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镇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08-21 19:36: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镇域概况

一、地理区位及规划背景

靖港镇为湖南省会长沙的千年古镇,位于望城县城以北、湘江西岸,老沩水(哑河)在此汇入湘江,自古得水运优势,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北靠乔口镇,南接新康乡,东望铜官镇,西邻格塘乡,距望城县城24公里左右,距长沙市区仅35公里,处于湖南十大垸之一的大众垸中心腹地。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的文明新镇。在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市、县两级对靖港镇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实现镇区人民将自己的家园建成社会主义新村镇的热切愿望,为了引导村镇建设合理有序地展开并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对靖港镇来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势在必行。

二、历史沿革

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老集镇地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粮食及土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纪初期,靖港有粮栈米号20多家,还有一批工商作坊,远近商贾云集,生意买卖兴隆。当时有一个民谣说到:船到靖江口,顺风都不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客轮停靠,在此设“洋棚子”接送旅客。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

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达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一批其他工商业。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33年,建置长沙县直属镇。同年,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1935年,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长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达500多户。靖港的得名相传是为纪念唐朝大将李靖。

目前由长沙市区直达望城县城的高等级公路雷锋大道直接延伸(高乔大道)至该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现靖港镇为1995年长沙地区撤区并乡时由原望城县靖港区靖港乡和靖港镇并入而来。 三、行政区划

靖港镇属望城县行政管辖区内,全镇总面积约45.84平方公里。辖金星村、农溪村、福塘村、前榜村、复胜村、石毫村、新峰村和芦江社区七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四、人口概况

到2005年底,镇域总人口33570人,其中农业人口30654人,非农业人口2916人。镇区内望城六中有寄宿学生约2300人。现状城市化水平为11.5%。

五、自然条件

该镇位于湘江下游,属于河流下游冲击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种植。湘江、老沩水(哑河)流经本镇,为该镇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土地以耕种为主,其次为水域、园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

工业用地较少。

六、社会经济情况

2005年镇级社会总产值达到3.3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2.01亿,农业总产值1.095亿,人均收入达到3161元。我镇拥有规模工业2个,其他主要为建筑和粮食加工。

七、市政基础设施情况

1、道路交通:道路系统较为完善。由长沙市区直达望城县的高等级公路雷锋大道直接延伸至该镇的南北主轴高乔大道(路宽12米,境内长度5.3公里),已经硬化了的东西主轴线靖格线(路宽6米,境内长度7.4公里),中格线(路宽6米,境内长度3.7公里)与高乔大道相连,还有即将拉通的玉新公路(玉泉山至高乔大道),整个镇域村村通道路。此外,处于湘江西岸与老沩水交界处,有一定的航运基础,有利于开展综合交通。

镇区有主要道路高乔大道(红线宽68米,长1.8公里)和靖格线(红线宽40米,长1.5公里),居民建筑沿街建设,形成不规范的镇区现状。

2、电力电讯:靖港总变电站,电压等级380-220V,高低压线路架设分布较均衡,镇域内10KV配电线路2条,35KV配电线路1条,110KV输线路1条,220KV输电线路和500KV超高线路各1条(路经),至2006年全镇有配电变压器85台,总容量为9735KVA。

镇内有电信交换局1个,移动发射塔2个,电信发射塔2个,移动分公司一个,至2006年全镇有移动电话2935台,移动通信覆盖率在95%以上,程控电话普及率85%,有线电视普及率85%。

3、水利设施:目前镇上主要防洪大堤已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基本能够避免遭遇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但是,该镇的排涝设备过于陈旧,加上部分渠道设计不合理,淤塞较为严重,造成局部地区涝渍现象严重。

八、资源情况

1、土地资源

靖港镇现状总面积为45.8平方公里。用地类型以耕地、林地、园地为主。全镇耕地面积2479.2公顷,耕地以种植水稻的灌溉水田为主,园地面积25.6公顷,林地面积30.0公顷,渔业养殖基地65.3公顷,该镇主要作为高产优质水稻产区,大部分为基本农田。

2、水资源

镇域内水域主要为镇鱼塘面积约65.3公顷,东面临湘江与沩水。镇域地下水丰富,村镇饮用水基本采用地下水,采用比例约为78%.

