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16 09:57: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14-1945年美国的外交艺术 ——从美国的视角洞察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学院一班 郝尚义 2014200487

摘要:《大外交》一书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凭其外交事务经验的一部著作,其中其对美国外交理念、政策有其独到的分析。本文就从美国的视角考量其在一战前和二战中的对外理念和国际关系的分析,来探索美国在影响国际秩序方面发挥的作用。侧重于美国威尔逊主义打破欧洲300年的均势思想,将美国的理想主义带向世界。以及美国在不同阶段的政策——孤立主义、门罗主义、中立主义、理想主义等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以及美国口头和行为上的矛盾的分析,实质是美国的每一步战略都是为美国国家利益着想,但口头上总是冠以道德主义的帽子来粉饰的结论。

关键词:威尔逊主义、集体安全、均势思想、孤立主义、国际联盟

一、 美国介入一战之前

从17世纪黎塞留提出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使得“国家利益取代了中世纪的世界道德观,均势则取代了对大一统王国的向往”1;到18世纪英国对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执拗的维持,再到19世纪梅特涅重新构建的欧洲协调,绵延300年,均势的思想、为追求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原则、现实主义强权政治的作风在欧洲国家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为了国家利益,战争不断,流血牺牲,而得来之不易的和平。均势似乎成为了维持欧洲稳定的基本政策,一旦有一个国家实力膨胀到威胁周边国家的地步,周边的弱国就会联手以击之。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提到的“均势极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2,就这样,欧洲几百年里,均势制衡思想在维持欧洲大陆的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美国自独立以来对外奉行的一直都是孤立主义,即不参与、不介入欧洲的权力斗争。到1823年的门罗宣言更进一步宣称,欧洲也不得涉入美国事务,这里的美国事务涵盖了整个西半球。正如书中所说:“门罗宣言不仅限于原则性的宣誓,他更大胆的警告了欧洲各强权国家,新崛起的美国为维护西半球不可侵犯的地位将不惜一战。他指出,美国认为任何欧 12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49页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58页

洲均势力伸向‘此半球的任何一部分,均对我们的和平安全构成危险’”3。在门罗宣言的保护之下,美国对外扩张领土,发展经济,直到一个人物出现,他提出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人,可以说现在的美国依然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就是伍德罗·威尔逊以及他的威尔逊主义。“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日威尔逊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宣示了个人外交理念的要点,及后世所成的威尔逊主义。在它看来,国际秩序的基石在于国际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均势或各国勾心斗角。他建议国会批准数个仲裁条约,理由是解决国际争端应仰赖具有约束力的仲裁而非武力”4。威尔逊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看做国际秩序的基石,认为道德是对国家具有最强大最根本的约束力,道德正义可以战胜一切,这就是威尔逊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将美国带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以道德口号为号召“为终止一切战争而战”、“让世界变得更民主”。由此美国正式介入一战。“在三年杀戮后欧洲之间断垣残壁以及热情的幻灭,此时美国挟其信心、实力与理想主义登上国际舞台,这些都是兵疲马困的西欧盟国所难以企及的。”5美国的出现使协约国的战胜有了保障,请美国介入也是当时欧洲协约国想要战胜德国迫不得已的举动,当时“他们已经走投无路,英、法、俄三国的力量加起来人不足以胜过德国”6,而他们必须要战胜德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们对美国的加入是十分迫切的。

按照威尔逊的逻辑,美国衡量国际秩序的标准是民主、集体安全和民族自决,这其中没有一个是过去欧洲解决争端的基础,但事实却是美国与欧洲各国微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美国是怎么做到的呢?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强调集体安全,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护和平,“世界安全所需要的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是把和平当做一个法律概念来加以维护”7,即其所谓通过创立一个国际法,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讲原则的态度来共同遵守,维护和平,而不是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持均势,你争我夺。“为判断和平是否遭到破坏需要一个国际机构,

8这便是威尔逊所称的国际联盟。”威尔逊想通过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来监督各国是否遵守国际

法,自觉维护和平与正义。这正是威尔逊内心所想,但没付诸实践,直到英国一位坚持均势政策的外交家格雷写信给威尔逊总统,“格雷在信中问道,总统会对一个旨在削减军备、安平解决争端的国际联盟有多大兴趣?”这一封信正中威尔逊的下怀,成为了“英国为美国介

