉历史。第一部断代史

3.赋的兴起: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赋讲究排比,散韵并用,辞藻华丽

4.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行》、《东门行》、《陌上桑》。乐府诗形式朴素、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民间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④雕塑与绘画

1.雕塑:秦朝兵马俑:气势雄伟,形象传神;东汉说唱俑和杂记俑:造型生动活泼;秦砖汉瓦:极具艺术价值

2.绘画:长沙马王堆彩绘帛画:汉代艺术的精品;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政治前提江南地区优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表现: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品种多;产量高;不平衡(三吴 两湖 成都) 3.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表现:技术创新(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特点:屡受破坏;发展相对缓慢。

③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蜀锦;冶炼业—相州 灌钢法;制瓷业—青瓷与白瓷;造纸业—书写材料与造纸中心

④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商业:北方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荆州、扬州、益州);

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胡饼 胡服 饮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1.数学: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

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 2.农学:贾思勰(北朝)——著《齐民要术》(总结性 最早最完整农书) 3.地理: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 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②道教与佛教

1.佛教兴盛:原因: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 建筑 绘画)

影响: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促进艺术发展——石窟(云冈 龙门) 绘画(佛像画);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消极: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朝武宗)

2.道教改造:葛洪(东晋)——儒道结合,服务封建统治;《抱朴子》;陶弘景(南朝)——佛道结合,建立神仙体系

③唯物论思想家范缜,针对的是佛教。《神灭论》内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④文学和艺术 1.承上启下的文学

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

田园诗(陶渊明)—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 新乐府(民歌):南朝—缠绵婉转(《采桑度》); 北朝—慷慨激昂(《敕勒歌》《木兰辞》) 2.多姿多彩的艺术:

书法:东汉末(蔡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书圣”) 北魏——碑志艺术与“魏碑”体(龙门二十品)

绘画:曹不兴 (三国)——佛像画的始祖;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 石窟:云冈石窟(大同)——古印度艺术;龙门石窟(洛阳)——中原文化 音乐: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传入;舞蹈:《大面》与《城舞》 第四章: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隋的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人物:杨坚;年号:开皇;方式:外戚夺权 2.隋统一的原因、意义(67-68)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1.建两都:大兴城(隋文帝);东都洛阳(隋炀帝); 影响: 为唐朝商业繁荣和对外交往创造条件 2.开运河

目的:政治——控制南方,巩固统一(最主要);经济——加强南北交通,榨取江南财富 ;军事——远征高丽,运输军事物资;个人——巡游江南(江都)

概况:三点: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影响:积极——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城市兴起商业繁荣(洛阳) 消极——滥用民力,激化矛盾,隋亡原因之一。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暴政(表现:滥用民力,征伐高丽,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天灾严重;农民起义(时间、人物)的打击。 2.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定都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隋朝的建设与开创的制度创造条件;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的政治才干(个人因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政治: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革新政治,完善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经济:轻摇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力倡节俭;文化:兴办科举,崇尚儒学 4.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 ⑤武则天的统治

1.掌权原因:外因——高宗懦弱多病,难理朝政;内因——武则天政治才干与野心 2.主要功绩:创立“自荐求官”制;发展科举(狄仁杰、姚崇);重视农业生产 3.过失: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尚佛教,奢侈腐化 ⑥“开元之治”

1.原因: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的奠基;结束政局动荡局面;唐玄宗改革

2.功绩: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 宋瑾);经济: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军事:实行募兵制;文化:大兴文治,发展科举;3.表现: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4.地位:继西汉前期出现第二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

2.沿革:确立——隋朝(隋文帝);完善——唐朝(唐太宗) 3.职能:

4.特点: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5.意义: ②科举制--选官制度

1.背景: 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联系魏晋门阀政治)。 2.沿革: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府兵制与募兵制——军事制度

开创:西魏(宇文泰)——军民异籍 ;胡汉分治

1.府兵制 改革:隋朝(文帝)—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增加税收、扩大兵源、促进融合) 调整:唐朝(唐太宗):增加军府数量(外轻内重);兵将分离(避免拥兵 自重);免征赋役自备武器(减轻国家负担)

崩溃 :(开元)唐玄宗:均田制破坏,兵士逃亡, 地位下降 背景: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崩溃 目的:增强军事力量

2.募兵制 作用: 减轻负担,节省消耗,有利生产,增强军力 局限:兵归将有,军阀割据

思考: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士兵性质 兵农合一 职业士兵 器粮来源 士兵自备 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 兵将分离 隶属关系

影响 农民负担沉重加强集权 增强战力形成军阀割据

④租庸调制

创立——北魏(租调制)