3、旅游资源

靖港是湖南历史上有名的古镇,同时还是我省和长沙市著名的文史景观旅游胜地,2005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市十大经典景区(点)进行开发,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名镇,老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镇数里的团头湖就散落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5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现古镇保留木结构建筑占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宏泰坊”、“育婴堂”等清代晚期砖木结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且有远近闻名的“杨泗塔”、“观音阁”、“紫云宫”等。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省会长沙的区位关系,突出历史文化特点来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村镇规划标准》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中国家有关规定、规范。

5、《城市规划设计手册》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7、由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该镇区1:1000地形图 8、《湖南省建制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望城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10、靖港镇现场踏勘与收集的镇、村基础资料 二、规划目标

1、总目标: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素质,取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

综合效益。本次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期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增强城镇的吸纳、承载、辐射功能。强化区域中心集镇的地位,合理布局城镇,提高运营效能,将靖港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农贸生态旅游型城镇。

2、具体目标:

①适应二十一世纪初城镇发展需要,合理估测城镇规模,确定集镇发 展方向,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用地,并为城镇再发展提供储备用地。

②合理分布城镇产业与人口,建立城乡一体化多层次的村镇布局结构。③建立健全城镇内外交通体系,提高交通效能。 ④调整城镇用地功能布局,改善环境质量。

⑤充实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发展古镇旅游产业提供空间,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优美的城镇空间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规划科学合理性,兼顾小城镇规划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并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

2、重视规划的实施过程,由近及远,近远结合,提高城镇结构的适应性。

3、适应新的土地利用开发政策,合理用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4、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镇招商、引资和辐射的能力。

四、规划年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设想:2020以后 五、规划范围

1、镇域规划范围:靖港镇整个行政管辖范围北靠乔口镇,南接新康乡,

东望铜官镇,西邻格塘乡,镇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

2、中心镇区规划范围:指镇区总体规划中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及城镇人口统计和建设用地平衡范围。北至黑瓦屋,南至白超湾,西至青峰山,东至张家山,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60公顷以内。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发展潜力非常大

2005年镇级社会总产值达到3.3个亿,其中工业企业总产值2150万元,牧业总产值2950.87万元,渔业总产值1449.24万元,建筑业总产值7094.88万元,运输业总产值3306.28万元,餐饮业总产值1927.56万元,服务业总产值825.94万元,其他592.25万元。产业以农业和建筑业为主,工业企业产值相对比例较少,各项产业特别是高效都市型农业及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2、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但基础相对较薄弱

靖港目前产业以农业为主,是望城县的高产优质水稻种植区和渔业养殖的主要地区,在发展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同时,发展了少量的蔬菜和花卉苗木的种植,并逐步投入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重点建设“百里水产走廊”,形成了以靖港为主的闸蟹养殖区。但靖港的产业发展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健全,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开发潜力巨大

靖港古镇系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相关政府部门对靖港古镇的旅游开发非常重视并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这样为靖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产业发展战略 ⑴ 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

靖港古镇古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完好,故建筑保存率达33%,为开发建设一个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江南水乡古镇具备物质基础条件,加上与省城长沙特殊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调整、充实、提高原有项目,完成古镇内各景点建设,使区内旅游设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形成完整的旅游度假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整个靖港的经济发展。

⑵ 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进一步发展优质高产水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生产,实现数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以粮食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内向型农业向内外并举型农业转变。

⑶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以百里水产走廊建设为重点,扶植培育闸蟹、珍珠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中心集镇的建设,加快靖港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推动靖港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2、实施城镇化战略

加快镇区的培育与发展,促进要素集聚功能的发挥,完善镇区及各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村民向居民点集中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以镇区为基础,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强对周边的吸引,发挥承接城区、辐射乡村的中心作用。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总量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社会发展目标

把靖港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镇。

规划靖港镇在规划期内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5%,到2020年镇域工农业生产总量达到26.85亿元,人均收入3.8万;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25%,2020年达到40%,镇区总人口到2020年达到1.3万人。

