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及改革探讨

更新时间:2023-08-07 00: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及改革探讨

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及改革探讨

●刘 明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学报的发展现状及入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综合性强”,缺少特色栏目,科技评价指标低,经济效益差等现象。应改革现行经营和管理模式,主动整合,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才能确保其在科技期刊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学报 发展 栏目 改革 探讨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5)11-109-02为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教社政[2003]1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学报的改革,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其中,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为此,我国高校学报面临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全面创新。

一、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现状

1.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我国高校学报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的学堂时代。1897年浙江瑞安的利济医学堂创办了《利济学堂报》半月刊,1901年武昌的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了《农学报》半月刊。1906年《东吴月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大学学报类期刊系统开始创建。从1897年至1949年,高校先后创办了500余种科技学术期刊,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存者不过几十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期刊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整顿和发展,为适应科研和教学的需要,众多的高校学报先后复刊、创刊“,文化大革命”前,以反映本校优势学科、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的高校学报已达到120余种。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高教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学报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截至1988年底,高校学报猛增至近400种。

2001年新创刊社会科学期刊111种,其中高校学报类63种,年鉴系列13种,政报公报系列10种,普通系列25种。2001年新创办刊科学技术期刊74种,社会科学期刊更名78种,自然科学期刊更名203种。2002年自然科学期刊创刊47种,更名179种。在2001年创刊的社科期刊中,高校学报有63种,占2001年111种新创社科期刊的56.75%。在2001年更名的78种社科期刊中,学报有22种。在2002年更名的203种科技期刊中,绝大部分是学术性专业期刊。至2002年底,发展到失信行为的综合惩罚时,从经济学收入—成本理论得出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一定要大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其中期望成本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是“平均惩罚力度”与“被惩罚概率”的乘积,低于此标准的惩罚就会成为实质性的“鼓励”。笔者认为在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建立之后,那么个人一旦失信,就会在自己的资信系统中留下记录,银行可以据此决定在下一次信用交易中的成本,学生毕业工作后仍须贷款买房、买车等,有违约记录的就不贷或惜贷,无形中加大其一次违约的个人成本;同时在全国各行业营造重信用的氛围,建立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规章制度或约定俗成,那么公民一旦有不良信用记

近600种,约占当时全国科技期刊总数4900种的12%,占全国学术类科技期刊的40%。至2003年底,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统计,在其所收录的近6000种科技期刊中,大学学报占1358种。如此大投量投放高校学报,体现了期刊管理部门认同高校的办刊积极性,重视学报审批的倾向。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期刊,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有9873种,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期刊184种,文摘类期刊264种,文学类期刊108种,普及类期刊1542种,2004年停止出版期刊605种。按以上方式统计有效的学术类期刊为7170种。其中我国高校学报的数量达1800多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特殊科技期刊群体。

2.我国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科技评价指标低,发行量小、经济效益差的现象。就普通高校而言,学报因涉及学科门类庞杂、综合性强,缺少特色栏目,其优势不如专业期刊,不易入选核心期刊和重要数据库,不利于其发展。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普遍采用“一校一刊”的模式,其结果是稿源主要限制在本校内,稿件的质量直接受本校科研水平的制约,如此一来,普通高校学报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同重点院校的大学学报相比,其劣势日益明显,不利于其在期刊林中树立竞争优势,如果不注重改革和创新,其发展必然会受阻和萎缩。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学报学科信息、专业范围极度分散,学报刊载的内容往往是多学科的“大拼盘”,这就又缩小了原本就很窄的学报读者群。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不可能某学报的每卷每期都有很多同专业的文章供阅览,有时可能没有一篇所需专业的论文,这就导致个人的订阅量很小,订阅学报的通常都是图书馆、资料室等机构,但其订阅的往往是重点高校的学报或核心期刊,于是90%以上的高校学报发行量都在1000份以下,其中个人订阅量几乎为零。在其有限的发行量中,大多用于交换或赠阅,而对于没有建立资料室且又没有与本单位资料部门合作的编辑部,交换来的期刊大都废弃了,所以如果单从市场化角度来衡量,大部分普通高校学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因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学术质量虽是其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但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单纯追求学术质量而忽视经济效益,在国外“,质量再好,若效益不好”,期刊仍然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我国普通高校学报而言,在“准确定位、面向世界、适应调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办刊经验,进行多种经营和管理模式尝试,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我国高校学报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概况。据朱诚等统计,1988~1989年共有6家学报被《EI》所选用,到1995年跃增到14家,到1997年为15家;高校学报1990年被《SA》选用10家,到1996年达到20家;1990年共有4家高校学报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所选用,到1996

