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3-15 09: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

第一讲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上)+第二讲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下)张岂之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讲: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信念、信仰、习俗、风俗习惯等),具有普遍性,今天看来这个定义有不足(没有中华文明有哪些特质) 2、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文化是民族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3、2011年10月份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个定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要在21实际实现紧密结合。

4、血脉即文脉,文化传统、古籍里所讲的道统,孙中山先生也承认我们中国有道统。文化传统到今天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在炎黄时代,在我国黄帝族和炎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对后来中华民族的生衍发展有很大影响。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产生以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有了一个共识: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后期和龙山文化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而炎黄时代就在这个时期内,因而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

6、精神家园里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华文化既有古也有今,也展望了文化发展的前景

7、为什么要有关于文化的新的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力量发展的动力之

一,要把文化软实力提高到民族、国家发展兴旺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对文化才有真正的理解

8、文化定义对每个人的力量: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

9、大学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育人在大学里应该得到实现,是学子们深受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本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高度文化自觉的文明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1、基本元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核心理念) 2、西大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教师编了十一本《传统文化经典语录》读本阐释了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现在撰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普及本,初步研究基本的元素、核心理念:天人之学、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三、天人之学的理论贡献

1、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想到“天人合一”,但在资料中很少见到,只能在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里找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物质基础:农业 3、五千多年前中国农业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南稻北粟 4、农业格局的形成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

(1)水(灌溉),两条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扬子江),培育了中国很早的原始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A.公元前11世纪,在黄河的一个支流(渭水流域)镐京(今西安偏西)建立了西周,经营农猎,倡导礼乐文化,奠定了后来中华文化的坚实基础

B.长江的汉支流哺育了陕西南部

C.后来黄河流域又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暨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创始人孔子出生于山东曲阜尼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现了孔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D.长江流域的稻种农业成为楚文化暨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到家的创始者李耳并非诞生于长江流域而在河南,他认为思想家最高的境界:若水)

E.南宋时期朱熹研究儒学的延续、发展,东汉佛教传入与道家的出现,朱熹得出儒学不会衰竭的结论,因为儒学有自身的活水源头,不断随时代发展,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写完了《四书集注》(儒学最有成果的一部著作),表达对儒学的情感和笃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哲学理一分殊(理在各方面不同的表现),理只有一个,他用论证的方法叫做月映万川

F.十七大胡锦涛谈中华文化用水作比喻的,奔腾不息、永不衰竭、从古至今 (2)天

①中国从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特点:

a.据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等的研究,我们同古希腊不同,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这个创造性的见解(建立了国家,家族没有散货任然保留,血缘关系保留,国家与家族结为一体,天子、诸侯、卿大夫有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政治上的权力与财产按照血缘、亲属关系进行分配),这种国家体制可以称为家国同体

b.明末清初黄宗羲“家天下”、“一家一姓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也” c.这种国家体制中,君权父权融为一体,君权是父权的引申和扩大;君主既是国家

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家长(从西周的宗法制度发展到秦始皇)

d.这种国家体制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伦理关系,即五伦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就成为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大发展的社会基础

②西周时期在意识形态上怎么看天(贵族子弟):敬天(祖先神、上帝),孔子的贡献:面对春秋末期的现实情况,要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内对社会进行改造,他没有否认血缘关系,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是血缘关系的亲情能够扩大,提出仁者爱人(爱家人推广爱天下之人,由差等到普遍);战国中期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明确反对使用暴力改变社会(霸道),主张用王道;早期儒家的思想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可以为大多数中国人接受,因而空自创立的儒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亲情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加以保持和发扬,一些陋习必须清除;海外的孔子学院,真正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而且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最具代表性,“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兵家(古代军事家)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 1、“天时、地利、人和”从《孙子兵法》中可以看到;兵家看问题很全面