演变: 发展——隋朝(庸制—年龄限制) 完善——唐代(租庸调制) 前提:均田制实行

内容:租:丁税(谷物),调:户税(布绢),庸:代役税(布绢) 作用:减轻农负、保证农时;保障财政、巩固府兵

⑤两税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困难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征税内容:户税(资产);地税(田亩),征税时间:夏秋两次收税,统一税制, 保证财政税收 作用: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局限:土地兼并不受限制;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②两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

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两朝政府对外政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①农业

1、农业发展A.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耕地面积增加(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水稻产量提高)B.农田灌溉与农具改进(隋:大运河 广通渠。 唐:筒车 曲辕犁)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茶叶与茶税 ))

②手工业 产地分布广泛;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品种多;技艺水平提高(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③商业和城市

1.发达的水陆交通(隋朝:大运河 驰道.唐朝:驿传制度 驿驴 .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 2.统一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有邸店和柜坊;后期有夜市;农村定期举行草市 4.大小商人众多 5.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的兴衰

崛起(6世纪中):兴起阿尔泰山,统一西北地区 隋末——强大(中原动乱 南下进扰)

东突厥 贞观初——战争(俘颉利 东突厥亡)——设机构(设都督府) 分裂(隋初): 意义——解除北方边患,北方民族纷纷归附(天可汗) 隋唐之交——强大(控制西域 阻塞丝路) 西突厥 唐太宗——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败西突厥,西突厥亡

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

经济生活: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冶铁业形成独立手工业部门 ;突厥与中原有贸易往来(6世纪) ②回纥的变迁

兴起:受制突厥(7世纪初)

强大:归附唐朝 瀚海都督府都督(唐太宗)——设机构 统一:统一各部 骨力裴罗受封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 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与唐和亲(唐肃宗)——和亲

更名:改名回鹘(8世纪后期);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9世纪中期) ③靺鞨的发展

兴起:分布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强大:黑水与粟末 黑水靺鞨——设黑水都督府

与唐朝关系: 大祚荣建政,受封渤海郡王与忽汗州都督(唐玄宗) 粟末靺鞨——

政治(州县制)、经济(农业 手工业 商业) ④南诏的崛起

兴起:云南洱海(彝族和白族祖先) 强大:南诏强大,统一六诏(皮罗阁受封云南王) 经济:农业(复种制)、手工业(冶炼业 丝织业)

⑤吐蕃的统一 统一: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

与唐关系:和亲——文成公主(唐太宗);金城公主(唐中宗);会盟——长庆会盟(唐穆宗) ⑥交往形式:

战争: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大祚荣——渤海郡王;皮罗阁——云南王。

和亲:同回纥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

管辖:在东突厥设都督府;设安西都护府;设北庭都护府;翰海都督;忽汗州都督; 交流:回纥人到中原经商和定居 会盟:唐和吐蕃 “长庆会盟”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的海陆交通:略)

①与新罗的交往:隋朝——炀帝三征高丽 政治——新罗谴留学生(崔致远) ;参用唐制 唐朝: 经济——新罗坊 新罗馆;引入茶种雕版术制瓷 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②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互谴使节(谴唐使);大化改新 参照唐制;经济——贸易往来(出土唐币 银币);文化——文化交流(吉备真备 鉴真);南亚——印度(天竺)

③与印度的交往:政治—谴使赴唐送花树;文化—十进位记数法;玄奘西游(那烂陀寺) 义净浮海 ④与东南亚的交往——马来半岛(赤土国)缅甸(骠国)

政治——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赤土国);文化——骠国歌舞团访问 ⑤与中亚的交往:谴使来华;名马、异药 ⑥与西亚的交往:

政治——互派使节 国王求援(波斯)通使与唐(大食);经济——开设波斯店 文化——造纸术西传(大食) 伊斯兰教传入 ⑦与欧洲的交往:东罗马帝国(拂林)

政治——使节往来;经济——杂技、医术(东传)丝绸、瓷器(西传) ⑧与非洲的交往:杜环 索马里 唐三彩

(6)隋唐时期的文化 文化发展原因:(略)

①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建筑。

②文学和艺术1、文学:初唐诗人:陈子昂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最高成就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诗人:自居易 晚唐诗人:杜枚、李商隐 2、艺术:石窟艺术、绘画、书法、乐舞等。 第五章:五代、辽、宋、夏、金、元 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①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东京。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3、影响:①铲除藩镇割据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③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财政困难。 ③科举制的发展

表现: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意义:扩大了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社会危机: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冗官、冗兵、冗费。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辽、西夏的威胁。 ⑤改革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xi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