第二节 镇域人口预测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镇域人口概况

靖港镇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9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304户,现状总人口33570人,其中农业人口30654人,非农业人口2916人。镇区集聚人口3700多人,现状城镇化水平11.5%。

二、镇域总人口预测 1、户籍人口年综合增长率

根据靖港镇近五年来人口统计资料分析,结合《望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望城县县域体系规划,来规划确定至2010年以前和2010-2020年内户籍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K)分别取8.0‰和7.0‰。

2、镇域总人口预测 2010年:

Q1=Q0(1+K)n=33570×(1+8.0‰)4=34657人 2020年:

Q2=Q1(1+Kn1)=34657×(1+7.0‰) 10=37160人

考虑人口规模留有适当余地,规划确定2010年全镇规划人口规模为3.5万人,2020年全镇规划人口为3.9万人。 三、城镇人口预测

方法一:综合增长率法预测

(1)近期(至2010年)镇区人口预测

(2)远期(至2020年)镇区人口预测

村民

方法二:城镇化水平预测法

2006年底,靖港镇现状人口33570人。2006年至2020年靖港镇农业人口

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

1、近期(至2010年)镇区人口规模

通勤人口如方法一按项目法估算和机械增长计算为600人,流动人口按发展估算500人,现状非农业人口2916人。

近期人口规模3820+600+500+2916=7836(人) 2、远期(至2020年)镇区人口规模

2010年底总人数:33570×(1+6‰)4=34383(人) 2010年底农村人口:34383×(100%-25%)=25787(人)

按自然增长2010年底全镇人口数:25787+7836=33623(人)

城镇化水平40%镇区按50%吸收。

通勤人口如方法一按项目估算法和机械增长法计算为1700人, 流动人口按发展估算2000人,集体人口3500×60%=2100人。

远期人口规模6725+1700+2000+2100=12525(人)

参考以上两种方法的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并考虑留有适当弹性,本次规划人口规模近期定为7000人,远期定为13000人。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 2010年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9000÷35000=25.7%

2020年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15000÷39000=38.5%

所以拟定靖港镇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25%左右,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40%左右。

规划村镇体系结构一览表(2020年)

第三节 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一、 村镇体系现状

靖港镇现辖7个村一个居委会,296个村民小组。人口密度为746人/平方

公里。

镇域体系主要存在问题:

(1) 中心镇区强度不够,居镇域首位的中心镇区、现状规模偏小, 经济实力不强,辐射面窄。

(2)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乡镇工业缺乏。

(3)重点中心村的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分级体系未形成。

(4)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占地多、分布散;缺乏统一规划,各村任意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大,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5)建设用地沿公路两侧呈“山楂串”状发展,影响交通与生产也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 二、总体发展框架

根据靖港镇产业发展和现有的空间布局,利用靖港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古镇旅游和“百里水产走廊”等产业为经济发展依托,形成开放型的结构体系。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使靖港镇的经济全面提高。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重点加强中心集镇的建设,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与辐射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古镇旅游基地,重点建设好“百里水产走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完善农村居民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各村分工协作,发展重点突出特点,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村镇体系。 三、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1、 空间结构

形成以中心集镇为中心,以古镇旅游基地为次中心,以高乔大道为主要

经济发展轴,以靖格线为旅游发展轴,采取点轴的发展模式,以点带轴,由轴促面,带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城镇空间发展轴线为“一纵”、“三横”布局结构 “一纵”即高乔大道(省道)——复胜、农溪、前榜

“三横”即靖格线(县道)——古镇旅游基地、农溪、复胜、新峰 中格线(县道)——石毫、复胜 玉新线——前榜、福塘、金星 2、 职能结构

现状靖港村镇职能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村镇规模较小、服务范围小、布局分散,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较差,而且缺少层次与引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作用时,容易转产或调整发展方向,所以不宜对各村镇的职能规划得过细。本次规划依据靖港镇村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自然条件和现状基础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地区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目的,在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城镇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确定镇域各村及主要职能。

