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2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0—2020年)

说明书

长 春 市 旅 游 局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2年12月

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 言

旅游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长春市作为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确定产业规模,使长春市旅游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并逐步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受长春市旅游局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了长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规划拟借鉴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开发最新的规划思想,运用计算机、数字化仪、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结合长春市实际,制定出高标准、高质量,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将宏观的区域旅游开发战略、中观的旅游区规划和微观的主要景区土地的概念性规划融为一体,以指导长春市宏、中、微观三个层面上旅游开发和建设工作。

目 录

基 础 篇 ..................................................................................................................... 1

第一章 区域背景 ................................................................................................................................ 1 1. 东北亚地区 ................................................................................................................................. 1

2. 东北地区 ..................................................................................................................................... 2 3. 延边、通化、吉林、白城、松原、四平地区 .......................................................................... 2 4. 旅游资源在区域背景中的地位 ................................................................................................. 3 第二章 发展现状 ................................................................................................................................ 5 1. 发展基础 ..................................................................................................................................... 5 2. 发展现状 ..................................................................................................................................... 9 3. 存在问题 ................................................................................................................................... 10 第三章 发展条件 .............................................................................................................................. 12 1. 旅游资源 ................................................................................................................................... 12 2. 客源市场 ................................................................................................................................... 23 3. 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 53 4. 旅游支持系统 ........................................................................................................................... 54

战 略 篇 ................................................................................................................... 56

第一章 战略基础 .............................................................................................................................. 56 1. 机遇和挑战 ............................................................................................................................... 56

2.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的判断 ....................................................................................................... 58 第二章 战略目标 .............................................................................................................................. 59 1. 指导思想 ................................................................................................................................... 59 2. 基本原则 ................................................................................................................................... 59 3. 战略目标 ................................................................................................................................... 60 第三章 战略方针 .............................................................................................................................. 62 1. 旅游城市形象定位战略 ........................................................................................................... 62 2. 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 65 3. 旅游产品开发的精品战略 ....................................................................................................... 65 4. 旅游交通建设的立体化战略 ................................................................................................... 65 5. 旅游设施建设的国际化战略 ................................................................................................... 66 6. 旅游市场促销的多元化战略 ................................................................................................... 66 7. 旅游软件建设的优质化战略 ................................................................................................... 66 8.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战略 ................................................................................................... 66 第四章 战略对策 .............................................................................................................................. 68 1. 解放思想,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动力产业地位 ........................................................ 68 2. 加强领导,完善旅游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 .................................................................... 68 3. 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 ........................................................................................... 69 4. 深化改革,建造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旅游产业群 ........................................................ 70

5. 扩大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70 6. 科技兴旅,全面提升长春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 .................................................................... 73 7. 面向未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 74 8. 加强立法,使我市旅游业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 75

规 划 篇 ................................................................................................................... 76

第一章 规划基础 .............................................................................................................................. 76 1. 规划范围与期限 ....................................................................................................................... 76 2. 规划依据 ................................................................................................................................... 76 第二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 78 1. 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 ............................................................................................................... 78 2. 旅游功能分区 ........................................................................................................................... 80 3. 分区概述 ................................................................................................................................... 80 第三章 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 .................................................................................................. 83 1. 旅游产品开发 ........................................................................................................................... 83 2. 旅游路线设计 ........................................................................................................................... 88 第四章 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 90 1. 客源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 ....................................................................................................... 90 2. 客源市场开发的原则 ............................................................................................................... 90 3. 客源市场开发的格局 ............................................................................................................... 91 4. 客源市场开发的目标 ............................................................................................................... 92 5. 客源市场开发策略 ................................................................................................................... 94 第五章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97 1. 旅行社发展规划 ....................................................................................................................... 97 2. 住宿设施规划 ......................................................................................................................... 100 3. 餐饮设施规划 ......................................................................................................................... 102 4. 娱乐设施规划 ......................................................................................................................... 105 5. 旅游商品规划 ......................................................................................................................... 105 6.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 106 7. 旅游环境容量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11 第六章 基础设施规划 ..................................................................................................................... 118 1. 对外交通规划 .......................................................................................................................... 118 2. 市内交通规划 ......................................................................................................................... 120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122 第七章 近期重点规划项目 ............................................................................................................ 125 1. 近期规划目的 ......................................................................................................................... 125 2. 近期规划原则 ......................................................................................................................... 125 3. 近期规划项目 ......................................................................................................................... 125 4. 近期规划项目投资概算 ......................................................................................................... 125 第八章 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 ........................................................................................................ 128 1. 长春净月潭生态景区规划 ..................................................................................................... 129 2. 长春伪皇宫~八大部殖民遗迹 ............................................................................................. 147 3. 长春电影文化景区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长春“一汽”工业景区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二道四家乡莲花山滑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北山双阳湖观光度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双阳吊水壶探险观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农安辽金文化景区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榆树五棵树江滨风光景区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德惠鳇鱼圈江心岛水上风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九台莽卡中国东北民俗大观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1 《长春市旅游资源地图》制作大纲 ..................................................................................... 237 附2 《长春市旅游电子地图》设计纲要 ..................................................................................... 239

基 础 篇

第一章 区域背景

1. 东北亚地区

1.l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东北亚各国未来将成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议程。根据区域经济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东北亚各国经济上存在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客观基础,导致东北亚各国区域经济和以旅游业为先导产业的区域合作的启动。

1.1.1 1991年7月5日—15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的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东北亚区域项目会议”上,东北亚各国政府讨论合作问题,决定将图们江地区合作列入优先项目。

1.1.2 1992年,“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作为区域合作决策机构。

1.1.3 1995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图们江项目管理委员会”上将其分为中国、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五国委员组成的“图们江咨询委员会”和中国、俄罗斯、朝鲜三个沿岸国家代表组成的“图们江协调委员会”。两个机构之下,在北京设立“图们江秘书处”。 1.2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

1.2.1 1997年6月,在中国延吉召开的图们江区域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中国、韩国、蒙古、俄罗斯、日本等五国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合作和投资制定旅游规划,并

确认了芬兰旅游开发中心承担“图们江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研究”规划编制。 1.2.2 1998年7月,在中国延吉召开“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旅游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研讨了图们江地区旅游现状、发展趋势,开辟珲春、罗津、束草水上航线,以及“湄公河多边旅游开发”和“丝绸之路”旅游项目的案例介绍等。

东北亚区域旅游开发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产业,通过合作研究,东北亚区域旅游已初具规模。 2.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域广阔,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共同的发展历史,使东北三省历来经济联系紧密,旅游业区域开发与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2.1 辽宁省

