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05-29 07:58: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性质与编制目的

规划性质为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指导码头古镇旅游区各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利用工作。通过规划,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景区内的各项旅游发展项目与建设工程,为码头古镇的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条 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指导,主要根据《淮安市码头镇总体规划(2003-2020年)》、《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按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及其它国家相关法规制定。

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码头镇区二河以西以南、高家堰大堤以北、王顺路以东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为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古镇与田园河流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118.78公顷。

第四条 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制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保护开发原则;保护与旅游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产品与战略政策相结合的原则;设施配套与软硬环境整治并重原则。

第五条 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梳理码头古镇旅游资源;确定旅游发展思路;提供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

第六条 规划内容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码头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码头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布局、旅游项目与产品策划、重点地段的空间环境整治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旅游支持系统规划等。

第七条 规划技术路线

梳理旅游资源 确定资源保护级别及保护措施 分析存在问题、确定发展目标 对古镇旅游区进行功能区划 在各功能区块中进行旅游项目策划 形成旅游产品及品牌

第八条 强制条款

本次规划中第二章“码头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中的第八条“镇域保护框架”、

第九条“镇区保护规划”,第六章“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第二十一条“镇区土地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作为强制性条款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 码头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第九条 镇域保护框架规划

第一款 镇域保护框架

码头镇域旅游资源主要由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组成。归纳如表1,需要针对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保护。

表1:码头镇域保护要素构成表: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除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外,需要加强码头镇域内与运河相关的水利工程设施和环境地貌景观的保护。

镇域内的淮阴故城、甘罗城、清河旧县城三座古城遗址内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古城遗址和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工程开始前要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

中运河、里运河、张福河、废黄河等四条河道不能任意改变河道走向和宽度及堤岸原状,并需加强河道之间历史上的沟通联系。

洪泽湖大堤(高家堰)、御坝(包含土堡工)、顺清坝、顺黄坝、玉皇阁工(包括周工、仲庄工)等堤坝石工,不能任意取土或截断及改变走向。需加强保护坝上各类闸、庙遗址。

第十条 镇区保护规划

第一款 镇区保护框架

码头镇区旅游资源主要由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组成。归纳如表2,需要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保护。

表2:码头镇区保护要素构成表: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款 安澜古街保护范围规划

本次规划,将码头安澜古街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1. 历史文化街区

码头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为:以安澜大街和官巷-兴盛街十字路口为轴线,东到韩侯庙、西到后街,北到安澜大街三叉路口、南到码头医院南20米的大部分区域,具体范围以“安澜古街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划定为准。总面积为2.82公顷。

街区内有体现传统民居13栋和两处牌坊、两处巷门坊,是一处主要体现码头古镇历史文化特点的历史街区。

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以内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街巷及空间环境和古树、景观大树不得拆除和损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各种修建需在城镇建设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建筑的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通过方可执行。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

码头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规划为:张福河以东、韩信湖以西、风神庙以南、运口以北的范围。具体范围以“安澜古街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划定为准。建设控制地带规划面积为8.98公顷。

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墙面不贴瓷砖,以院落空间布局为主”的原则。其建筑形式在不破坏古城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筑原则上不超过两层,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安澜古街高度控制规划图”执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建设行为,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条件下予以改造。

3.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协调区

古镇规划区内除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外,张福河两岸及古镇南侧的湖塘划分为环境协调区。具体范围以“安澜古街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协调区划定为准。面积约101.17公顷。此区域内限制建设,以绿化及景观建设为主。

环境协调区内的绿化建设以传统的乡土树木种植和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景观为主。

第三款 历史文化遗产分级保护规划

安澜古街和码头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为两类进行分级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码头镇区文物保护单位共10项。文物保护单位需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具体见镇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规划图。

历史建筑:码头历史建筑共13处。

1. 保护范围及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划定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和其组成部分的四至界线以内为保护范围。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建筑、构筑物、题刻及地下埋藏文物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禁止改变文物原状及其环境。保护范围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拥有木构文物的要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建设时要注意对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建设之前要按相关法规报有关部门审批,并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碑刻构筑物要加强防风化保护。闸坝遗址进行建设时要注意对夯土层的保护,不得破坏。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应逐步由市政府收回,由专人管理,处于旅游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要保证各类旅游展览设施不能损害文物保护单位的原真性,且应定时定量开放。

