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5年书单·非虚构类

更新时间:2023-09-18 16:22: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2015年书单·非虚构类

作者:南方周末编辑部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陈嘉映、陈家琪、陈仲丹、赵勇、黄骏、邵燕祥、黄波。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从7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写起,写到我们这个世纪,还写了几行对未来的预想,中文不过400页,利用了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好多领域的知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人类历史,作者有他自己的见解,例如,“历史从无正义”,你也许不同意或不愿同意吧,但读读书里的内容,对这类让人不快的结论会多一点儿理解。我自己最受益的是第一部分史前史的部分,这方面的新研究最多,作者替我们做了一番搜集梳理,省了我们自己很多气力。

《亦摇亦点头》,刀尔登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这是本写读书的书。我们都读书,读到别人读书的经验感想,常生会心一笑。刀尔登的议论聪明但不卖弄,视角独特但不刁钻。他不只是读了书发议论,不少篇什在讨论我们常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读古书?(古书在语言实验上相当成功,古书有助于我们建立历史感等等)通俗小说和文学小说的区别何在?(通俗小说的特点之一是总想取悦读者)一个人喜欢的书若与“公认”的名单不一致,是该感到不安还是该庆祝自己的特立独行?(作者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权威”,不是要服从权威,而是对社会淘汰莠见功能的一种信任)当然,《亦摇亦点头》远不是读书百问的答题,恰好相反,作者信笔由心,一路让读者点头称是,当然,难免也有摇头的时候。

《英雄》,[美]保罗·约翰逊著,张薇薇译,中信出版社,2014 历史兴亡,浪淘尽,多少英雄?历史学家约翰逊挑出了这么十几个,虽然多是我们已经了解的,但被他寥寥几笔就写得这么绘声绘色,还是让人爱读。约翰逊的书的确好看,难怪畅销,据说,这一本尤其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其他的书也值得推荐,读过的有《知识分 子》《文艺复兴三百年》《丘吉尔》。《创作大师》还没读,也准备读。

《论施特劳斯》,陈建洪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列奥·施特劳斯在国内热了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我这个井底之蛙此前还没读到综述其思想的书。书很小,小开本,130页,但内容挺厚。陈建洪专研施特劳斯有年,下笔有相当把握。在大多篇幅,作者

联系古今重要政治思想家如柏拉图、霍布斯、施米特等绍述施特劳斯的思想,涉及政治哲学中的不少基本问题,隐隐也透出作者本人的取舍。施特劳斯在深处思考,表述难免曲折复杂,常引发迥异的解读,陈建洪的解读也包括对国内外他人某些解读的批驳,这些批驳,用作者自己一处的话说,“深入理路、平心静气”,这也是眼下学术争论中不多见的。

黄骏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篇》,姜鸣著,北京三联,2015

作者姜鸣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攻晚清军事史,尽管日后转换人生航向,离开了学界,但对晚清史的兴趣与热情未有消退。继几年前出版了《天公不语对孤棋》后,作者现今又以晚清历史人物为探讨对象,出版了一部姊妹篇的历史随笔《秋风宝剑孤臣泪》。

本书书名既源于李鸿章临终之言“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李鸿章自然也就是作者叙述的重点。书中收录了五篇关于李氏的专论文章,占到全书近四分之一篇 幅。李鸿章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欲以个人之力挽救清廷,然而时也,运也,终究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对于这位晚清史的极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姜鸣报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体谅他在一片狭窄空间内苦苦支撑的不易。当然,作者也未因同理心而失去评断的客观性,对李鸿章在“中俄密约”轻率盲信的行为,作者也借黄遵宪之诗提出了批评,即所谓“老来失计亲豺虎”。

本书的表现形态虽是历史随笔,可作者在书中皆标注有文献出处,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史料的谙熟与理解深度,以及写作时的严谨态度,所以,本书亦可视为一部关于晚清政局与人物的论文集,加之作者文笔优美流畅,感情常浓缩于笔端,值得对晚清史有兴趣者反复阅读。