位于长春市南部,素以海滨、山地和清入关前人文资源著称,其特点为: 2.1.1 区位优势突出。东北与中原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为东北区的“陆上门户”;有绵延数千里的海岸线和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等港口,是沟通东部沿海和世界各国的水上通道,为东北区的“水上门户”。

2.1.2 经济实力雄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基础力量雄厚,固定资产总额比重大。随着国有大中企业的搞活,经济实力会大幅度提高,为旅游业提供资金支持。 2.1.3 资源丰富多样,品位高。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海滨旅游资源和清入关前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保存好,品位高。 2.1.4 资源开发力度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保证。现已开发了大连、沈阳、丹东、锦州为中心的海滨、山岳、江河风光和清前史迹等旅游产品。 2.2 黑龙江省

位于长春市北部,素以冰雪、边境、火山景观著称,其特点为:

2.2.1 地理位置优越。边疆省份,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有绵长的国境线,界江界湖,地处中国领土的最北端,冬季严寒,开展冰雪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2.2 资源特色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特色突出。如冰雪旅游资源,镜泊湖、五大连池火山遗迹旅游资源,黑龙江、兴凯湖界江界湖旅游资源,扎龙湿地珍稀鸟类旅游资源,小兴安岭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等。

2.2.3 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力度。现已开发了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黑河为中心的七大旅游区。跨国旅游独具特色。

3. 延边、通化、吉林、白城、松原、四平地区

3.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东部“门户”,是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以长白山火山风光、朝鲜族民族风情和珲春边境游、跨国游为其特色。

3.2 通化地区地处长春东南方,境内的集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冰雪风光、界江边境游和高句丽文化古迹游为其特色。

3.3 吉林地区位于长春市东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松花江蜿蜒从市区流过,被誉为“北国江城”。其上游的松花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冰雪、度假、水上活动和文物古迹游为其特色。

3.4 白城和松原地区位于长春市西部,以辽阔的草原风光和湿地景观为特色。其中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向海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很高的旅游和科研价值。

3.5 四平地区位于长春市南部,是一座英雄城市,解放战争中曾作为战略要地而展开激烈争夺。四平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梨树叶赫古城是两代皇后

故乡,以满族风情游为特色。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旅游集散地,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近邻效应”也为长春市带来大量客源。

4. 旅游资源在区域背景中的地位 4.1 区域背景分析

4.1.1 区域:东北亚各国、东北三省

4.1.2 周边地区:延边地区、通化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松原地区、四平地区 4.1.3 4.1.3 项目所在地:长春地区

图Ⅰ-1-1 项目所在地空间分布示意图

东北亚各国 东北三省 延边地区 通化地区 吉林地区 白城地区 松原地区 四平地区

4.2 4.2 区域背景中地位

图Ⅰ-1-2 长春市旅游资源相对地位

弱 人 文 强 强 ● ●白城地区 ●吉林地区 ●通化地区 ● ●延边地区 ●长春地区 ●四平地区 ●松原地区

第二章 发展现状

1. 发展基础 1.1 区域位置

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部,第二松花江中游段,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之间,市域面积20571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603平方千米。东与吉林市交界,北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西与松原市为邻,南与四平市接壤。 长春市地处东北地区的几何中心,从其更广泛的背景看,近于东北亚中心。连接东北三省的哈大铁路纵贯南北,未来的欧亚大陆桥横贯东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以长春为中心的700千米半径区域内,向东至吉林、延边、长白山、俄罗斯、朝鲜、韩国;向西至松原、白城、向海、阿尔山、蒙古人民共和国;向南至四平、沈阳、大连;向北至哈尔滨、黑龙江、俄罗斯。区域内有长白山、图们江金三角、向海、阿尔山、沈阳故宫、北陵、千山、大连海滨、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等著名的景区、景点。

图Ⅰ-2-1 长春市至主要城市的方位图

〇佳木斯 哈尔滨 齐齐哈尔 〇 ◎ 〇牡丹江 〇延吉 白城〇 ◎ 长春 〇吉林 〇四平 通辽〇 〇通化 ◎沈阳 〇丹东 锦州〇 〇鞍山 〇 大连 图Ⅰ-2-2 长春市至主要景区景点方位图

○黑河

○五大连池

○镜泊湖 ○珲春

扎龙○ ○长白山

○松花湖 长春 向海○

○集安

○医巫闾山 ○ 抚顺萨尔浒 ○沈阳故宫

1.2 自然状况 ○千山 ○凤凰山

○兴城海滨

长春市地处吉林省中部,地质构造上处于隆起带与沉降带、地槽褶皱带与松辽坳 ○大连海滨 陷带的过渡位置上,大地构造的过渡性决定并形成了由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 过渡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有面积不大的低山丘陵,属吉东低山丘陵中的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西列山地,海拔多在400---7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中西部广大地区为波状起伏的台地和宽阔的冲积与湖积平原,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山前台地海拔多在200---280米,相对高度20---50米,冲积平原海拔多在140---200米,相对高度5---15米,地面坡度和缓。

长春市纬度偏高,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东部山地湿润气候向西部平原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

季湿热少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干冷漫长。一月平均气温-17.2℃,极端最低温度-39℃,7月份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温38℃,年较差4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双阳、九台年雨量600毫米以上,西北部农安的伏龙泉巴吉垒一带仅为400--490毫米。降水量集中夏季尤以7~8月份居多,占年雨量的65---70%。冬季降雪,积雪深度20—25厘米。

长春市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均属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拉林河水系,河流短小、河长小于30公里的约占86%。境内的沐石河、饮马河、双阳河、雾开河、伊通河、新开河由东向西排列,流向东北,先后注入第二松花江,构成长春特有的水系格局。

长春地处东部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向西部半干旱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植被受其影响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既有森林,又有草原,还有二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森林草原。其中东部低山丘陵气候较为湿润,生长着针阔混交林。但原始植被均遭破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次生林。西部气候较为干旱与松嫩平原草原相接,生长着地带性植被草甸草原,中部台地位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主要种类有白桦、山杨、蒙古栎、色木槭、水曲柳、胡桃楸、胡枝子、紫穗槐、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芦苇等。 1.3 历史文化

长春市域范围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代,“榆树人”在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流域从事渔猎活动。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旧石器末期,长春地区古人类---青山头人在此生息,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及最初的定居生活。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区的先民也形成了许多群落,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区域。

