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12-07 00: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保护: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护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杜能圈: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遗迹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肥力:指农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有“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规模经营:指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而不是两个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所获得的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是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生产潜力: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定的一个区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

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组织对序曲内全部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土地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做的安排

土地供给: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需求:所谓土地需求,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特定用途土地的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区位地租: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地租:是直接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经营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获得的超额利润 地价: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地租和利率的比值

1、土地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是什么关系?

答:确切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关系: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以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时,这些特性并不存在,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

3、简述2017年土地分类状况。

答:一级类别12个: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

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 72个二级类用地 讨论题:根据土地的特性于功能,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地更为合适?如何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答:如何开发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就是要是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破环生态环境

(2)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保证粮食安全 (3)在严格控制市区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方针和省市下达的建设用地目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坚持农用地占补平衡原则,根据占用耕地数量,充分发挥土地后备资源,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5)要加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采用实地定点监测的方式,定期对规划确定的各种发展方向和范围执行情况进行技术检测,有效防止和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用地布局的行为

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人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 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有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答:(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农业经济者素质的提高

1、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答:(1)家庭经营型:家庭经营型包括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等,它是通过合同 形式,接包其它农户转让的土地或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发包而形成的

特点: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核算,集体在产前、产中、

产后提供一定的服务

(2)合作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就是采用合作社的形式,通过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特点: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调配、划分

(3)企业经营型:企业经营型是指工商业资本、外国和我国港澳台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后形成的规模农业经营形式 特点: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农业经营

(4)规模经营型:指在保持分产承包、经济核算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环节的合作经营或集体的统一服务,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特点:根据提供统一服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产”等主要形式

2、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有哪些? 答:(1)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2)开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决定城市土地适度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居民的效用水平、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有以上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1、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基本内容?

答: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内容: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作物的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2)人口承载潜力: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营养水平、食物总需求量、土地的供给量和人口需求量的匹配,对策

2、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

答: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行政范围内开垦增加的耕地总量不少于减少的耕地总量,从而使耕地总量保持稳定 内容:(1)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 (2)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要有长远性

(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安排,每10~15年各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