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年初中语文云南初一中考真卷精品试卷【8】含答案考点及

更新时间:2023-04-14 16: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初中语文云南初一中考真卷精品试卷【8】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取诀( jué )匿笑(nì)憔悴(qiáo cuì)菡萏(hàn dàn)

B.绽开(zhàn)褪色(sè)尴尬(gān gà)威慑(shè)

C.屏息(bǐng)嘈杂(cáo)酝酿(yùn niàng)一字不露(lòu)

D.贮蓄(zhù)偌大(ruò)滑稽(huájī)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A项中“取诀”应为“取决”, B项中“褪色(sè)”应为“褪色(shǎi)”C项中“一

字不露”应为“一字不漏”。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注意字形,拿不准的字要

查字典。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失之患(忧虑)擎天撼地(举起)

B.繁弦急管(弦乐器)获益匪浅(非、不)

C.见贤思齐(看齐)山岛竦峙(挺立)

D.不亦说乎(愉快)举世无双(举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举世无双”中“举”的意思是“全”。

考点:字意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字意的理解,解题时要多联系平时的积累,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理解。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周易》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种人文精神。

②作为中华民族的宝典,《周易》的思维术非常丰富。

③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思维、通变思维、“一致百虑”思维和忧患思维。

④《周易》是中国经学元典“六经”之一,并被《汉书·艺文志》推为群经之首。

⑤这种忧患情结,深深植根于对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①⑤ C.③①②⑤④ D.④①②⑤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周易》——思维术——包括四方面——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植根于何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这幅画卖多少钱?老先生。”那人着急地问道。

B.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C.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标准,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D.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勇敢拼搏的勇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A项“问号”改为“逗号”,第一个“句号”改为“问号”;B 项应该把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C项最后的“句号”应该放到引号外面。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

A.面对濒于死亡的生命,我岂能无动于衷,因为它们毕竟是鲜活的生命啊!

B.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C.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D.旁边的那匹野马微微昂着头,表现出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又与它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C项中“巧夺天工”的意思为“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光明的新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

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

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它们,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

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

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

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

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荫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拉手

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健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

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我的眼前,只有丁东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

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

中响起来……

6.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说文题“光明的心曲”的含义。(2分)

7.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眼睛”还是“歌声”?为什么?(2分)

8.在作者的笔下,盲姑娘的形象美在哪里?(3分)

9.文中写母亲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试举例说明。(4分)

11.文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什么色调?试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案】

6.指的是盲姑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光明与希望的热恋、向往和追求。(注意以从实与虚的角

度进行揣摩)

【点评】标题往往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

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表面含义往往和主要内容相关,深层含义则和主题相关。

7.是歌声,因为作者是在用歌声来表现小姑娘的心灵,表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从文

题及全文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

8.盲姑娘的美,美在歌声,美在姿态,美在服饰,美在她心灵的向往,美在她乐观向上的精

神面貌。(也要注意以从实与虚的角度进行揣摩)

9.写母亲有很重要的衬托作用,它表现出母亲的爱是小姑娘“光明的心曲”的基础。

10.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赞美的、祝颂的情感,如“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

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等语句就充分地表达出这种情感。(只要言之成理,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与此相近的答案)

11.文中的景物描写都用的是暖色调,都是写亮色,如“傍晚,最后一抹斜阳……”,“也是在一

个晚霞似火的黄昏”等,这样写是为表现人物的心灵服务的。

【解析】

试题分析:

6.“光明的新曲”表面义指姑娘的歌声,实际上是指她对光明与希望的热恋、向往和追求。是

本文主旨所在。

7.线索一般和文题与内容相关。文章题目“光明的新曲”是指歌声而非眼睛,文章内容重

点写的也是歌声。

8.盲姑娘的形象美”既指外在美,又指心灵之美。注意文中关键语句,从中寻找答案。

9.本文的主人公是小姑娘,写母亲是为了借母亲的爱衬托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0.要把握文中议论抒情的关键语句,在这些语句中抓关键词,看作者的情感取向,喜怒哀乐,赞美或批评等。

11.提示:如流、洒、震颤、燃烧、弥漫等,又如文中的几个“闪”字、几个“飘”字。要结合语

境品析。提示:可从层次、情感、虚实、修辞、字词运用、句子含义、段的表达作用等角度

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考点:品味文题的含义,考查文章线索,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主题

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点评:通常作为文章线索可以:(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事件为线(4)以情感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题目为线(7)明暗两线,我们要结合文章标题及文章内

容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细心读文,理清关键内容语句,选取有

用信息,并简明概括。熟悉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能正确识别,

并能结合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往往起着表达作者情感,点

明主题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这类句子中品味作者所表现的感情。了解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根据文章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日:“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

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

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

饰诈:掩饰,欺诈。

1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

15.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

【答案】

12.(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3.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即可。2分)

14.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分)

15.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

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2.(1)“地方”的古义为“土地方圆”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2)“蔽”在此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受蒙蔽”。

13.“面”是“当面”的意思,“刺”是“指责”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除了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5c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