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中外新闻史复习

更新时间:2023-09-16 13:33: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述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主旨是宣传最新思潮。

2. 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代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与宋

朝邸报类似,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带有官方的性质,古代官报范畴,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3. 苏报案:1903,《苏报》刊载邹容《革命军》、章士钊《读<革命军>》、章太炎《康有

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彰显强烈的革命倾向,这些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4.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

日在上海创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被称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5. 《每日纪闻》:古罗马恺撒创设,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公布元老院及公布大会的议

事记录,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6. Reuters:路透新闻社,1851德国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

讯社之一。现在是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提供者。

7. 瓦版:a.17世纪时,在江户街头出现类似报纸的单面新闻印刷品,b.用粘土做成瓦坯,

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制定型后,印在报上而成。c.被认为是日本报纸的雏形。

8. 报章文体a.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

体。b.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夹以口语和外来语。c.“时务文体”、“新民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过渡的一种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9. “癸丑报灾”:a.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b.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

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非系统的报纸,有碍袁独裁统治,也被剿灭。 c.使报刊减少三分之一,大批报人被捕杀害。

10.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铅印4开,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舆论之制裁等栏和副刊《呼声》。与《向导》周报积极配合,在时效性上弥补了《向导》的不足,对五卅运动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起了指导作用。

11.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不党(等视各党)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不私(公共喉舌)

不盲(理智判断,不感情冲动)。

12. 辛迪加:“特稿辛迪加”,指向若干媒体同时出售特稿供发表的组织。提供娱乐性、服

务性材料。

13. 黄色新闻:a.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之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

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b.起源于普利策和赫斯特德的竞争,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

14. NHK:a.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

b.创于1926。实行自主经营,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 c.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系统。

15. 《循环日报》:a.1874年2月4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主编, b.在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是最出色的一份。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c.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16. 记者“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素养;交游

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闻一知十闻此知彼;刻画叙述不溢不漏)

17. 红中社:红色中华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

1931年11月7瑞金成立。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电讯和国外通讯社英文稿,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

18. 苏区四大报刊:

a.《红色中华》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b.《青年实话》中国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c.《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d.《斗争》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9. 三社四边协定:a. 1870年1月17路透、哈瓦斯、沃尔夫签订,又称“连环同盟”

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新闻联合社加入。

b.规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换采集到的新闻。

20. VOA:a.美国之音电台是美国对外广播最重要的电台, 1942年2月24成立,当时主要从事战争宣传,

二战后主要进行反共宣传,后逐渐将重点转为阐明美国政府政策,宣传美国社会和美国生活方式,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时事评论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21. “拒检运动”:a.1945年8、9月,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b.重庆国讯书店为避免国民党书刊检查机构无理删改,自行出版《延安归来》揭开序幕,后得到广泛响应,最终国民党作出小让步。

1. 简述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①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②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③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简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办报活动:①1894 应邀去上海,在外国传教士麦都思主办的墨海书馆任中文编校工作;②1862流亡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的赏识,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一度主编《近世编录》;③1870后,同友人创办中华印书总局,并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④1884回上海后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

办报思想:①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②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以便师其所长,避其所短;③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④报纸的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⑤报纸的编辑人员应知识广博,主笔应品德高尚。

3. 简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 (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如《鄂州约法》《独立协定》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使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4. 简述马拉其人及其办报活动

(1)让·保尔·马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

(2)1759-1765年侨居法国,接受百科全书派的影响。

(3)1765年移居英国,在英国唯物论和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进步的政治活动并从事写作。

(4)发表《奴隶制的锁链》《刑事立法计划》《献给祖国》等政论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要求维护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力。

(5)并先后创办了《爱国者指南》《巴黎记者报》,发表许多政论文章,宣扬暴力革命,谴责君主立宪派的妥协行为。

(6)《人民之友》在马拉的主持下,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办的最出色,影响最广泛的报纸,是革命民主派的喉舌。

5. 黄远生通讯有何特点 ①题材重大,内容翔实。 ②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③文笔生动,亦庄亦谐。(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6. 简述普利策办报的特点

①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②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报纸声誉;

③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的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④篇幅大,报价低; ⑤率先使用插图;

⑥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7. 简述“暂行报律”事件始末

(1)1912 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拟《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遭到新闻界一致反对。

(2)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8.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重大改革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使其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3)新文风的出现,文言变白话,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文学革命大获成功; 4)副刊的革新;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9. 为什么说邵飘萍是中国新闻界的全才

(1)办报:1912年创办《汉民日报》、1918年创办《京报》 (2)采访:具有高超的采访新闻的手段

(3)理论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4)评论:1)邵飘萍以写时评见长,评论篇短小精悍,文风犀利。