2、孟子将这三者都重要,人和最重要;老子谈治国方略很深刻因为他熟读兵家著作,有人讲《老子》不是其在春秋末期自己写的,而是战国时期的韵文体,受兵家很大影响,海内外学者论述《老子》是一部兵书,用战争、战略、战术来比喻的很多 (二)老子在天人之学上的基本论点

1、《老子》一书用的最多的一个理念就是“道”字,共八十一章的书直接谈到“道”的有七十七章,“道”字出现七十四次,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世界的本原就是道 2、老子不用祖先神、上帝来解释世界,也不用金木水火土来说明世界,他用一来说明

世界,从多中求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系统、有创造性的、名副其实的哲学家 3、《老子》中论述“自”,道法自然、自是、自正、自化、自我、自胜、自知、自见等,“自”凸显了《老子》哲学的特色,认为世界由一到多是道本来的创造的表现 4、儒家从道家吸取了“自”,自强、自尊

5、老子谈“自”在四维之内:道、天、人、地四维同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6、域中(国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老子不否定人(老子认为人道显得自私、偏执、不公、追名逐利?)老子看来如果人道效法天道,人才能成为一大,“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丛道得到启发,“知常容,容乃公”做人知道包容之后才能成为域中一大,“公乃王,有大公”才能担当重任,“王乃天”才符合天道,“道乃久”符合自然天道,才能长久,“终身不待”终身没有危险 7、怎样才能包容:“上善若水”

(1)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都要根据这个原则来想问题、做事情、对待别人,他教导世人“居善地”做人要像水那样安于谦卑的地位,“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善仁”交朋友要像水那样相亲,“政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清廉,“事善能”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恰逢其时,做到恰到好处,“夫唯不争”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故无尤”才不会犯大的错误 (2)对为政者、统治者来讲

①“圣人无常心(没有固定的想法),以百姓之心为心”(民本思想)

②“善者,吾善之”讲得对的地方我要好好对待、吸取它,“而不善者,吾亦善之”言者无罪,动机是好的,伟大的胸怀,“得善”真正达到善“信者,吾信之”百姓中讲的可信服的话我听从它,“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这样圣人才能得到信任 ③“圣人在天下”圣人治理天下,要“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老百姓要心归于你,“圣

人皆孩之”圣人把老百姓都要当成纯洁、无邪的婴儿来看待(儒家仁政)

8、《老子》中没有像西方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偏执,他主张人与天地连为一体,都是由道自然而然产生的,因而人应当营造一个万物和谐而各有个性、充满生机的、协调的世界(今天所讲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三)荀子的天人相分、相合的理论

1、“天人合一”见于西汉时期儒学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者),《春秋繁路?深察名号》篇“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动也能感动天,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2、战国末期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和天命论一起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3、战国末期荀子曾经在齐国主持过稷下学宫,和百家之学的很多学者们接触过,思想开阔,学识丰富,因而能在当时提出首先把天和人区别开

4、天人之学纪念碑式的文章《天论》,(定义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自然有常规,不受人的意愿的支配,顺应天的法则,人们将从天那里取得生养的资源,若是违反将受到惩罚,所以荀子在其中反复论述人们应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有充分的生养之资,并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天就不能使人患病,遵循农业生产本身的法则来行动,天就不会使人遭到灾祸,可见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强调首先要“明于天人之分”要比较彻底的和天是祖先神、盲目崇拜、自己放弃农事要隔离开

5、天人相分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阐述了一个客观整真理:当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与自然相对的认识主体时,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有自觉性的、能够自觉进行劳动的人,而不是自然的奴隶

6、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文化及其理论的特色之一,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产生了天人之学,还产生了变易之学(探索世界万物变化的道理)、为人之学(人之所为人的道理)、会通之学(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胸怀)、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7、战国时期出国大夫屈原《天问》一直到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天对》,与柳宗元政治志向相同的刘禹锡《天论》上中下篇发挥天人相分的道理,而且和政治改革想联系

(四)北宋关学张载为天地立心评价

1、张载,1020-1077,河南开封人,后搬到凤翔(陕西)眉县横渠镇 2、北宋大谈“心性之学”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为天地立心”