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6)

3.李腊生.关于助学贷款的经济学分析.现代财经,2003(6)

4.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R]2004.6.8

5.段文斌.制度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

6.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 400044)

(责编:吕尚)

录,对他的惩罚就不仅仅是银行对其经济和法律制度上的惩罚,而是关系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买房不能抵押、不能按揭,不能得到信用卡,不能从事职业经理人和公务员职业,不能注册开办公司,甚至细致到在公司不能任职、升迁等等。总之,生活的阻力将无处不在,个人面临的损失将是无穷的,最终“期望成本”高于“期望收益”,从而对个人的经济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于立.信用、信息与规制———守信/失信

—10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及改革探讨

年已增到26家;1992年高校学报被俄罗斯《文摘杂志》选用的共有26

家,到1996年为24家;1988~1989年,高校学报进入《CA》千名表的共有2家,到1996年达到5家,1993年共有107家高校学报被《CA》选用,到1997年增加到137家。据翁爱湘统计,1996年进入国际6大检索系统(美国SCI、CA、EI,英国SA,俄罗斯AJ,日本CBST)的我国科技期刊为876种 次,其中高校学报为228种 次,占全国的26%。2000年进入国际6大检索系统的我国科技期刊增加至1588种 次,其中高校学报为510种 次。与1996年相比,高校学报以外的科技期刊增加了430种 次,增幅为66.4%,而高校学报增加了282种 次,增幅达123.7%。此外,进入国际上除6大检索系统以外的著名检索系统的高校学报,1996年为143种 次,2000年增加到349种 次,净增加206种 次,增幅为144.1%。现在进入国际著名数据库的高校学报已超过300种,有的高校学报同时被9个检索系统列为统计源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被SCI列入源期刊。《200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将期刊影响因子按学科分类排序,排在各学科前1/2位置的高校学报有685种。

(CA)2004年引最新国际检索系统月报统计表明,美国《化学文摘》

文频次最高的1000种期刊表“中国部分”中,我国有94种期刊进入此表;2003年进入67种,2004年增加了27种。美国《工程索引:网络版》(Ei:Web)总计收录中国期刊251种,分为核心期刊(126种)、非核心期()刊125种两个档次。其中《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光学

(工学版)、(英文版)、精密工程》《、吉林大学学报》《计算信息系统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新型炭材料》等6种于2005年被列为核心期刊,

(地球并正式收录。美国《石油文摘》在2005年收录了《吉林大学学报》

(CSA)在2005年又增加收录了7种中国科学版),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期刊;英国《高分子图书馆》2004年共收录中国期刊9种,2005决定收录《中国塑料》《、合成纤维工业》《、功能高分子学报》。

二、我国高校学报实施名栏名刊建设的对策

1.集中专业,发挥地域特色创名栏,创学术名刊。首先我国普通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要做好学报的策划和选题工作,定期征集某一领域内富有独到见解、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论文,在学报包容学校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设置基础研究,或地域特色栏目,创名栏。

其次,我国普通高校学报的改革要立足根本,另辟分专业或分学科的栏目,或将基础学科、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分类组稿分期出版,如《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将“作物学科”确立为基点,其载文多数被《SCI》等检索刊物摘录,从而在作物学科学术界形成了颇高的影响。再如《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结合学术会议或编辑部的选题策划,多次出版“植物保护专辑”(例:2004年第4期)等。此类分期出版的学报,一可方便相关科研人员的检索查询和作者查阅,二可方便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的收录和引用,三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交流和开展。这就为我国普通高校学报的创新发展找到了新的基点。