34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7页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35和36页 5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2页 6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8页 7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3页 8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3页

入一战寻找的一个令人满意的原因”9。但是英国此举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是走投无路之举,包括协约国其他成员国对美国的态度也是如此。如书中所提“在美国参战之前,欧洲各民主国从不敢公开对威尔逊的主张表示怀疑,更不遗余力的迎合他希望他加入阵营”10。英法传统的观念与威尔逊主义格格不入,英法两国与德国作战的目标无异于其传统的做法,即削弱德国,维持均势,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美国加入战争的目标则是将美国的爱好和平民主的价值观传播开来,建立依靠道德维护和平的机制,“为终止一切战争而战”、“让世界变得更民主”将理想主义发扬光大。两者的目标不同。但是“英法对万一德国获胜忧心忡忡,因此不愿与怀抱理想主义的美国伙伴争辩作战的目标。”11就这样在英法的让步,对美国的理想主义和国际联盟将信将疑的态度中与美国结合在一起并最终获胜。

二、 美国在一战中及一战后

美国在一战中更是怀抱理想主义,“威尔逊构想中的世界是讲原则不将实力,将法律不讲利益,完全与欧洲列强的历史经验与运作方式背道而驰”12,美国就是这样在一战中大肆宣扬理想主义,在一九一八年提出十四点原则,在十四点原则中告诉欧洲人“国际体系不应该建立在均势上,而应该以民族自决为基础,欧洲的安全不应该仰赖军事结盟,而应该建立集体安全,且其外交不应再由专家秘密进行,而应‘以公开达成的公开协议’为准。”13十四点原则作为威尔逊主义的深化补充在一战中体现出来。一战休战后,威尔逊在伦敦市政厅演讲时公开指责均势会制造不安,而且是建立在“虎视眈眈的觊觎及利益的对立”之上。这样对自己倡导的完美的理想主义大加赞扬,对均势思想大加批评打击,将其理想主义与美国一起介入了欧洲。

在美国介入一战之前,欧洲奉行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以及均势的思想与美国所信奉的威尔逊主义截然不同。这两者在一战中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微妙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各胜利国在战后已是民穷财尽,对美国这个巨人仍然相当依赖,因此不敢与美国争辩或得罪美国以致其退出和平过程。”14战后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并未完全削弱其实力,但德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实力。“即使战败,德国仍保有相当的实力,足以对抗原先结盟的个别国家甚至以一对二”这为日后德国撕毁条约从新挑起战争埋下了祸根。尤其是法国作为战胜国确实以巨大的代价和惨重的损失换来的胜 9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4页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8页 11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8页 12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6页 13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2页 14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18页

10

利,战后的法国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法国自己心知肚明不如德国强大,法国一心想将德国分裂,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但即使法国有意这么做盟国美国也绝不容许如此明目张胆的

15违反民族自决原则。”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制约了法国的行动,让法国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对德国威胁的恐慌从未消减,法国极其担心德国废止凡尔赛和约挑起战争。法国对美国提出的以前从未听说的名词理想主义、集体安全、国际联盟等等更是晕头转向,将信将疑,法国与英美不同,美国远挂孤海,英国也与欧洲大陆隔离,只有法国,一旦发生危机,便走投无路,首当其冲。由此可见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观念仍未被欧洲人接受,他们骨子里依然是国家利益,这也可以理解。这就是美国在战后发挥的作用,拒绝法国对德国分裂的制裁,美国人以自己的价值观认为法国的提议是传统的均势政策,是囿于“庸俗的国家利益”考虑,殊不知美国的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二战埋下祸根。

美国的介入,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传播打破了欧洲三百年来的传统的均势思想,美国理想主义的光环在熠熠闪耀,由美国开启的道德之上的思想开始蔓延。