汉魏晋时期,夫余族建立夫余国,于公元346年迁都农安县,对长春地区进行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发。

唐代,长春一带属渤海国夫余府辖境,是渤海国重要农耕区之一。辽金时期,长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得古城、村落、居民点遍布长春各地,人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元代,长春黑土地沦为蒙古游牧民族的牧场。明至清初,这里一直是蒙古族的游牧地和满族渔猎之地。公元1668年,清政府推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墙,边外不准开垦。“封禁”政策保护了原始的自然环境,但也阻碍了长春地区的农业开垦,限制了经济发展速度。1800年,由于关内破产农民的涌入,封禁日弛,迫于事实,清政府在今长春以南17公里的新立城设长春厅,管理农垦事务,进入迅速开发阶段。农垦耕地由过去的零散分布向集中连片过渡。由于厅址新立城在辖境内过于偏南,而且位于伊通河的高漫滩上,地势地洼,易受水患,交通不便。1825年,清政府决定将厅址从新立城沿伊通河北移17公里,迁至伊通河西岸黄土台地上的宽城子(今长春市南关一带),并修筑了城墙,成为农业和商贸的重要集散地,至此,长春市完成了牧业向农垦的转变。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俄国抓紧向我国东北渗透,修筑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哈长段及长大段,并建了宽城子站,成为除旧城之外的第二街区。

日俄战争俄国失败后,以长春为分界点,长春至大连段交由日本人经营,长春受日俄两国经济渗透比较明显。由于铁路的辐射作用,境内很快发展起一些小城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次年在长春定都,改称“新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千米,成为一个较大的城市。

建国后,长春被定为特别市;1953年8月,划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吉林省省会

由吉林市迁至长春,“一五”期间一系列工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长春工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长春市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4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长春市位于东北亚的核心,东北经济区的腹地,东北亚地区成为未来世界经济中心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新的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位于陆桥东端的最大城市长春必将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东北经济区主要是以哈大铁路为轴自南向北形成一条产业带,长春市正处于哈大线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南北人流、物流必经之地,目前长春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立体网络基本形成,拥有了现代化的运输条件,成为联结和辐射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长春市为省会城市,现辖六区四县(市),即朝阳、绿园、宽城、南关、二道、双阳六区和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全市总面积2057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33万人。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占全市总人口2%左右。

长春市在解放后基本形成以机械工业为主体,食品、电子、光学、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汽车、铁路客车、机车等行走机械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农业方面,传统的种植业主要品种有玉米、高梁、黄豆、水稻、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瓜、烟草、油料等。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长春市经济曾一度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下,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九五”期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82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500元,年均增长13.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995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为21.7:46:31.8,到2000年三次产业比重变为17.2:41.4:41.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9.6个百分点,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小康。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 2. 发展现状 2.1 历史回顾

长春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始于改革开放后,大体上可以划为三个发展阶段: 2.1.1 初创阶段(1979—1984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中国的旅游业开始步入新的一页。长春市和全国一样,作为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接待了大批的海外游客,其中尤以日本游客为多,他们来长的目的主要是对日本侵略历史那段往事的追忆,旧地重游。其他国家的游客相对较少。在此期间,吉林省旅游局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吉林省中国旅行社相继成立,主要接待任务由他们承担,长春市还没有自己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2.1.2 产业形成阶段(1985—1995)

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净月潭风景区游客日益增多,为杜绝旅游活动的无序状态,纳入行业管理轨道,1985年成立了长春市净月潭风景区管理局,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海外游客达1万人次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急需有一行政主管部门来协调管理,1986年10月,长春市净月潭风景区管理局更名为长春市风景旅游局,主管全市的旅游工作。从此,长春市的旅游业纳入了行业管理的轨道。

长春市风景旅游局成立后,旅游业纳入了正规化的行业管理,六大要素均有较大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在此期间,由于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促销滞后,

旅游业总体呈波浪式前进,年接待海外旅游者的人数在2—3万人次之间,没有更大的突破。

2.1.3 发展阶段(1996—2001)

为适应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6年9月,长春市风景旅游局更名为长春市旅游局,主抓全市的旅游工作,1998年长春市被评为全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为促进净月潭以旅游为龙头的区域经济的发展,1995年成立了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2000年1月为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将长春市旅游局并入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从此,长春市的旅游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出现了以净月潭为龙头的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1年元旦期间,长春市旅游局和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成功地承办了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开幕式,使长春的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全国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2 产业地位

长春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产业地位明显提高。 2.2.1 供给能力

现有旅行社43家,其中国际社13家、国内社30家。星级饭店31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21家,二星级4家,一星级1家。床位数8358张。旅游定点单位(定点商店、定点汽车公司)42家。旅游景点377个。旅游从业人员14341人。

2.2.2 接待规模

200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5.5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61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数量81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87亿元人民币。旅游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

3. 存在问题

尽管长春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小,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例偏低,这与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2000年为例,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为8348.09万人次,旅游创汇162.31亿美元。同期长春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为5.57万人次,旅游创汇2261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的0.067%和0.14%;国内旅游全国共接待7.4亿人次,旅游收入3175.54亿元,同期长春市接待819.1万人次,旅游收入26.9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和0.85%;当年全国旅游收入占GDP的5%,而长春市只占3.5%。

3.2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浅、产品特色不明显,且地域分散,难以吸引游客;旅游项目开发周期长,景点的整体形象不完整;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缺少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产品。

3.3 经费不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长春市尽管是省会城市,然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政府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另外,由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投入亦相对较少。

3.4 旅游形象定位不鲜明。长春市素有森林城、电影城、汽车城、科技城的美誉,但一直没有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这不同程度影响了长春市旅游的知名度。 3.5 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个景区由多家管理,难于统一调度,整体安排,类似于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在长春市旅游业各行业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体制上弊端是制约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3.6 科技贡献率低,竞争力不强。在长春市旅游业的发展中,虽然科技方面的投入有

所加强,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之上,这一制约因素如不尽快改变,将可能导致在未来竞争中丧失优势。

3.7 市场开发不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和一些旅游热点相比,我们有很大的差距,国际旅游市场结构比较单一,仅仅局限于亚洲地区,分担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促销范围、手段相对落后,缺少较高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

3.8 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准备不足。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对各行业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给旅游业所带来的挑战也异常严峻,如: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不同程度的改变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改变旅游业的运营模式。长春市旅游业虽然在应对新经济的到来有所作为,还应加快步伐,迎接新经济对旅游业冲击和挑战。