陈家琪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中国文明的本质》,陈宣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这是一套“巨大的书”,有六卷之多,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卷一和卷二两册。作者陈宣良,旅居国外近三十年,尽管不得不为谋生而奔忙操劳,但也无日不在思考着中国文明与人类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间的异同。对陈宣良来说,他的理想就是要把张光直先生在 《连续与破裂: 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 中的 “连续” 与 “破裂” 这两个概念说清楚。在中国受到西方哲学的训练, 在西方的长期生活中再回望中国, 他依然以哲学的方式看待历史, 但却又是以政治学、 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于是就有了 “全责组织结构下的公共权力” 这一概念。

当我们无法为 “全责组织” 和 “公共权力” 寻找到其起源上的任何合法性依据时, 它也就更凸显出了其政治上的意义。所以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上早熟的国家, 也就有了弗朗西斯·福山近来所反复谈到的一个国家在 “国家能力”上的强盛与衰亡。就此而论, 要认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陈宣良的这套书应该是案头必要的参考书籍。

《无法说再见》, 张红军著, 重庆出版社, 2015

当我们正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都转向伊斯兰教时,我向大家推荐张红军的这本既包含人生的 “脚步”, 也聚焦于自己的 “目光” 所及的散文集。张红军的父亲1955年到了克拉玛依, 打开了那里的第一口油井; 张红军是1958年从老家河南扶沟县一个叫董村的地方来到了克拉玛依。他比我小两三岁, 在克拉玛依从小学三年级上到高一, 然后就是 “文化大革命”, 就是下乡插队, 就是招工, 成了一名我们在那个时代梦寐以求的勘探队员, 在两年时间 (1970和1971) 里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然后, 然后嘛, 他就成了一名诗人, 成了一位作家, 成了电影 《魔鬼城之魂》 的编剧, 成了 《油城文艺》 的编辑。那是1978年, 他29岁了; 编辑部就他一个人, 办公费是每月五角钱。

再后来, 当我在克拉玛依见到他时, 他已多次获奖,是一级编剧, 在文联就职, 正在办理退休的各项手续。读他的这本书, 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那个时候的汉人与当地人在婚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微妙关系,感受到创业中的艰辛与性压抑下的发泄。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邵燕祥 作家

《革命寻思录》, 林贤治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 林贤治先生的这部书, 好学深思, 以充足的史料、 政治学理论、 思想家论著为基础, 经过个人的感悟和发挥, 融成这一部眼光宏放的30万言长篇。绝不枯燥,不仅因为他有理有据的探讨, 更

因为它回答的恰是我辈读者心中的问题,且因他不故作高深,而以叙事性、 论辩性和诗性之笔写成随笔式篇章。它不同于高头讲章的说教, 读来亲切, 引人入胜。

林贤治主要根据近现代史上英国、 美国、 法国和俄国的四次革命为例, 探讨了革命的成因, 革命过程中暴力机制的复杂性, 革命的领导层, 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角色,以及革命与革命建立的新政权等问题, 令人茅塞顿开, 或至少 “明白了一点点”。

虽然, 林贤治的这本大书, 同样可以说是 “纸上得来”的书生之见, 但他在 “革命” 这一主题下执著的认真的“寻思”,证明了不能简单地把 “告别革命”归之为伪命题,它毕竟提醒我们, 在实际生活中, 革命这个历史上沾带着光环和血迹的字眼, 仍然葆有鲜活的性质和醒目的色彩。

《鲁迅的人际关系: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 朱正著, 中华书局,2015

朱正从年轻时写 《鲁迅传略》 开始研究鲁迅,已达六十年,不断有进益,有修正, 可以说逐步深入。其间,避不开鲁迅的人际关系;鲁迅正是在这个“场”中,在与这些或同道、或论敌的不同对象应对交往中,演出了言行事迹确定的形象,形成或说发展了独具魅力的性格。鲁迅的人际关系,不但反映了他那个时代, 甚至暗藏着历史的密码。

在这个题目下, 朱正写过多篇文章, 也曾结集。现在这一最新版本, 增加了根据新出现的材料补写的鲁迅与宋庆龄、与林语堂、

与胡适的关系诸章。这样,全书两大部分 “与文化界教育界人士交往”“与政界军界人士交往”各章涉及的共28家。

此中独缺胡风一章, 引起我这读者一些题外的浮想。胡风在1950年代沦为所谓反革命小集团的为首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写过 《有个集团又何妨》; 近来年轻朋友以微信建立 “朋友圈”, 成千上万, 我憬然而悟: 这不都是小集团吗?