本次规划将靖港镇村镇分为三个职能层次:中心集镇区(靖港新镇及古镇旅游基地)、中心村(复胜村、农溪村)、基层村(金星村、福塘村、前榜、新峰村、石毫村)。

⑴ 中心集镇区发展定位:是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是辐射

镇域各村、服务“三农”的旅游服务农贸型集镇。镇区紧靠古镇旅游区,主要为旅游接待及旅游产品加工服务,成为镇域旅游服务后勤基地。同时以“百

里水产走廊”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之成为镇域经济增长核心点。

⑵ 中心村发展定位:结合中心村自身的资源环境优势和较为良好的经济基础,配备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作为村民集中居住、商贸服务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聚地。复胜村是望城县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集高效农业、水产养殖、牲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社会主义新村庄。农溪村为旅游服务基地及高效农业区的服务中心。

⑶ 基层村发展定位:配备基层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村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服务,同时也是该村居民集聚点。 四、规模等级结构

靖港镇村镇规模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靖港集镇区,规划建设用地1.7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人;第二级为中心村(复胜村、农溪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米/人以下,第三级为各基层村(金星村、福塘村、前榜村、新峰村、石毫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平方米/以下。

第四节 镇域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

靖港镇镇域总面积为4584.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 680.8公顷,未利用土

地300.3公顷,耕地2479.2公顷,水域981.1公顷,园地面积25.6公顷,

林地面积30.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1.1亩。

镇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村镇建设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引导,直接导致居民点零散分布,建筑零乱,人均宅基占地大,土地浪费严重,集聚性差。给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共享性带来困难。

2、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开发与保护失衡,粗放经营普遍,生产力不高。

3、耕地不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利用规划 1、规划原则

⑴ 调整镇域土地利用方针,坚持合理利用土地,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⑵ 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对现有未利用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开发,增加有效的土地供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⑶ 以人为本,从美观和实用出发,创造优美的镇域视觉和为人们提供宽敞便利的休闲、游憩生态空间。

⑷ 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规划引导

⑴重点加强村镇居民点的建设,实现各居民点集中建设。节约土地保证

基本耕地面积,节约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投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

进农民生财致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⑵ 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配合望城县“百

里水产走廊”项目,规划建设“靖港精品珍珠养殖带”,使中长渠线两侧(跨

农溪村、福塘村、金星村)成为高效水产养殖基地,新峰村北片为樟木桥苗

木基地,前榜和福塘为菜藕等蔬菜种植基地,石毫、复胜片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区。

⑶ 开发与保护并用,对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面和林地进行

合理开发。

⑷ 保护耕地和林地,坚持耕地占用与复垦相结合,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保证一定的成片园地、林地,采取多种绿化措施,保持镇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 空间管制规划

根据靖港镇城乡经济和建设的特点,本次规划将靖港镇土地空间形态上分为集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和禁止建设区三大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协调管制措施。 1、 集镇建设区 ㈠ 土地利用分布

集镇建设区是以集镇区为主体的空间形态,包括新镇区、沿靖格线及各村居民点建设。 ㈡ 空间管制

随着人口与产业向集镇区集聚,必然会产生集镇建设对土地的大量需求,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管制措施,协调发展。 A、

以城镇规划为龙头,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对一切区域进行科学规划,注意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区内建设严格遵守城镇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B、 城镇规划应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协调,并保证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城镇规划要做到少占或不占耕地。

C、 城镇建设应注意内部挖潜和旧区改造。须严格按本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进行建设。改造旧区,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2、 控制发展区 ㈠ 土地利用分布

控制发展区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的空间形态,镇域河流湖泊周边,有一定的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时对其项目类型和规模进行严格控制的区域。 ㈡ 空间管制

A、 严格保护耕地,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根据靖港土地现状大部分耕

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所以更应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

B、 组织部分地区退宅还耕。对分散住宅进行集中建设,将小自然村

并入中心村或集镇区,将退出土地作耕地进行开发改造。 C、 农村居民点建设严格遵照本规划控制指标标准执行。远期人均建

设用地指标必须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3、 禁止建设区 ㈠ 土地利用分布

禁止建设区包括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对全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㈡ 空间管制

