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1

更新时间:2023-11-17 19: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现代建筑史 读书笔记

从建筑思想的产生到建筑理论的支持,再到建筑师付诸于建筑实践,整个过程的产生到发展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支撑,18世纪初的欧洲各国仍然对新古典主义推崇备至,他们提倡回归到纯正的罗马时代建筑,回到有理性色彩的古希腊建筑中去,也包含了追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现代建筑史的起源的契机正是由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将英国推向了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的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为了显示自己在这场革命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决定举办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份荣耀。正是这个需求,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体积庞大,可以迅速搭建工期短,模数化建造的建筑,它的出现,是对过去沉浸于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的建筑一次高亢的呐喊,震惊了全世界。然而,其他的封建帝国虽然也受到了工业发展的刺激,纷纷向着工业化改革的道路前进,但是守着自己国家的制度制约,无法完成进入现代时期这个阶段。

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基于一群有思想的现代建筑思想家,他们认为,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建筑需要结合工业发展出的新技术,新材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生产出符合时代的新建筑。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在强调上述的理论外,更提出了建筑设计应服务于大众,含有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然而,理论的提出总是先于实践,在19世纪下半期,西欧各国和美国都进入了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国家都需要通过建筑来体现权力与财富,因此出现了与工业化进程不相符的极端古典折中主义复古潮流,风靡一时的是当时各国争相采用的维多利亚风格。不难看出,此时人们仍然不断沉浸于过去的辉煌成就中,无法真正接受工业生产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而维多利亚风格繁琐的堆砌,倾心于装饰,恰恰满足了各国向世界展示财富的愿景。只是,这种逆势而行的风格注定受到后来者的无情批判。无论是在英国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在欧洲、美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旨在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堆砌,它们崇尚自然,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并非完全不采用装饰),反对工业化,只是他这一缺点造成了他无法面对广大群众去设计,只能服务于少数的达官显贵,尽管他对于维多利亚风格产生了冲击,也必然不会长久,终将会被工业化大生产所取代。

自普法战争以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时期内,欧洲各国获得了稳定的环境,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飞速发展的社会背后隐藏的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无法从历史中获得可以依循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西方现代艺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且对现代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立体主义强调艺术家的自我理解与表现,情调规律与组合;未来主义歌颂工业化时代下的机械美,技术美,讲究速度,崇尚战争,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极端性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的主义无一不是在这样一个探求世界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和尝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道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确立了形式与功能两者的关系,并且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沙利文的学生赖特倾心于大自然的草原住宅的影响都是空前的。德国的“工作联盟”在“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上的标准化预制的装配奠定了国际风格样式的基础;20世纪初,法、美、英等国家涌现出一批站在过去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对立面,承认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力量,反对古典主义,手工艺的运动——装饰运动,涉及面广泛,影响巨大。至此,现代主义已经展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战后,世界的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工业化的与否决定的国家的发达程度。人口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此时的交通,居住,工作环境都需要得到提升;而城市

1

的不断发展又恰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又出现不断刺激城市发展的动力。此时三个重要的中坚力量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格罗皮乌斯在早期中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倾向使得他推崇大量廉价的建筑,直到后来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认识到机械给人带来的不全是积极地一面,魏玛时期,他开始主张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对包豪斯就是他想通过教育去从思想上去实现他这一目的的产物,它集结了西方的现代建筑与艺术的大成,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二的俄国构成主义,在了解到设计的目的改变后,构成主义者将结构看做设计的起点与表现的中心,这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后期成立的弗库特马斯学校秉承教授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与德国的包豪斯理念十分接近,无奈后期受到学院派的强烈抨击,将目光转向城市规划上。荷兰“风格派”De Stijl中Stijl是“柱子”、“支撑”的含义,暗含了运动的相对独立和合理性与逻辑性——这些都是柱子在结构上的意义,风格派一直追求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的形式,用以对抗狂暴非理性的战争。1928年。勒·柯布西耶促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就像魏森霍夫国际现代建筑大展一样,是现代建筑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成立之初明确提出了现代的建筑应该考虑到时代发展,建筑也应该随之发展已符合人们新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一战结束以后,法西斯的力量不断扩张,这对1925年搬迁至德绍的包豪斯来说处于泛政治化的时期,此时学校由激进,极端左倾的迈耶担任校长,校园政治气氛浓厚,设计的理想被搁浅,1930年被迫辞职,由密斯担任新的校长,将教学目的重新放于建筑设计上,并对建筑的功能与目的性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处于这样一个政治十分敏感的时期,包豪斯也难逃纳粹的迫害,于1933被迫关闭学校,之后大量的教员和学生逃至美国。只是包豪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太大,在提至现代建筑发展时一定会提及包豪斯。二战爆发前,为了显示国家的实力与权力,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开展了支持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活动,不过仅仅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符号的夸大,并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又称作“伪古典主义”。此时的美国在罗斯福总统上台实施“新政”期间,刺激了大量的廉价住宅的新建,很多新的工业产品也迅速投入到生产当中,加之越来越多的躲避战乱的建筑师来到美国,美国的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后,由二战造成的无数人民的无家可归促成了廉价批量建筑的生产,有目的的节省预算开支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因素为各个建筑师所考虑,所以在1945年-1950年代初期,主要目的是解决住房问题,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也旨在建设批量的民居,这些活动也为日本后期的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0年之后,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国际主义风格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他主要提倡利用钢和玻璃的框架来形成极简的精美,各国建筑师纷纷效仿,影响巨大。现代主义风格在向各国流传发展的同时,面对各国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现代主义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以适应各国对建筑的不同需求。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粗野主义,夸大了现代主义风格中强调的构造,并且考虑到社会的现实要求,将粗糙的混凝土表皮暴露于外部以满足快速廉价的工业化美学观。典雅主义恰恰与粗野主义走的相反的道路,他注重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将建筑的构件细部处理的干净而又精致,所以在现代也越来越受欢迎。而有机功能主义更注重的是精神情感的表达,例如朗香教堂,比起教堂,更像是倾注了柯布西耶精神的有空间功能的雕塑。晚些发展的“高技派”将建筑的内部结构技术赤裸的暴露于建筑外部,用以展现新技术在建筑上所呈现的美学观。

战后至1960年代末,这些在现代主义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设计风格,导致了各国风格日趋一致,地方特色逐渐消退,尽管出现过像阿尔瓦·阿尔托一样表征地域性与人情味的建筑,但仍撼动不了国际主义风格的国际地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反思建筑的新出路,在这一环境下,后现代主义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代表人物文丘里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提倡用历史元素和美国的通俗文化来丰富建筑元素。此外,还有以阿尔多·罗西为代表的坦丹扎学派,立足于

2

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合乎理性的建筑;新地域主义利用地方资源,适应地方特征,创造能表征地方精神的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的蔓延;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就已经提出,他提倡自由多元的方式来构建建筑,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新现代主义在坚持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改良,彼得·埃森曼的住宅1 住宅2,是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此外还有高技派的新发展和简约主义等等,无一不是现代建筑师对国际式无限发展下的一种新的尝试。

任何一个建筑风格无论多么成功,都不能完全无限制的发展下去,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得到转变,探索一种符合当下社会的建筑规律是每个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以上读书笔记是我对书里内容的自己的见解,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恳请老师指正。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