2)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3)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4)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0. 北岩《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内容上一改当时英国报纸大多侧重报道政治、社会新闻的做法,尽量扩大报道范围。2)新闻业务上强调“解释、简洁、清晰”的原则,以适应“忙人、穷人”的需要。3)高薪聘请一流记者,常驻世界重要城市,以便迅速报道国际性重大事件。 4)重视经营管理,广泛招揽广告。

11. 简述美国黄色新闻的特征

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滥用照片,以至偷窃和伪造照片;

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 4)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反对平民所遭受的欺辱。

12.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1)报刊的形式趋于多样化,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方面的内容。

2)在版面安排上,打破“首论说、次上谕”等传统的框框,电报普及,新闻专电开始成为报纸的重要内容,横栏变多,版面灵活,报刊字体多样化,栏目设置越来越精致,新闻标题多样化,出现大字题、主题等多行题。

3)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评论形式多样化,有社论、时评、编者按等,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评论深受读者欢迎。

4)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新闻所占的比重变大,新闻报道的面扩大,新闻报道的题材日益增多。

5)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开始登上中国报坛 6)这一时期,报纸文艺副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3. 徐宝璜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1.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徐宝璜任副会长。

2. 徐宝璜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的编辑主任,该刊物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3.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被称赞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1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学术价值

基本内容:明确认定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

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学术价值:本书史料翔实,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15.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

(1)采自苏联剧本《前线》里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根据从指挥部里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露出马脚,被从前线赶走。

(2)《晋绥日报》连续发表了编辑部文章,还陆续发表了大量有关材料,有读者的揭发,也有编辑记者的检查。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解放区。

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

(3)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一是发扬了批语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表达编者意见。

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但运动后期,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所幸的是,即时为党中央所觉察,并加以纠正。

16. 简述欧美政党报纸时期的报刊特点

① 政论多,新闻少;②党派性强,可信性差; ③读者少,销量低;④极尽诽谤,谩骂攻讦。

17. 外国广播电视机构有哪些体制类型

1)国有国营。是由国家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电台、电视台。 2)国有公营。国家所有但由公司自主经营的电台、电视台。

3)社会公营。两种具体形式;社会各界筹办经营和某公众团体筹办经营。 4)私有私营。是私人独资、合资或组成股份公司经营的广播电视企业。 5)公私合营。指国家和私人合资或合办的广播电视机构。

18. 范长江通讯的特点

(1)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

(2)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论述

1. 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

(1)《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2)传播内容:宗教、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第6卷增设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内容较少。

(3)印刷方式:雕版印刷

(1)《东》传播内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

(2)出版意图:使中国人认识国外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高傲排外的观念。 (3)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固定。 (4)印刷方式:楷书木刻,连史纸印

同:都是传教士主办、都是宗教性报刊、传播方法上都采用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装订。

2.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经过和意义

民报创刊后,为了抵制保皇派报刊对革命的攻击和清除保皇和君主立宪思想在受众中的影响,主动向以新民丛报为代表队保皇派报刊展开笔战。

(1)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②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

(2)经过:一开始梁启超嚣然自大,文中常常嘲笑革命派,认为民报诸人都是浮薄少年,革命完全是感情用事,理论上不堪一击。

论战深入展开后,梁启超逐渐理屈词穷,缺少证据,援引材料接连出错,经民报驳斥后,十分被动。论战持续到新民丛报停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意义:这场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先支持保皇派的人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3. 论述1935-1937范长江西北采访经过、成果和意义

(1)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开始其西北采访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深入考察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追踪观察长征途中红军的动态,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回《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1936年8月-12月,范长江赴内蒙古、绥远等地采访,写了多篇通讯。

(3)西安事变发生后,赶赴西安采访。完成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系列采访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报道西安事变真相,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范长江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 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 世界首批通讯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以及它的功能与作用 答:世界最早建立的4家通讯社是:

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沃尔夫社、英国路透社、美国港口新闻社。

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发展很快,报纸数量越来越多;廉价报纸的出现,报纸以注重传播政治主张转而成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报纸对新闻的需求也大为增加。 各家报纸单独依靠自己力量搜集各地新闻既不经济也不可能。 同时工业革命中技术发展给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的机构通讯社便应用而生了。因此,可以说通讯社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1)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 (2)它是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被称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3)近代新闻传播迅速、内容丰富,新闻通讯社功不可没。

(4)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地方性、全国性还是世界性的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事业,无不依赖新闻通讯社,以弥补自身新闻采访的不足。

5. 阐述邹韬奋的报刊实践活动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7个报刊,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从邹韬奋1926年任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 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

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个月,坚持用笔战斗,完成著译文稿30多万字。

韬奋精神: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现实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热爱新闻工作,乐此不疲,在艰苦条件下也从未失去信心,在威逼利诱下也毫不动摇。刻苦钻研业务,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善于团结同事,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n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