A、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古镇旅游规划划定的保护区内(南起南

岸堤、北至金星竹篱笆屋场、东起湘江、西至老镇政府)禁止新建民居民宅,只恢复原古建筑,保持原来传统风貌。

B、 林业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景观相融、城乡发展结合,城镇建设与

城镇绿化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原则。

C、 湘江及老沩水河流域保护。流域两岸30米范围内建立生态环境

保护核心区,营造水资源涵养和水土保护林,禁止一切建设开发行为,尽量采用本土树种进行绿化。

四、实施策略

1、 建设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随时掌握土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对区域的各类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为土地规划、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集镇规划工作。

合理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使全镇人民参与规划、了解规划、自觉执行规划。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五节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兴镇强农”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形成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增长点,构成新的产业框架。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靖港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全面发展。

1、结构调整战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方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注重城乡经济结构、需求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

2、民营战略:优化发展环境,保护民营经济效益,营造民营投资热点。 3、开放引进战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力度。掌握好政策导向,通过经济、法律的手段加以引导、管理、规范和监督,保障投资者利益。

4、城镇化战略:以现代化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以要素集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5、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名牌创建策划,不断拓展市场,形成一批农业和工业名牌产品。

二、镇域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现状城镇产业特点及资源分布状况,依据镇域城镇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整个镇域的产业布局为:一心两轴三片区

一心:指靖港中心镇区及古镇旅游开发区为镇域产业发展核心。发挥其全镇的领导核心作用。新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条件好,

有较好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

两轴:纵轴以高乔大道为南北经济发展轴,该轴也对外交通主要干道,直接联系长沙市区与望城县城。横轴为靖格线为东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联系新老集镇,重点发展商贸、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

三个产业发展区:;即东片的百里优质水产走廊科技农业发展区,把其建设成为全省最具特色的水产品养殖区域;北片的高效农业区以靖港传统农业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南片的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区,主要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规划村镇产业结构一览表

第六节 村镇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交通现状

镇域道路由南北方向的高乔大道、东西方向的靖格线、中格线、及新修的玉新线组成镇域主要道路骨架。镇域硬化道路长度约为1.8万米,目前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但有一部分为砂石路面,且沿渠道而建路面较窄,通行速度和通行能力较低。 2、规划原则

① 坚持“高效、合理、安全、便捷”的原则

合理确定区域路网等级和布局,建立联系便捷、安全畅通、景观优美的

道路交通网络,同时满足交通、消防、防洪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使整个镇域道路成环网状,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

② 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因此,公路建设既要从现有条件出来,又要放眼未来,既要落实近期需要,又要从长远利益规划,考虑远景发展。 ③ 需求与可能的原则

展提供保障。 二、给水排水规划 1、给水规划 ⑴ 水资源

公路网络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对公路的需求,又要考虑现有经济状况对公路建设投资的可能,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对内和对外交通两个方面,根据靖港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方向、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强度和交通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期内应加强以下道路的建设:

① 提升靖格线道路等级,特别是古镇旅游基地与新镇这一段,形成一条景观大道。

② 进一步完善镇域道路系统建设,五线北端拉通一条道路与玉新公路相接,使镇域整个路网成环状。

③ 进一步完善镇区主要道路,并在高乔大道傍建社会停车场,古镇旅游区也开辟一社会停车场,为旅游服务。

④ 结合现状及产业发展的需要,拉通和改造各村道,使之形成有机的道路网络,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

⑤ 进一步提升镇域主要道路等级,充分发挥“一纵三横”的作用(一纵:高乔大道,三横:靖格线、中格线、玉新线),为促进镇域快速的经济发

靖港镇降水量丰富,境内水面广阔,地表径流充沛。其中镇鱼塘面积就达0.7平方公里,东面临湘江与南面临老沩水(哑河),水资源十分丰富。 ⑵ 用水量预测

近期至2010年镇区人均用水量按600升/日计算,农村人均用水量按200升/日计算,总用水量为0.98万吨/日;远期至2020年城镇人均用水量按800升/日计算,农村人均用水量按350升/日计算,总用水量1.9万吨/日。 ⑶ 供水系统

