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乡镇规划调查样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9 11: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明书

前 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村镇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产业富县进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着力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会宁县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旨在充分发挥省道207线沿途乡镇的区位优势,按照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壮大、小城镇承载能力增强的要求,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主攻方向,以结构调整和优化环境为根本途径,以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为强大动力,推动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提速发展。把207线

A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集中区, ○优势产业经济带建设成为:○B加快新农

村建设、推进城镇开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示范带,○C加快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阵地,○D建设成为聚集区域优势、辐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

河畔镇是会宁县北部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自明清以来一直是连接周边地区的重要农产品集散地,素有“古镇河畔”之称,根据《会宁县志》载:“民国中期河畔为会宁靖远的主要粮食、油品集散地,设有多家粮行,规模宏大,年吞吐量为2000石左右”,大批粮食运往外地,特别是靖远。故有“填不满的靖远,拉不完的河畔”之说,其商贸重镇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也给河畔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

1区位交通、○定位。要求河畔古镇应充分利用在○2商贸历史、○3城镇支撑优势、○4教育、○5医

疗、○6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空间资源,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两大重点,完善结构调整,以适应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要。故此我们受河畔镇人民政府的委托,修编《会宁县河畔镇总体规划》(2009—2020),对河畔镇乡域及城镇内部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控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和指导,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使得规划编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规划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 1 页

说明书

第一部分 基础资料概述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河畔镇位于会宁县北部,东接草滩乡、四方吴乡,南靠甘沟驿镇,西连头寨子镇、汉岔乡,北邻郭城驿镇、白草塬乡。距会宁县城60公里,省道207线穿行而过,河刘公路、河蒿公路、河土公路在此交汇,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职能明显。

本次规划地点位于河畔镇腹地河土公路、河嵩公路与207线的交汇处,是河畔镇区所在地。含农业人口416户1926人,非农业人口454户2215人。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全镇地貌总体可分三种。一是尚存黄土高原地貌的残塬李家塬;二是黄土丘陵地貌的铁木山梁、沿串子梁的一部分;三是祖厉河流域的河谷二级阶地。川、塬、梁并存。

镇区属黄土高原山间水川地,黄灌渠以东的整体地势是南北高,中部略低;东高西低;黄灌渠以西的整体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气象资料:河畔镇海拔高度1500-2000m,年均降雨量312.8mm,年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29.4℃,无霜期173天,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3、地质资料:镇内浅层地下水质苦咸,矿物成分复杂,不能饮用,地表属洪积亚粘土,下部系冲积物。地下水出露主要为祖厉河水系地表径流,水位深约在一级阶地下20米左右,水质苦咸,储量不大。地基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承载力fK=120~180kpa。

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镇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按8度设防。目前尚未发现该地有地下矿藏;参照《会宁县灾后重建河畔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场地地貌处于祖历河西侧II级阶地,地形平坦,在工程控制的深度范围内,该场地地基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主要由人工改造形成的杂填土及冲洪积成因的黄土状粉土、卵石组成,所有探点均未遇见有地下水,由地表至深部分述如下:

1)杂填土①(Q4ml):灰褐色~灰黑色,主要由粉土、砂土、粘土及少量碎石等组成,局部见有较多植物根系,稍湿,可塑。层厚0.4~0.8m。

2)黄土状粉土②(Q4al+pl):灰褐色~褐黄色,见有少量钙质斑点或条纹及植物根系,局部10.0m以下见有较多的粘土细条纹,大孔结构,切面较粗糙,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较迅速,干强度及韧性均较低,稍湿,可塑。层厚22.8~23.3m。

3)卵石③(Q4al+pl):青灰色,粒径一般为20~50mm的约占60~70%,粒径大于60mm的约占15~25%,其余为粗砂、砾砂充填,局部地段夹有10~20cm的粗砂层。颗粒形状为亚圆~圆状,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为主,中密,稍湿。本次揭露厚度大于5.0m,未见底。

4、水文资料: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由南向北流经会宁全境,距靖远县城3KM处汇入黄河,总长220Km,多年平均流量4.23M^3/s,平均径流量1.36亿m^3,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05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1746m^3/s,100年一遇洪峰流量2275m^3/s,河水浑浊,泥沙含量大。

苦水河又名土木岘河,发源于宁夏月亮山西麓,总长61公里,总积流面积1703平方公里,县境外498.62平方公里,境内1204.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915万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1120万立方米,20年一遇洪峰流量785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1061m^3/s。 三、人口资料