再看此书附录之一,“对鲁迅友人在后来特定年代的一些遭遇做了追踪”, 列名者 49 人。他们作为鲁迅的“朋友圈” 中人, 也许相应可成为虚拟的鲁迅 “小集团(或集团)” 成员的候选人。这不是玩笑!尽管这些人在历次运动中所获指控之罪, 大多发生在鲁迅身后, 但看看他们的履历, 他们的教养, 他们身上或有的传统士人风节与受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 那些与鲁迅的性格和精神相通的因素, 似也不难成为特定时代的致祸之由吧。

陈仲丹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晚明大变局》,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5

樊先生自称 “30” 后, 已到 “逾七”、“奔八”的年纪, 但著述的劲头却丝毫不减。没有了先前课题任务的拘牵, 读书写作全凭兴趣, 率性而为, 这样写出的书就更有了生机。此书有新视角, 提出晚明时的中国已卷入全球贸易的网络, 海禁政策松弛, 江南市镇繁荣, 文人结社成风, 这一切都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中显现。该书主要从经济和思想文化两方面切入, 认为晚明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让人感喟的是, 这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却全不见头巾冬烘气, 无枯燥乏味之态, 可读性很强。樊先生称不喜把历史书写得面目可憎, 希望能兼顾 “提高” 和 “普及”。此书显然合乎这一标准。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这是本有点来头的公共史学或曰大众史学著作, 预设的读者是非专业的普罗众生。作者兼备良好的史学和文学素养, 出身国际知名学府, 又有显赫的家世背景, 家族与耶路撒冷关系密切, 还有对传媒运用的丰富经验,这就有了使之成为畅销书的先决条件。果然写就后声名远播, 获奖多多,并得到克林顿、 基辛格等名人好评。这实际是本通过介绍人物透射 “圣城”历史的书, 以几个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 通过各种各样人的活动, 无论是士兵和先知、 诗人和国王, 还是农民和音乐家, 以人论世, 叙述往事。耶路撒冷在中世纪曾被当做世界的中心, 现在依然是被关注的热点。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 》,徐贲著,东方出版社,2015 在我的印象中, 徐贲是揪住犬儒不放的学者, 也是把现代犬儒主义阐发得非常通透的思想者。本书中的各篇文章用犬儒主义视角解读当下中国, 指出了现代犬儒主义的不同面向, 常常以小见大, 发人深省。在他看来, 犬儒式生活便是 “利用私欲、 酬劳顺从、 犒赏沉默、 鼓励逃避。在这个新的社会契约中, 共识代替了强制, 合作消弭了批判, 理解瓦解了反抗, 玩世玩完了异见。这种思考就振

聋发聩。读此书, 可使人检点自己, 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了犬儒主义的同谋。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王小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为一个大众文化的研究者, 我读此书并非把它作为闲书, 而是把它看作进入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现场的一个个入口。邓丽君、 崔健、 王朔、 贾樟柯、汪峰、 明星、 粉丝??他们差不多都是大众文化的生产者, 但为什么又让作者生发出 “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 的感慨呢?书前的序言值得一读。那里不仅有作者近距离观察大众文化现状之后的一些思考, 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如下断言:“如果阿多诺还健在, 他那套过时的、 后来常被大众文化研究者诟病的理论, 几乎是他在上世纪40年代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伟大预言。” 曾几何时,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已被中国学界当作 “过气” 的话语