镇域现在老镇有一自来水厂,目前取地下水为水源,水质很好,但供水负荷过小、设备陈旧。其他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采用地下水或河流水。规划在原水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造使供水量达到2.0万吨/日,取湘江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地下水作为饮用水。通过靖格线将给水管道引入新镇区、农溪村等居民用水区。水厂的供水范围为中心镇区、古镇旅游区、生态住宅区及农溪、复胜村各居民区。镇域其他地区仍采用地下水,居民点的生活供水方式采用打一、二口深井,通过初步处理后由给水管道给各家各户进行集中供水。

2、排水规划 ⑴ 排水现状

目前靖港的排水大部分是通过各排水渠道汇集,然后通过机埠排往湘江。

镇区污水沿下水管道经堵坝渠往东排往老沩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⑵ 规划布局

规划严格控制有污染工业企业的引进,随着靖港镇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少量的工业废水。规划在老镇沩水傍建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点,把新镇区、老镇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通过处理后排至老沩水。

三、电力规划 1、 现状分析

靖港现有总变电所一个,座落于新康乡境域内,2001年对全镇电力网进行改造更新。到2005年底,全镇有配电变压器85台,总容量9735KVA,有10KV配电线路2条(靖玉线、靖格线)、35KV配电线1条(靖乔铜线)、路经有110KV输电线路1条(长益线)及220KV输电线1条、500KV超高线路1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居住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上电力发展过程中各项配套措施不健全、不规范,导致发展与需求不协调、不同步,建设项目与电力线路走廊矛盾冲突,安全隐患多,影响线路安全运行。

2、 电力设施规划

根据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电力发展战略,结合三期农村改造和镇域镇区发展需要,在近期内完成对靖港范围的10KV及低压网络的全面改造,并对10KV电力网络采用环状接线,镇区电力线路沿道路采用埋地敷设。近期将供电所行政办公迁入中心镇区。

四、邮电通讯规划

1、现状分析

镇区有电信交换局1个,移动发射塔2个,电信发射塔1个,并有移动分公司一个,移动覆盖率在95%以上。到2005年底,全镇共有程控电话4500 台,移动电话2936台。

2、设施规划

为满足邮政业务的需要,规划在新镇区建邮电所一处,与有线电视等弱电公司合建。规划区采用综合通信宽带接入网,本次设计采用弱电共沟的方式,电缆井采用电信局标准的电缆手孔井。规划在各个村设邮政和电信网点,由此形成良好的通讯网络。 五、教育规划 1、教育设施现状

目前全镇有望城六中、靖港初级中学、小学8所(民丰中小、农兴小学、金星小学、福塘小学、前榜小学、石毫小学、新峰小学、少先路小学)、中心幼儿园1所(前榜村)、民办幼儿园1所(新峰村)。在职教职工154人,在校中小学生2661人(不包括望城六中)。存在困难:①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差距,难以保证学校设施和师资的有效配置和高效运转。

2、教育设施规划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要求对教育设施进行整合资源,尽快实现优质教育。规划将靖港中学建成高标准的寄宿制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完善配

套设施建成寄宿制小学,搬迁少先路小学至原镇中学并进行改造,将前榜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改造新峰小学、农兴小学、福塘小学并完善配套设施。在每个

村设置托儿所,结合实际情况,按“普九”标准进行设计。

五、医疗文体设施规划 1、现状分析

目前靖港在老镇区有卫生院一个,职工人数31人,床位26个,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新镇区高乔大道傍有一个民办的应农图书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藏书约5万册,专业管理人员

1人。长期坚持对外免费开放,对当地的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镇域没有公共的体育设施,一些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属单位本身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2、设施规划

规划将在新镇区建一个综合医院,规模达到平均千人医疗用地面积为250平方米,床位达到100床,职工人数达到60人。各村设置医疗点,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同时建立和健全医疗养老保险体制。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结合中心镇区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及文体广场等各种文体设施。各个村的集中居民点设置文化活动点及图书室。