第三章 发展条件

1. 旅游资源

1.1 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 1.1.1 旅游资源类型 (1) 类型齐全,数量众多

根据国家旅游局计划司和中科院北京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992年)提出的方法,在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如表Ⅰ-3-1)。统计发现,在20571平方千米的长春市域,旅游景点共有392处,其中地文景观类26处,水域风光类41处,生物景观类5处,古迹与建筑类225处,消闲求知健身类76处,购物类18处。长春市旅游资源占据了六大类的全部和74种基本类型的69%。这种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的旅游资源,为整个区域旅游的多功能开发提供了可能。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全国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共有13种,长春市有7种,包括:典型地质构造、名山、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石地风景、小型岛屿、洞穴等。其中洞穴因其数量多、造型奇特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这种价值至少在东北地区有着一定的意义。而其他地文景观,如:长春第一峰、翠羽丹崖等就其单体而言仅仅相对于长春市境内有着一定的开发价值。因此,就地文景观而言,洞穴的开发应放在重要位置。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全国水域风光的基本类型共有7种,长春市占有其中的4种。包括:风景河段、

湖泊、泉、以及其他类水域风光。其中的风景河段、湖泊最具有开发价值。第二松花江从长春市境内蜿蜒而过,分别流经九台、榆树、德惠、农安,所经之地形成了许多风景河段,诸如:五棵树风景河段、鳇鱼圈风景河段、哈大湖风景河段。顺江而下,沿途有许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了一条风景带。伊通河流经中心市区,伊通河的开发,特别是让其清水长流必将对整个城市的旅游开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湖泊中的净月潭、新立城水库、南湖、以及周边地区的双阳湖、石头门口水库等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尤其净月潭结合周边的景观,经过进一步的规划开发,可形成一个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区。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全国生物景观类型共有6种,长春市占有其中的3种,分别是:古树名木、草原、以及其他生物景观。其中古树名木中的长山古榆不仅历史悠远,而且至今颇具风姿,具有较高的观赏、科考价值。在其他生物景观中的十里绿色长廊,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它是进入长春第一峰的必经之路,也是观赏吊水壶溶洞的必经之路,长廊的两侧是高约500米的低山,山上满目苍翠,绿树成荫,延绵十余里,是一个天然的绿色长廊。

––––古迹与建筑类旅游资源

全国的古迹与建筑类旅游资源共有32种,长春市占有24种。这里的古迹与建筑大都是辽、金时期、以及近代、现代的特色建筑。辽金时期尤以辽塔最有旅游价值,近代的伪皇宫、八大部在中外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尽管长春市的人类活动历史远没有其他一些旅游城市久远、丰富,但是长春市抓住属于自己的特色资源,充分的挖掘其人文内涵,逐步的进行开发,长春市完全可以据此开发出人无我有的特色旅游产品来。 ––––消闲求知类旅游资源

消闲求知类旅游资源全国共11种,长春占有10种。,长春素有“科技城”的美誉,科学文化教育设施齐全。不仅如此,长春电影节在国内,甚至国际早已经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他的各种休闲、娱乐、求知的旅游项目也应有尽有,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会使长春市的旅游开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购物类旅游资源

购物类旅游资源全国共5种,长春市占有3种。包括市场与购物中心、庙会以及地方产品。市场与购物中心象全国大多数的商场一样,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一般购物的需求,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产品相对较少,仅鹿产品就具有较大的可开发价值,关键的问题是逐步提高技术含量。