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建筑及院落本体。

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历史建筑要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修缮改造应保持原有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及建筑立面,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

2. 建设控制地带控制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有超过文物保护建筑高度的一般建、构筑物,现状存在的应予拆除。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才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

第四款 镇区空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

1. 安澜古街高度控制规划

维持原有建筑高度:主要指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

控高一层区域:主要是划定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3.5m,屋脊总高不超过5.5m。

控高二层区域:主要是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安澜古街两侧一进房屋的范围内、各景区景点建设范围和中心村的建设范围。依据码头传统二层建筑的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建筑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6.5m,屋脊总高不超过8m。

具体见安澜古街高度控制规划图。

2. 安澜大街空间景观规划

保持安澜大街的鱼骨状空间格局风貌,大街主轴南北两端分别为运口公园和惠济祠,中间以淮渎庙、韩侯故里牌坊为节点,北段形成大块的现代商业文化景观区、南段以传统的商业街道景观区为主。保持并加强安澜古街的东西向支巷空间,禁止填埋支巷两端河塘;古街沿张福河后街南北打通。

具体见安澜大街空间景观规划图

3. 镇区空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自然环境景观资源保护:保护并加强现有水系的自然生态,保护现有农田林网的自然环境景观,禁止将现有缓坡推平。按规划进行景观建设的农田区域外,保持农田的生产景观。

高度控制:码头新镇区和旅游度假村及宾馆服务区的建设,其高度控制为三层。 风貌控制:自然村的建设以淮安民居院落风貌为主,新镇区建设以现代简洁风格为主。

第十一条 镇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一款 规划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从原真性、发展性、共享性的原则:

第二款 规划目标

使码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并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确保全社会对码头非物质遗产的享用,同时对享用这种遗产的特殊方面的习俗予以尊重。

第三款 规划内容

码头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划主要确定了楚汉文化纪念、运河文化纪念、宗教文化传承、民俗传统传承等四大内容的八个项目:楚汉文化纪念地(甘罗城考古遗址公园、官巷、漂母墓、韩信主题公园)、治水文化纪念地(通济闸、惠济闸、运口公园、高家堰大堤、二河大堤、淮渎庙、惠济路-安澜大街、张福河西大堤、御坝街)、运河旅行文化纪念地(枚乘书院)、漕运文化传承地(大葫芦岛)、皇帝南巡文化纪念地(惠济祠、淮渎庙、御坝、惠济闸、运口龙亭)、宗教文化传承地(惠济祠、码头清真寺)、庙会文化传承地(惠济祠庙会广场、韩侯庙庙会广场、风神庙庙前广场)、恢复老商号。

第三章 码头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第十二条 旅游资源分析

码头古镇旅游资源拥有5个主类, 15个基本类型。其中地文景观2小类,水域风光12小类,主要的遗址遗迹34处,建筑与设施10小类16处,人文活动11小类。

分布在码头镇区的有地文景观2小类5处;水域风光11小类12处;主要遗址遗迹26处,建筑与设施10小类16处;人文活动11小类,其中韩信的事迹故事、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运河文人旅行线、皇帝南巡行游、漕运行舟转仓活动、惠济祠庙会活动四类活动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码头旅游资源特色表现为三大类型:一是以生态农业景观和河湖池塘景观等自然环境景观,景观以平缓、空旷为主;一是历史上的名胜遗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是历史上的名人文化内涵丰富,名人类型集中、丰富、名人影响力深远。

码头的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以农业景观特色为主,开发有一定难度;名胜遗迹多已不存,现实中的建筑空间环境特色则不多见;码头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活动资源很丰富,但利用需要专门策划。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款 品质评定

码头古镇各级旅游资源的评定结果如下:

五级旅游资源4项:里运河(码头段)、秦楚两汉三国魏晋名人、惠济祠、重要人物活动(南巡、漕运、旅行)