集体抛弃了。这时候, 听听这位资深主笔的说法, 可以给我们醒醒脑。

《旧梦与远山》,童庆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此书是童庆炳老师的散文集, 也是他人生重要节点或日常琐事的珍贵记录: 故乡的山水, 柴路弯弯, 祖母的手, 地拉那 “偷书”, 潮白河放龟, 上课的感觉, 王蒙印象, 钟敬文的手杖??这些文字组合到一起, 便构成了一个学者的生命之旅。在人们的 “套板反应” 中, 搞理论的学者似乎个个都像康德那样按时散步, 刻板得一塌糊涂, 但童老师却并非如此。他直率、 纯真,讲生活情

趣, 懂情理并重。唯其如此, 他才深得散文写作的精髓:朴实, 自然, 真切, 透明, 在直抒胸臆中展示性情, 在情景交融中澄怀味象。读他的散文, 我们能闻到久违的泥土气息, 顿时明白了何谓道法自然, 何谓返朴归真。什么是学者的人间情怀呢?这就是。

黄波 南方都市报编辑

《袁家有故事: 袁世凯后裔记忆拼图》,张永久著,中华书局,2015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 也是一本悲悯之作。读这本书, 容易让人想起国亚的那本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国亚说:“我所要讲述的故事, 是我们这个典型而普通中国家族的故事。我们这个家族的遭遇, 也是一个半世纪以来风云激荡、 变化无常的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其实袁家的故事何尝不是一个典型而普通中国家族的故事?假若说有什么区别, 那就是由于 “袁世凯” 这个无法摆脱的烙印, 袁家遂成为一个欲做普通人而不能得的群体。国亚家族的故事, 袁家的故事, 还有赵钱孙李家的故事, 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一个中心线索就是不论你是否远离政治,但政治却一定会笼罩你。

《纪事录笺证》,(明)俞本撰,李新峰笺证,中华书局,2015年

历代各朝皆有皇帝实录, 但这个 “实” 字的含金量如何却颇费踌躇。若果欲求实, 想知道 “英明神武” 的另一面, 非用心辨正不可。但辨正无法托诸空言, 必须立足于掌握各种史料的基础之

上。针对明太祖实录的辨正,作为亲历元末战乱和明初拓边长达数十年的老兵, 俞本晚年所撰的 《纪事录》 的价值向来为人重视。此书不是 《纪事录》 的第一个整理本, 但笺释之功不浅, 不仅几乎将明初相关史料一网打尽, 于众说纷纭处亦能断以己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王崇武先生取无名氏 《明本纪》 与 《太祖实录》 逐条对勘, 又采择他书注其本末, 勒成 《明本纪校注》 一书, 其结论是 《明本纪》“就史料价值言, 远胜于今本 《实录》”, 学界誉为杰作。此书能否继武 《明本纪校注》 姑置不论, 但史学求真的魅力同样显露无遗。

《秩序的沦陷:抗战时期的江南五城》,[加]卜正民著,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

二战期间, 多个国家都曾经被敌国所占据, 成为 “沦陷区”。对沦陷区的研究成为战后欧洲史学的一大热门, 与之相较, 中国的抗战史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研究焦点却一直集中于 “国统区” 和 “解放区”, 而为日军占领的沦陷区则成了抗战研究的边缘。汉学家卜正民的这本著作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它关注的正是一个过去被国人有意无意忽略的灰色地带。需要指出的是, 这并不是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抗战沦陷区的第一次努力, 在 《灰色上海 (1937-1945)》(中文版由三联书店2012年推出) 一书中,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傅葆石将当年上海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概括为三种: 隐退、 反抗与合作。与傅著相比, 卜著更关注小人物, 如果说在知识分子那里,“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 是一个无法躲避的自我拷问, 那么

身陷沦陷区对无数升斗小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相较之下, 阅读卜著对人性和战时社会的复杂都更能增进同情与理解。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史航、范世涛、熊卫民、何怀宏、景凯旋、尹传红、李银河、王晓渔。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史航 著名编剧