1、人口基本情况

1)全镇共5213户,25419人(其中共有非农业人口454户2215人,农业人口4759户,23204人)。辖河畔、中滩、两迎水、冯堡、任岔、半岔、车川、李家塬8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古镇社区(镇区内非农业人口),共78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

项目 村名 河镇区所畔 在地 社区 两迎水 中滩 冯堡 车川 任岔 半岔 李家塬 总计

户数 人口 劳动 力数 耕地面积(亩) 面积 4232 9200 8586 7600 8950 11937 8500 26600 85605 建设用地 劳动力(ha) 人均 3.8 3.3 3.9 4.4 4.5 9.5 7.6 8.2 65.26 53.71 105.93 92.54 77.38 56.97 45.12 35.56 75.84 608.31 主要产品 416 454 869 657 514 578 378 333 1014 5213 1926 2215 4195 3141 2463 2814 1957 1653 5055 25419 1109 2822 2178 1724 1970 1260 1123 3239 15425 早熟洋芋种植、肉羊养殖、特色林果业 早熟洋芋种植、肉羊养殖 早熟洋芋种植、砂田西瓜 早熟洋芋种植、奶牛养殖 玉米套种、砂田西瓜 籽瓜、小杂粮 籽瓜、小杂粮 籽瓜、小杂粮 第 2 页

说明书

2)镇区人口现状: 镇区 常住人口 村民 通勤人口 居民 集体人口 住宿学生 4000 4000 单身职工 1050 1050 人数 1016 762 3304 4067 13982 2288 25419 流动人口 平均 5.50 2.20 根据2002-2008年人口变化统计,全镇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机械增长率为2.2‰,合计为7.7‰。结合会宁县全县计划生育水平,将规划期内的自然增长率按6‰控制,机械增长

1926 河畔 2215 社区 1926 2215 总计 2、人口年龄构成(指全镇) 年龄段 0-3岁(托儿所年龄组) 4-6岁(幼儿园年龄组) 7-12岁(小学组) 13-18岁(中学组) 19-60岁(成人组) 60岁以上(老人组) 合计 3、人口职业构成(指全镇) 2800 300 率按劳动力转移速率确定。 四、全镇土地利用情况

常住总人口9191 所占比例 4% 3% 13% 16% 55% 9% 100% 1、河畔镇总面积243.40km2。全镇现有耕地面积8.56万亩,占总面积的23.4%,人均占有耕地3.37亩。其中水地面积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2%,人均0.98亩;旱地6.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8%,人均2.38亩。

2、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 名称 水地 灌溉水田 旱地 菜地 果园 其它 林地 牧草地 沙地 裸岩石砾地 裸土地 田坎 弃耕地 河流 水库 滩涂 水工建筑 沟渠 其它 铁路 公路 农用道路 居民点 独立工矿 特殊用地 面积 (亩) 25000 0 60600 0 5370.1 0 31768.3 127668.1 0 0 61365.35 22972.2 0 3308.9 0 0 0 3585.7 0 0 3170.2 11166.5 9124.65 365100 比例 (%) 29.21 0 70.79 0 100 100 100 0 0 72.76 27.24 0 47.99 0 0 0 52.01 0 0 22.11 77.89 100 小计 85600 5370.1 31768.3 127668.1 84337.55 6894.6 14336.7 9124.65 365100 分项比例 (%) 23.45 1.47 8.70 34.97 23.10 1.89 3.93 2.50 100.00 耕地 园地 未利 用土 地 2008年,全镇在业人口13548人,占总人口数53.3﹪。

在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水利第一产业的7587人,占在业人口的56﹪,从事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3929人,占在业人口的29﹪。从事第三产业2032人(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429人,商业、供销、饮食等职业1350人,卫生225人,金融保险业28人),占在业人口的15﹪。

4、文化水平情况(指全镇)

全镇文盲半文盲508人,占全镇人口的0.82﹪;小学文化程度5754人,占全镇人口的22.64﹪;初中文化程度8546人,占全镇人口的33.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611人,占全镇人口的42.92﹪。