①1914梁启超在清华学堂讲演,从《周易》中摘出两个命题:一个是解释《乾卦》,中心含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坤卦》大地特性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自然里得到的启示用在人身上再去看自然;佛教改造之后“觉”

②明代思想家江门学派陈白沙(陈献章)人一旦有觉便人大而物小,人高而物低,精神上养天地之正气,人立刻就振奋起来

③人和天地不要分开,人带着价值、道德等眼光去看天地,反过来从天地得到启发 (2)“为往圣继绝学”儒学不会中断

①印度传来的佛学在唐朝兴盛,韩愈给皇帝献书《谏迎佛骨表》维护儒家思想立场被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碰到原则问题不计个人利害而抓住大节不放;《原道》维护儒学

②北宋时张载融汇百家之学,精研《周易》,其出发点是易学

天人之学体现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的价值

四、中国古代天人之学于西方哲学不同

1、中国古代天人之学是农业社会长期延续的印记,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古代文学、史学更加离不开其滋养,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中国哲学的最高命题是天与人的关系,这和国家的形成、生产情况、来源不一样有关系

3、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

(1)古希腊哲学是从探寻自然开始,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对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一般都留下了一篇论自然的作品

(2)到巴曼尼德(公元前年514年左右出生)区分了感觉和理性、存在与非存在、本质和表象、真理和意见,由此希腊哲学的抽象思辨能力大大提升,这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命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点

(3)前5世纪开始西方出现了对自然哲学家进行批判的智者学派,他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有所反思,提出了价值和伦理的问题ethics,由此希腊哲学转向对人的探讨的阶段

(4)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提出了什么是人生意义

(5)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继承毕达哥拉斯和巴曼尼德等的抽象思维方法,用理念idea(陈康翻译为相)来统一主观和客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文化向认识论和理念论方面发展的方向

(6)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完成了最早的学科分类,形而上学

4、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虽然对星空和道德律表示了敬畏,却没有思考过二者之间是否存者着中华文化所理解的天人关系,因此康德哲学也不能称为天人之学 5、西方有识之士关注天与人相互关系的讨论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由于全球型生态环境危机,西方许多著名哲学家才开始注意中国古代天人之学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这个观点还不成熟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的朋友来了解中华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理想和设想,已成为我国学术、文化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准确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介绍具体的文化形态要困难得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西方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各有特色,都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通过对话与交流是中外文化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以维护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项繁重而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第三讲 中国史学宝库及其特色(上)+第四讲 中国史学宝库及其特色(下)方光华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芽

1、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设立专门的史官,传说仓颉造字,目的是记载历史 2、商代设立称为巫史的职官(主要职责是记载国家大事、观测天象,为政治生活提供指导)甲骨——商代史书的重要载体

3、西周时史官分工更细(专掌国家典章、起草政府诰命、保存各类政治文件);(历史意识)长期实践中,史官们摸索出一套记叙历史、保存文献的方法

4、西周金文,纪时顺序已经按照年、月、日、辰排列(西周青铜器史墙盘及其铭文) 5、《尚书》以金代金属档案柜为线索,记述了周公祈祷上帝保佑武王早日康复,像这

类首尾兼具的记事意识和写作技巧,为中国史学诞生提供了经验 (二)古代史学的正式开端

1、春秋时期,孔子删述鲁国史官所记述的历史,创作《春秋》,这是我国史学的正式开端

2、孔子归纳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损益的关系,而且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真正动力

3、史学开端的原因(孔子):

(1)对历史要有哲学的思考(历史发展中有什么规律性的问题) (2)记述历史事件应该体现出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

4、孔子删述鲁国史书时注意使用了史学手法来表述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 (三)古代史学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定型期:战国至两汉 (1)原因:

a.关于历史的观察更加深刻,出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关于历史的一种道德的历史观