表Ⅰ-3-1 长春市旅游资源分类表

自然旅游资类 地文景观类 蚀余景观 名山 亚类 典型地质构造 翠羽丹崖 长春第一峰、光顶山、一面山、柴大山、鸡冠山、马虎头山、双顶子山、八台岭、北山(青石山)、青顶山、半拉山、花园山、大顶山 顺山西段家沟 1 13 主题资源名称 数目 1 源 类 26个 亚类 奇特与象形山石烟筒 石 三盛玉白沙涧 小型岛屿 主题资源名称 数目 1 沙(砾石)地风景 1 套子里、海豚岛、鳇鱼圈旅游度假村 吊水壶溶洞、石缸、老道洞、金马溶洞、一面山天然1号溶3 洞穴 洞、双龙洞、 镇江口河段、第二松花江五棵树河段、第二松花江大于乡段、风景河段 伊通河 水净月潭、城南泡子、双阳湖、柳树水库、黑顶子水库、肚带域河水库、柴福林水库、张加店水库、石头口门水库、牛头山风水库、两家子水库、波罗泡子、共青团水库、榆树环城风景光类 41 个 泉 其他水域风光 生物古树名木 景观草原 类5其他生物景观 个 十里绿色长廊、张二麻岭 德惠市惠青泉、宝泉涌矿泉水基地、将军古泉、北山龙泉 松花江上抽沙船 开安老榆树;长山古榆 羊草草甸 库、高城子水库荷花塘、跃进水库莲花自然保护区、太平池水库、新立城水库、世纪湖、西湖 湖泊 旅游区、莲花池、背江、石堂水库、玉皇庙水库、高城子水6 4 32 4 1 2 1 2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吉长道尹公署、吉林省政府(日本关东局旧址)、日本关东军100部队旧址、沙俄将校营旧址、沙俄兵营旧址(南大营)、树勋小学(原长春第二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中澳大都会)、长春市第81中学(伪满新京第二国民高等学校)、长春地质学校(伪满新京国家女子高等学校)、吉林省交通厅办公大楼(原国都饭店)、省军区八一招待所(伪满国务院总理官邸)、吉林省委(日本关东数目 社 人文旅游资源 古迹与建筑类 会 经 济 文 化 遗 址 军司令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部(伪满洲国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地质宫、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伪满洲国军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六一医院(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吉林大学预防医学院(伪满交通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伪满洲国民生82 部)、吉林大学校部(伪满洲国司法部)、长春机车厂职工医院(宽城子沙俄《车站俱乐部》)、松苑宾馆(关东军司令长官官邸)、吉林大学三院(伪满经济部)、春谊宾馆(大和旅馆旧址)、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新京神社旧址)、长春市电信局(伪满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伪满大陆科学院)、长春市公安局(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长春市人民政府(康德会馆旧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伪满洲国兴农部旧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西长小学(养正书院旧址)、省政协(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市税南关分局(郑孝胥官邸旧址)、重庆路义和胡同(张景惠官邸旧址)、七航校(日本关东军空军司令部)、省社会科学院(伪满洲国外交部)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张麻子沟战迹地、其塔木战役遗址、伏龙泉战迹地、靠山屯数目 军事遗址 战迹地、张家围子抗俄斗争遗址、松花江甲线桥桥头堡 古城和古城遗址 宫廷建筑群 东营城子古城、姚家城子古城、淞江古城遗址、新阳顺山古6 7 城、万金塔古城、宾州古城遗址、大坡古城 伪皇宫 德惠市清真寺、圆通寺、九台清真寺、浴泉庵、宝山清真寺、蜂蜜清真寺、九台青云寺、农安金刚寺、农安清真寺、小八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 家子天主教堂、五棵树清真寺、占江寺、榆树市清真寺、德32 惠市宝山寺、德惠市天主教堂、地藏寺、北观音寺、兴隆寺、长春市文庙、大佛寺、慈航寺、长春市天主教会、长春市基 督教会、护国般若寺、德惠市天主教堂、北普陀寺 殿(厅)堂 楼阁 吉林大学礼堂(日本神武殿旧址) 碧松净月塔楼 农安辽塔、农安镇革命烈士纪念塔、秀水革命烈士纪念塔、塔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吉林省广播电视塔 朝阳乡贡江碑、八面石刻、大房身机场烈士纪念碑、方华烈碑碣 士纪念碑、江泽民题词纪念碑、毛泽东题词纪念碑 景观建筑 电影宫 德惠市乌金屯大桥、德惠市松柏大桥、松花江上甲线桥、松桥 花江上乙线桥、半拉山松花江桥、 5 1 8 6 1 1 1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德惠市烈士陵园、北山烈士陵园、农安镇烈士陵园、伏龙泉数目 陵寝陵园 烈士陵园、榆树市革命烈士陵园、西安广场烈士陵园、奋进乡革命烈士陵园 将军岭墓葬、成多禄墓、前排木古墓、龙家亮子墓葬、老河8 墓 深墓葬、石羊石虎山金代墓地、完颜娄室墓地 摩崖字画 水工建筑 “还我江山”爱国宣传壁画 一级提水站、净水潭大坝 鹊源牧业有限公司、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德惠佐金穗有限公司、德惠市水产局孵化厂、鹿业开发总公司、吉林省银瀑集厂矿 团、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德惠市老西沟林场、德惠市林场、国营长春市双阳区第三鹿农林渔牧场 场、前岗渔塘、哈拉海苗圃、梅花鹿苑 9 1 2 10 7 数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目 双阳山河街道三家子朝鲜族专业民俗村(三专村)、双阳鹿乡、特色城镇与村落 双营乡大营宗教民俗村、万顺乡丰收村、高家店太平岭村、全9 国高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大坡镇、延和朝鲜族乡、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 港口 广场 民俗街区 仿古一条街 战斗英雄杨林之家、二道沟中共长春 纪念地 地下党活动旧址 其他建筑或其速公路客运站、中国第一辆轿车、邓小平乘座的红旗牌检阅车、10 它古迹 农安汽车实验场、一汽宾馆、长春会展中心 消 闲科学教育文化求设施 知健身类 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 博物馆、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净月地面卫星观测站、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大附中 德惠市蒙古族度假村、德惠市水晶山庄、松花江度假村、双阳8 湖度假区、退思园、卡伦湖风景区、铁路疗养院、森林浴场 学、地质宫博物馆、吉林大学南校区、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17 农安图书馆、吉林省戏曲学校、长春大学、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省戏剧团、长春第四中魁星楼、满族村祠堂、种榆书院、盟湿站、长春机场、长春高2 1 康熙古渡口、十八盘渡口、老牛道渡口 人民广场、卫星广场、文化广场、世纪广场 3 4 数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目 76 个 动物园 植物园 长春动物园、长春鸵鸟园 长春森林植物园 德惠市公园、南山公园、溪桥游园、榆树市公园、长春市南湖公园 公园、牡丹公园、胜利公园、朝阳公园、君子兰公园 9 2 1 运动场馆 德惠市体育馆、市体育场、长春市体育馆、五环体育馆 4

数 类 亚类 主题资源名称 目 德惠市吉思娱乐园、工商基地、碧海林园、秀峰山庄、春城剧游乐场所 场、长春艺术剧场、大众剧场、长春海底世界、长春电影城、圣诞乐园、世界风情圆 农民文化节、黄龙文化盛会、农安春节庆典活动、长春君子兰节日庆典活动 节、长春电影节、长春雕塑节、汽博会、农博会、图书展销会 农安地方戏剧团、农安黄龙戏剧团、榆树市戏曲剧团、长春话文艺团体 剧院、长春市杂技团、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京剧团、吉林省曲艺团、吉林省歌舞团 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鹿鸣山庄、农安太平鼓、滑草场、丽人月湾、滑雪场、净月鹿7 鸣山庄、沙滩浴场 德惠市人民路商业街、鹿乡鹿产品一条街、欧亚商都、长春友购市场与购物中物心 类 18 个 地方产品 德惠市大曲酒厂、扫帚糜子、双阳鹿茸、豆制品、醇香飘逸 5 场、一汽贸易轿车销售有限公司、一汽东风大街 庙会 农安庙会 1 发区、长春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吉林古玩城、卓展时代广谊商店、长春市水族行、长春百货大楼、长春汽车经济贸易开12 9 9 11 (2) 人文旅游资源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据表Ⅰ-3-1统计,长春市域,人文旅游资源多达320处,集中反映在社会经济文化遗址82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32处,科学教育文化设施17处等,人文旅游资

源占整个旅游资源数量的91.4%,居于主导地位。与人文旅游资源并存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也比较多,达72处。 1.1.2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1) 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

在长春市各县市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有分布,但据统计中发现,仅长春市区就有198处旅游资源,占整个长春市旅游资源总量的49.2%,市区以外的双阳、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分别是39处、37处、41处、42处、34处占整个长春市旅游资源数量的10.3%、9.7%、10.8%、11%、9%。从数量上这种主次鲜明的资源分布,以及对各区旅游资源质量的综合考虑,决定长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格局,从总体上应由市中心区向周边的各区逐步扩展。

表Ⅰ-3-2 长春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

分区 长春市(各类资数量 类型 地文景观类 水域风光类 生物景观类 古迹与建筑类 消闲求知健身类 购物类 合计 所占百分比(%) 1 6 1 134 47 10 198 49.2 11 6 2 15 3 2 39 10.3 2 8 2 18 6 1 37 9.7 2 5 0 25 6 3 41 10.8 5 11 0 22 2 2 42 11 5 5 0 12 12 0 34 9 26 41 5 225 76 18 392 100 中心市区 双阳 农安 德惠 榆树 九台 源总量) 长春市各区旅游资源分布比例图9I%