三、 美国在二战前与二战期间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完全撤出欧洲,重拾战前的孤立主义与门罗主义,为了为自己的孤立主义找到合理的依据,于是美国人更加强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主张:“美国作为自由典范的独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应以道德为最优先,个人道德与国际道德天衣无缝的结合,开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国际联盟所表现的国际共识代替均势”16美国总能找到说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就是美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希特勒凭借其极其具有煽动性的言论,激发起士兵们的内心强烈的共鸣,“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催眠的、近乎感官的关系,这正是希特勒的专长。”17当德国对外扩张领土,侵略周边小国利益时,英、美国家的反应是什么?是绥靖政策,向其妥协,以牺牲弱国的利益企图避免大的冲突,避免再发生战争,美国甚至亲自参与了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了定点。这时候美国不在宣称其伟大神圣的道德主义了,国际联盟也没有发挥像威尔逊总统宣称的那么理想的维护和平的作用了,这便是美国的作为。再看看威尔逊的神圣正义的国际联盟吧,“1932年日本占领满洲时,国际联盟没有实行制裁的机制。后来这个缺失被改正,但当意大利侵入阿比西尼亚时,国联虽投票通过制裁,也有‘除战争外一切制裁’的口号,但未断绝石油的供应。当奥地利 1516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20页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384页 17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80页

被迫与德国统一,捷克失去自由时,国联毫无反应”18这难道就是威尔逊所谓的理想的国际联盟吗?这种嘴上说的令人心动,事实却是如此的冰冷残酷,不由得让人对威尔逊主义心生寒意。

国家的贪欲是远非绥靖政策能够满足的,这只会让其更加贪婪。德国闪击波兰,挑起战争。美国还在孤立主义与门罗主义的保护之下温存,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希特勒上台的同一年即1933年,罗斯福也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初坚持的绥靖政策以失败告终之后,“促使了罗斯福让美国步入欧洲民主国阵营的转折,起初是政治上,渐渐的又有物资上的援助。此后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独裁者的行动??”19罗斯福最初受国内孤立主义者的牵制,无法正面介入战争,但绥靖政策的失败让罗斯福意识到了德国侵略的野心,罗斯福高瞻远瞩意识到了德国潜在的威胁,终于凭借其口才和了不起的外交智慧“将坚决拥护孤立主义的人带向世界大战??”20最后战争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战后的罗斯福秉承了威尔逊所提议的集体主义,提议建立类似于国际联盟的“以美英苏三个战胜国,在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21罗斯福沿袭了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将集体安全原则以建立理事会的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四大警察”论,这就是联合国的前身,以后上百个国家响应加入了这一组织,算是对威尔逊倡导的集体安全的理想主义的一种接纳吧。

四、 论美国在一战二战期间的矛盾

读基辛格的《大外交》让我冲击最大的就是美国前后行为上的矛盾。如基辛格在书中提到的“二十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即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22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矛盾。

首先,1914年一战刚爆发的时候,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开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借各个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拼命扩大工农业生产,加速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美国一面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面在等待交战双方精疲力竭时,寻找借口直接参战,以便战后捞得一点油水??”23而在1917年,威尔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携带着其理想主义,高举着道德的大旗,喊着为和平而战斗口号加入了一战。这种前后行为不一的做法实在令人咂舌, 1819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40页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357页 20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367页 21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370页 22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0页 23

摘自人民日报《历史上的今天》2003.8.1

战前看到欧洲各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去制止,反而在其中倒卖军火,大发战争财,坐收渔翁之利,在交战双方筋疲力尽之时为自己找一个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道德借口介入,以便在战争之后获得油水。还有那个国家像美国这样精明?嘴上批判着欧洲均势理念,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倡导着道德与法律的力量;而行为上则大不一样,为了国家利益明争暗斗,不择手段,只不过是名声上听着好听罢了。威尔逊总统的一切宣称理想主义的外交不过是为美国追求国家利益粉饰罢了。

第二,威尔逊在一战提出的集体安全原则,在一战结束后,甚至自己拒绝自己的主张,拒绝他自己提出的集体安全原则,以免介入远方国家的战争。战前威尔逊总统强烈建议的国际联盟也被指责为危及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两大基石——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由此看来美国在某一阶段的政策原则只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利益需要而制定的,丝毫不讲求承诺的有效期限,一旦原则政策不符合国家利益,就立即改口,推翻以前的原则。而在每个原则执行的过程中还无限的美化自己的行为,将自己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好像是真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实质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致谢:基辛格系统而全面的《大外交》让我收获颇多,从对外交的知识以及好多历史课本之外的史实了解甚微到大体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关于美国的理想主义和美国的道德主义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这本书我还会仔细研读,以更正认识不对的地方。感谢基辛格的大外交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a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