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10:13: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需会做的十五道政治经济学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1、 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2、 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万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 =3(1+20%)/5=0.72则,纸币贬值了(1—0.72)×100%=28%

3、 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

4、 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

5、 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答案:P’=m/c+v=200/(200+800)=20%

6、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本月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7、 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v=8×50=400(元);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3)m=2×4×50=400(元);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总双数=8/4×50=100(双) 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 (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8、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计算题(后补充)

9、 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问:(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解:(1)n=U/u=12/3=4(次) n=U/u=12/0.5=24(个月)=2(年)

答:(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为4次。(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为2年。

10、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M’=m’×n=100%×1/4=0.25×100%=25%

11、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求

(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解:(1)年剩余价值量:

M甲=v×m’×n=100/(9+1)×100%×10=100(万元) M乙=v×m’×n=100/(9+1)×100%×15=150(万元) (2)年剩余价值率 M甲'=M/v=100/10=1000% M乙'=M/v=150/10=1500%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甲 =

= = =2.08(次) n乙= = =9.08(次)

12、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

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

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

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

13、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 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M’=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m’×n=125%×12/3=500%。

14.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计算:(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2)剩余价值总额?(3)利润率?(4)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6)生产价格? 解:(1) 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 =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 =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 =4+30+30=64(亿元)

(2) 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 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 (4) '= =60/300=20% (5)P'=100×20%=20(亿元)

(6)生产价格甲= K甲+ =28+20=48(亿元) 生产价格乙= K乙 + =46+20=66(亿元) 生产价格丙= K丙+ =64+20=84(亿元)

1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答案:贴现金额=票据金额×(1—年贴现率*贴现日至到期日时间)=10000×(1—10%×73/360)=9797.22(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1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