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台辽墓群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9 01: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叶茂台辽墓群-----阜新之旅(三)

(2013-04-17 16:57:07) 叶茂台辽墓、清代柳条边遗址

春4月,姗姗来迟的春天,叶茂台辽墓群所在的山坡上,一群羊儿们,啃着依然枯黄的草,缓缓地前行。

死的辽墓墓道口,依然驻守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其后是已被考古发掘的空荡留痕的墓穴遗址。

被封

墓旁的一块立碑,不知是哪位有心人用石头书写了“叶茂台辽墓”几个字样。因为这里没有什么标志,几乎没有人影,要不是以前我来过,还真的很难找到。

墓群究竟有多少墓穴和墓主多高的品级很难预测,现已开掘23座墓穴,最重要的是辽代萧义墓,墓主是辽代北府丞相萧义。已开挖墓葬的碑刻、壁画、绢画、石棺、帐房等大量出土文物,其中出土的两幅绢画

“深山棋绘图”、“郊园野趣图”引起海内外考古界震惊,对研究辽金和塞外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契丹文化有重要价值。

当地的羊倌给我们讲着有关辽墓的传说。

辽墓群的山坡上,羊儿很悠闲地散养着。

辽墓旁的这座小房子里,依然见不到人影,昔日的守墓人也不知去向了。

顺着羊儿离去的方向,才发现这个山坡新添了很多新坟。

在空荡的辽墓穴遗址上,还可以找到辽代的墓砖和瓦砾。

这个高山台烽火台也是阜新之行的途中看到的。也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彰武县五峰镇高山台村,伫立在海拔175.4米的高山台山顶。

柳条边墙始筑于顺治初年,至清康熙中期完成,是清廷为维护“龙兴重地”,在今辽宁和吉林西南修筑了柳条边墙。是为了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之风而修筑的标示禁区界线的绿色篱笆。清朝是唯一不修长城的王朝,大概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越过长城入主中原的,也许就认为城墙是难以抵御强敌的,但为了防止外族砍樵,为了维护王朝,清政府修筑了这条特别的“绿色长城”,跟用砖石垒成的军事长城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插了柳条的土墙,也就是“柳条边”,后来那些柳条因有土而成活,长成了柳树。如今路过法库的时候,有一小段公路明显突起,就是因为它修在了柳条边的上面,而历史上的柳条边遗址则淹没在农田之中了,能看到的是有几垄玉米高于其它部分。

柳边长2600里。设边门20座、边台168座,数百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口处称水口),如巨龙盘踞东北大地,被称作为关东绿色长城。清柳条边在阜新地区留下了清河门、白厂门和彰武台门这三道边门,清河门区和彰武县由此得名。

拍摄日记:

第一次寻找叶茂台辽墓群是在去年的8月,自驾的途中,按照地图上的标识,一路打听寻找到了叶茂台辽墓群所在地,那时候满山坡都是庄稼和绿草。这次我们从阜新回来,因为几位文保志愿者都没看过叶茂台辽墓,所以特意前往叶茂台村,去叶茂台辽墓群的乡间小路依然很不好走,一路颠簸、坑坑洼洼,迂回难行。

终于来到了叶茂台村西的一个小山坡(北山岗),就是叶茂台辽墓群所在的山,据发现的萧义墓志记载称这里在辽代称圣迹山。此山大体为东西走向,两边山岗延伸,形成内凹,坡度长而较缓,呈簸箕形,墓葬即略呈东西分布于此,因其墓所处位置居后,故两边仍有山,形成“环抱”。叶茂台西山是土质山岗,因此雨季山水冲刷出很多水沟,就使许多墓葬暴露在外,进而被发现,叶茂台7号墓则是当地因生产取土被发现的,好在发现后上报及时,使其保护完整,未遭破坏。

眼前的景象与第一次夏末来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象不同,春天迟来令草木枯黄。只见那个拱形的被封死的墓道口,依然默守岁月,其后是早已被挖掘的空荡的辽墓墓穴,因为没有了丛丛绿草,其轮廓显得更加清晰了。几个初次来这里的文保爱好者,饶有兴趣地观看着,听着一位放羊的当地人讲述这这里曾经的故事......

临走,回望着辽墓群所在的山坡,忽然发现在山坡上,在空寂的辽墓周围,有许多新添的小土丘,不只是新坟还是迁移而来的......

我们还顺便去看了柳条边遗址。我们其中的文保志愿者,曾经特意乘出租车来这里查看,所以很顺利地在有新民界碑的地方,看到了柳条边墙其中的一部分遗址。一个曾经的历史故事又在我们眼前展开了......

阜新之旅的行程仅为一天,朝暮奔波在旷野之中,行程旅途较长,观摩的看点也比较多多,几乎都是在行摄匆匆中度过,是一次既紧张有愉快的考察之旅,在此再一次感谢阜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感谢文保协会组织的活动,感谢郭先生全程辛苦驾驶和细心的安排,相当的辛苦周到,让我们的旅程圆满而安全。非常喜欢这支文保团队,敬重这支队伍知书达理,懂历史有知识,爱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j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