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专题总结

更新时间:2024-03-17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改革专题总结

近些年来,我校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蓬勃开展,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等,还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抓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个关键,突破传统教育培训模式,构建出21世纪需要的、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把今后的教学改革进行的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成效,特对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工作给予详细的总结。

一、 制定专业课程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

为了是教学改革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取得实效,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的支持下,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认真学习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多方面、多渠道征集教学改革的意见,积极借鉴同类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

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采取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查、边优化的推进策略;实行全员培训,全员参与,专项经费保障;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软硬结合,捆绑推进

的战略决策。

二、 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了保证我们的教学改革有正确的方向;保证能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开发方法科学规范,能正确运用工作分析法,和教学分析法,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我校不惜重金聘请了在职教界享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在企业界有很好业绩的厂长、经理、在生产一线有很高技术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组成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在着重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情况下,进一步了解当前世界职业教育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以理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脉络。

CBE模式:当今世界典型的 教育培养模式有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北美,加拿大、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运用CBE教学模式。

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教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

MES模式: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Tasks),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dular Unit,简称MU)。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Learning Element,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MES的开发完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运用“三论”思想典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我们经过对三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分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内涵,比较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构建了

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建立校内外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富有弹性空间和质量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切入点,通过课程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是一种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因此我校确定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1、确立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符合课程新理念课程设置体系、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项目指导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模块式项目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示范专业的骨干和辐射作用、造就一大批各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富民强市”和“科教兴市”服务。

2、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

㈠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

㈡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制定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进行专业课程改

革,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㈢强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和校本研究,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㈣推进以弹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

㈤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并重为重点的评价方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和服务社会的实际需要。

㈥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等“双师型”、“名师”素质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3、课程改革内容 ㈠德育课程改革

加强经济与政治基础、法律常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建设,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同时,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伦理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

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立业、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按照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功能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制定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文化课基础课项目课程标准;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努力开发与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相配套的综合课程及其教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大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体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体魄和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

㈢专业课程改革

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研究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对专业相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

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开发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专业综合课程和培训项目;组织开发、编写与之相配套的、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教材(含多媒体课件),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4、课程开发方法

㈠建立有学校领导、教师、行业专家、劳动部门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生产管理领导、技师等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的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

㈡进行职业分析或工作分析: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某特定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工作任务调查(可采用企业一线专家或专门人员研讨会的方法),用DACUM方法分析、归纳职业的工作任务,制定出职业的工作任务表(DACUM表),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拓展的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

㈢进行课程分析:把实际工作任务引进到教学中来,进行整理和整合,归纳成若干个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或直接引用企业若

干典型真实课题),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各个实际的工作任务,更完整地达成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别是专门的和拓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目标。对涉及职业的专业基础和某些覆盖岗位面宽的职业知识和能力(通用的、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单独整合,不实行项目课程,实行综合课程,按理论实践一体化实施。

㈣制定课程计划。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计划。认真用好在职业工作分析基础上得出的职业工作任务表,使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各门课程能覆盖工作任务表中各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实际出现频率和难易程度,确定课程时数,按职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出专业课程计划。

㈤开发课程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项目课程的教材将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式教材体系,甚至直接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对项目课程不断修改,及时将职业活动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5、课程实施

建立课程审议、课程评价、教学管理、教师教育和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等各种课程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

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习者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突出观念和价值目标达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

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效。

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者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

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6、课程评价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过程中要突出课程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

1、 确立了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写出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社会调研报告。 3、 写出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DACUM表)。 4、 制定出各主干课程项目标准。

5、 完成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计划(课程指导方案)。 6、 结合该专业课程改革,写出了部分研究报告、论文或专题总结。 7、 完成了部分德育课和文化课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印刷。 8、 编写了部分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和讲义。

五、下一步课程改革打算

做好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包编写工作

(一)学习包编写要求

课程改革小组将于2006年6月底前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包(或学习任务书)的编写、审稿和付印;9月底完成第二批课程学习包审稿、付印;年底前完成其余专业课程学习包的审稿、付印,边试点,边开发。学习包要以任务或项目为主体,融合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按工作实践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要以学习工作知识为主,简化课程的理论内容,强化课程的实践操作,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求。

(二)学习包包含内容 1、学习目标 2、学习重点

3、学习前准备(知识储备、环境准备、材料和设备准备) 4、学习知识内容 5、学习过程(学习活动)

课程改革工作小组

二00六三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