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05-27 14: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

柱取代。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

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

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自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连式,也叫自接型。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

9、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连式,也叫舌接型。

10、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颌弓除通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外,还直接同脑颅相关节的连接方式叫作双连式,也称双接型。部分软骨鱼类属此型。

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1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是维持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

12. 奇鳍与偶鳍: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续皮褶,包括背鳍、尾鳍、臀鳍;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包括胸鳍、腹鳍。

13、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

14、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仍来自卵黄,母体只对胚胎提供保护和适宜的发育场所,最后发育成幼体才产出体外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15、假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同时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的结构,母体与胚胎可发生物质上的交换,最后以幼体的形式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假胎生。

16、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绒毛膜及尿囊形成真正的胎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最后发育成为幼体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17、洄游:鱼类为适应其生命周期中某一环节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的、定向的、集群的长距离迁徙现象,称洄游。

18、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

19、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

20、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21、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但由于心室单一或分隔不完全,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心室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血液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22、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心室分隔完全,其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的血液完全在各自的封闭管道中流动,不在心室发生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类体、肺循环方式的血液循环称完全双循环。

23、开放式骨盆:鸟类所特有的骨盆。腰带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髂骨向前后伸展并与愈合荐椎相愈合,耻骨退化成细棒状,而且左右坐、耻骨在腹中线上不汇合联接,而是一起向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24、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中的髂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而构成的骨盆,称封闭式骨盆。它加强了后肢的牢固性。

25、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鸟类具有气囊,吸气时部分气体入肺进行交换,另一部分未经交换的气体入后气囊储存,呼气时后气囊中未经交换的气体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我们把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

的适应。

26、双重调节:鸟类视力不仅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角膜调节肌收缩改变角膜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双重调节。

27、迁徙: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

28、口咽式呼吸:蛙类的呼吸动作由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口咽式呼吸。

29、胸式呼吸:爬行类的呼吸由肋间肌的作用使胸廓扩大或缩小而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30、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是由于膈肌的作用使胸腔容积增大或缩小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

31、适应辐射:凡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32、同源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亦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这样的器官称同源器官。

33、同功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器官称同功器官。

34、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特性所形成的动物类群总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

35、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所生活的物理(非生物)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

37、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38、跖行式:陆地奔跑的动物,较原始的以趾(指)骨和掌跖骨着地,称跖行式。

39、趾行式:一些善于奔跑的动物,仅以趾(指)骨着地,如犬、猫,称趾行式

40、蹄行式:适于迅速奔跑的有蹄类,仅以趾(指)端着地,且趾(指)骨趋于减少,称为蹄行式。

1.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同时口腔粘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4. 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的,在大脑顶壁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仍与嗅觉有关。

5. 休眠:是动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当恶劣条件到来时,动物停止进食,呼吸次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状态,当条件转好时,再恢复活动。休眠是动物一种主动过程。可分为夏眠、冬眠和日眠。

6、固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

乌喙骨形小而直,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乌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固胸型肩带。例如蛙。

7、弧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

掌(跖)骨和指(趾)骨

19. 变温动物:身体的体温不能维持恒定,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4. 犁鼻器:为嗅觉器官,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两栖动物为鼻腔腹内侧的1对盲囊,能感知化学性质。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1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于口腔顶壁。

25. 枕髁:也称枕骨髁,为四足动物特有的构造,枕骨后方的突起,与第1枚颈椎(寰椎)相关节,使头部能够活动。两栖类和哺乳类为2个,爬行类、鸟类为1个。

2. 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

6.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14. 颊窝:颊窝是蝰科蝮亚科蛇类在鼻孔和眼睛之间的一个凹窝,窝内有一薄膜,将窝分成内外两个部分,薄膜是上皮细胞,上面密布神经末梢,末端略膨大,内部充满线粒体。颊窝是一种热敏感器,能感知周围环境内0.001℃的温度变化。

2. 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

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

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

1、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有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2)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支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

(3)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鳃裂终身存在;陆生脊椎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4)除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

(5)循环系统完善,出现了位于身体腹面的能收缩的心脏,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6)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

(7)4)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2、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答:(1)体裸露无鳞,呈鳗形。(2)没有上下颌,口呈漏斗状,成为圆形的吸盘。

(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也没有肩带和腰带。(4)没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5)具有单个鼻孔,位于头背正中。(6)终生保留脊索,仅有脊椎的雏形。