11%中心市区双阳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图Ⅰ-3-1各区旅游资源分布比例图

(2) 资源的地域组合协调统一,自然、人文相互交融。

就整个长春市而言,中心市区是自然、人文交汇之地,突出人文景观。农安以人

文旅游资源为主,双阳以自然旅游资源突出,长春市域的第二松花江将九台、榆树、德惠、农安等旅游资源贯穿起来,这一旅游资源带的开发必将带动沿线各旅游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成为长春市重点开发的旅游带,而这一旅游带是以自然、人文并存的旅游带,但突出自然景观,总体上说中心市区和周边的农安、双阳、第二松花江带形成的“两区一带”形成了整个长春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互交错的格局。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中心市区,是更能体现自然、人文交萃的地方。长春市市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14.4%,素有森林之城美誉。净月潭、南湖等连片水域散布其中,伊通河水蜿蜒而过。而著名的伪皇宫、八大部,电影城等诸多的人文景观就坐落其中。自然、人文相互交融,经过开发有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1.1.3 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1) 潜在的“生态城”。

长春市森林资源丰富,整个长春市森林覆盖率达14.4%,市区绿化率达35%以上,这里有美丽的净月潭、新立城水库、南湖等水域风光,伊通河穿行整个市区,其中净月潭旅游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夏季整个城市一片绿色,冬季是不出城便可见林海雪原的景观(净月潭),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是一个潜在的“生态城”。

(2) 颇具影响的节庆活动。

长春的几个节庆活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如电影节、冰雪节、雕塑展、农博会、汽博会、君子兰节等,尤其是电影节,每两年在长春举办一次,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3)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殖民遗迹。

长春市保留有相当部分的殖民遗迹,其中尤以“伪满皇宫”及“八大部”等比较著名,这些殖民遗迹伴随着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在中国和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育基地。 (4)闻名华夏的汽车城、电影城。

长春市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乘坐的轿车均在这里生产,现今保存完好,而且长春一汽以其特殊的产业地位和实力在中外有着广泛影响,这为长春开发汽车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电影的摇篮。

(5)独具特色的关东文化。

长春地区是东北先民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保留着大量先民生活的印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独特的关东文化,特别是农安县曾是夫余国的国都,也是辽、金重镇,岳飞笔下的“黄龙府”就在那里,至今反映着“耶律家族”辉煌历史的辽塔依旧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历史。这里有大量的当时“关里”的先民闯关东时留下的器具和传说。这一切为再现历史、再现独特的关东古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2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本规划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春市旅游资源的景点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选取:①资源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②旅游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③开发条件,包括位置交通条件、地域组合、景点容量、客源市场、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12项指标,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4个判断矩阵,分别得出各个层次的权重,然后,对各重要景点进行综合打分。见图Ⅰ-3-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图。

图Ⅰ-3-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图

旅游资源 资源价值(6.48) 旅游效益(1.23) 开发条件(2.29) 表Ⅰ-3-3 长春市主要旅游景点等级质量系统评价一览表 旅游点 净月潭 电影城 伪皇宫 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伪满洲军事部) 吉林大学预防医学院(伪满交通部) 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伪满洲国民生部) Ⅰ 吉林大学校部(伪满洲国司法部) 吉林大学三院(伪满经济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伪满洲兴农部旧址)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伪满洲国外交部)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部(伪满洲国国务院) 8.2 8.2 8.2 8.2 8.2 8.0 综合评分值 8.6 8.5 8.5 8.2 8.2 8.2 26 数量 等级质量 等级质量 旅游点 吉林省委(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长春电影制片厂 地质宫博物馆 长春电影节 长春君子兰节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旅游区 双阳鹿乡 双阳湖风景旅游度假区 吊水壶溶洞 农安辽塔 黄龙文化盛会 德惠市鳇鱼圈 第二松花江五棵树河段 卡伦湖风景区 双阳北山风景旅游区(北山、圆通寺、北山龙泉、八面石综合评分值 8.0 8.3 8.2 8.6 8.2 8.4 8.1 8.2 8.2 8.3 8.1 8.1 8.1 8.4 数量 7.6 刻、北山了望塔) 长春第一峰 Ⅱ 十里绿色长廊 长山古榆 农安金刚寺 宾州古城遗址 7.5 7.3 7.2 7.5 7.1 36

等级质量 旅游点 农安黄龙戏剧团 农安清真寺 铁路林场 高城子水库荷花塘 德惠市跃进水库莲花自然保护区 德惠市蒙古族度假村 榆树人遗址 榆树环城风景旅游区 青顶山 秀色山庄 九台马虎头山 柴福林水库 石头口门水库 套子里 碧海林园 清真寺 吉林省政府(日本关东局旧址) 日本关东军100部旧址 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 长春市天主教会 综合评分值 7.7 7.2 7.2 7.3 7.5 7.0 7.2 7.3 7.1 7.1 7.6 7.1 7.5 7.4 7.5 7.5 7.6 7.3 数量 等级质量 旅游点 护国般若寺 电影宫 长春市南湖公园 文化广场 胜利公园 朝阳公园 君子兰公园 吉林省博物馆 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 长春动植物园 金马溶洞风景旅游区 柳树水库 将军古泉 双阳山河街三家子朝鲜族专业民俗村 双阳双营乡大营子宗教民俗村 综合评分值 7.6 7.4 7.5 7.5 7.5 7.2 7.5 7.6 7.6 7.4 6.3 6.5 6.2 6.2 6.5 数量 Ⅲ 共青团水库 太平池水库 前岗鱼塘 镇江口河段 波罗泡子 6.4 6.5 6.3 6.5 6.3 42 等级质量 旅游点 德惠高城子水库 五家子遗址 德惠市天主教堂 德惠市宝山寺 德惠市水晶山庄 德惠市松花江度假村 德惠市公园 花园山 榆树市清真寺 海豚岛 延和朝族乡 第二松花江大于乡河段 榆树市公园 翠羽丹崖 青石山 九台八台岭 牛头山水库 李家窑水库 九台青云寺 南山公园 综合评分值 6.8 6.0 6.3 6.3 6.4 6.6 6.4 6.4 6.3 6.4 6.3 6.7 6.5 6.3 6.3 6.5 6.5 6.4 6.3 6.6 数量 等级质量 旅游点 秀峰山庄 淞江古城遗址 地藏寺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春艺术剧场 长春汽车经济贸易开发区 兴隆寺 长春市文庙 伪满中央银行旧址 大佛寺 慈航寺 丛林寺 综合评分值 6.7 6.1 6.3 6.6 6.7 6.5 6.3 6.8 6.2 6.3 6.3 6.3 数量