四级旅游资源9项:漂母墓、泰山湖、张福河、民俗活动、高家堰大堤、废黄河、林地、农田、韩侯故里公园、运口。

三级旅游资源21项:安澜古街、枚乘故里、码头三亭、地王庙(古银杏)、甘罗湖、韩信湖、成语典故、关帝庙、龙亭、甘罗城、淮阴故城、韩信故里、金龙四大王庙、任维增墓、清口、运口、太平河、御坝-拦黄坝-顺黄坝、三闸、官巷-兴盛街、东岳庙。

二级旅游资源24项:菜系佳肴、其它时期名人、石工、河神庙、旧县遗址、清黄交汇处、田间水塘、传统节庆、传说故事、甘韩祠、惠济龙王庙、东岳祠、文华寺、风神庙、淮渎庙、宗教文化、土特产品、老字号、水墩、龙王庙、黄大王庙、九龙将军庙、张将军庙、观音庵。

第二款 资源评价分析

总体上码头镇旅游资源质量一般,五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且多为非实体景观资源;三级、二级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类型较多,但仍以遗址和人文活动类景观资源为主。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从旅游资源的文化和景观内涵归属来看,码头古镇的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围绕着楚汉文化、运河文化及农田河流湿地景观和古镇民俗风情来展开,内涵相对统一,特色比较鲜明,有助于旅游资源的集束利用发展。其中与运河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又可分为运河水工文化资源、运河寺庙文化资源、运河文人文化资源、运河皇帝南巡文化资源等。古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主要由饮食文化、庙会节日文化、老街风情文化组成。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四章 码头古镇旅游市场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十四条 RLMS分析

第一款 资源(Resources)分析

1. 优势实体资源-名胜型旅游资源分析

码头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古镇水系最为复杂、水利工程设施最多的古镇。码头运河水系统和水利设施,是码头镇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是第一优势资源。

码头古镇内的楚汉文化遗迹和运河名胜旧址众多,主要有三类:一是楚汉名人踪迹、一是运河寺庙景观、一是皇帝南巡踪迹。是码头古镇最有潜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2. 优势非实体资源-参与型旅游资源分析

名人与历史文化资源:尤以楚汉名人文化、历代文人文化、帝王南巡文化、运河漕运文化资源最为深厚。可以开发名胜观光型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类参与性旅游产品。

民俗与宗教文化资源: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和惠济祠庙会等庙会文化较为发达,是古镇风情的重要载体;诸多故事传说也是景区内涵营造和旅游宣传的重要资源依靠。

饮食与物产资源:无公害绿色农副产品与“汤牛羊肉”等清真食品,均为吸引游客度假休闲的重要旅游资源。

3. 自然景观-旅游景区风景资源分析

码头镇域范围内,农田、河流、湖泊组成的自然景观是码头古镇景区的重要潜在风景资源,是码头名胜古迹的重要背景景观和将来风光游览的主要对象之一。

以休闲观光、文化采风为导向,将是码头农业风景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

第二款 区位(Location)分析

1. 地理与交通区位

码头镇拥有与淮安市区一样的交通区位,公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码头至江苏省内大部分重要旅游城市均不到3小时的车程,距周边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均不到5小时的车程。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文化与功能区位分析

里运河是全国第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市区部分是淮安市规划的综合功能文化长廊。“码头古镇秦汉文化区”是里运河旅游基本框架“一水三线九片”的“九片”起点,也是运河文化长廊的七个重要节点之一。码头镇是淮安大旅游格局中古城名人访古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款 市场(Market)分析

1. 市场整体背景

江苏省处于全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域内出游率指数较高,交通便捷,出行方便。5小时通行圈可覆盖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的大部分城市。

2. 周边旅游市场比较

东部沿海地区:码头镇处于几大旅游基地的中部,有利于拓展统一的旅游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码头必须细分自身旅游形象和内容。

苏北地区:苏北及微山湖等运河水乡古镇将是码头古镇的重要竞争对手。但这些古镇的主打品牌大多不是运河本体,有利于码头的脱颖而出。

淮安市域:淮安市域内有众多已具规模的旅游基地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相关的资源优势单项均比码头镇突出。码头必须发挥自身在运河水利、农田景观的特色,加强韩信文化、码头运河文化的挖掘和河流湿地景观的营造,进行正确的旅游开发和旅游市场定位。