(道德理性),道家关于历史的道德、观念(人和万物的道),两者有差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b.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历史著述:《春秋》及其注释《左传》(加事实与渲染)、《公

羊传》和《谷梁传》(手法),《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富有个性特色的集政治与史学为一体的作品,《世本》对历史统系、氏姓流变、器物发明、都邑变迁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西汉司马迁《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初年约三千年,有本纪、世家、列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东汉班固《汉书》从刘邦到王莽 c.体裁:纪传体已经相当成熟了

从西汉到他这个时期我们关于经学本质的了解是错误的)、《孔子改制考》(解决什么是真正的经学精神)

2、中国的学术一定要首先把主体意识暴露出来,学术就是阐述关于时代的理解的一种表现方式

(1)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实际上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学上的一个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我们有很大触动,加上这个时代和民族的危急关头,在20世纪初年,在学术中建提出一个革命就是首先历史学要革命

(2)梁启超《新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之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3、传统史学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1)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等著作中,猛烈抨击传统史学的价值观念和叙事方法;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新史学要“镕治哲理”,反映历史变化的规律,一时间关于新史学的构想此起彼伏

(2)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提出了新史学与古代史学明显的差异 a.要求对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关系进行新思考 b.要求从一君主为中心转变为以现代国民为本位

c.要求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体现出学学术自觉的特色(既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人们视野进一步开阔的结果,另一方面,它跟古代的历史学又有联系)

(3)20世纪20至40年代,围绕着新史学到底应该如何吸收西方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到底应该如何估价古代史学传统,产生分歧,三种典型的新史学派:

a.文化守成史学派(思想上并不保守,对西方有一定了解,主张历史学应有新形

态,积极地用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精神是中国新史学的根本):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西互相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情节)、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历史是要讲道义的,《柳如是别传》)等人比较注重古代史学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主张吸取西方学术方法以丰富和发展传统史学方法

b.自由主义史学派(中国历史学要向新形态发展,根本标准是科学和民主):胡适、

傅斯年等则比较注重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和逻辑方法,并主张在西方学术精神和方法的前提下重新估价古代史学传统

c.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中国历史肯定会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历史发展根本动力是经

济的,以经济形态为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运动):郭沫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是文明起源的三个特点)、侯外庐(家族、公有制和城乡之别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三个特点)等则主张吸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揭示历史演变的客观规则,挖掘历史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

他们对各自所提出的关于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各种设想进行实践,形成了中国新史学的繁荣局面,是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 四、中国史学的未来

(一)将从人类普遍历史的高度,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创造进行更高层次的哲学

反思

(二)它的理论和方法建设将会有更高的自觉,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结

合水平将会更加提高

(三)史学独立的社会批评意识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扬

第五讲 道家与中国文化(上)——自然:道家的根本理念 谢阳举 题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引言

1、英国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学者李约瑟:“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大树,如果要是没有道家,就等于这棵大树烂掉了根。”

2、《老子》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400多种版本;在中国的社会生活史上、文化史上儒家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在中国人的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方面道家是占主导的,中国人的心灵都弥漫着道家的气息

3、道家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一些特有的范畴和方法上,中国古代哲学的众多范畴、概念源出于道家,仅《老子》一书就创制有70多个哲学概念或范畴: 原始道家主要理念:“道”和“德”为纲领;老子提供的主要理念有:有无相生、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玄之又玄、慈爱、公正、俭朴、柔弱、尚雌、为无为、不自是、不自彰、素朴、致虚、清静、物极必反、大巧若拙、和光同尘、韬光养晦、长生久视等

(1)道家有些观念起源很早,有的源头是直接从我们文明社会的开端通过艺术形象留下来的:中国古代艺术对中国思想观念的产生起过很大作用,一开始是文字草创,观念还未形成主要通过艺术形象展现

a.鼎上的窃曲纹样,传说王朝更替时宝鼎要迁移作为王权的象征,周鼎落到秦国人手里,吕不韦看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物极必反) b.倕(尧舜时著名工匠):古代能工巧匠和伟大的发明家。周鼎上其图像是断其指,