3、鱼纲的主要特征

答:1.出现上下颌,颌增加了获得食物的机会,提高生命活动能力,增强动物适应性。

2.有成对附肢--偶鳍。大大加强活动能力。

3.完整的内骨骼系统。脊柱彻底取代脊索。

4.脑明显分为五部分,双鼻孔,出现半规管。

5.用鳃呼吸

6.具有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良好机制

7.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8.以鳔和脂肪调节水的浮力

9.通过尾部或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是变温动物。

4、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答: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两栖动物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9. 有脊椎。

5、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答:(1)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2)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皮肤干燥,缺

乏腺体。(3)完全用肺呼吸,为完全双循环。(4)卵生,体内受精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5)出现新脑皮。颈椎、荐椎数目多,开始形成胸廓。

6、鸟纲的主要特征

答:(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2)体被羽毛和角质鳞片。(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4)心脏为2心室2心房,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5)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6)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7)前肢特化为翼。

7、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答: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8、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

(1)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

(2)前肢特化为翼。

(3)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

(4)具有与肺相连的气囊。

(5)胸骨具有龙骨突,锁骨呈“V”字形

9、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在水中的阻力,便于活动。

(2)体表粘膜及鱼鳞,减小阻力。

(3)用鳃呼吸,可以在水中摄取氧气。

(4)具鱼鳔,可以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浮沉。

(5)具有鳍形肢,平衡身体和控制方向

(6)身体具侧线,感知水流和水压变化。

(7)鱼的泌尿系统:调节自身在水中的水盐平衡。使自身适应淡水或者海水的环境,不至于使身体出现脱水或者盐中毒。

(8)血液循环为单循环,便于输送养分和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10、两栖动物首次出现的结构——五趾型附肢、肺、听骨(耳柱骨)

11、反刍胃:包括4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3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故称反刍动物。

13、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2)羊膜卵行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3)羊膜卵的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因此,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有了羊膜卵,可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殖的可能。摆脱了两栖类的两栖生活,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陆地纵深发展、遍布陆地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

12、脊索出现的意义

(1).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

(2).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3)使躯体大型化成为可能。

(4).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5两栖纲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及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初步适应性: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于陆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是通过发展新的结构以及对旧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改造而实现的。例如感知声波装置中的听骨(耳柱骨),就是由相当于鱼类的舌颌骨演变来的。这种“废物利用”的方式在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上几乎随处可见。

不完善性: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

幼体在水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6、恒温是在脊椎动物演化的意义:

1、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3、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7、简述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从胎儿的保护看:胎儿受到了绝对的保护,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2)从胎儿的营养来看: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3)从胎儿发育所要的条件来看:胎儿可获得恒定的发育温度,有足够的氧气和水分来源,可即时排出代谢废物。

4)从抚育后代的方式来看:乳汁能对多种疾病起免疫作用,幼仔可以不依赖环境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胎生哺乳进一步完善了陆生动物在陆上的繁殖能力,能在多种的环境条

件下繁殖后代,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为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也是哺乳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优于其他动物。

8、鱼鳔的功能

第一、辅助鱼在水中的升降,也作为稳定使用,由于鱼身体的中心,可以保持重心向下。

9、棘皮动物起源说依据

(1)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均是后口动物。

(2)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中胚层都是以肠体腔囊法形成的。

(3)棘皮动物的幼虫(短腕幼虫)与半索动物的幼虫(柱头幼虫)形态结构极为相似。

(4)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精氨酸和肌酸。

22. 鱼类是如何保持渗透压平衡的?

答:生活于淡水中鱼类体内的盐分浓度高于外界环境,属于高渗溶液,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的水分会不断地通过半透性的鳃、口咽腔粘膜等处渗入体内,淡水鱼类通过肾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淡水鱼类的肾小体特别发达,能够产生大量的尿液,但丧失的盐分却很少,肾小管能将绝大部分盐分重吸收,还可以通过食物和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获取盐分,从而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海生硬骨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低于外界环境,属于低渗溶液。体内水分将不断的从鳃及身体表面向外渗

出。海生硬骨鱼类为补充体内丧失的水分,除了从食物获取水分外,还需大量吞饮海水,每日的饮水量一般为体重的7%~35%,通过肠壁吸收,体内多余的盐分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使体内维持正常的低浓度。另外海生硬骨鱼类肾脏中肾小体的数量较少,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使得水分的排出减少到最低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wb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