3. 码头镇旅游市场分析

码头古镇韩信故里和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枢纽的品牌影响力是旅游市场的独一无二优势;具有自然特色的河岸林带农田风光,运河的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与周边旅游城镇的特点并不雷同,可以进行错位互补发展。

码头古镇景区的近期建设目标是成为淮安市的后花园,客源市场定位于淮安市内旅游市场,以淮安市民的“休闲观光度假游”为主。中、远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于省内和全国旅游市场,同时积极拓展国外旅游市场。

第四款 战略(Strategy)分析

1. 主题形象突出、又各有侧重的品牌营销战略

在构建楚汉文化、运河文化、农田景观、古镇风情四位一体的旅游资源框架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旅游客源市场和宣传目标,推出不同的码头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同时保证各旅游品牌的形象统一。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开发战略

码头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进市场机制,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实施,同时政府应在旅游产品定位、服务质量、配套基础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方面实施积极引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3. 区域一体化的推广战略

码头镇旅游必须与周边旅游区,主要是淮安市中心城区的旅游发展实现一体化,将码头镇的旅游纳入以中心城区为主的旅游体系中,成为中心城区一级旅游增长点之运河文化长廊、漕运文化主题项目、淮安名人访古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实施战略

对于码头镇旅游应该实施统一规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量力而行、分期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工程,实现滚动发展。

第十五条 SWOT分析

第一款 优势(Strengths)

1)良好的区位背景。与淮安市中心城区相邻,是淮安市一级旅游城镇。

2)优越的水上交通和陆路交通条件。高速公路交通尤为发达。

3)优美的自然生态与农业生态环境。河湖池塘众多,缓坡农田林带景观优美。

4)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韩信为代表的楚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第二款 劣势(Weaknesses)

1)地少人多,拓展空间不足。

2)经济基础薄弱。

4)古迹遗存较少,旅游开发难度大。

第三款 机遇(Opportunities)

1)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与城区只有半小时车程距离。

2)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3)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关注。

4)生态环境服务半径的空白。是距市区较近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观光古镇。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国家有薪假期的普及。

第四款 威胁(Threats)

1)污染处理设施不足。

2)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3)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

第十六条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至2010年码头景区初步建成,码头古镇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预测为35万左右,其中约25万人为常年客源;国外游客规模达到2万人。至2015年,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预测为50万人左右;国外游客规模达到3万人,远期2018年达到4万人。

第五章码头古镇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十七条 旅游发展原则

第一款 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

码头镇旅游开发首先立足淮安市及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所在的大长三角地区,然后逐渐推广面向华东和全国其他省市更广阔地区的市场。

第二款 服务当地,吸引市民

码头镇旅游须依托码头镇区进行开发建设,旅游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服务外来游客,也将服务码头镇域居民,并与淮安市内相关设施的布置均衡考量。

第三款 环境第一,适度开发

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适度开发旅游项目,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避免对当地水网和绿地造成建设性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十八条 旅游发展目标

第一款 旅游发展方向

休闲度假旅游的着力营造;以运河景观为主导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观光游览产品的开发;楚汉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旅游产品开发。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为集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民俗风情、农田景观于一体的中国运河文化名镇,码头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目标是:休闲娱乐度假基地,文化访古观光胜地。

第二款 客源市场目标

根据码头镇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淮安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将码头镇的客源市场定位于淮安市及省内等邻近城市旅游市场,属于三小时交通圈范围内的客源市场。中期客源旅游市场定位于上海、山东、安徽、浙江等五小时交通圈范围内。远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于国内旅游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旅游市场。

第三款 旅游形象与品牌目标

1.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码头镇旅游发展的品牌目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其品牌发展口号为:

韩信故里·运河要枢 中国码头

旅游宣传形象口号设计有:

韩信故里,两千年旧县名城;运河重镇,五百年帝国要枢

楚汉天下名胜·运河第一要枢 中国码头

2. 省内知名度假区

规划建议码头古镇区成为正在申请的洪泽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度假区项目开发须在充分尊重基地景观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生态型度假居所的开发。