喻意大巧若拙;反映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无欲复朴的精神

(2)这些概念具有普遍性、高度概括性:严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这些概念的实践性非常强,不自是、不自彰是我们伦理学的一个核心的自觉的精神,和光同尘、韬光养晦

(4)包括我们设身处地的生命的所谓的卫生的这些需要,保存和维护我们生命长生久视之道

4、庄子在老子之后有发明的理念举偶:逍遥、齐物、两行、心斋、坐忘、见独、适性、天机、天理、物化、卫生之经、无己、无名、无功、真人、至人、理国和治身统一、道通为一等

5、怎样创造文化?中国古人以“顺其自然”为指导原则(大禹治水),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明确地标榜这样强的“自然”化纲领的文明理想是独一无二的

6、“自然”是中国道家文化首屈一指的文化基因,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然”一语见于老子的《道德经》

7、老子是第一个将“自然”当做哲学概念使用的哲学家,标志着中华民族先人对自己生存模式的理性刻画,宣告中国文化中一种原理性思维和价值理念的诞生,也预示着中国文化走上了追求最佳态势、高度亲自然的发展道路 8、“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首要的关键词

9、王弼注《老子》“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词也”,我们需要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老子“自然”概念阐释的方法 (一)字面解释的辨析

1、今人“自然”语簇及其特点:非超自然的、自发的自然、自然的世界、事物、部分、现象、本性、属性、本质、秩序、规律、奥秘、形式、描述……将人和自然分开了,

将自然对象化了,并且把自然剖分开了加以讨论

2、与老子的“自然”有差异、有交叉,在整体上是趋异的、不可换元的

3、自然作为对一种状态的描述和界定,作为不加人工伪饰、不做人为的改变的这种状态和趋势 (二)老子的自然

1、《老子》中“自然”与下列概念的区别:自是、自正、自化、自伐、自均、自胜自宾、自富、自定、自矜、自知、自见、自爱、自贵、自朴、自生(自+动词)

2、然是一个状事的词,表示状态、趋势如何;从逻辑上看,这个然相当于如是、如此;自然=自如=自若

3、“自然”在老子语言中体现的是一个形而上学层面的普遍准则或终极性前提,自然界公式:A如A,蕴含了古代先人对事物存在的统一性和唯一性的一个认识,实际上是中国的语言和思维当中最后的一个本体的承诺 三、从有无关系看“自然”

1、历史上对老子思想最有名的概述出自《庄子·天下》篇,“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中有无的分析,有和无两者正是老子哲学思考的端点

2、“有无相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这对范畴是老子本人的哲学,也是他认为的认识世界的一道大门;老子看到事物和世界有其现存的一面,也有其转化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在过程、转化当中

3、本体论应该解决存在和变化的关系问题,然而通常的哲学家有所偏重,应为有无统一极易导致所谓存在和虚无的难题

4、老子独树一帜,存在的状态或者变化的趋势才是真正的实在;世界以及任何事物不是简单的、静止的“有”或“无”,任何事物都是两者统一,都由两者反对的因素、

约);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三)现实的人能够成为理想的人 1、两派差异

a.孔孟之道是理想主义,荀子是现实主义

b.孔孟是形而上的信念,荀子是形而下的经验的世界

c.孔孟强调先验的人性、反思性的断定,孔子“天生德于予”、孟子“人性善,固有,非外铄我”;荀子是经验的、变化历程式的一种观察

2、现实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想的人,是因为人能求善,人有善性

3、人的善性的来源,有先天(源于“天生”、“固有”)和后天(源于后天张载“变化气质”、王夫之“日生日成”)两说(孔孟认为人性善也需要后天休养;荀子对后天休养提出“化性起伪”