《皮五辣子》, 杨明坤口述, 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一向崇拜扬州评话, 远超各路评弹评书。无他, 只因细节丰盈,堪称人情世故之盛宴,比如康重华之三国, 王少堂之水浒, 又比如 《皮五辣子》。本书是扬州落魄文人浦琳浦天玉的自传, 他就是这么混一辈子的!皮五, 就是浦字的反切。龚午亭是浦琳的第四代传人,余又春是龚午亭的第四代传人。想想真神往!《扬州画舫录》 第九卷 《小秦淮录》 证实, 皮五辣子很多行乞成亲赌博兴家的事情, 都是浦琳自己的人生。他内侄是评话艺人, 他由此决定写这评话。

我最早读汪曾祺短篇小说 《皮凤山楦房子》, 知皮五辣子其人, 然后读余又春口述整理的扬州评话 《皮五辣子》, 此后还有郭德纲单口相声 《皮凤山招亲》,均感满足,如今余又春传人杨明坤口述本出世, 30字增为120万字,夫复何求?

《风月好谈》,止庵著,商务印书馆, 2015

止庵是个读书人, 读书选择很慎重,著书,自然就更慎重。他说——“常想这个问题: 现在网上可以轻易查到的东西, 没有必要白费力气地写成文章,应该写得更少才是。不免时时以此自警。” 那么这本新书, 在我看来有两重不可取代性。第一, 有些文章根本没有在网络上发表, 想看, 你真的只能买书。第二, 他的文章, 总有前人未道之言, 或者前人马虎眼被他现场戳穿。所以, 我认为这本书也可以算是止庵的打脸示范书。

真的,该书毒辣指数, 似超往常。只看前两篇文章, 抡圆了打嘴巴, 至少有周海婴王元化丰子恺三位受害者可以报警了。而且他就是静静抄书对证, 呈现对方破绽,以此方法行凶。风月啊风月, 落到他笔下,真真是月黑打脸夜, 风高吐槽天。

“忆昔风前月下饮, 座中多是文青。白眼望天俱无声。盗版影碟里,拉片到天明。二十年来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闲倚当当秀签名。古今多少事, 止老只三哼。”袭宋人陈与义词意, 平仄已亏, 谨为止庵兄贺, 并作为推荐的佐证。

景凯旋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德]弗兰克·巴约尔著,陆大鹏译,译林出版社,2015

此书以大量史实表明, 极权制度是最能滋生腐败的温床。纳粹是以反魏玛共和国的腐败而获得民众支持的, 但其上台后的腐败程度却远超过魏玛共和国。这是因为,纳粹政权实质上是一种 “将世界观的信仰与不受任何限制的行为方式结合了起来” 的一个利益集团, 按照作者的说法,纳粹体制是一种 “政治上的恩主—门客结构”, 因此 “提携党羽、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和制度化的官官相护成了纳粹运动的政治经济基础”。这种情况下, 粹政权的腐败不仅范围极广,而且是自上而下的腐败, 这成为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见, 纳粹政权的腐败与反腐都是出于人治, 而非法治。有组织的任人唯亲是这个体制的基本特征, 因而不可能制度化地反腐。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 顾爱彬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

此书认为, 现代存在着 “两种现代性”。一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现代性, 一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文知识分子的审美现代性。二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贯穿于现代西方的人文领域。拥护社会现代性的人崇尚民主法治、 责任政府、 开放社会和政治多元/高度尊重契约精神、 个人权益和市场竞争, 而提倡审美现代性的人则以文学知识分子为主, 激烈地反对私有经济的实质不平等和非正义, 反对资本主义的形式民主和科层制, 反对资产阶级的工具理性、 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以及物欲社会中人的异化、原子化和

非人化的倾向。此书讨论的是审美现代性, 包括现代主义、 先锋派、 颓废主义、 后现代主义和刻奇 (kitsch, 或译媚俗)。问题在于, 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实际上又是

