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每章重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8-29 22: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教 案

2008 ~2009 学年第1 学期

学院(系、部) 管理学院 教研室(实验人力资源教研室 室

)

课 程 名 称 微观经济学

授 课 班 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071 072 073 主 讲 教 师 喻国华 职

教 案(首页)

称 教授

课 程 名 称 微观经济学

课程编 号 学分 公共课□; 基础课 讲课: 学时 任选课 实 学时 上 学时 考试( ■) ; 考查( ) 机 : 验 : 54 总计: 学时 54

课 程 性 质

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 □

考核 方 式 任 课 教 师 授课 对 象 国 共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喻国华 职称 教授

071

072

073

3 个班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4 年第三版 教材 和主 要考 参资 料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年第 一版 黄亚钧、 《微观经济学教程》 姜纬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第一版 【美】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一版 【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 (第 12 版)中国 发展出版 1992 年 (一)微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主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是让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 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 的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市场论、分配 论。 教学 重点 及难 点 教学难点:价格论、微观经济政策。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介绍,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之前,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宏、微观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实证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6课时 授课方式:

讲授理论课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一词的含义 (一)中国 根据《辞海》:

经:①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②中医上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③经度,④经书,⑤经营、治理、上吊、经过、禁受。

济:①过河,②帮助,③中用(顶事),④有益、好处,⑤成功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

经济:①个人生活用度,②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果,③对社会、国民经济有利的经济作物,④社会生产活动,⑤治理国家

(二)西方

色诺芬的著作《家计管理》

二、经济学的含义

(一)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分配(配置)他们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需求的无限性和满足需求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选择问题

(二)经济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 (三)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 三、经济学家如何思考问题 (一)人经常处于选择之中

(二)选择与制度

(三)经济学家如何研究选择问题 (四)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四、经济学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

提出解释现象的理论→用事实来检验理论→根据理论作出预测

定义:对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 假设: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假说:对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 预测:对未来进行预测 二、规范经济学方法 价值判断 公平与效率 三、边际分析方法 总量→平均量→增量 四、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微观经济学(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期

第二阶段: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30年代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宏观经济学(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30年代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三、现代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 (三)“寻租”理论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期权理论 四、经济学的数学化 (一)诺贝尔奖

(二)数学化的主要成就 (三)学习经济学要不要懂数学 (四)经济学为什么会走向数学化

(五)客观评价 五、几位经济学大师

(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 (二)从李嘉图到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思想家

(三)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四)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假设 一、理论框架

产品市场

消费者 政府 企业 (公众)

要素市场

二、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 (一)定义

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理性:每个经济个体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约束条件:法律、政策、预算约束、生产技术条件、价格。

最大利益:①消费者:用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

②企业:给定的生产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投入组合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二)理性经济人假定的由来 1、隐含两点

①假定任何人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都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自身利益。

②完全信息。

2、为了证明该假定,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成千上万个具体例证。

3、理性经济人假定由归纳法归纳而来,但是,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波普尔 休谟

(三)西蒙提出有限理性

由于无法获得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且任何个人的大脑思维能力都有限。

充分理性:人的行为总是为着最大化地满足自身利益。

有限理性:人的行为只能做到力所能及地满足自身利益。 (四)理性一词的渊源

发端于18世纪法国思想家提出的与上帝神性唱对台戏的人性。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哲学基础是:世界是确定性的,人的行为也象机器一样有确定性。

但是,世界是不确定的:“熵”。

并且,理性一词本身语义上就有模糊性。 (五)人是什么 人是存在。 人的行为:

①各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集。

②各个人是自我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 ③各个人之间的价值不可比较、不可加总。 (六)理性,应该是主观理性

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集,对各种事物作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依照这种主观价值判断来作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

人是以自我为本位的具有主观理性的人本主义者 (七)如何看待归纳法

总结: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义学派

用学派

古典学派 历史学

反古典学派 社会主 边际效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凯恩斯学派 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1992年 作业和思考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P15-16。 课后小结:

1.任何经济都共同面临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经济人,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分配(配置)他们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需求的无限性和满足需求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4.市场机制(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价格。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价格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着重分析需求及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是西方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起点。

并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学会

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我国的需求的特点。

着重分析供给及均衡价格,也是西方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起点。并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学会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我国的需求、供给以及均衡价格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需求及需求定理,需求弹性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应用以及对现实经

济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需求和需求量,需求定理的理解。供求定理,均衡价格形成。 课时安排: 9课时 授课方式: 讲授理论课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价格论 第一节 需求(曲线)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需求定理(法则) (一)什么是需求定理 (二)特例(例外) 1、炫耀性商品 2、吉芬商品(效应) 3、购买者预期 4、消费者偏好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短期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嗜好(偏好) 3、其他商品的价格 4、人们的预期 (二)长期 1、消费者收入

2、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3、人口因素 4、政府政策 四、需求函数

五、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一)需求的变动 (二)需求量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函数)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供给定理

(一)什么是供给定理 (二)特例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短期 1.该商品的价格

2.其它商品的价格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自然引起的变化 5.政府政策 (二)长期 1.技术变化 2.新旧材料的交替 2.厂商的预期 4.新厂商的进入 四、供给函数

五、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 一、均衡与均衡价格 (一)均衡

物理学中: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的作用,这两种力量恰好相等时,该物体由于受力相等而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学中:当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实现了均衡。

(二)均衡价格

市场中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三)均衡价格的形成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形成的。由均衡→不均衡→均衡。

均衡价格形成后,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②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其最终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都回到均衡点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一)受需求影响的变动 1、需求增加 2、需求减少

结论:需求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同方向。 (二)受供给影响的变动 1、供给增加 2、供给减少

结论:供给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反方向。 (三)供求定理 三、价格机制

(一)均衡价格对经济的自发调节

1、供给>需求时→价格↓→产量↓→供给=需求→实现均衡价格

供给<需求时→价格↑→产量↑→供给=需求→实现均衡价格

2、市场经济中,价格执行两项基本职能 (1)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提供信息 (2)将既定的供给量分配给该商品的需求者 3、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 (1)价格能“合理分配”稀缺的商品 (2)价格指出了需求的变化 (3)价格促使供给适应需求的变化 (4)价格指出了生产条件的变化 (5)价格给生产要素提供报酬 (二)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1、支持价格

产品供给过剩,政府要: (1)政府购买 (2)增加出口 (3)赠送(援助) (4)转移(用作原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