镇域重要服务设施设置表 单位:平方米

注:中心镇区靖港初级中学设为寄宿制学校,规划按每千人80个学生计算;每生人均用地面积12平米,中心镇区前榜小学并入中心小学,保留老镇区少先路小学。其他村小学按人均10平米、幼儿园按人均12平米计;村委会按每人0.4平米计;公厕按2500人设一个,每个公厕按50平米计;垃圾收集站按每个100平米,服务半径为0.7-1.0平方公里;医疗点按每人0.3平米计。

靖港镇公共建筑定额指标:

第七节

镇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一、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目前靖港镇镇域现状环境质量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良好。镇域内基本上没有公共厕所、垃圾站等公共卫生设施,现状卫生条件差。规划树立生态保护观念,从保护和控制两方面入手,即生态绿化保护、资源保护、控制过量的开发建设和维持适宜的环境容量。规划突出镇域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力求创造健康、和谐、有序、高效的现代化生态城镇规划目标。

1、 生态绿化规划

靖港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镇域的绿化规划,使之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古镇旅游做好重要铺垫,成为的生态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区。 ① 建立道路绿化防护带,在省道、县道等主要干道两侧设置绿化防护带

(特别是靖格线新老镇段做成生态景观道),构建靖港镇主要道路生态绿化通道。

② 在镇域现有的干渠、支渠、斗渠的两侧,加强沟渠的绿化建设,沿沟渠广种树木,以充分利用挖渠后形成的土坡,也起加固水坝的作用(如红叶子港、堵坝渠)。

③ 在镇域内以省道、县道为骨架,在公路两侧广植树木,使公路做到“绿树成荫”、“浓荫夹道”,且降低交通噪音、减少风沙,构成镇域绿化轴线。

④ 在湘江、老沩水河、百里水产走廊沿岸加强防护林建设,以保护水土资源,加固堤坝,美化岸线景观。

2、水资源保护

靖港镇水资源丰富,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与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多取自地下,近年来由于城镇的发展加速,使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增加,同时生产、生活废水任意排放,水资源污染和浪费情况日益严重,为了保护水资源,同时防止地面沉降、地表土质恶化等严重后果,规划采取以下措施:

① 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滥采,并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取水量。

② 建立湘江、老沩水河、堵坝渠的生态保护带。严格保护湘江、老沩水河、堵坝渠的水质,对上游水源进行保护,禁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保护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禁止无证、无计划开采河沙,破坏河道,禁止在源头和两岸乱砍滥伐。

③ 建立水源保护区。镇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取水点为老镇的湘江,具体范围为水厂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水域。该区域严禁乱砍、乱挖,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④ 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并降低其废水浓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改革现在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尽量做到少用水,尽量不用或少用产生污染的原料、设备及生产工艺。b、水资源重复利用,尽量采用重复利用水及循环

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低。c、回收有用产品,尽量使流失废水中的原料、成品和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即可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又可以大大降低废水浓度,减轻污水处理负担。

⑤ 妥善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待特殊性质的工业废水,应在工厂内或车间内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对于与生活污水相近的工业废水或经局部处理后不致对城镇地下水道及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产生危害的工业废水,应该优先考虑排入城镇地下水道与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厂共同处理。对生活污水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地下管道将其运往污水处理厂,部分经生物氧化塘处理。经处理后的部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要符合国家农业灌溉标准,将其用于农业灌溉,以从分利用水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实现地下水抽取与补给平衡。

2、 土地资源的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剧,叠加于自然侵蚀之上的人为侵蚀,对于土壤的侵蚀与干扰与日俱增,大大限制了土地生产力的发挥。

为了充分保护土地资源,规划中严格保护耕地,禁止挖地售土,并采取以下措施:

① 建立生态农业保护区,必须坚决制止建设占用农业用地的现象,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② 避免过度的城市化。规划中充分发挥镇区的集聚功能,规模小的村庄合并到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新址尽量选在闲置地与现有建设用地上,村庄原

址大部分用于还田,一部分用于还林,有利于保持耕地面积平衡。

③ 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甚至不占用耕地,镇域内耕地总量总体控制动态平衡。

④ 加强对土地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垃圾、废渣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常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使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其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合理布置垃圾、废渣等堆放场地,防止扩大污染面;增加废物的回收利用。 二、镇域防灾规划 1、防洪规划