同出一源, 它所依靠的正是社会现代性提供的人文环境与观念。因此,此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是不可化解的, 但未必是消极的。无论我们对此抱着何种态度,是崇拜审美现代性, 还是追求社会现代性, 这种冲突都在不断丰富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范世涛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革命造反年代》,李逊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

这部1600多页的两卷本大书将地方史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一部杰作。作者李逊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命研究1966-1976年间上海工人运动史, 从而有机会阅读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从那时到现在, 作者又足足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著作。在此期间, 作者虽然发表过 《大崩溃》和 《无产阶级的力量》(与裴宜理合作),但毋宁只是 《革命造反年代》 的先期准备。作者确实也在书后申明, 如果《革命造反年代》 内容与前面的书有出入,“以本书为准”。

《革命造反年代》 叙事生动, 文笔流畅, 绝没有学院派著作常见的诘屈聱牙、 故弄玄虚弊病, 读起来令人愉快。同时作者严守学术规范, 恰当地使用了口述资料、档案、 小报、 传单和回忆录等各种类型的史料, 陈述的历史过程细节丰富, 历史事实扎实可靠。书末的四个附录极见功力, 是作者经年累月苦心经营的成果。这部

著作虽然篇幅浩荡, 但并没有涵盖坊间流传的与上海有关的所有著名事件。这其实是一个优点: 因为作者在书中始终保持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态度, 在所知不深也未必可靠的情况下宁愿选择可贵的沉默。

《民主的历史》,许良英、王来棣著,法律出版社,2015 许良英、 王来棣夫妇晚年付出极大的努力对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的历史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 系统地清理和反思20世纪国内流行的谬误观念。《民主的历史》 一书就是这种反思和清理的成果。书中关于现代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主要区别的讨论格外重要, 实际上也指出了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的要领所在。书中关于民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 “以俄为师” 变异的讨论尚未最后完成, 但幸运的是, 已经完成的部分要点已经明确。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那些构思独特、 寓意深刻的科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都有精妙的科学理论作为其思想资源。然而, 一般的影评文章通常都发掘不出这些潜藏的珍宝。好在, 一位正规学理工科出身、 误打误撞成为科幻电影“发烧友” 兼科幻研究专家的著名学者江晓原, 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并不失时机拓展了自己的一个新的思考领域——揭示科幻电影背后之科学思想与人文价值, 而后者最可贵之处在于反思科学。作者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于对科幻作品的分析, 开

创了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 并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文本风貌和思想内涵。

《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 ,约翰格里宾著, 陈志辉、 吴燕译, 上海科教出版社,2014年12月

读一本科学史著作, 能够收获阅读侦探小说破解谜案式的快感吗?翻翻格里宾写的 《科学简史》 吧, 这本书确实很好看也很有趣, 其篇章结构和叙事方式迥异于一般的科学史读物。它采用人物传记的方法进路, 去写科学的历史, 记述关键性事件, 探讨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渊源, 进而揭示出一个科学进展如何导致了另一个科学进展的形成。

这样的视角呈现, 既牢牢把握住了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的主线, 又避免了流水账式或蜻蜓点水式描述的弊端, 堪称一部关联甚广的 “科学大纲” 式的作品, 一部有血有肉、涉笔成趣的科学史。

《硅谷启示录》 ,甘本祓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

甘本祓身兼微波技术专家和科普作家双重身份,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闻名遐迩, 著有 《生活在电波之

中》《茫茫宇宙觅知音》 等多部科普畅销书。后来他赴美国硅谷工作、 生活了二十多年, 因此说起硅谷的人和事来如数家珍、 饶有意味。这两本启示录, 融入了作者丰富的阅历、 博厚的学养、 精湛的思辨,更展现出奔放的激情、优美的文笔; 同时,亦凸显了作者所欣赏并力行做到的, 要使作品 “论之有物, 看之有趣, 听之

有理,思之有获”。这一科学文化精品为世人开启了理解硅谷、理解加州乃至理解美国的一扇窗, 而且也为当下中国的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添加了生动的引介与注解。在我看来, 其诠释之有力, 无愧于史家; 分析之精密, 不亚于哲人;思考之深入,犹胜于政要。

