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提升作业(十四)(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12-05 02: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提升作业(十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选D。沙漠中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风速,减弱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促进风沙流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使沙丘固定。所以此题选D。 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2、3题。

2.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 B.终年高温多雨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终年干旱少雨

3.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2选A,3选B。第2题,猴面包树的树木高大、树干粗壮,说明其生长迅速,生长期具有湿热的气候条件;猴面包树树干木质疏松利于储水,说明其生长期内存在气候干旱的时段;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表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的为Ⅱ。

【方法技巧】景观图的判断步骤

(1)注意阅读题干和图名,从外围条件中获取与景观图有关的关键信息。 (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因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的信息,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2015·邯郸模拟)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4、5题。

4.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地形平坦 C.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D.土壤肥沃

5.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邯郸到该地所体现的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 A.华南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西北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西藏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华北地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4选C,5选B。第4题,该地植物矮小,却有发达的根系,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第5题,此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为西北地区,邯郸到西北地区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我国某地气候统计图,回答6、7题。

6.该地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草原带 C.热带草原带

B.温带荒漠带 D.热带沙漠带

7.下列现象与该区域不相符的为(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解析】6选B,7选B。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降水最多月份只有20 mm,蒸发最多月份超过300 mm,可见该地年降水量很少但蒸发量很大;根据气温曲线可判断出该地冬冷夏热,年温差大,由此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第7题,该图所示的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风力作用强烈,而流水作用微弱。

(2015·南充模拟)读我国西北某山峰等高线和植被带谱示意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坡比南坡更为湿润 B.南坡地势起伏大于北坡

C.南、北坡垂直带谱相同 D.北坡冰雪带比南坡更窄

9.关于该山峰降水和灾害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和北坡降水多发生在夏季 B.南坡在冬季更容易发生冰雪灾害 C.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 D.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

【解析】8选A,9选D。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2 000~3 000米地区,北坡大部分为山地草原,而南坡为荒漠,而且北坡草甸和山地针叶林分布范围也大于南坡,所以北坡比南坡更为湿润。第9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脉北坡比南坡更为湿润,而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

(能力挑战题)(2015·吉林模拟)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据此完成10、11题。

10.据图示可知( )

A.叶面积指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

B.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的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的变化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120°E以东地区叶面积指数变化幅度最大

11.影响N地较周边地区叶面积指数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地势

C.热量

D.土壤

【解析】10选D,11选B。第10题,据图可知,叶面积指数由沿海向内陆呈波动性变化;100°E以西地区为我国青藏高原区,植被叶面积的变化属于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100°E以东地区为我国东部和中

部地区,植被叶面积的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20°E以东地区叶面积指数图示曲线倾斜率最大,变化幅度最大。第11题,N所在地为(95°E,30°N),应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势低,热量和降水较周边地区多,植被丰富,故B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5·杭州模拟)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材料完成(1)、(2)题。(20分)

(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图中虚线范围内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解析】第(1)题,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由此可判断出其经过的主要自然带。第(2)题,图中虚线范围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少,因而气候干旱;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植被、土壤、水文和地貌特征。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气候干燥是其主要特征;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生物活动量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低;多大风天气,所以多风蚀、风积地貌;河流较少,且流量小。 13.(2014·上海地理)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8分)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z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