旅游度假村的宣传设计口号有:

运河·田园·人家 中国码头

运河·家园 中国码头

3. 省级风景名胜区

规划建议将码头古镇景区建设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能够提供人文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模式目标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

规划远期作为淮安大运河风景名胜区的首要组成部分,申请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四款 经济和产业目标

规划旅游业为码头镇的增长型主导产业,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码头镇的的产业结构转变,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到规划期末旅游产业收入占全镇GDP的30%以上。

农业应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牧业朝零次化、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同时营造大地农田景观,为第三产业创造良好景观资源。

第五款 社会和文化目标

改善码头古镇的旅游区形象,提高码头知名度,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提高居民素质,创造就业机会。

第六款 生态目标

旅游区内强调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用各种生态产品,开发生态能源,建设生态人居,使旅游景区成为生态系统完整、平衡、有序的生态体系,以此创造一个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地区。

第十九条 旅游发展战略

第一款 旅游发展总战略

以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发展为龙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居民点布局,坚持走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一体化道路,采取政府导向、民众参与的发展形式,促进旅游最大限度发展。

第二款 资源整合思路

以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项目为目标,以优质资源品质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发掘码头楚汉文化、运河文化中的寺庙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着力开发一级景点,围绕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与整合。

资源整合的基本方针:历史文化是码头旅游资源整合的主线脉络;风景名胜区是资源转化的主要方向;休闲内容策划和度假环境营造是码头旅游资源整合的重点。

资源整合的空间布置:一环,即里运河(运河历史文化体验、运河风景观光、休闲活动组织);一城,即楚汉名城(淮阴故城韩信主题公园娱乐休闲、甘罗城考古文化体验);两区,即惠济祠景区(庙会活动、名胜观光游览、农田风景观光)与漂母墓-泰山湖景区(参观游览、休闲活动、农田景观观光);三线,即高家堰大堤(湿地风景观光、越野休闲活动)、安澜大街(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与二河大堤(林带观鸟、越野等休闲活动)。

第三款 形象塑造战略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以大地田园风光为形象背景,以楚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为旅游产品形象主体,塑造“主题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码头旅游形象。

品牌营造策略主要有广告宣传、举办大型活动、举办商务会议、旅游商品开发四方面。

第二十条 旅游产品提升

以历史文化内涵、河流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发以主题公园旅游、运河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节庆旅游为核心,兼有会议旅游、城市公园、生态体验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塑造主体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品牌形象。

码头古镇旅游产品的提升策略:

1)以主题公园旅游为核心,紧密结合其他产品,形成多功能、多目标人群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2)增加旅游项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3)逐渐培养专业化的艺术表演人员,形成固定的演出团体。

4)旅游产品需要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保持旅游景点的新颖度和时代性。 第二十一条 旅游发展模式与机制

码头镇旅游发展模式为:混合驱动发展,旅游闲暇化发展,以中短程国内客源市场开拓为主的常规型旅游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业发展模式。

码头镇旅游发展机制为:

1)苏北楚汉文化大旅游圈与淮安运河旅游线的区域联动。

2)内外双向动力机制。

3)地方政府引导、企业项目市场化运作、适度超前发展。

4)文化研究跟进,支持项目后续发展。

5)建设镇区旅游重点动力增长轴。

第六章 总体规划布局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镇区土地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

第一款 镇域用地结构调整规划

码头镇区现状用地主要调整为旅游用地。王顺路东、西两侧调整为码头新镇区主要用地,其中王顺路以西部分为远期镇区主要发展建设用地。

镇域内重点发展仲弓、新河、陶闸、旧县、郑台、玉坝等六个中心村。陶闸村以北安排镇域的主要工业用地。镇域内大部分用地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第二款 镇区用地调整规划

1. 用地结构调整

规划镇区主要公共设施用地均集中位于新镇区;原古镇区张福河以东的规划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成为码头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为保持景区活力,规划保留两个较大中心村。玉坝街两侧为新镇区的主要商业区块。安澜大街规划成为主要为旅游景区及古镇区居民服务的综合性商业街道。