5、历年人口变化情况(指全镇) 历年人口增长情况统计表 年限 (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出生 (人) 185 189 191 194 198 201 203 死亡 (人) 65 56 61 55 60 49 64 自然增长率 (?) 4.96 5.46 5.30 5.63 5.57 6.09 5.53 迁入 (人) 67 71 78 75 76 63 174 迁出 (人) 29 33 35 30 33 28 35 机械增长率 (?) 1.57 1.56 1.75 1.82 1.74 1.40 5.53 年终总人数 (人) 24210 24368 24539 24700 24879 24954 25141 25419 水域 交通 建设 用地 合计 第 3 页

说明书

3、根据1998年河畔乡人民政府编制的《会宁县河畔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镇土地资源大,但难利用的土地多,占总土地面积的23.1%,旱地多,水地少,且土地质量呈碱性,质量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林地覆盖率低。天然草地面积虽然大,但由于长年干旱少雨,产草量低,退化严重,载畜量不高。水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均占有量差距大。虽然地处提黄灌区,但由于保灌面积少,分布在5个行政村,且渠系长,设备老化严重,因而造成了水费高,经济效益低的局面。普通存在如下问题:

1)合理利用土地意识差。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十年九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成了人们盲目开发,广种薄收的观念,干旱年景下种面积减少,大量开荒,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2)造林意识差。其原因也是干旱少雨,成活率低,加之牲畜管理欠佳,幼树破坏严重,很难成材,所以森林覆盖率低。

3)农村宅基地建设分散,用地面积较大,浪费严重,每户除了院落面积外,还必须得有牲畜圈、柴草场等,户均占地面积为一亩左右。 五、基础设施和现状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镇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主要道路均已铺油;

2)全镇供电电源接郭城变电站,电力系统建设完善,使用正常。

3)镇内电信工程全面开通;设有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4)供水工程于2008年实施,接郭城水库,供水管径DN250,设计供水量2267m3/d,主管道及入户管已敷设完毕。

5)排水工程启动实施,新建建筑均已预留了排水管沟。

6)环境基础设施属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7名清洁人员,1辆三轮车,垃圾收集点若干。

7)镇集中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远期设计供热量为20T,计划2009年投入使用。 2、居住建筑现状:

全镇大多数农村居民住房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住房近年来逐步有所增加,其中优等建筑18%,中等建筑63%,差等建筑19%;现状农户宅基地3分—1亩大小不等,房屋建设规格坐向较为统一,根据镇上目前统一标准,宅基地应控制在3.7分以内。

3、公共服务设施

1)服务机构健全。全镇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620多户,镇区有镇政府、信用社、农行河畔分理处、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水管所、汽车站、电信、移动、联通、卫生院、会宁三中、河畔独中、河畔小学、幼儿园等28家镇属及驻镇单位,有力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教育体系完备。镇区有全县唯一一所农村高中—会宁三中,在校学生60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独立初中也是北部乡镇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在校学生近3000人,小学、幼儿园等教育体系健全,为会宁北部教育新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医疗优势突出。群众群防意识明显增强,就医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自2004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以来,参合农民比例达到95%以上,彻底解决了部分家庭因病返贫的现象。河畔中心卫生院在规模、技术上的优势明显,多年来发挥着综合医院的服务功能,现已批准建设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将成为县域北部的医疗中心。

4、社会稳定和谐。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日趋繁荣,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镇社会政治稳定。 六、建设成效:

自2002年撤乡建镇以来,通过广泛发动、抢抓机遇、多方筹资,镇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肉羊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社会公共设施种类齐全,已成为县域北部重要的教育、医疗、交通运输和集贸中心。 七、经济发展条件

近年来,全镇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狠抓项目建设,使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2元。

1)辐射周边乡镇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随着207线改建、河土公路建设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基本形成了以河畔为几何中心、以207线为轴线的便捷路网,更加凸显了河畔为县域北部物流人流必经之地的特殊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十多个乡镇。

2)商贸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得益于城镇建设的推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建成临街商铺600多个,农产品和百货、牛羊等交易活跃,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交易、肉羊交易、大牲畜交易等专业市场和1公里的商业一条街,并建有会宁北部配货中心,经商人员达到迅速增加。

第 4 页

说明书

3)优势产业起步壮大。全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5万亩、荒山造林1.2万亩,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肉羊为主体的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羊饲养量达到8.1万只,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场1处,生猪、肉蛋鸡等规模养殖户逐年增长。早熟洋芋套种面积达到2万亩,砂田籽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肉羊、早熟洋芋、籽瓜为主的优势产业基地形成规模。 八、历史资料

