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0: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哄堂大笑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

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 ) (2)因垢责小吏( ) ..(3)冯徐举其右足( ) (4)时谓宰相如此( ) ..

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 译文: 遽回顾小吏曰 译文: 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冯道这时又慢腾腾 1、您、于是、慢慢、说

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 急忙回头对小吏说 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

戴震难师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 ( ) (2)相去几何时矣 ( )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 (4分,各2分) 2.D (2分) 3.(1)热爱学习(勤学)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

(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朋党( ) (2)大臣责之曰( ) ..(3)若得为范公党人( ) (4)公之赐质厚矣( ) ..

2.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译文: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3.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当时,士大夫中没有人敢去送别范仲淹,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病为范仲淹饯别。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朋党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 1、(1)赏罚 (2)责备 (3)能够 (4)重 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 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颠僧(宋)胡舜

明州妙音僧法渊,为人佯狂,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三命”。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大觉是大了觉,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饮,观者千余人。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不可于此!”遂归妙音,趺坐而化。颂曰:“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行,炉中大雪。”真相至今存焉。全【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妙音:寺名。②佯狂:假装痴颠。③丐钱于人:向别人要钱。④育王:庙名。⑤趺(f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及问之,掉头不顾 A、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 ) A、日饮酒市肆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B、故号“渊三命”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C、众皆惊愕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全品中考网 D、忽于市相别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和“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

答: (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 译文: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为人假装疯狂,每天在酒店中饮酒,唱歌发笑自如,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能说中他人的祸福,没有不灵验,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异术,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说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遇到别人家有丧事,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意思。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颠僧倔然出来问话。人没有不暗自发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成僧,还是成僧后颠了?”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有一千多人。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B 2、D 3、(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意对即可) (2)要点提示:第一件事,饮酒市肆,歌笑自如(或:喜欢饮酒);第二件事,言人祸福,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第四件事,智对大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第五件事,欲至郡守宅前化去(或:想在太守门前坐化);??

课外文言文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9.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

译文: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 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 20.C

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