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更新时间:2024-01-10 20: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元江县那诺中学 白雪

【摘要】:作文,是语言的积累,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能否运用自己的能力水平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决定着一个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写作,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作教学 激发兴趣

作文作为一项理论性、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凝聚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因而被城市的作文教学远远地抛在后面。我是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相对于城市,无论哪个方面的条件,都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学生无法借助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方式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说,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就从我所带的农村中学生写作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同学讨厌作文,对作文没兴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一点都没错,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几乎成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及学生的共同难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几年任教下来,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空”“俗”“假”的现象,概括起来就是缺乏素材、言之无物,没有真实的感情和深刻的感悟。经我这些年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及对学生的分析得出,农村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写作文毫无兴趣可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去写,认真去抒,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命题,写作指点,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课堂讲评。这种模式恰恰将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学生局限于一个条条框框的笼子里,又如何能释放出学生的写作个性呢?每一

1

次布置作文,学生怨声载道,还没开始写作文就抱怨老师作文不会写,他们从内心地惧怕作文,所以每一次的写作都是在应付老师,学期末的作文也是在所谓的经典模式下写就的。内容单一,千篇一律,这是存在于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诟病。

二、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素材显得单一

农村学校资源有限,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素材显得单一;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要想学生写出较好的作文,就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平日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为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作文又何以倾吐?以我所在的农村学校的学生为例: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从参加工作至今都是在这块土地上,这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农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见得少,听得少,读的也少,造成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能内容单一。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

三、学生的阅读量少,同时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农村的孩子,课外学习条件极其有限,这将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阅读习作能力。什么图书馆、网络等对他们说是遥不可及的,再加上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这将对他们的兴趣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困难。学生无法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无法更大程度拓宽知识面,学生的阅读量少,写作习惯的养成就别提了。当遇到一个话题时就无话可说,大多数学生也就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他的相关的一些生活资料,没有感情的诉说。也难怪,本来他们回到家也就是帮家长干点活,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单一的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也不多。因此,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题材都显得很单一。如我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和“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等几个简单的话题来进行。全班那么多的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简简单单的几个题材,可见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的单调、知识容量的匮乏是多么的严重。

四、学生受语言习惯及方言的影响太大

由于学生从小受方言的影响,写作起来也是方言贯通一气,让人感觉一头雾

2

水。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有些方言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写上去的东西也只有自己看得懂,而别人却很难理解。特别是初一刚入学那会,他们想脱去小学的稚嫩,但是他们又无法流利的表达内心的情感,造成一句话里边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而且整个句子的组合也是按照哈尼语的习惯来组合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也得试着猜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闹过不少的笑话。可见,学好普通话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改变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种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构建全新的写作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去写,认真去抒,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 我认为,作文的有效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倡导正确全新的写作价值观。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批改作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相关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能力层次的差异,学生存在心理差异,教师不能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方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 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视角集素材——积累素材的途径建立“生活作文”观念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接触的大自然,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伙伴谊、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家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新农村、新变化等等,都是鲜活而生动的作文素材。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拓展作文素材积累的宽度之外,还最大深度的帮助他们挖掘农村作文教学特有的资源优势。

(1)走进美丽自然

农村的学生,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更能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因此,微风拂面,桃花盛开的时节,一定要催促学生去看一看那美丽的世外桃源;蝴蝶纷飞,鱼儿戏耍的时节,定要提醒学生去感受水的清凉、体会一下与鱼虾捉迷藏的快乐,遍地金黄,落叶飘零的时

3

节,一定要启发学生去认识一下秋的博大与无私。美丽的大自然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注入新鲜的血液。

(2)走进农家生活

农村的孩子都是和农田、农活打过交道,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劳动体验的过程,就是独具特色的素材宝藏。打蕨菜、拾柴禾、摘野果、插秧、放牛羊、下河捉鱼、抓蝈蝈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这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事件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可选素材。而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节日,浓郁的民俗风情,独有的哀牢山哈尼梯田等,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阅读积累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得有广泛的阅读。农村的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虽然图书馆书籍有限,但我们也要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让学生选好书,然后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最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树立了读书信心,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4

(二)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四、学好普通话,提高写作水平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了祖国通用的语言文字之外,各个地域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区。方言是地区通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方言是一种没有汉字适用的习惯和统一标准的语言,与普通话比较,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能够读懂、理解的读者范围比较狭小......因此,方言对作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云南本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我任教的学校也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地。除了日常通用的本土方言,学生主要用哈尼语进行交流。在这样一种多语言混合使用的语言环境下,避免在作文中出现方言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好普通话成了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农村学校应该要求学生、教师推广普通话。在学校坚持讲普通话,还可以结合一些活动,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读书比赛等活动,以培养、提高他们讲普通话的能力,避免在作文中出现方言对学生作文质量的影响。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农村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潜在因素,多想一些对策,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心点燃学生作文兴趣的火花,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自然,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教给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殷世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zso.html

Top