靖港属冲积平原地区,镇域主要河流有湘江、沩水河,境内团头湖有一部分岸线。1954年大众垸堤溃决,靖港人民受灾严重,此后,对大众垸地进行加固,至今平安无事。目前靖港境内湘江的洪水位为34.5米,老沩水为31.5米,团头湖为30.0米(均为黄海高程)。防洪排涝是靖港镇防灾的重点,必须制定确实可行的防灾措施。根据防洪标准,靖港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 2、消防规划

镇域现状无专门的消防设施。规划在中心镇区设志愿消防站,预留消防用地;其他居民点设立志愿消防队,添置小型的消防设施,对志愿消防队定期进行训练,以满足消防需要;同时加强消防通讯建设,形成迅速通达的火警通讯网。按规范在镇区及居民点街道设室外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充分利用湖、塘水系作为消防用水。

第八节 镇域文物古迹及风景旅游规划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靖港是千年古镇,2004年就已经确定为长沙市历史文化名镇,且纳入到2005年全市十大旅游经典景区(点)进行开发,现正在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唐李靖平萧铣,曾国藩惨败太平军等历史事件;民间文化繁荣,有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节会、习俗、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小吃等;靖港人杰地灵,有独臂将军刘畴西、革命母亲陶承、抗洪抢险烈士侯德云等;有传统的建筑布局“8街4巷7码头”;现存的重点传统建筑有靖港老街、紫云宫、杨泗庙、观音寺、八音堂临河戏台、宁乡会馆、宏泰坊、梁宏发纸伞厂旧址、江西会馆、育婴堂等。靖港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靖港境内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和水域,生态环境也很好,且东面有湘江和南面有沩水河,北面有团头湖。所以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根据靖港已有的旅游资源特点其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以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古镇旅游中心和以百里水产走廊、观光农业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 二、规划原则

1、对古镇全面系统整理和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正确处理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以旅游业为“经济催化剂”,开发旅游的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3、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将靖港创建为一个

生态旅游之乡。 三、规划目标

1、融自然与城镇为一体:充分利用古镇旅游景区的带动效应,形成生态城镇的格局。

2、融经济与生态为一体: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发展经济与发展生态结合在一起。

3、融开发与保护一体:旅游系统和城镇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相结合。处理好旅游资源整治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需求与旅游供应得关系、旅游开发强度与游客量的关系。 四、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目前古镇现存古建筑产权多头,有居民个人、县直机关职能部门、房产公司等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应交由镇政府集中管理,便于古建筑保护。 2、所有景区景点管理、使用权收归镇政府统一管理,由政府拍卖景区经营权,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规划管理,便于景区开发建设有效实施。 3、制定古镇旅游专项规划,划定古镇保护范围。由镇政府按规划来监督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

4、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老沩水两岸修建沿河观光走廊,开发水上观光项目。 五、镇域旅游规划布局

靖港镇旅游总体开发以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为重点,以自然景观为大背景,形成“一心、两区、一带”的景观风貌体系。以中心镇区为游客的主

要集散中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以重点旅游景区为节点,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一心”:城镇建设风貌区,即中心镇区,是靖港镇现代小城镇建设展示区。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交通条件好、与古镇相距仅6公里、富有地方特色。将建设成具有独特的生态型、以集中展示城镇建设为主的景观风貌区。

“两区”: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百里水产走廊科技农业观光区。 “一带”:生态农业景观带。位于神游塘、石钟渠延伸到魏家湖一带,该区域以基本农田为主,形成以农业景观为主的生态景观带。 六、镇域旅游发展战略

1、坚持保护自然和人文风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滚动开发旅游设施,重点建设优势项目为原则,近期重点对古镇旅游的开发,对现状建筑进行整治,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将镇内旅游与镇外旅游结合起来,与全市各旅游景点组成系列旅游线路,相互造势、互为补充形成整体优势。

2、综合利用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目标,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使“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

3、大力开发本土特色旅游旅游产品,深层次挖掘文化特色,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氛围。

4、成立旅行社,形成网络、专门经营、促进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dc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