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2 20: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启程前,我出去观察了一下阿尔伯塔上空广阔无边的穹隆。在冬季里,我们随时要提防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征兆。每一年,都有人cù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的人,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提 c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_才能领略它的妙处。 ③地铁3号线18个车站站名经市地名委员会__ ,已经正式确定。 ④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A.终身 品尝 审查 辨认 B.终身 品评 审察 辨别 C.终生 品尝 审察 辨认 D.终生 品评 审查 辨别

3.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⑥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④⑥②③ D.⑥③②⑤①④ 4.观察下面李可染的《梅开放牧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1页

答:

5.诗文填空:(5分)

①马致远的《秋思》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语句是: ————————,—————————。

②《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③曹操的《观沧海》中通过想象表达自己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④《世说新语》中暗示作者欣赏谢道韫的才能的句子是: ————————,—————————。

⑤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6.名著阅读。(4分)

阅读名著就是感受百味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会不断的丰富人生,收获成长。《爱的教育》一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友爱的可贵,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请选取一则表现同学或者伙伴间互助友爱的故事,概述情节。

标题:_____________(1分)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请你参加“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全》播出,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熟稔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材料四:《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①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提供的信息,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3分)

图(A): 图(B): 图(C):

二、阅读(共46分)

(一)迎燕(4分)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 , 。( 2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3页

9.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2分)

(二)(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⑴候,拜访、问候。 ⑵履行,实践,做。 ⑶绥,安,安抚。 ⑷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强者绥之以德 ④周公不师孔子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家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2分) 1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少年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12分)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4页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4.选文第①段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分)

15.第②段中“故乡的风筝时节......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写了什么内容?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6.选文第③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2分)

17.“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此时此刻我会怎样想?(2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5页

18.请联系全文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我”的做法的看法。(4分)

(四)(17分)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a)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b)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6页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⑾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⑿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9.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3分)

20.阅读第③—⑤段内容,谈谈初冬芦苇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各自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请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文中(a)(b)两个句子 (4分)

(a)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b)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23.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7页

三、作文(50分)

2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一种美......同学们,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 请将题目“最美的 ”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题材不限,不少于60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8页

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1、答案:①dī ②猝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2.答案:A (2分) 3、答案:D (2分)

4、答案示例:画面由两支梅花、一只水牛和牧童组成。这幅画主体是梅花树下放牧的牧童。牧童手持赶牛棍,悠然自得的坐在牛背上,抬头仰望梅花。牛的身体以水墨晕染而成,充分描画出水牛身体的强壮。画面上方的梅花点点。,与牧童相映成趣。整幅画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浓郁的诗意,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

评分标准:内容全面,表述清楚,语言生动2分,成语运用得当1分。

5.(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即大公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6.示例一:纳利的保护人 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机经常被人捉弄。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他常保持沉默独自哭泣。又一次弗朗帝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帝打的狼狈不堪重回次再也没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

示例二:清扫烟囱的孩子 一个清扫烟囱的孩子不小心弄丢了自己挣来的三十个铜币,因害怕主人而哭泣。几个三年级女生知道后,号召大家募捐,结果许多人都掏出钱送给孩子,也有送鲜花的,孩子高兴的擦干了眼泪。

7、答案:(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2)A恩重如山 B隔岸观火 C才高八斗

评分:(1) 符合要求,语言简练,能抓住“有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两方面概括即可。 并酌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9页

情给分。共2分

(2)成语正确方可得分,每空1分。共3分 8.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2分)

9.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2分) 10.离开 回头看 用 学习

11.(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丢下我自己走了。(2)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2.对话(语言描写) 元方的父亲

13.机智聪明 能言善辩 明白事理 率真

14.“惊异”是因为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就感到心情沉重而悲哀。

15.写了故乡二月风筝时节抬头所见各样风筝以及地上杨柳的发芽,山桃的吐蕾,构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表达了作者对春日温和的热烈向往。

16.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17.示例:我心里非常得意,有着“胜利”的“傲然”。哼,什么也瞒不过我!看你以后还敢偷偷做风筝吗,结果还是这样!

18.受封建意识封建家长制的影响我的做法粗暴、专治,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别人。即使是出于好心也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及时反思自己的做法对不对。

19、答案示例:(1)“温暖”点明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2)“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评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共3分

20.示例:显露出淡雅的风姿,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宁静、宁和,持久、恬淡。(意对即可) 21、答案示例:农人和父亲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农人不明白“我”采这个做什么。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 评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2、答案示例:(a)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1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g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