古运河南岸高家堰大堤以北的部分区域和泰山湖南岸部分地块可发展以旅游度假为主发的旅游开发内容。保留镇区四围农田。

2. 用地调整

基本遵循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张福河以西的新镇区用地格局,张福河以东的老镇区用地格局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作出相应调整。用地调整内容如下:

规划新镇区远景发展用地规模适当缩小,新增部分居住用地。安澜大街北端两侧及新镇区北端靠近明远路的远景发展用地,调整为近期建设用地,内容以商住和居住用地为主,安澜大街入口安排广场和停车场,以满足其作为码头景区主入口形象营造和旅游集散的需求。安澜古街仍以商住和传统居住用地为主。调整缩小新镇区及古镇区南侧居住用地规模,建设运口公园。依托泰山村和惠济村建设镇区主要中心村。

规划甘罗城一带建设考古文化遗址公园,其西侧为公共绿地。规划韩侯公园用地向东扩大至规划中的三闸路,南侧预留地作为远景旅游发展用地,以主题休闲公园建设用地为主。高家堰大堤北侧石工头以西规划为远景旅游发展用地,建议以观光农业用地为主。

规划在大葫芦岛、泰山湖及安澜古街附近安排一部分以博物展览和旅游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娱乐用地。漂母墓与惠济闸之间规划一处以酒店住宿为主的商业用地。规划大葫芦岛以旅游景区建设用地和观光农业用地为主,泰山湖以南地段作为旅游度假村用地。小葫芦岛作为旅游发展用地,主要建设以文化参与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运河大堤与高家堰大堤之间以村庄建设和观光农业用地为主;明远路以北惠济祠景点周围规划建设的远期发展用地,规划以观光农业用地为主;三闸路北部西侧的中以村用地及远景发展用地缩减。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远期旅游发展用地中除调整为中心村用地和度假村用地的土地外,以观光农业用地为主。

规划范围内高家堰大堤以南的村庄建设用地和农林种植地规划保留。二河大堤、张福河大堤、里运河大堤两侧的防护林地规划保留。

在安澜大街与明远路交汇处景区主入口、韩信路上甘罗城东南角景区次入口和现韩信公园大门附近及惠济祠南入口附近规划旅游景区内主要停车场地。新镇区结合镇区文化活动中心规划一处小型停车场,作为镇内居民内部使用。

具体见镇区土地利用调整规划图。

表3:规划用地汇总表

注:旅游用地中含度假村用地约825244平方米(其中近期旅游用地为382270平方米)。

表4: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代号

居住用地

R1一类居住用地

R2二类居住用地

1 R 其 中小学幼托用地

商住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远景发展用地

2 C 公共设施用地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m) 1176783 322887 262032 49435 59697 274666 208066 356227 2所占比例 30.33% 8.32% 6.75% 1.28% 1.54% 7.08% 5.36% 9.18% 中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C1行政办公用地

C2商业金融用地

其 C3文化娱乐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中 C7文物古迹用地

C9宗教用地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3 G

其中

G2生产防护绿地

道路广场用地

4 S

其中

S3停车场库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5 U

其中

U3邮电设施用地

6

总计 W 仓储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U1供应设施用地 S1.S2道路、广场用地 G1公共绿地 15434 88683 70813 9942 158570 5609 7176 1789448 606281 1183167 544097 524099 19998 9324 2136 7188 4246 3880125 0.40% 2.29% 1.82% 0.26% 4.09% 0.14% 0.18% 46.12% 15.63% 30.49% 14.02% 13.51% 0.51% 0.24% 0.06% 0.18% 0.11% 100.00%

第三款 镇区交通调整规划

1. 路网及道路等级规划调整

根据2003年码头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镇区规划的环状加方格网道路结构,以王顺路、明远路、高家堰路等郊区公路和二河路形成外围环路,镇区内以主干道韩信路、三闸路、安澜大街-惠济路和漂母路为骨架,片区内部为等级功能不同的方格网道路结构。这样码头镇区基本形成了以王顺路、三闸路、二河路三条南北纵向道路,明远路、韩信路、高家堰路三条横向道路为骨架的路网格局。