2.开放组稿,找准基点,以名作优稿创名栏。面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趋势,普通高校学报要革新办刊宗旨,不再将作者群限制

(上接第107页)算中心和财政专户账面数不

在学校,而是要对外开放,开展多种途径和手段去组织优秀稿件。编辑部在组稿过程中,要淡化内向性,增加外向性,树立开放意识;要一改过去坐等稿件为走出去组稿,树立主体意识;要倡导目标管理,强化效率意

(社会科学版)实行识,以期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例如《湖南大学学报》

开放办刊模式,广泛联络海内外名人名师,建立完备的组稿网络等,定期刊发名人名作,以名作创名栏,以名栏创专业学术性的名刊。

3.普通高校学报要走整合之路,争创“双效”期刊。就我国普通高校学报而言,其优势不足而劣势突出,要想在我国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被淘汰,就必须创新管理体制,采用优势集中、优势互补的原则,走“重组、合并、联合、合作”的办刊之路,创办期刊社或出版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以期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刊物共同发展。整合之后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可以针对一些优势学科主办独有特色的专业期刊(如吉林大学承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此外,可以进行高校学报之间的整合,以解决其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例如:2000年《广州师院学报》(综合版)《(社科版)和、华南建设学院学报》《、广州大学学报》《广州教育

(自然科学版)和学院学报》借并校之机遇,重组为《广州大学学报》《广州

(社会科学版)出版。合并后的学报办刊条件大大改善,出版大学学报》

正规化,发表周期缩短,载文质量、基金项目析出论文比例和作者层次大幅提升。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本校科研力量开展横向合作,将学报定位于“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企业与技术人员服务”,发挥“强点支强效应”,既能扩大作者群、读者群,又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总之,我国高校学报的现行办刊模式,潜在或已经表现出诸多与期刊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学报只有在研究现行办刊模式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同类学报采取“宏观统一,微观开放;开发共性,保持个性;面多而不杂,点专有所长”的管理模式,取主动整合之途,实施“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我国的高校学报步入科技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赵晓兰.高校学报现状分析和统计[J].编辑学刊,2002(2)

3.王士敏,陈玉堂,张军等.从科技传播看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弊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4)

4.沈志宏.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审稿[J].编辑学报,1996(3)5.王胜,魏强.高校学报的现状及发展思路探微[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4)

6.曾新.对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战略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7.翁爱湘,吴志慧.高校学报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现状及策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南新乡 453003)

(责编:贾伟)

明确。

(2)分清职责,理顺关系,切实解决会计主

符的现象。

(4)对高校会计监督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所有的会计资料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平时不能及时掌握本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而核算中心又对高校的具体经济业务缺乏了解,容易造成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脱节。

三、思考及对策

1.财政部门的对策。(1)及时修订《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法要根据财政四项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修订会计管理的内容,并明确改革后的会计法律责任。除用款单位的法律责任外,对财政部门在财务会计方面的责任应进一步

体缺位的问题。核算中心要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各核算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协助“中心”公正办事,独立运作。

(3)谨慎推行,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各地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执行。

(4)应尽快完善与改革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对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相应的服务,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2.高校财务的相应对策。

(1)提高认识,主动融入。高校财务应认真学习会计法和有关财经纪律、法规、制度。

深刻领会财政改革的具体内容。主动融入到

改革之中,及时向财政部门沟通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尽快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改进和提高高校财务核算和管理。

(2)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财务管理的成效,也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财政制度改革。在慎重挑选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德才兼备、关系融洽、优势互补,使整个团队达到知识、能力、性格结构的最佳组合,形成整体合力。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计财处 湖北黄石 435000)

(责编:若佳)

—110—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ic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