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化的先秦哲学思考

更新时间:2024-01-14 03: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11040027 哲学系11级 张婷婷

日本传统文化的先秦哲学思考

摘要: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刻联 系,既有着很多的共通点,也在其基础上有着很多发展与演变, 在对先秦哲学思想的发展上,日本与中国在侧重点和价值取向 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最终造就了两者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 族精神。

关键词:先秦思想,诸子哲学,日本古典文学,气一元论,神道教, 武士道

日本,其地理位置与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其政治制度几千年来与中国基本相同,其传统文化与中国同为东亚文化的重要支撑。不难推测,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刻联系,并渗透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方方面面。

尽管在5世纪前后,汉字和儒家思想才正式传入日本。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其实仍是先秦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并且这种传入,仅仅是以政府为主导而进行的强制性政治性的引入。在这之前,众多诸子哲学专著已经在日本民间广泛传播,影响巨大。可以推想,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先秦哲学既有着很多的共通点,也在其基础上有着很多发展与演变。下面,我仅对此进行一定的探究。

一、日本古典哲学发展及文学作品中的诸子哲学

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平安时代以前,据传是圣德太子的《维摩经义疏》等著作中。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了给革新政制准备思想条件,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直接引入了儒学和佛教思想。他颁布的《17条宪法》的思想基础就是儒学和佛教教义。其中“以和为贵”和“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都出自儒学;内容也多采用儒家经典及子史资料。7世纪下半叶,儒学的影响特别显著。当时,日本政府已经把儒学看作是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而加以庇护。编纂于 8世纪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带儒学的色彩。这两本历史经典起了维护天皇制度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学为主,提倡“以和为贵”,并把孔子提出的等级秩序、礼乐政治作为发展的重点,成为日本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个时期,日本的哲学仍主要处于借鉴和学习阶段,但其对儒学思想继承发展的侧重点与中国的不同(中国在“仁爱”“德治”以及境界论方面有了更多的发展),为其之后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思想文化,显现了端倪,奠定了基础。

17世纪,德川幕府巩固了封建制度以后,儒学取代佛教而成为维护幕府统治的思想主流,当时,日本的儒学体系主要分为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自不必说,是吸收中国的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而这个时期出现了古学派,这一派的哲学家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他们用“气一元论”去反对朱熹的理气观。所谓的“气一元论”,属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复古学派的“气一元论”,明显地吸取了中国先秦哲学中的《周易》和道家的精神本质。这里的“气”与道家哲学尤其是老子思想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化与发展的前提,而“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又受到了《周易》阴阳学说的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精神品格的反映。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有《源氏物语》《今昔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落洼物语》《尹氏物语》《姿三四郎》《宫本武藏》等。

相对于日本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在产生之初就很注重与人的关系,注重文学内容所表现的社会性。从最早的“诗言志”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主要反映以“人”和“人所处的社会”为中心。而在日本由于创作主体主要是一些上层贵族、宫廷女官和隐士,这些人多数都不关心政治,处于政治圈之外,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饥寒饱暖,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主客观世界自然就与中国不同。“不要靠近现实,在脱离现实的地方才有作为艺术的文学的趣味。而且,想在离开现实的地方去寻找‘风雅’,‘幽玄’和‘象征美’。”这是日本艺术的一般倾向。

由此看出,中国古典文学是“儒学性的”,而日本古典文学则是“道学性的”。一个关注社会人文,一个倾心自然意趣;一个聚焦现实,一个投身虚幻;一个提倡入世有为,一个主张避世无为。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微妙不同,则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日本与中国在对先秦哲学思想的发展上的侧重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二、日本民间传说及宗教文化的先秦思想

民间传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日本的民间传说,主要以本土宗教——神道教的众多传说为主,也有一些传入后经过改编的中国民间传说。

从这些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民间传说与殷商时期的宗教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多神论,“尊神崇鬼”;二是“神无道德属性”,即没有善恶二元神的区分。从古典中所见的诸神为始,鸟兽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称为“迦微”。“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日本的神只是“全能”,而非“全善”。

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某些介绍日本文化历史的书籍认为神道教的创始人是徐福,神道教的前身来自于中国先秦的道家学派,甚至认为神道教只是道教的一个分支。这个说法虽然有点荒谬,但中国先秦诸子思想对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及发展都有

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却不是没有依据、毫无道理的。

产生。“神道”一词是取自中国《周易》的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所说的“神道”,指的是自然的神妙变化的法则,是说圣人取法于这个法则建立政教制度对社会进行治理。后来,“神道”一词被解释为宗教意义上的神明之道、神灵之道,是道教、佛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

发展。在14至15世纪时期,一些神道学者吸收佛教和中国儒家、道教的思想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神道学说,先后创立了伊势神道、吉田神道。

而在本土宗教神道教与外来佛教的关系处理上,又能够凸显出日本文化中受儒家哲学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中庸”思想。

日本的宗教仪式是十分宽容的,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中庸”原则,虽说神社属于神道教管辖,寺院是佛教的领地,但神社和寺院都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为对方的宗教信仰保留有一块领地,甚至部分交融起来。“过无不及”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贯彻。而孔夫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这种文化交融方式的恰当注解。

三、日本民族特性的形成和演变与先秦哲学的影响关系探寻

二战时期,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研究成为反法西斯各国人类学家的主题。于是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品,对日本民族特性进行了透彻而深刻的分析。如美国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渡护稻造的《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j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