《檀岛花事: 夏威夷植物日记》, 刘华杰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7月

具有专业水准的 “植物爱好者”、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花费近一年时间,在夏威夷群岛穿灌丛, 钻幽谷, 攀尖岭,风餐露宿,实践着他所倡导的 “博物人生”。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游记体, 匹配作者亲力亲为所得之一千余幅精彩照片,生动、细腻地记录并展示了作者所观察到的大量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这是目前国内并不多见的博物学原创科普精品, 也是一部展现丰富自然生态、 深蕴人文历史内涵、 兼有科学与文学两种阅读品味的佳作。随之游弋于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感受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领略新知、 洞见, 受益匪浅。此一“自然之书” 的出版和进一步传播, 无疑将有助于推进博物学文化传统在我国发扬光大, 启迪并激励更多的国人欣赏万物、亲近自然、关爱环境。

熊卫民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大灭绝时代》,[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著,叶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长期以来, 我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人类是上帝的宠儿, 所有的物种都是恒定不变的。然后发现了巨大的骨架和奇怪的化石

——产生它们的那些物种显然不再存于当世。于是物种演化、 种群更替的观念得以兴起, 但究竟是灾变, 还是渐变?两派各有证据, 激烈争论了上百年。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探索的历程, 给出了一个综合渐变和灾变的答案。由书中给出的证据可以看出, 地球上的生命难以适应小行星撞击、 全球变暖之类急剧变化, 经历过原因各异的五次大灭绝、 多次小灭绝。更重要的是, 现代人改变了大气的构成、 海水的酸度, 猎杀了众多处于食物链高端的大动物, 缩小了野生物种的栖息地, 破坏了生态平衡, 正在制造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并同时在“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早在2004年, 我就撰文介绍过“人类世”的概念,但直到读了此书,我才深切体会到, 原来我们对野生物种的灾难性影响是如此的广泛。本书是继 《寂静的春天》 以来, 又一面警世洪钟。

《丈量世界》, [德]丹尼尔 · 凯曼著, 文泽尔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作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者, 我读过很多科学家传记, 感觉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像论文一样严谨的同时, 也像论文一样缺乏个性、 趣味和可读性。本书以小说笔法写 “数学王子”高斯和探险家洪堡的人生, 不但描绘他们的言行, 还直接书写他们的感觉和思考, 让人不禁惊叹, 原来历史人物的传记也可以写得如此精彩!这是一种让我久违了的感觉——上一次体验还是多年前阅读茨威格的 《三大师》 时。

高斯和洪堡都是奇人, 一个有极高的智力, 一个有极强的行动力, 一个体弱, 一个体健, 一个怕这怕那, 连门都不想出, 一个无视凶险,“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最后却殊途同归,都以测量世界作为职业, 并结成好友。奇人有奇才、 奇志、 奇行, 往往不近人情, 非我们这种常人所能轻易理解。本书大量书写内心活动, 虽多揣测, 却把我们带入了奇人的心扉。

王晓渔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悲伤与理智》,[美] 约瑟夫 · 布罗茨基著,刘文飞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布罗茨基先后在苏联和美国生活, 拥有双重生活经验。20世纪人文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往往都有双重经验, 无论是作家纳博科夫、 兰德, 还是思想家阿伦特、 伯林或音乐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他们既是“文明的孩子”, 又见证过野蛮的力量。布罗茨基经历了从流放到流亡的一生, 他曾被苏联视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发配流放, 后来流亡美国, 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时年47岁。布罗茨基拥有在美学和历史之间穿行的平衡能力, 他认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这句话也适合 《悲伤与理智》。

《我所缄默的事》,[美]阿扎尔·纳菲西著,张砾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六岁的时候, 纳菲西遭遇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痛苦的伤害。她母亲信任的客人,一个奉行禁欲的虔诚教徒, 在她睡着的时候将她抱住, 她装作睡觉, 直到他离开。让纳菲西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对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