镇区道路网可分为对外交通道路、主要车行道路、次要车行道路、步行大街四级。并根所旅游发展需要设置步行小路和非机动车路。

明远路作为码头镇对外交通主干道,规划红线宽度调整为20米;王顺路保持现状为20米;高家堰路规划为9米,二河路作为游览和防灾道路规划为7米。规划镇区主干道韩信路红线宽度为20米,三闸路规划红线宽度为9米,漂母路红线宽度为9米。安澜大街,从明远路至韩信路段红线宽度为10米;韩信路以南保持现状4-8米不等。惠济路红线宽度为10米。其它一般道路路红线宽度为9-16米不等,部分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道路红线宽度可作适当调整,景区内部分村庄道路红线宽6米。步行小路主要沿三闸路以东布置,宽2-3米不等。非机动车路主要沿大葫芦岛和运河以东的河堤布置,红线宽度6米。

具体见镇区道路等级调整规划图。

2. 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调整

基本维持原码头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规划密度,道路线型和道路走向的局部调整如下:

安澜大街向北延伸至二河路,命名为惠济路,是风景游览道路,明远路以北的张福河东大堤上的张福河东路规划为生产防护性道路。

新镇区基本保持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道路结构,运口公园附近作了适当调整。新镇区与古镇区之间的联系道路桥梁位置作了适当调整,数量减为四座。

古镇区韩信路以北区域,其中里运河以西的部分,以安澜大街为轴线,东西侧各布置两条纵向道路。并有横向道路通向新镇区和中心村及三闸路。里运河以东沿运河布置一条景区联系道路连接韩信路和二河路。

古镇区韩信路以南区域,其中里运河以西的部分,规划三条次要车行道路联系安澜步行街,以满足大街的居住和商业交通需求。里运河以东的部分,规划以漂母路为骨架,联接韩信路和高家堰路;规划一条东西向道路联接高家堰路和二河路,联系古镇区、自然村和度假村。规划布置联系景区与主要交通道路的支路,以满足景区交通需求。

根据交通量和旅游景区入口建设,在新镇区文化娱乐中心及商业大街附近布置一处停车场,作为新镇区主要停车场。古镇区主要在安澜大街北端与明远路交接处设置一处大型停车场,作为景区主入口的停车场。另在韩信路与安澜大街交接处的景区内部设置一处大型停车场,作为主要的景区停车场地和旅游接待的停车场地。

具体见镇区道路交通调整规划图。

第二十三条 镇区水系利用规划

第一款 水系规划

保证镇内现有张福河、二河通航河道的畅通,并恢复里运河河道,满足游船行驶的需求。恢复里运河、太平引河与张福河的联系。恢复古张福河河道弯区与现代张福河的联系。恢复规划区内古黄河入二河的河道。

沟通联系农田中的沟渠水系,使之与河流、大型湖塘相通,保证农田灌溉系统的生态景观稳定性和产业稳定性。保留原有农田中的大小塘面和湖泊,作为景观和游憩水面。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款 驳岸规划

里运河驳岸除裹头和闸口外,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保持现有的夯土驳岸,以亲水湿地植被和岸上林木固坡为主;古黄河亦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

二河、张福河两侧以半人工驳岸为主,堤岸分层级建设;张福河堤岸非城镇建设区内的部分以木桩固坡(近水处)和林木固坡为主,城镇建设区内,部分地段可设人工石砌驳岸,部分地段以木桩固坡为主,并可适当保留一些自然固坡方式。

泰山湖北岸作为游憩水面,以人工驳岸为主,南侧则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景区的大型塘湖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根据具体景观建设可设置一些人工驳岸。

第三款 桥梁和码头规划

张福河上根据道路交通的需求,由北至南规划有明远路桥、新镇桥、韩信路桥、高家堰桥等四座桥梁。在满路交通的需求情况下,桥梁桥型要满足码头景区的景观要求。

运河上需架设交通性桥梁两座,一座位于大葫芦岛北端韩信路上,要满足大型漕船通过的需求;一座位于三闸路上的运河至高家堰大堤一带,建议采用联续的中高拱平桥形式通过这一地段,包括运河水桥和农田陆桥两段。运河上还需架设闸桥和景观桥梁七座,主要位于大、小葫芦岛,以闸桥为主,兼有平石拱桥和木桥。

