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04-05 22: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黄山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二月

— 1 —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6)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14)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发展战略 (17)

第三节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方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2)

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22)

第二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22)

第三节全力扩大消费需求 (23)

第五章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25)

第一节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25)

第二节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 (26)

第三节着力打造旅游新型业态 (26)

第四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8)

第五节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29)

第六节加速提升旅游国际化 (30)

第六章大力发展园区和工业经济加快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32)

— 2 —

第一节打造产业集聚平台 (32)

第二节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34)

第三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36)

第四节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38)

第五节培育壮大企业主体 (39)

第七章稳步发展农村经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40)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0)

第二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

第三节加快建设生态农业 (44)

第四节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5)

第五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5)

第八章全力振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繁荣先行区 (46)

第一节加强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6)

第二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48)

第三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50)

第九章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2)

第一节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52)

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 (53)

第三节统筹城乡发展 (56)

第十章着力强化基础产业加速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58)

— 3 —

第一节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58)

第二节构建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62)

第三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63)

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64)

第十一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平安和谐优秀区 (66)

第一节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66)

第二节全力扩大就业 (67)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8)

第四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69)

第五节积极发展科技事业 (71)

第六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72)

第七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73)

第八节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74)

第九节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75)

第十节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75)

第十二章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 (78)

第一节加强生态保护 (78)

第二节促进节能减排 (79)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 (80)

第四节加强污染防治 (81)

— 4 —

第十三章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82)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82)

第二节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84)

第十四章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86)

第一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86)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8)

第三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88)

保障规划实施 (90)

— 5 —

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

— 6 —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2010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09.3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达到31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3亿元,“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5.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6倍,年均增长31.8%;实现财政收入44.3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8.5%。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6.3∶35.6∶48.1调整为2010年的12.7:44.1 :43.2 。文旅结

合进一步深化,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接待量突破250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5倍,达到2544.7万人次,年均增长20.5%;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九大园区建设取得成效,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90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年均增长29.2%,工业化率提高到32.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7.8%。大力实施农业“八个一批”,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茶叶

—7 —

综合产值达到46亿元,建成茶园、商品用材林、竹林、油茶等

特色农产品基地800余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1家,其中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家。

重大项目强力推进。京福客运专线、黄山至杭州快速铁路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京台高速公路铜汤屯段和黄桃段、杭瑞高速公路黄塔段建成通车,溧黄高速公路绩黄段开工建设。黄浮高速公路黄祁段、500千伏徽州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黄山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并对外国籍飞机开放。黄山、太平湖、屯溪老街、徽州古城、雨润、元一、西递、宏村、奇墅湖等重要节点建设取得成效,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基本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实施,百佳摄影点建设和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相继展开。高铁新区、徽文化艺术长廊启动建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到“十一五”末,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30.8%。“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2亿美元,引进内资达到877.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8%和43.7%。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稳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11个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的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税全

面取消,国企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金—8 —

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别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村镇银行和融资性担保公司11家、5家、1家和13家。“黄山旅游”、“安徽恒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快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获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成效显著。启动安徽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黄山市试点工作。认定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认定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31项,高新技术产品132项。4个县(区)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区)。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67家。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发展。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正式设立,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筹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歙县、休宁县被评为省教育强县。文体事业全面发展。设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市民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黟县荣获中国自行车协会山地车训练基地和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运动营地称号。新增国家级名镇名村12处、省级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16项、省级49项,

公布了市级非遗名录101项。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完成基

—9 —

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了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参合率达95.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一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834元和67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8.5%。民生工程提标扩面,五年累计投资31.8亿元,惠及全市130余万城乡居民。深入开展“保供粮、保御寒、保安居、保就医、保市场、保安全、保稳定”为重点的“七保”工作。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6.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3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和农村低保覆盖面位居全省前列。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人均养老金达到1135元,比“十五”末增加549元。困难群众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68%的农村敬老院完成改造任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完成了20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2.4万人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解决了17.4万贫

困地区人口饮水困难,3.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城镇人均住房建—10 —

筑面积达到35.8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6.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5.4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最佳国际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最佳户外休闲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安徽省人居环境奖城市、省首届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桂冠,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安徽唯一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城市。黄山风景区跻身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荣膺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称号。黟县成功晋升首批中国旅游强县。黄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总体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愈加清晰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我市对外形象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11 —

—12 —

—13 —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

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未来五年黄山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我市全面展开,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未来五年黄山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和我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

管理任务艰巨,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双重压力。

—14 —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战略、工业支撑战略、城乡统筹战略、开放创新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强力推进“四区”建设,加快构建“四大体系”,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早日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高端化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发展抓转型、加快转型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崛起之路。

——坚持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黄山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把转型发展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优势工业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发展轨道上来。立足“八个一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构建优势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深入推

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促进以旅游为主导的

—15 —

现代服务业强势扩张,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

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开放是黄山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不断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把我市打造成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着眼于长三角后花园的特殊区位和“三条高铁”开通后的全新时空,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密切与珠三角、港澳台、日韩以及欧美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开放合作的大平台上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黄山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必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扎实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把黄山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黄山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更加注重城乡统筹,逐步缩小—16 —

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

第二节发展战略

——服务业提升战略。依托黄山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以创新生活服务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符合黄山发展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改革和发展之路,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工业支撑战略。按照“三个集中”和“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九大园区为载体,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城乡统筹战略。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的要求,以10平方公里高铁站前区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向农村延伸,形成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体系。

——开放创新战略。依托黄山特色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

—17 —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全面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与合作,努力提高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战略。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全面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发展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旅游人才和黄山特色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人才的吸纳力,为我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黄山承前启后、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原则,综合考虑—18 —

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力争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突破50%。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的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完成,

—19 —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与发展取得成效,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1.7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163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亿美元。

—20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c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