1、历史沿革

河畔地处古丝绸之路,从祖厉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牛门洞文化遗址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厉境内曾多次设州置县,筑城立塞。

大约大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始有大规模移民到河畔,当时立陕西靖虏卫(今靖远县)。大清时期河畔前后变革为靖远卫的所及靖远道的卫。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举众集议,筹建大堡子、城墙,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完工,在此期间,邑人逐渐移到城内外居住。1949年解放以前,河畔隶属靖远县管辖。

1949年9月河畔划归会宁,属第五区,区公署设在河畔。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会宁县划分9个区,区分署改为区公所,河畔属第九区,区公所设在河畔。

1953年后半年会宁县划分为13个区,河畔属第十一区,区公所设以河畔。 1955年后半年,全县合并成9区,区名改为地名称谓,河畔属郭城区。 1961年6月,全县划分为36个公社,成立河畔公社。政府驻宋家河畔。 1983年7月15日恢复乡建制,全县32个公社改名为乡。 2002年,河畔撤乡建镇。 2、商贸业的发展:

河畔集市在清代晚期设立,当时集市分米、粮、牲畜、柴炭、木料以及各种日用品市场。清末到民国初期,由于农业经济萧条,集市也比较冷落。到民国九年,河畔集市交易的商品除日杂外,有农副产品近百余种,民国中期,宋家河畔方圆百里的许多地方农业经济有长足发展,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河畔粮食市场的繁荣,在河畔的集贸交易中,以粮食交易最为重要,范围广,规模大,成为当时河畔商品性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会宁县志》载:“民国中期河畔为会宁靖远的主要粮食、油品集散地,设有多家粮行,规模宏大,年吞吐量为2000石左右”,大批粮食运往外地,特别是靖远。

自1951-1976年河畔发生过许多重大的政治运动,因而集贸冷落,经济萧条。从80年代起,河畔商业集市空前兴旺,特别是靖天公路通车,靖会提灌工程上水及河畔通电后,市场总占地1.46万平方米,为会宁活羊、羊肉、羊毛、裘皮、羊皮的最大集散地,每个集日成交量达1000只左右。 九、文化古迹资料

河畔有历史悠久的庙宇文化。据考证,河桥关福荫寺始建于大明正统6年(公元1441年),距今560年,大清同治年间惨遭兵燹,庙宇损坏严重,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地震坍塌,庙宇荡然无存;以后山秃水毁,进入80年代才又开始修复重建,经修复的河桥山福荫寺已成规模,不仅恢复了原貌,而且比原来更加宏伟。

慢牛坡建有红军烈士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河桥山西侧原河畔古堡遗址建设“红军纪念园”。

另外,当地太平鼓等民间文化经久不衰,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十、上级规划的相关要求

根据《会宁县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对河畔镇的发展提出了的如下指导思想和要求。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建设畜牧业示范长廊。

1)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旱山区适应春干秋湿的气候特征,以发展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攻方向??”

2)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紫花苜蓿和玉米种植面积大的饲草优势,全力发展标准化大规模养殖小区和小群体农户养殖,建设207线畜牧养殖长廊。??”

“做精地方特色产业,瓜类产业以砂田和地膜覆盖相结合,??扩大河畔和甘沟籽瓜种植面积,每年种植覆膜籽瓜4万亩,??”

“着力发展名优新经济林果业,??以头寨和郭城为主产区,辐射带动河畔规模化发展,全面改良经济林果品种??”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条件,构建经济发展有效载体。 1)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以引洮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契机,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头寨、郭城、河畔、甘沟、白塬、柴门6乡镇旱山区,利用人饮工程水源,推广应用滴灌、喷灌等高新节灌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

第 5 页

说明书

“??加大郭城、河畔、头寨3镇铺压砂田力度,五年内,新修梯田10万亩,铺压砂田5万亩??。”

2)生态建设方面。

“??积极争取和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大环境绿化工程,2013年完成207沿线面山绿化,把207线区域建成绿化长廊。”

3)能源建设方面

“??以沼气为纽带,依托种养业大户,在郭城、河畔、甘沟建设新型能源转换场所2-3处,发展以“养殖业——沼气——有机肥——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模式的循环经济,实现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

3、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网络服务,完善商贸流通体系。

“??继续扩大河畔以肉羊为主的农贸综合市场建设,成立会宁羔羊交易服务中心,把河畔建成北部最大的肉羊交易综合市场”。

“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大众化日用百货为主,在会师、河畔两镇新建中部和北部大型百货配送中心,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日用商品供应基地。”

