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期末考试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29 16: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是现代人民生活中仍然保留着的那些过时代中所产生的现象,它们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上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2、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 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3、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级进行划分。博厄斯主张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价。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是,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4、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坛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补充: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人类了解到人类与兽类之间有很大差异后,他们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生人。但图腾祖先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产生了图腾保护神的观念。 禁止同氏族成员结婚;禁杀图腾物。这是最重要的两种禁忌。

5、族群:(ethnic group) ,在人类学中是最早用来指归属于同一个社会,拥有相同的文化,尤其是共同的语言(并且文化与语言在传承过程中未发生改变)的人类群体。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段、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体或少数民族族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

6、禁忌:禁忌是一种忌讳,是人为避免、禁止出现的人,或者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事物,目的在于消灾弭。禁忌也称忌讳,即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多属封建迷信、愚味无知的表现,但其中也有些合理的因素,如礼仪禁忌。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上、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

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

7、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社会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有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8、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同时,其组织原则和伦常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典范。

10、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结合地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11、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

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1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13、通过仪礼:范热纳:“从一个群体过度到另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状态,都被看作存在之天经地义的事情,由此人的一生变成了一连串有着相似终点和起点的阶段所组成:出生、结婚、职业的专门化、死亡,这些事件中的每一个都有庆典,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个人离开一种确定的位置而转入另一种同样确定的位置。”

14、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民间竞技是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众多的群众生活文化,它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项内容。 15、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民间文学研究派别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于芬兰,以卡伦与阿尔耐为代表。科隆父子:他们的研究是要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留不的地理范围。

16、“熟语”: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借词,原指培司中有回定网组的总和;也指研究固定词组的一门学科,即所谓“熟语学”。20 世纪上半期,熟语学兴起于苏联。在中国,关于“熟语”的特点、源流和运用的各种研究,也已开展半个多世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学者逐步在崭新的基点上,对于“熟语”的概念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熟语当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有时甚至还可广而言之,泛指“常用的话语”。

简答题

1、“民俗”有什么特征 一、民俗集体性

(1)民俗的生产是集体的创造,或由个人创造而经集体响应。 (2)民俗拥有者、行使者是某一特定群体,而非固定个体。

(3)民俗事象在时间、空间、心理结构三个维度上需要集体的容纳度,形成集体认同的三维结构。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1)“传承性”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

(2)“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稳定性”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 (2)“变异性”自发或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

(1)也叫模式性,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 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2)缺少个性: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 (3)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4)中国民间故事:灰姑娘型(后娘型)、狼外婆型、地主长工型、田螺姑娘型等。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规范性 :民俗文化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这种模式和规则对于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1)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尊老爱幼习俗);

(3)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农业生产习俗。) (4)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求神拜佛习俗)。

2、举例说明民俗有什么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

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馥郁的花园。”

3、民俗事象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4、民俗的教育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民俗事象,特别故事,仪式,禁忌,信仰等内容,无不表达出两个教育功能,道德伦理教育与生产生活技能的教育。 (2)在实现途径上,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言传与身教,在研究中,对后者的研究较为不足。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5、精神与信仰民俗有哪些内容? (1)巫术及其民俗

原始人认为世界充满不可知的力量。更多质赖和祈术自然,原始人思维方式以有觉为主,感性地认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和某种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敬畏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又我是企国利用它,于是产生了巫。巫术按施行形式可分:祈术、比拟巫术,如摸钉术子:接触、 驱赶巫术,如发撒药查:诅咒、灵符巫术,如驱孤治病占卜、禁忌巫术,如采参禁语 (2)宗教、信仰民俗

宗教主要指现代人为宗教,数树以“民俗宗教”区别民用信仰 与现代宗教的概念,是表示民间信仰时间上可无限延伸而不是原的。 (3)民间禁忌、

禁忌这一名称、来自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达人的土语,大意指某种物件不可触及。另外作为特殊的民俗事象,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否则便是亵读行为,违犯禁忌会招致不幸,反之,则能得到护佑,一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适、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搭触。违犯禁忌会报致不幸。 6、列举5种常用型熟语,并举例。 一、俗语:

(1)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短语。

(2)特点:没有完整意思;不成句的定型短语;风格上通俗易懂

(3)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如“半斤八两”“土里土气”、“二百五”、“背黑锅”“张家长,李家短”“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

(4)俗语的“俗”这个语素,既有“通俗”之义,又具“习俗”内涵。其习俗内涵,或涉民俗心理,如“打

肿脸充胖子”、“刀钝怪肉老”;或涉民俗惯制,如“换汤不换药”、“哪头炕热往哪头钻”。它“俗”字当头,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民俗;它浩如烟海,渗透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它是民俗语言第一大类。 二、谚语:

(1)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2)根据谚语的内容,可将它分为三大类。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深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人”,“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三、歇后语:

(1)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第一类,谐音类。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第二类,比喻类。例: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第三类,故事类。例: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四、称谓语

A、亲属称谓:分为父系、母系、姻系

B、人名称谓。民间的人名称谓有三种形式:小名、大名、绰号。现

(1)小名:又叫乳名,是成年以前所用的非正式名称,成年后一般不再使用,但也有在长辈和同辈的口语中沿用的现象。取名常以贱、丑为原则,如“狗子”“狗剩”“铁蛋”“二呆”等,如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 。

(2)大名:又叫学名,是人在社会上使用的正式名称,以前上学时起大名,现在为了上户口,生下来就要起名。传统的大名还必须体现自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同一宗族的相同辈分的人使用同一字。如:宝字辈:侯宝林、常宝华;德字辈:郭德纲、徐徳亮

(3)绰号:又叫外号、诨名,指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是中国传统社交的一俗。有美称,如“大眼妹妹” 、“黑珍珠”、“包青天”、 “小巨人”、“飞人”,也有恶称如“秃子”“麻子”“二胖”等。 五、流行语

(1)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趋新性。

(2)流行语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 流行语中有词短语,也有熟山”、“套础”、“大款”“土得掉渣儿”等。语化的句子。

(3)以北京话里表示赞赏的流行语为例:

20世纪40年代流行“帅”、“棒”,五六十年代流行“份儿”,七八十年代流行“盖了帽了”、“没治了”,90年代又流行“潮”、“野”、“够派”、“真火”“爽”。

7、列举民俗信仰的对象及其信仰事象。 一、灵魂

起初认为灵魂都归故乡,由祖先管理,后来又认为是泰山神管理。佛教兴起后,阎王是阴间的主宰,号称“幽冥之王”。 二、自然神

(1)天体类:天神、日神、月神、星神2、自然现象类 (2)无生物类(山神、土地、水神、海神、石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