根据上面对各个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各个资源落实到各个区之上,经统计后得下表。

表Ⅰ-3-4长春市各区旅游资源分级分布表

分区 长春市中心百分比 市区 分级 一类 二类 69% 42% 12% 11% 8% 11% 4% 11% 4% 11% 3% 14% 双阳 农安 德惠 榆树 九台 三类 24% 12% 12% 17% 18% 17% 通过上表的统计发现,在一类旅游资源中,市区占有69%;二类旅游资源中,市区占有42%;三类旅游资源中,市区占有24%。在三个级别的旅游资源中,总体上说市区都占有相对优势。

2. 客源市场

2.1 长春市客源市场的背景分析 2.1.1 东北亚诸国

东北亚是未来国际瞩目的经济中心,东北亚诸国经济一体化是发展趋势。日本经济发达,人口多,出游率高,以近距离为主,长春与日本有特殊渊源。韩国曾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国民收入高,出游率高,吉林省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对其有吸引力,金融危机现已复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较发达,憧憬东方文化。蒙古内陆国家急需出海口,新的欧亚陆桥长春是重要枢纽站。朝鲜近于闭关锁国,但迫于国际经济联系的大环境,终将开放,是长春潜在的客源市场。 2.1.2 东南亚诸国

东南亚诸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水平高,外出旅游人员多。自然景观的巨大差异、文化渊源趋同,是吸引来长春的主要动因,主要客源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 2.1.3 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同胞是中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占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的90%左右,而近年来,长春市接待的港澳台同胞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港澳台无疑是长春市重要的客源市场,而且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市场。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和

两岸关系改善、民间交往增多,港澳台同胞回祖国大陆观光、探亲人数会不断增加,长春市应抓住这一市场,力争有新突破,尤其是冬季冰雪产品和夏季避暑产品对他们最具吸引力。

2.1.4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出游率高,自然景观的差异,尤其是冬季冰雪、夏季的避暑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动因。 2.1.5 我国北方地区

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由于受距离衰减规律影响,地域上相连,经济上相关,为重要国内市场。

2.1.6 省内和周边地区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对省内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者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出行距离与收入水平是呈正相关,在人们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吉林省居民外出旅游主要以近距离为主,作为省会城市,长春无疑是他们首选的目的地,因此省内和周边地区是长春市主要的国内市场。 2.2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2.2.1 客源市场现状总体特征

(1) 市场总体规模在逐年扩大,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在吉林省旅游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显示(见图Ⅰ-3-2),长春市的客源市场的总体规模在逐年扩大,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长春市旅游规模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0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824.57万人,占整个吉林省旅游人数的45%,长春市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吉林

省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Ⅰ-3-2 长春市旅游人数增长示意图 单位:万人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2) 国内客源市场构成了长春市客源市场的主体。

从历年旅游人数相关资料的分析显示(见图Ⅰ-3-3),来长春市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数量远远大于来自国外的游客,仅以2000年为例,全年的旅游总人数是824.57万人,其中来自国内的游客多达819万人,占总人数的99%,来自海外的游客仅为5.57万人,占整个游客人数的1%,因此国内游客成为长春市客源市场主体。

这种市场格局说明至少在近几年或者十几年内,长春市旅游市场的基础在国内。做好国内旅游市场的工作,是长春市旅游业得以持续稳步增长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国外旅游市场,并逐渐的改善这种较为单一市场结构,使市场朝着多元化

发展。

图Ⅰ-3-3 长春市国内外旅游 人数对比图70060050040030020010001991

海外国内1993199519971999

2.2.2客源市场的时间变化

长春市旅游市场的规模近几年保持着持续扩大的趋势。但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有所不同,国际旅游市场处于徘徊状态,国内旅游市场在不断的增长,长春市旅游市场规模总体的扩大,主要靠国内旅游市场的拉动。 (1) 海外旅游市场

根据表Ⅰ-3-6,统计资料,我们作出长春市历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变化示意图(图Ⅰ-3-4和图Ⅰ-3-5)。

表Ⅰ-3-6 长春市接待海外旅游者及外汇收入情况

外汇(万美 合 计 外 国 人 华 侨 港 澳 台 其 中 台 胞 元) 年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人数 12284 24816 30031 38701 34066 31413 29732 33193 35346 34323 44887 人天 37743 54049 62477 90779 85613 80776 98083 127370 92209 89627 121242 人数 8934 16058 17658 23962 22024 人天 23911 36861 38143 66561 65150 人数 64 63 97 172 82 46 35 37 87 82 114 人天 124 118 268 391 184 124 91 88 213 106 242 人数 3286 8695 12276 14567 11960 3376 2649 3032 4440 3031 3892 人天 4708 17070 24066 23827 20279 7569 6135 6639 7819 6747 6981 人数 1276 6440 2724 7983 7859 3455 2554 3049 4257 3039 5007 人天 1830 11104 10679 12286 11044 6207 5651 6465 7001 5309 7314 213.5 279.4 386.3 635.2 728.56 946 1439 1501 1544 1527 1992.7 24536 668763 24494 86206 27075 114178 26562 28171 77176 77465 35874 106705 图Ⅰ-3-4 长春市海外旅游人数变化 示意图 单位:万人50198919911993199519971999

图Ⅰ-3-5 长春市海外旅游外汇收入 变化示意图 单位:万美元500001989

19911993199519971999根据图Ⅰ-3-4和图Ⅰ-3-5拆线图我们发现,长春市海外旅游人数从1991年至1999年呈一种波浪式发展趋势,海外旅游人数增长较缓,有些年份还略有下降。海外旅游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

根据长春市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外汇收入表统计可知,1989至1999年,长春市入境旅游人数由12284人增加到44887人,十年间增长3.65倍,平均每年递增13.8%。旅游外汇收入历年呈增长趋势,十年间增长9.33倍,平均每年递增25.0%,尤其是1999年接待35874人比1998年增加7703人,年均增长27.3%。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入境人数十多年间呈波动趋势。其峰值出现在91、92、93年。94年锐减,其后又呈平稳增长趋势。

在旅游外汇收入所占比例中,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格局是港澳台为主,外国人为

辅,华侨所占比例最小。而长春市却由于多种原因,以外国人为主,港澳台游客为辅(见表Ⅰ-3-7)。

表Ⅰ-3-7 长春市和全国海外游客旅游外汇收入比例(单位:%)