在里运河和张福河部分河段可设置各类型游船码头若干。

第二十四条 镇区绿化与空间景观规划

第一款 镇区绿化系统规划

以高家堰大堤、二河大堤、张福河大堤上防护林带为绿化骨架,以运河三闸所在的河流湿地绿化和运河大堤林带为主轴,以惠济祠、泰山中心村周围、高家堰以北的观光农田为景区的主体绿化内容。古镇旅游景区中间镶嵌四片公共绿地,分别是甘罗城绿地、韩信主题公园绿地、漂母墓-泰山湖公园绿地、运口公园绿地,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绿化特色。景区外围环绕以农田为主要内容的绿化片区。

高家堰大堤、二河大堤、张福河大堤三条防护林带需增加其它乡土树种的栽种比例。高家堰大堤在保存和丰富现有意大利杨树林带的绿化基础上,按景观道路的建设要求景观建设。张福河大堤明远路以南段作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可按高家堰大堤道路绿化模式进行。

河流湿地要保持原有的生态湿地植被,加强对水莲花植物群落的保护。在小葫芦岛附近水域加强景观特色鲜明的水生植物栽培。运河大堤现有的林带可保留,为了保护大堤夯土层,现状两侧为农田或其它乡土草本植被的植被不宜进行乔木绿化。

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观光农田绿化,以麦田、稻田、油菜田为主。大、小葫芦岛附近可根据季节变换种植向日葵、紫云英、薰衣草等景观性强的经济作物。

甘罗城绿地以传统野草及草花绿化和湿地植被绿化为主。韩信主题公园以大乔木、开花灌木、草本相结合的公园立体绿化为主,湿地部分以芦苇等湿地植被绿化为主。漂母墓-泰山湖公园以松柏等纪念性乔木和芦苇等湿地植被绿化为主。运口公园,以大乔木、花卉小灌木和湿地植物为主。

第二款 镇区空间景观规划

以高家堰大堤、二河大堤、张福河大堤上的防护林带及其围绕着的农田空间景观为景区的空间景观边界及景观背景,点缀着漂母墓、泰山湖、惠济祠等人文空间景观节点;以运河河流生态绿化景观为轴线,串起运口公园、大葫芦岛、小葫芦岛三个岛屿型景观节点;以安澜大街人文空间景观和三闸路游憩绿化空间景观为轴线,串起惠济祠、安澜古街、甘罗城、韩信主题公园、运口公园、高家堰圈堰、及大、小葫芦岛等人文景观节点。韩信路规划作为景观大道,布置古镇入口牌坊、龙亭、张福河桥、韩信广场、惠济闸桥、泰山村、二河森林公园入口等空间景观节点。三条景观轴线串联形成景区空间景观网络。

根据空间景观节点的特点和历史意象,景区内规划为新码头十景,分别是: 惠济千秋、安澜古渡、韩侯故里、甘城访古、运口形胜、漕运印象、运河文华、漂母泰山、高堰桃源、淮甸烟树。

景区外围,布置有三个空间景观节点,分别为清黄交汇、龙亭御桩、石工神碣,并与镇域内的旧县遗踪、河神龙碑、黄泗古水三个空间景观节点,共同形成码头十六景。

第二十五条 码头景区功能分区规划

第一款 旅游功能分区原则

码头古镇景区的功能分区遵循以下原则:旅游“六要素”空间相对完整原则;旅游资源主导原则;有利于游线组织的原则;开发条件的相似性原则;各功能区各项功能用地布局的完整性原则。

第二款 旅游功能分区

码头古镇景区的范围边界,为西至老张福河西岸大堤,东北与东南至二河,南到高家堰大堤。共划分为四大景区:惠济祠景区、韩信故里景区、运河三闸景区、泰山湖-漂母墓景区。具体范围见古镇景区功能分区规划图,总面积为773.1公顷。

惠济祠景区,位于明远路两侧,是以寺庙访古观光和宗教文化商业功能为主导的景区,明远路以北为主要的游览景区,以南为以商住为主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总面积182.6公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v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