4、人性善实现,人成为理想的人,即成为圣人 三、儒学的世界价值

(一)儒学推动中国文化转型的两大贡献

1、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原因,“四书”作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2、生产发展方面,《易传》、《荀子》等的天人相分思想也起了必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求富强提供根本因素 (二)重视辩证思维

在信仰上,是人文的理性的信仰,是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道理;西方思想史占主导地位的是逻辑分析,分析哲学的传统;马克思辩证思维和中国思维传统不谋而合 1、天人合一,以人为重;天和人有内在的一致性,人后天休养还是要达到赞天地之

化的高度,这样一种世界观与马克思世界观(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一致 2、体用合一,而又落实于历史进程中

a.玄学开始体用范畴,佛教即体即用开始成熟,宋明理学完全引用 b.体=本体、用=现象,本体的呈现

c.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内外合一,而以内在修养为本 a.内=心性=体、外=行动=用 b.人生进步的过程

4、主客合一,而重视通过修养而挺立人的主体性 a.主体=本心、真我,客体=真我以及真我所面对的世界 b.陆王看来真我是良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上述四种思维形式,都服务于使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目的。它们也是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必由之路,是儒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儒家的逻辑学。 孔子概括为“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文化观,也用“无可无不可”、“无过无不及”、“一以贯之”、“中庸”等来表示,这种辩证思维逐渐落实为逐渐损益、积累的历史思维

第十讲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孔子:中国好老师 张茂泽 孔子开创的优秀教育传统

1、孔子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司马迁“圣人之圣人”, 孔子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也是好老师 2、创儒家学派,培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

3、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下学上达、学问广博精深、品行端正、德高望重。在教室修养的学问上、德行上,在学校的创办上,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艺术及其效果上都是很好的老师

4、孔子之前就有教育,官学,孔子办私学,让知识文化进入民间,文化普及重大意义

一、历史上第一好老师 1、有教无类 2、诲人不倦

3、因材施教(《论语》讲孝:孟懿子“无违”、孟武伯“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游“能养,至于犬马,不敬何以别乎?”、子夏“色难”,朱熹注解针对水平高低与自身不足)

二、历史上第一位大的教育家

1、创办私学,推动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 2、教学相长,成就非凡

3、将教育事业看成国家政治大事,主张政府的最重要职责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搞好教育人的工作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庶矣哉,富之,教之” a.官员为官必须要有德(综合修养),“学而优则仕”、德学识一体

b.治国理政要教化;齐景公问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尽到自

己的职责,是一个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

c.鲁国权臣季康子问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官员要起表率作用(孟子心服口服);儒家强调领导干部的品德(古人理解的德是人的本质内涵、

认识、能力等方面,《史记》中“德”包含生产的内涵);《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通过这个途径衡量治国者是否有德; 三、圣人老师,万世师表 (一)“至圣先师”

1、“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

a.《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自强不息的精神

2、“不怨天,不尤人”——人生积极乐观向上

a.环境与人双向作用,当我们的修养越来越高就可以改变环境 b.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荀子“穷则化民成俗” c.环境也包括人,“下学而上达” 3、“从容中道”——不走极端

a.从容:不勉而中、不学而闻、自然而然,中道:中庸 b.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辩证思维) (二)垂范后世

1、开创了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1)教学统一(学问为基础) (2)礼教(规范)和乐教(艺术)统一 (3)道教和政教统一

a.以道为教,人之所以为人的道

b.政治活动,传播道,实现正义,道教内容和政教的表现(没有道教做基础,政治

活动、权利就抽象)

c.内圣外王,人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统一

d.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有尊严的、有理想的、幸福的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产主义,人人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和觉悟不仅体现在个人实践活动中,而且体现为公平健全的社会制度,还体现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

e.孔子克己、孟子寡欲、宋明理学家灭人欲,老庄无欲,他们把欲望当做人性对立面的因素,古人对欲望的一致符合当时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f.现代(韩非子:设民所欲)调动欲望,马克思分析了恶从哪里来?一是生产力不够发达,而是社会制度不够健全,财产私人占有人性异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