4、加大规划指导,夯实发展基础,突出特色建镇。

“??河畔镇充分利用其区位、商贸和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围绕肉羊开发和发展商贸服务业建镇??”。

业和教育医疗等优势,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实现基础设施高效能、产业经济高质量、公共服务高水平、社会管理高层次,把河畔镇建设成为县域北部最大的肉羊交易综合市场、商贸服务重镇和教育医疗中心。

第二节 经济发展具体目标

按照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壮大、小城镇承载能力增强的要求,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方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以调整结构和优化环境为途径,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强镇富民为目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产业,推进城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到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5%以上,达到4600元。到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发展规模高效种养业。

1、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坚持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绿色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原则,建设高效种养基地,不断壮大支柱产业。

1)早熟洋芋基地建设。以水川区中心村为主,全镇每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着力推广灌区农田高效节水、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比较效益,增加总产,扩大种植规模。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第一节 发展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及建设“三区一带两支撑”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河畔的区位优势、商贸优势和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围绕特色建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促进三产综合发展,大力发展以早熟洋芋、籽瓜种植为主导的种植业和以肉羊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业;重点发展围绕主要农业产品的新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市场的建设。

强化城镇建设这一载体,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两个重点,培植商贸服务业、特色种养

2)籽瓜基地建设。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地膜籽瓜的力度,以半岔、任岔、李家塬等村为主,建设旱山地地膜籽瓜种植基地,籽瓜种植面积每年达2万亩以上。积极探索籽瓜套种模式,着力开发籽瓜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籽瓜产业。

3)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遵循市场规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以河畔、中滩、两迎水等村为主,用四年的时间逐步建成4000亩特色林果生产基地。

4)充分发挥河畔“肉羊之乡”的品牌优势,进一步规范建设肉羊市场,抓好两迎水养殖小区建设,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带动发展舍饲养殖,全镇羊只存栏每年达到5.5万只,年出栏达到3万只。

5)依托蒙生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奶牛、猪、鸡等传统养殖业的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 6 页

说明书

1)农村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规划,改造和新建并举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灌区陈旧老化的泵站水利设施进行维修,衬砌灌水渠道,至2012年实现灌区渠道全部衬砌,水利设施全部更新改造,降低农户灌溉成本,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2)土地开发利用:一是河畔、两迎水、中滩等村可发展为水浇地的川台地进行开发,逐步扩大保灌面积,降低灌溉成本;二是争取李家塬上水工程,实施节水灌溉。

3)道路建设: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村组道路维修及硬化工程,新修、维修建村、组道路,解决农资购销拉运道路不畅问题。

4)自来水入户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供水管网可及的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推动农户养殖业等的快速发展。

5)农村能源建设: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加快农户“一池三改”步伐,促进沼气综合利用。

6)农村通信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电话“户户通”目标,每村开通宽带网站,使农产品实现网上交易销售,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二、坚持以城镇建设牵引发展,以商贸服务业带动发展,以优势产业开发支撑发展,以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发展,以社会和谐保障发展。

1、完善镇区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道路建设:根据总体规划,建设主要道路网框架,沿路建设严格进行控制和管理;对于近期难以实施的地段,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占用线路红线内的用地,使之满足抗震、消防疏散等技术要求。

2)排水工程:新建道路的同时敷设排水管线,对于老街区加大实施力度,争取排水排水主系统的早日完成,支管与建设同步实施。

3)供水管网建设: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与建设同步实施。

4)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秉持打造现代生态镇的目标,将改善镇区面貌和加大绿化力度作为一项重点来抓。

5)大环境绿化工程:与县域环境规划中打造207线沿路绿化的目标相衔接,同时突出本镇特色,改善镇区周边的大环境。

2、建设河畔产业集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照有关规定,对产业区实行规范化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统一的领导机

制、办事高效的管理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法规服务、金融服务、信息网络等服务,提供土地使用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多方位吸纳民间资金,争取项目资金,培育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规模产业,使二三产业建设真正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增长级。

3、市场建设:

结合河畔镇历史优势、资源优势及县域规划的要求,在镇区对原有市场进行规范,并统筹安排肉羊、大牲畜、农产品、农资供应、建材、百货配送等六个专业交易市场。

第 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y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