外国人 全国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5.96 6.36 8.13 10.51 11.21 12.69 11.20 11.58 长春 72.73 64.71 58.80 61.90 64.65 82.88 82.02 79.92 港澳台同胞 全国 93.76 93.31 91.47 9.06 88.39 87.06 88.61 88.27 长春 26.75 35.04 40.88 37.65 35.11 17.00 17.67 19.83 全国 0.28 0.33 0.40 0.43 0.40 0.25 0.19 0.15 华侨 长春 0.52 0.25 0.32 0.44 0.24 0.12 0.31 0.25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的旅游收入中港澳台同胞的消费支出占88%以上,而外国人的消费支出仅占10%左右,但从其发展趋势看,港澳台呈递减而外国人则呈递增趋势。而长春市则恰恰相反,外国人消费支出占80%左右,基本上呈递增趋势,港澳台同胞消费支出仅占20%左右,总体呈下降趋势。华侨无论在全国和长春市均不占举足轻重地位。

长春市旅游收入份额比例和全国相比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异,是因为:①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对港澳台同胞的地缘、人缘、情缘的引力不及我国东部、中部、东南沿海地区那样强烈。②长春市地处东北,交通可进入性的吸引力不及上述地区。③长春市在港澳台地区的宣传促销上力度、强度小,对港澳台同胞的心理影响小。④由于地缘政治、历史风俗等原因,长春市对亚洲市场,尤其对东北亚市场的吸引力大。 (2) 国内旅游市场

如表Ⅰ-3-8,长春市接待国内旅游者及旅游收入历年变化情况。

表Ⅰ-3-8 长春市国内旅游接待情况及收入

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人数(万人) 104 259.7 234 240 560 570 590 623 674 819 收入(万元) 220 789 589 620 39000 65000 100000 119000 163000 262000 根据表Ⅰ-3-8统计资料,我们作出长春市历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变化示意图(图Ⅰ-3-6和图Ⅰ-3-7)。

图Ⅰ-3-6 长春市国内旅游人数变化 示意图 单位:万人1000500019911993199519971999图Ⅰ-3-7 长春市国内旅游收入变化 示意图 单位:万元30000020000010000001991

1993199519971999根据长春市国内旅游接待情况及收入表可知,1991年至2000年十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由104万人次增加至819万人次,十年间增长7.88倍,平均每年递增22.9%。旅游收入亦呈增长趋势,由220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6.2亿元人民币,十年间增长1190倍,平均每年递增103.0%。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经济的兴起,假日旅游将成为一个巨大而潜在的市场。

纵观长春市旅游市场的结构,总体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的增长是拉动长春市旅游市场总体规模得以扩大的主要因素。 2.2.3 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1) 国际旅游市场构成

① ① 国际旅游市场构成基本情况

1999年长春市国际旅游市场的构成情况,基本反映了近几年来长春市的国际旅游

市场的基本情况,从图Ⅰ-3-8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春市国际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其中韩国、日本这两个国家集中了42%以上的国外客源,因此韩国、日本等国家客源市场的变化将对长春市国际客源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当值得注意的是长春市这种相对单一的国际旅游市场结构,不利于长春市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稳定发展,一旦主要客源国受到不利影响,就会使长春市国际旅游受到极大冲击。因此,积极推进长春市国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多元化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② ② 外国人旅游消费市场以东北亚市场为主,其中尤以日本、韩国为突出。

图Ⅰ-3-8 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图268%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其他2%2%4% 由表Ⅰ-3-9可以看出,历年来,来长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亚洲市场占绝对优势。其中,日本游客最多,韩国次之。从1989年至此,日本游客占来长旅游的外国客源市场的份额基本保持在30%以上,见图Ⅰ-3-9。韩国游客占来长外国客源市场的比例自中韩建交以来大体上呈渐增趋势,见图Ⅰ-3-10。

表Ⅰ-3-9 日、韩入长旅游统计表

年度 客源国 总计 日本 1989年 数量(人) 8934 3882 比重(%) 100.0 43.5 1990年 数量(人) 16058 5831 比重(%) 100.0 36.3 1991年 数量(人) 17658 8080 比重(%) 100.0 45.8 韩国 年度 客源国 总计 日本 韩国 年度 客源国 总计 日本 韩国 年度 客源国 总计 日本 韩国 — 1992年 数量(人) 23962 9760 — 1994年 数量(人) 36354 10985 13900 1997年 数量(人) 26562 11367 4973 — 比重(%) 100.0 40.7 — 比重(%) 100.0 30.2 38.2 比重(%) 100.0 42.8 18.7 — 1993年 数量(人) 22024 8256 — 1995年 数量(人) 24494 11812 3680 1998年 数量(人) 28171 10377 5434 — 比重(%) 100.0 37.5 — 比重(%) 100.0 48.2 15.0 比重(%) 100.0 36.8 19.3 — 1996年 数量(人) 27075 12413 3528 1999年 数量(人) 35874 9488 5831 — 比重(%) 100.0 45.8 13.0 比重(%) 100.0 26.4 16.3 图Ⅰ-3-9 日本游客比重随年度变化图6040200198919911993199519971999

图Ⅰ-3-10 韩国游客比重随年度变化图6040200198919911993199519971999

就通常的意义来说,日本游客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与之有着很深文化渊源关系的中国景观的历史底蕴;韩国游客在中韩建交后,登上了中国这方热土,寻求并释放着他们的民族情结;东南亚的旅游者因多是祖国同胞,他们到大陆(包括长春市)旅游的动机一般与寻根探源、抚今思昔有联系。曾有资料统计: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体系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他们受自身的文化之“根”的牵引而希求在陌生的国度里找到聊以医治乡愁或温习乡音的场所,甚至对自己的先辈在这片本人正置身于其间的土地上的某些值得回味或反省的历史及遗迹产生缅怀追思或透析审思的兴趣,急欲身临其境,一睹方快,而众所周知,伪满遗迹是长春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另一类型的文物,具有唯一性,往事依稀,伪满遗迹带给游客的恐怕不只是观光,更是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坛,日本人缅怀思过的凭记。以伪皇宫为龙头的殖民遗迹昭然见证了那一段历史。这就是日本游客在来长的外国游客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因。

③外国人旅游消费市场中,欧美旅游市场有进一步开发潜力。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长春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及对旅游业发展的高等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来长旅游的欧美游客基本呈增长趋势。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